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濤
(中國政法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0088)
大多數(shù)對于霍布斯的自然法理論的研究,往往是將視野集中于《利維坦》第十四、十五章中關于直接論述自然法的定義、內(nèi)容與目的的部分,似乎這樣就全面把握了霍布斯的自然法學說。然而筆者認為問題卻沒有這么簡單?;舨妓乖谔岢鲫P于要遵守契約的第三自然法之后,突然提到了一種可能的反對意見,這種意見認為不一定要遵守契約,遵守契約應該根據(jù)具體的利益來進行判斷,立約與不立約,守約與不守約,只要有助于個人利益,就不違反理性,尤其是當不遵守契約而可以導致一種利益時,它是不是不能和這種理性相一致[1]108?;舨妓箤⒊钟羞@些看法的人稱為“愚人”,他反駁了愚人的看法,并在反駁過程中還提到另外幾種愚人的意見,霍布斯和愚人之爭的篇幅非常短,不到兩頁,但是其中卻包含了非常多的問題,近年來在西方學界也引發(fā)了廣泛的爭論[2]。學者普遍意識到,由于霍布斯時常將所有的自然法都概括為遵守契約的第三自然法,因此愚人對于第三自然法的挑戰(zhàn),不僅是對第三自然法的挑戰(zhàn),其實是對霍布斯的整個自然法的挑戰(zhàn),霍布斯如何駁倒愚人,是否駁倒了愚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最重要的一點是,愚人的挑戰(zhàn)揭示了一個長久以來被忽視的維度,那就是如何來遵守自然法,或者說遵守自然法的方式是一種怎樣的行動方式,筆者相信就這一問題的澄清,可以引申出霍布斯的自然法學說的一項本質(zhì)性特征——平等。而在拋開霍布斯與愚人之爭的情況下,就會很容易忽視或者輕視霍布斯的自然法學說的該項特征。本文就是在試圖深入考察霍布斯與愚人之爭的基礎上,來重新理解霍布斯的自然法學說。
霍布斯與愚人的爭論出現(xiàn)在《利維坦》一書第十五章——“論其它自然法”?;舨妓乖诒菊麻_篇就提出了第三條自然法——“所定的契約必須履行”,并認為這一自然法包含著正義的起源:“因為沒有契約的地方就沒有不義的行為,而訂立契約之后,守約就是正義的,失約就是不義的了”[1]108。然而他又認為在有效的公共權力的地方信約才是有效的,而違背了有效契約的行為才算是不義的?;舨妓拐J為有一些愚蠢的人可能不會同意他的看法,他們“心里認為根本沒有所謂正義存在,有時還宣之于口。他們鄭重其事地斷言,每一個人的自我保存與滿足交給各人自己照管以后,大家就沒有理由不按照他認為有助于這一方面的方式行動。因此,立約與不立約,守約與不守約,只要有助于個人利益,就不違反理性”,并且愚人聲稱自己的理由在于,“因為人們所有出于意志的行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最有助于達成其目的行為則是最合理性的行為”[1]109。
粗略看來,愚人的理由似乎非常符合霍布斯的觀點。但霍布斯卻說這種似是而非的推理是站不住腳的?;舨妓拐J為要限定他與愚人之爭的語境:“這里的問題不是像在沒有建立世俗權力以管轄作出允諾的兩方、因而其中任何一方都沒有履行諾言的保證時那樣,是一個互相允諾的問題,因為這種諾言根本不是信約。這里的問題是在或者立約一方已經(jīng)履行契約,或者已有一個使他履行的權力的情況下,履行信約究竟是否違反理性。”[1]110據(jù)此,霍布斯就提到了以下四種語境:其一,不存在世俗權力時,每一方都沒有首先履約;其二,不存在世俗權力時,有一方已經(jīng)履約 ;其三,存在世俗權力時,有一方已經(jīng)履約;其四,存在世俗權力時,沒有一方先履約?;舨妓购髞淼姆治鰶]有嚴格遵照這種劃分來駁斥愚人的主張,但他特別強調(diào)愚人的主張會導致人類始終停留在自然狀態(tài)之中??紤]到霍布斯寫作《利維坦》的主要目標就是論證人類如何走出自然狀態(tài),建立政治社會與國家,那么他與愚人之間的爭論就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愚人主張的核心在于人們可以在某種特殊具體情況下判斷出違約的利益,從而決定不遵守自然法。美國學者漢普頓認為霍布斯與愚人這里爭論的本質(zhì)是在于人沒有能力和機會判斷出違約的利益。換句話說,霍布斯與愚人的爭論其實是關于判斷的確定性或者可能性上的分歧[3]。
在文本中霍布斯也確實沿著不確定性或者可能性的路徑進行了反駁,雖然這種反駁不一定是有力的?;舨妓狗磸椭赋鰝€人并不能準確地判斷出某種行為的后果,因為個人的推理經(jīng)常會由于各種原因而發(fā)生錯誤,很容易會低估其中的風險而高估自己可能的獲益。這完全是一種冒險行為,成功的希望建立在別人會犯錯誤的基礎之上,而期待別人犯錯誤是靠不住的?;舨妓棺顡牡木褪怯奕说囊庖姇縿优褋y,他對此的回應是說叛亂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成功了也會刺激未來的叛亂者,因此就不應該冒險去叛亂。然而沿著可能性的反駁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且還必須借助于死亡恐懼的壓倒性地位。
但是這里還有一個問題,按照漢普頓的理解,愚人的意見和霍布斯的反駁都是針對人們能否在具體的情況下判斷出某項行為的利益,然后根據(jù)這種利益來作出決定。也就是說霍布斯和愚人的這種決策模式都是一種“事事行為模式”①,但是霍布斯所講的按照自然法的行事模式是這樣一種“事事行為模式”嗎?
與漢普頓所采納的那種事事行為模式不同,喬治·卡夫卡主張霍布斯所描繪的人在激情的驅(qū)使下,運用理性而選擇的行為模式是一種“規(guī)則行為模式”,或者說至少是霍布斯希望大家接受這種規(guī)則行為模式[4]357-358。雖然很明顯自然法本來就是一套行為規(guī)則,但是按規(guī)則本身辦事并不等于規(guī)則行為模式,因為規(guī)則可能在每一種具體情況下都是有效的,也有可能在部分情況下是有利的,采納規(guī)則的原因,有可能是采納規(guī)則的這個人本身為了在具體情況下獲利,也有可能是所有人都采納規(guī)則后,個人從這個整體的局面中而不是具體情況中獲益。這樣說起來比較抽象,而且霍布斯也不是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所以需要一些例子讓它變得清楚起來。
摩爾注意到,霍布斯的三本核心著作中在探討自然法之前,都提到了兩個類似的例子,“第一個是訂立一個這樣的契約:我向別人許諾在未來不抵抗他對我所實施的暴力行為,霍布斯認為這樣的契約是沒有約束力的;而第二例子是說在當下的恐懼中所簽訂的契約卻是有約束力的”[5]。
關于第一個例子霍布斯所給出的理由是說:因為人們是必然會躲避死亡的,所以不可能設想人們會簽訂這樣的契約。可見遵守契約的要求來自于自我保存,但遵守契約導致滅亡時,就不用遵守了。這樣看來,人的怕死的必然性是被當作一種客觀的標準來看待的。而關于第二個例子霍布斯給出的理由比較模糊,他講到了兩種具體的情況:一是被綁架的情況,綁匪向被綁者要求贖金,否則就要殺了他,而被綁者答應了綁匪的要求,在綁匪釋放了他之后,他是否還應該回來向綁匪交納贖金呢?另一種是被俘虜?shù)那闆r,與綁架的例子一樣都是被釋放后是否還應該交納贖金的問題。霍布斯為此似乎給出了兩種理由:一是說國家產(chǎn)生的原因也是恐懼,這種理由看起來關系并不是很大,在構建國家的時候,不遵守契約的話結果就是繼續(xù)停留在自然狀態(tài)之中。然而在綁架或俘虜?shù)睦又芯筒煌?,一旦被釋放以后,除非下次會再被同樣的人綁架或俘虜,否則這個人就是不繳納贖金,也不會損害到自己的任何利益?;舨妓顾o出的第二項理由則是說如果拒絕交贖金成為通則的話,所有的被綁者和俘虜就都會被殺。不交贖金的行為成為通則的結果,和在一個具體情況下不交贖金的結果,顯然是不同的,霍布斯這里明確要求我們采納前者,在三本著作中討論自然法之前都提到這樣的例子,霍布斯其實就是在暗示應該如何來看待自然法[5]。
再來看一下霍布斯他在談論知恩圖報的那條自然法時所給出的理由。他說:“如果不能力圖保證施惠者不會有理由為他的付出而懊惱的話,就不應該接受某個好處,若沒有這條法則,施予好處的理由就無法成立,人們會認為這些好處因為沒有好的預期結果而失去意義,人們之間的所有善意和信任就將失去,所有的仁愛也會失去,且不會再有互相的幫助,也沒有動力去贏取感恩了?!保?]115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不知恩圖報的話,個人就相當于沒有任何付出白白獲得了別人的好處,如果報答的話,那么所獲的利益顯然就會少于那種只收獲不付出的收益,可見這里知恩圖報和忘恩負義的結果完全是在這種行為成為通則之后而進行考慮的,而不是從具體的一次知恩圖報或者忘恩負義的結果來考慮的。
此外下面這段話也是非常重要的,霍布斯在反駁愚人之后提到了義士和義行的區(qū)別:“正義與不義這兩個名稱用于人的方面時所表示的是一回事,用于行為方面時所表示的是另一回事。用于人時,所表示的是他的品行是否合乎理性;而用于行為時,所表示的則不是品行或生活方式,而是某些具體行為是否合乎理性。因此,義士便是盡最大可能注意使他的行為完全合乎正義的人;不義之徒則是不顧正義的人。義士便不會由于一兩次因感情沖動或是弄錯了人或事所做出的不義行為而失去義士的稱號;一個不義之徒也不會由于出自畏懼而做出或不做的行為而失去不義的品質(zhì),因為他的意志不是根據(jù)正義而是根據(jù)他所要做的事情的明顯利益形成的?!保?]113
按照漢普頓的解釋模式,霍布斯這里在義士和義行之間所進行的區(qū)別就是難以理解的。在他看來,霍布斯所描述的人在做出一項行為時所根據(jù)的就是所要做的事情的明顯利益,霍布斯怎么還會批評這種行為呢?漢普頓所能給出的解釋只能是和前面將愚人的觀點視為霍布斯真正的觀點一樣的辦法,在這里把“不義之徒”的行為模式解釋為霍布斯真正所贊同的行為模式。這樣的解釋是缺乏說服力的,實際上如果引入規(guī)則行為模式的看法,就會發(fā)現(xiàn)霍布斯這里在義士和義行之間作出的區(qū)別就是規(guī)則行為模式與事事行為模式之間的區(qū)別。義行就是某些具體行為是否符合理性,所以它考慮的是具體行為的后果,這就是一種事事行為模式。而與之對立的義士所采取的就是規(guī)則行為模式,義士不考慮具體行為的后果,不是因為所要做的事情的明顯的利益才行動,他們始終使自己的行為與正義的要求相一致,正義的要求在霍布斯看來不是別的,就是自然法的要求,因此遵守自然法的方式就是一種規(guī)則行為模式,或者說自然法應該以規(guī)則行為模式而不是事事行為模式來使用。
這種規(guī)則行為模式的解釋就可以很好地回應漢普頓的批評,霍布斯和愚人之間爭論的一個焦點就是愚人主張要按照理性在具體的情況下所發(fā)現(xiàn)的利益來作出選擇,前面霍布斯突出了行為結果的不確定性從而對其進行了反駁,但是現(xiàn)在就可以發(fā)現(xiàn),愚人所主張的其實是一種事事行為模式,而霍布斯所主張的則是規(guī)則行為模式。按照自利的標準在具體情境下選擇具體的行動是一回事;按照自利的標準在許多的普遍原則中進行選擇,遵守這些原則在所有的情況下都不會導致自我毀滅,則是另外一回事[5]。然而霍布斯為什么要主張規(guī)則行為模式呢?原因可能是規(guī)則行為模式很容易采納,可以大大節(jié)約決策成本,節(jié)省決策時間?;舨妓拐f過:“由于人們之中大部分都忙于糊口,其余的人則因過于疏忽而無法理解以上關于自然法的微妙推演……為了方便起見這些法則已被精簡為一條簡易的總則,甚至最平庸的人也能理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保?]120
霍布斯最為關注的建立國家擺脫自然狀態(tài),即使我們已經(jīng)分析過得出自然狀態(tài)的兩種面相,自然狀態(tài)向政治狀態(tài)過渡的機會還是稍縱即逝的,如果人們都是按照事事行為模式來行動,那只能期盼所有的人,至少是絕大多數(shù)人在同一時間都選擇按照自然法來行事,而規(guī)則行為模式相比于事事行為模式顯然更適合于這種稍縱即逝的機會。自然法可以被精簡為一條原則,但這不僅是一條原則,還要求人們按原則行事,而不是在每個具體的情景中都重新用理性來計算一遍。
規(guī)則行為模式的另一個重要的優(yōu)勢在于,它更能支持霍布斯的道德理論。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認為霍布斯那里不存在道德理論,他們認為從自利主義當中不能推導出任何的道德原則。如果說有道德原則存在的話,那也只能說這種道德原則是與自利主義相分離的,必須要為這種道德原則尋找別的基礎,這就是泰勒所開創(chuàng)的研究[6]。自利主義是不是就絕對無法作為道德原則的基礎呢?如果是一種事事行為模式的自利主義,那么看來答案只能是否定的,事事行為模式的自利主義所追求的無非是在每個具體情境中都實現(xiàn)個人的利益,那么它們的終極原則或者說唯一的原則就是利益,除非把這個唯一的利益原則視為道德原則,否則確實很難說這種自利主義可以給出任何的道德原則。然而規(guī)則行為模式的自利主義的情況就大為不同。因為規(guī)則行為模式的自利主義所要求的是按照某些規(guī)則來行事,這些規(guī)則一旦成為通則之后,個人就可以從中獲益,而這些規(guī)則本身就是道德原則[4]366-367。在霍布斯那里這些規(guī)則就是自然法,自然法就是霍布斯所說的道德原則,霍布斯就是把自然法視為道德原則,他說:“研究這些自然法的科學是唯一真正的道德哲學……有關自然法的真正學說便是真正的道德哲學?!保?]121這樣也可以很好地回應泰勒、沃倫德對霍布斯的批評。沃倫德從上帝命令的角度來解讀自然法的一個重要的動機,就在于不相信自利主義可以作為一種道德理論的基礎,所以想要給霍布斯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尋找別的基礎,也就是為自然法尋找別的基礎,他因此認為自然法的約束力只能來自于上帝。現(xiàn)在看來,并不一定要像泰勒、沃倫德這樣急于轉(zhuǎn)向上帝,規(guī)則行為模式的自利主義也能夠作為道德原則的基礎。
前面講到的都是規(guī)則行為模式的優(yōu)點,優(yōu)點并不能直接作為成立的理由。霍布斯在三本核心著作中都沒有給出別的證明方式,而且甚至規(guī)則行為模式本身也還要依賴于別的前提的存在才能成立。而且在喬治·卡夫卡看來,規(guī)則行為模式也并不意味著所有人全部根據(jù)一樣的規(guī)則行事[4]359-360。就最簡單的情況也就是兩個人的情況而言,兩個人的情況必須相當?shù)亟咏粌H包括兩個人所追求的目的必須是盡可能地一致的,而且兩個所具有的能力也必須是相當一致的。如果這兩個人的情況差距非常大,那么理性會很難讓他們選擇同樣的規(guī)則行為模式。
我們還是回到上面提到的綁架者與被綁架者的例子。被綁架被釋放后,應該按照規(guī)則行為模式而向綁架者交納贖金,如果人人都這么做,也就說交納贖金真的成為通則的話,那么所有被綁架的人就不會被殺了。綁架者之間能夠達成一致,都按照交納贖金的規(guī)則辦事,其前提必須是所有的被綁架者都把安全視為最重要的目的,而不會覺得贖金太高而寧愿被綁架者殺掉。被綁架者必須都將安全視為最重要的目的,這就又回到了人性的問題,前面已經(jīng)說明了霍布斯的人性理論的修辭特征,這里只是繼承了這種修辭,但還沒有加劇修辭的程度。然而,當目光不僅僅局限在被綁架者,當綁架者被考慮進來時,問題又會復雜化了。綁架者與被綁架者應該遵守這樣一種規(guī)則:綁架的目的是為了贖金,而不是殺人,尤其是拿了贖金之后,不應該再次綁架同一個人甚至殺了他。如果沒有這樣的規(guī)則的話,被綁架者就會擔心自己即使繳納了贖金也會被殺害,這樣就更會刺激人們在被綁架之后不繳納贖金。而如果這變成通則的話,那么綁架者的利益就無法保障了。這樣看來,綁架者之間也必須要遵守同樣的規(guī)則,這就對綁架者的人性有了一種期待或預設,而這再一次與人性理論的修辭程度保持一致。但更為麻煩的是,綁架者與被綁架者之間顯然不能達成共識,綁架者要錢,被綁架者要命,綁架者遵循的是給錢放人原則,被綁架者遵循的是花錢贖命原則,他們所面對的規(guī)則是完全不同的。
從綁架者和被綁架者這個例子抽身出來,讓我們重新回到單純的自然狀態(tài)的情況。如果自然狀態(tài)當中,有一方或者一類人所具有的實力大大超過于另一方或者另一類人,那么即使兩方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和平,但是按照理性兩方所遵守的規(guī)則顯然將是非常不同的。力量強大的一方顯然不需要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和力量弱小的一方保持一致。所有人都按照規(guī)則行為模式采取行動的前提就是所有人的狀況必須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前提下,再加上由同樣的人性前提所造成的所有人的首要目的的一致性,所有人才能采納同一套規(guī)則體系,而這種規(guī)則體系在霍布斯這里就是自然法,而自然法本身的內(nèi)容和論證方式也恰恰證明了這種平等的前提。
在論述自然狀態(tài)那一章的一開始霍布斯就指出:“自然使人在身心兩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以致有時某人的體力雖則顯然比另一人強,或是腦力比另一人敏捷;但這一切總加在一起,也不會使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到使這人能要求獲得人家不能像他一樣要求的任何利益,因為就體力而論,最弱的人運用密謀或者與其他處在同一種危險下的人聯(lián)合起來,就能具有足夠的力量來殺死最強的人?!保?]92
從這段話看來,這種平等和人性一樣,也是從經(jīng)驗中觀察得出的?;舨妓惯@里所關注的平等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每個人都有平等的能力殺死別人,或者說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可能被人殺死。這是因為霍布斯將自我保存視為人的首要目的,并把自然法視為實現(xiàn)這種目的的手段,平等也是為這個目的服務的,這種平等所表現(xiàn)的當然就是這種涉及到自我保存的平等。我們再來看自然法的具體內(nèi)容,這在第九自然法當中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他說:“如果人生而平等,那么這種平等就應當予以承認。如果人生而不平等,那也由于人們認為自己平等,除了在平等的條件下不愿意進入和平狀態(tài)!因而同樣必需承認這種平等。因此,我便制定第九自然法如下:每一個人都應當承認他人與自己生而平等,違反這一準則的就是自傲。”[1]117
這段話最為清楚地表達了霍布斯對于平等的看法,假如人們真的是生而平等的,那么這種平等就應該被確認,而這里所說的平等就是前述自然狀態(tài)的平等地殺死別人的能力。如果人們實際上生而不平等,人們也應該要相信自己是平等的,這種平等顯然就與前述這種從人性觀察出的平等不同,是修辭性的,而進行這種修辭的原因恰恰在于人們?nèi)绻幌嘈潘麄兪瞧降?,就不愿進入和平的狀態(tài),為了和平狀態(tài)這個目的,就必須承認這種平等。由此可見,規(guī)則行為模式要想成立,必須以平等為前提,而這種平等又不一定是客觀存在的,也可能只是一種修辭,而平等這種修辭的目的又是為了另一個修辭的目的——和平。而其它的自然法的內(nèi)容實際上也是以這條自然法所確認的平等為前提的。
霍布斯明確地說過:“下一自然法是根據(jù)上一自然法而來的:進入和平狀態(tài)時,任何人都不應要求為自己保留任何他不贊成其余每一個人要為自己保留的權利?!保?]118如果每個人所保留的東西是不同的,那就違反了平等的原則。但是平等并不是從有關平等的這條自然法才確定的,相反這條自然法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當平等是一種客觀現(xiàn)實的時候,這條自然法只是對這種現(xiàn)實的認可;二是當平等并不是客觀現(xiàn)實的時候,這條自然法要求人們相信我們是平等。平等不僅是這些自然法的前提,平等也是所有自然法的前提。譬如第二自然法要求同等的放棄權利,如果雙方的狀況差距很大,同等的放棄權利顯然是讓力量較弱小的犧牲于力量強大的一方。這和保留同等的權利的道理是一樣的。霍布斯將所有的自然法概括為一條總的原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條總則最為清楚地顯示了平等的前提,綁架者和被綁架者之間能夠按照這條原則行事嗎?難道被綁架者不綁架那些綁架者,就不會被綁架者所綁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由是你施于別人的,別人也可以同等報復你,這就是以平等為前提的。如果這里還不清楚的話,再看看霍布斯所說的遵守自然法的簡便方法:“認識自然法時所要辦到的只是以下一點:當一個人把他人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放在天平里加以權衡,發(fā)現(xiàn)他人的行為總顯得太重時,就要把他人的行為換到另一邊,再把自己的行為換到他人行為的位置上去,以便使自己的激情與自重感不在里面增加重量,這時前述的自然法就沒有一條在他看來不是十分合理的了。”[1]120
如果天平兩端的物體本來的重量就不一樣,將兩端的東西調(diào)轉(zhuǎn)過來所得到仍然是不平等,沒有平等的前提的話,換到別人的立場來思考行為問題所得出的結論和在自己立場所得出的結論不可能是一樣的。所以霍布斯的自然法理論必須建立在這種平等的前提之上,而這種平等的前提又是非常可疑的,既有客觀存在的一面又有純粹修辭性的一方面,但不管如何,霍布斯這里還是承認這種平等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試圖對霍布斯的自然法學說提出新的解釋的核心是挖掘出霍布斯的自然法學說的平等特征。對于這一特征的挖掘恰恰是通過剖析霍布斯的《利維坦》文本中不太受到研究者關注的霍布斯與愚人的爭論而實現(xiàn)的?;舨妓古c愚人的關鍵性差異就在于愚人要用一種“事事行為模式”來遵守自然法,而霍布斯所要求的是用“規(guī)則行為模式”來遵守自然法。而構成“規(guī)則行為模式”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就是平等。帶著這個全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霍布斯之前關于自然法的系統(tǒng)論述,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霍布斯的自然法恰恰以平等為前提并且要求平等對待,這種自然法所追求的目的是和平,但它只適合于一種事先人人都平等或者都相信自己處于平等之中的情況,而自然則要求人們確認和接受這種平等,并且以平等的方式放棄權利等等,而正是這種平等的自然法就已經(jīng)預示了霍布斯在《利維坦》的后半部分所論述的關于如何從自然狀態(tài)中建立國家的路徑。因此可以說,對自然法的平等特征的新解釋,不僅僅構成了對霍布斯的自然法學說的完整理解,也構成了理解他的其它理論——如國家建立、契約訂立等——的重要思想基點。
注釋:
① 所謂的“事事行為模式”就是指在每個具體的情境中都重新計算一番,根據(jù)所判斷出的結果來選擇行為方式,這也就對應于“行動功利主義”。而“規(guī)則行為模式”對應的則是“規(guī)則功利主義”,在持這種看法的人看來,行動者不是在每一個具體情境中都重新計算一番,而是按照這個情境所對應的規(guī)則來行事。這里借用的是卡夫卡的說法。
[1]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Kinch Hoekstra.Hobbes and the Fool[J].Political Theory,1997(3):620-625.
[3]Jean Hampton.Hobbes and the Social Contract Tra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7-9.
[4]Gregory Kavka.Hobbesian Moral and Political Theor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5]Stanley Moore.Hobbes on Obligation,Moral and Political:Part one:Moral Obligation[J].Journal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2001(1):47-48.
[6]Taylor A E.The Ethical Doctrine of Hobbes[J].Philosophy,1938(1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