■季 方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
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護法律研究
——以“涉黑”公司處置為視角
■季 方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
隨著“打黑”活動的開展,以黑惡勢力為依托的社會毒瘤被鏟除的同時,也產生了某些負面的社會效應,其中在“涉黑”公司處置中公司債權人利益受到極大地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護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具體實踐中,“涉黑”公司處置中侵害債權人利益的現象時有發(fā)生,且“涉黑”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護具有法律上的正當性,因此,有必要對“涉黑”公司處置中債權人利益保護問題予以法律規(guī)制。
“涉黑”公司 公司債權人 債權人利益
2008年以來,隨著重慶“打黑除惡”工作的深入開展,全國掀起一股打黑風暴,其中,大量犯罪分子都披著“合法公司”的外衣,實質上從事的卻是非法活動。自打黑風暴以來,已有眾多“涉黑”犯罪分子和“涉黑”公司受到有關機關的處置和司法機關的制裁,當我們?yōu)閴娜吮焕K之以法而歡呼喝彩時,一部分人卻因自身利益救濟無門而黯然神傷,他們就是被依法處置的“涉黑”公司的合法債權人。本文圍繞“涉黑”公司處置中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相關法律問題進行研究,旨在為我國相關司法實踐的提供有益借鑒。
對于公司設立后,雖然實施過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但從某一相對確定的時間點開始,就以實施一種或多種犯罪活動為主要目的,不再從事合法生產經營活動的,應當認定為“公司在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在司法實踐中,認定公司在設立后是否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應當根據公司的設立背景及其實施犯罪活動的時間、次數、數額、后果等因素綜合分析,慎重判斷和認定是否符合“公司在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
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涉黑”公司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并不是單一的,通常既從事正常的、合法的商事活動,又從事組織、領導或者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非法活動,利用非法、暴力手段攫取經濟利益,具有合法經營與違法犯罪“兩條腿”。
從法理學的角度,公平意味著權利與義務的對稱性、利益與風險的相洽性。在查處“涉黑”公司時,應當始終把公平原則作為衡量處置工作是否合法合理的重要標準。從事“涉黑”活動、觸犯國家法律法規(guī)實質上是公司股東和管理人員的行為,公司債權人沒有義務為公司股東或管理人員的不法行為埋單,因此,根據公平原則,在查處“涉黑”公司違法犯罪行為,處置“涉黑”公司債權債務時,要防止侵害公司債權人合法權益行為的發(fā)生。
每個公司的債務履行情況,都會引起相應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效果。公司在開展業(yè)務活動中,必須要與債權債務人產生權利義務關系,并直接影響到權利相對人,如果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律保障,社會經濟鏈條就會發(fā)生斷裂,容易陷入經濟危機。因此,公司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有利于維護交易安全,有利于營造和諧、穩(wěn)定的交易環(huán)境,促進經濟平穩(wěn)運行。
若忽視“涉黑”公司債權人利益,使善意的債權人因“涉黑”公司股東或管理人員的不法行為而遭受重大經濟損失,那么民商事主體勢必會更加注重交易相對人資信狀況的調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過度謹慎,催生不必要的費用,從而提高交易成本。為“涉黑”公司債權人提供周嚴的法律保護和有效的救濟機制,有利于建立市場信任和信心,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激活經濟發(fā)展?jié)摿Α?/p>
公司是由一系列契約組成的,既包括公司的內部契約,也包括公司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與交易相對人簽訂的外部契約,這些契約數量大、涉及領域廣,債權債務能否順利實現和履行直接影響交易雙方的切身利益。建立完善的“涉黑”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護機制一方面有利于鼓勵民商事主體從事經營交易活動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保護善意債權人的權益,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持續(xù)穩(wěn)定,同時也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一旦出現涉及處理“涉黑”公司的“大案”、“要案”,便會由名目不同的專案組、要案組全權接管,要么由公安局全權接管處理查封公司及公司財物,要么由政府有關部門接管處理相關事宜。雖然這是行政執(zhí)法部門處理“涉黑”公司的慣常做法,但仔細斟酌,此種“涉黑”公司的處理模式沒有任何的法律依據。
2009年7月14日,重慶渝強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黎強涉黑被抓。據報道,黎強案判決生效后,公司被專案組交給巴南區(qū)政府托管,后者為此專門成立了工作組。工作組人員稱,公司雖由黎強委托代理人管理,但代理人亦須經區(qū)政府審核、甄選?!艾F在的渝強實業(yè)算是政府的。”
2008年,12月15日,安徽興邦科技開發(fā)公司董事長吳尚澧被捕,亳州市委、市政府便成立了“依法處置興邦公司協調領導小組”。2011年9月,吳尚澧因“非法集資詐騙”二審被判死刑。據多位投資人透露,一審尚未判決,該公司廠房、辦公樓和在建項目均被查封,辦公樓被私自出租,一處原本市值上億的海南地塊,以幾年前的購入價被秘密轉讓。
懸而未決的“吳英非法集資案”再起波瀾。近日,《中國經營報》刊發(fā)的記者長篇調查報告,直指“吳英巨額資產去向不明,公安處理程序合法性存疑”。記者援引了吳永正(吳英的父親)的質問:“目前已經拍賣吳英及本色集團公司部分財產有幾千萬元之多,這些拍賣的錢都到哪里去了?按理要么還給被害人,要么收繳國庫,而這些在一審判決時都沒有給出一個詳細的說明。”
對于已經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來說,由公安部門來主導涉案財產的處置,是頗耐人尋味的。在打黑風暴中,重慶對涉黑財產的處置,亦多由公安機關負責。這種見慣不怪的操作方式凸顯出公安部門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的強勢地位。更不用說,各地公安局長多由政法委書記兼任:在司法體系內,他是偵查部門的一把手;在黨的系統(tǒng)內,他又是公檢法司等所有政法官員的領導。
在重慶“打黑”活動中,除查封扣押涉案組織及成員財產,對已沒收追繳的財物以匿名方式公開拍賣外,對一些合法成立后逐步“黑化”的企業(yè)采取政府監(jiān)管或者國有企業(yè)托管等方式,對一些股份制企業(yè)采取有價轉讓股權的方式,以此保證企業(yè)資產中“黑化”部分被剝離、追繳及法院判罰的高額罰金得以強制執(zhí)行。
監(jiān)管、托管等方式與市場經濟規(guī)律存在本質區(qū)別,后續(xù)過程還會產生一系列復雜的法律問題:一方面,根據經營狀況和融資性質分別將“涉黑”公司交由不同部門監(jiān)管或托管,雖具針對性,但監(jiān)管和托管標準不盡統(tǒng)一,隨機管理成分過多,不易形成長效穩(wěn)定機制。另一方面,處于監(jiān)管下的公司能否作出有效決策,無過錯股東利益能否得到保護,企業(yè)虧損風險是否由監(jiān)管方、托管方承擔等都是已經或即將遇到的問題。
目前,美國司法部設立了“資產沒收基金”,英國也成立了“扣押資產基金”,由專門組織管理這類財產。我國應借鑒發(fā)達國家相關經驗,建立反黑長效機制,保證司法機關的廉潔性:通過“專門基金管理組織”對“涉黑”公司進行經營管理,應授權國資委等具有經濟管理經驗和職能的政府部門,由其成立專門基金管理組織,管理和處置涉黑財產,同時由省市級檢察院跟進監(jiān)督。
如何界定“涉黑”財產,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均未作出具體明確的規(guī)定。在涉黑案件的判決書中,一般都會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64條,“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實際上,該條并未說明究竟哪些財物應當認定為違法所得。正是因為該條規(guī)定的模糊性,司法實踐中經常存在不同的理解,造成追繳和沒收標準不夠明確。
筆者認為,具體解決措施如下:(1)在處理案件過程中,偵訴部門提供涉案財產的詳細數據和資料,法官依此判斷財產的合法性,確定不法財產的范圍;(2)根據刑事訴訟規(guī)律,將甄別、追查、扣押及保全財物實踐中已被反復證明是可行和有效的做法定型為具體制度,將現有的零散制度進行整合,為沒收追繳的后續(xù)工作打下堅實基礎;(3)在完善查封扣押等財產保全制度的基礎上,探討制定《涉罪財產沒收追繳法》的可能性,規(guī)范整個涉罪財產處置流程,既可以保障“涉黑”資產追繳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又能保護合法經營資產免受侵害,維護公司合法業(yè)務的開展,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合法利益。
在關注“打黑”案件時,筆者利用多方渠道搜集了十余份“涉黑”案件的判決書,其中對涉黑案件財產的處置,個案之間存在很大差別:有的處以罰金;有的沒收個人財產;有的對黑社會性質組織和組織成員聚斂的財物、收益,以及用于犯罪的工具等依法追繳、沒收;有的除處罰金外,還依法追繳其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所聚斂的財物及其收益;有的則既沒有追繳和沒收黑社會性質組織和組織成員聚斂的財物及其收益,以及用于犯罪的工具,也沒有處以附加刑等等。筆者認為,在審判實踐中,法院處置“涉黑”資產的態(tài)度不嚴謹,極大影響“涉黑”公司債權人的權益。案件判決應該是對涉案人、物的清晰界定和合法處置,體現司法活動的權威性和案件處理程序的公正性,并有利于案件當事人了解案件具體情況,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財產刑執(zhí)行問題的若干規(guī)定》第一條明確指出,財產刑由第一審人民法院負責裁判執(zhí)行的機構執(zhí)行。根據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沒收財產的判決,無論附加適用或者獨立適用,都由人民法院執(zhí)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會同公安機關執(zhí)行。總之,法院可以站在中立的立場上,以公平公正的價值理念處置涉案資產,充分維護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涉黑”公司的資產處置權應當回歸法院。
本文圍繞“涉黑”公司的法律界定,“涉黑”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護的正當性,“涉黑”公司處置中侵害債權人利益的表現,“涉黑”公司處置中債權人利益保護的法律對策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論支撐。因實踐經驗不足,某些問題的分析不夠深入,諸多問題尚未提及,筆者將繼續(xù)研究此法律問題,同時,也期待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護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
[1]黃必成.受害者盼涉黑資產得到合理處置[N].南國今報.載http://epaper.gxnews.com.cn/ngjb/html/2011-12/30/.htm,2011-12-30,[2012-08-15]
[2]杜拉.至少24億!重慶擬公開拍賣涉黑資產[N].21世紀網,載http://www.21cbh.com/HTML/2010-4-2.html,2010-04-02,[2012-08-15]
[3]李奮飛.處置“涉黑財產”的法律之思[N].人民網,載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06/.html,2011-11-06,[2012-08-15]
[4]劉俊.“非法”財產非法處置?[N].南方周末,載http://www.infzm.com/content/73207,2012-03-25,[2012-08-15]
[5]王利榮.涉黑犯罪財產之沒收與追繳[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5):40-44.
季 方(1988—),男,山東龍口人,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