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代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深層心理原因探析

      2013-03-19 13:37:23辛斌
      武陵學刊 2013年5期
      關鍵詞:深層人格個體

      辛斌

      (湖南文理學院師范教育部,湖南 常德 415000)

      當代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深層心理原因探析

      辛斌

      (湖南文理學院師范教育部,湖南 常德 415000)

      大學生的自殺行為往往有其深刻的內在原因,有的是緣于早年親子關系的失衡,他們內心深處失去了最初的情感依戀,其與人類生命的紐帶聯(lián)結變得很脆弱;有的是因為缺乏同一性,他們逐漸失去了正常的生命體驗,并最終喪失了自我生存的意志;更多的人是因為內在超我人格的過度擴展造成陰影的報復性張揚,而且這成為了大學生自殺的主要深層心理根源。

      當代大學生;自殺;深層心理原因

      自殺是指主體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它是所有心理障礙最極端的后果。據(jù)2011年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對自殺者的調查表明,目前,自殺已成為中國人口死亡的第5位原因和我國第4位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同時,自殺已成為我國15至34歲人口的第1位死因。近年來,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也非常突出。大學生作為知識精英群體,處于強勢輿論中心,所以他們的自殺現(xiàn)象更易受到社會的關注。一旦大學生自殺,其家庭往往遭受沉重打擊,也給相關高校帶來嚴重的負面沖擊,大學生自殺問題受到了社會和高校各級管理者的高度重視。

      長期以來,國內學者的自殺研究一直“處于社會學者研究的角落”,“分析多以經驗性、直接性、表面性的原因為主”[1],很少涉及社會結構、社會文化、個人心理深層結構的分析。對大學生自殺原因的探討一般總停留在外部層面,包括就業(yè)壓力、情感問題、學業(yè)問題等等,而從深層心理方面解析大學生自殺原因的研究則不多見,因此所提出的一系列大學生自殺干預的方案也就顯得比較空洞。筆者長期在高校從事學生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工作,對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非常了解,特別是對近10年來20多例自殺成功和自殺未遂大學生的相關資料進行了收集與整理,發(fā)現(xiàn)這些有自殺行為的大學生,其心理障礙總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抑郁傾向。較早就已經出現(xiàn)了抑郁、焦慮等神經癥性問題,有的可能還是精神病性問題,這些問題到了高校后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可能更嚴重,相當多的大學生自殺后,人們才了解到這些學生過去的問題所在。二是人格問題。這些大學生比較內向、自抑,追求的理想較大,或者自我意識特別強等,一旦在現(xiàn)實中遭遇沖突如就業(yè)困難、考試失利、受到處分等等,自己的主體性、能動性很快退縮,自我封閉起來,不善于求助,因此很難獲得來自周圍的支持,便容易產生惡性心境障礙,導致自殺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三是在情感上過于敏感。往往在與他人的親密關系破裂之時,引起較大的情緒波動。這種自殺現(xiàn)象容易發(fā)生在男女關系或同性戀關系破裂,或者與親人關系出現(xiàn)裂痕之后。當然在我們的研究中也有一例因為同性好朋友(兩名女性大學生,非戀人關系)過于敏感而造成關系破裂之后出現(xiàn)自殺行為的個案。

      從近些年頻發(fā)的自殺事件可以看出,外部世界的復雜性使許多大學生不堪重負,這也是激發(fā)其內在深層心理混亂的原因所在。但是自殺者最為嚴重的或者說致命的根源總是其內部心理的混亂,外在的環(huán)境給他們提供的常常是自殺的誘因。筆者近些年對有過自殺行為的大學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試圖從深層心理層面洞悉這些大學生自殺的原因,以期幫助更多的大學生心理工作者和管理者去認識和幫助這些大學生,讓他們的自殺沖動消弭在隱形狀態(tài)。

      一 個體與人類生命紐帶的聯(lián)結脆弱

      早年親子關系失衡,或生活變動太頻繁,使得這些大學生內心深處逐漸失去了與親人間的潛在聯(lián)系,由此造成他們與人類生命紐帶的聯(lián)結變得脆弱而易斷裂。正如美國深層心理學家安東尼·史蒂文斯所言,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二百萬歲的自性”,這種“自性”作為潛意識的核心,傳遞著人類發(fā)展的隱形信息,將每一個體聯(lián)結到人類生命永恒傳遞的紐帶上,“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具有的原型天賦指導和控制著我們人類的生命循環(huán)——降生和受到母親的照管、探索環(huán)境、對陌生人表現(xiàn)出警惕性、在同伴群體中玩耍、作為社會團體的成年的一員而被介紹進來、在社會等級中確立一個地位、在進行狩獵和對群體外部進行戰(zhàn)爭時男子之間的結合、求愛、結婚、哺養(yǎng)孩子、參加宗教儀式、承擔高度成熟的社會責任以及為死亡做準備”[2]。但是為什么這些大學生在還沒有完全體驗到這些重要的人生環(huán)節(jié)、生命剛開始還遠沒有自然終結之時就選擇半途了斷,生命的紐帶在他們那里為什么這樣脆弱?我們首先將關鍵點放在每個生命紐帶的連結處,即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上,特別是早年關系上,這樣更容易洞悉其中的深層原因。

      在我們研究過的有自殺行為的大學生中,70%的學生與家人的關系不和,特別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結出現(xiàn)了障礙。長期的心理咨詢使我們堅信在孩子與父母之間,總有一種內在的潛意識的聯(lián)系,正如德國心理醫(yī)生貝爾特·黑林格所言:“如果我們感覺不到或只是偶爾感覺到這根把我們與其他家庭成員連接起來的紐帶,這并不等于它不存在,我們與家庭始終聯(lián)系在一起?!盵3]22有的學生家庭似乎潛隱著幾代人傳遞下來的內在沖突,在這種家庭內部問題中,最嚴重的情況是家庭中的某一個或幾個成員拋棄家庭。處于這種家庭中的大學生內心深處普遍存在一種不安全感,從小缺少情感的依戀,沒有從父母那里獲得強大的生命初始動力,因此從一開始,其生命意向就沒有正確地指向他們的父母,對生命的渴望或者說內心生存的動力和愿望較弱。國內外大量的咨詢案例都證實了這種糟糕的家庭關系對孩子產生的惡劣影響?!白鳛榕杂^者很容易看到:如果誰輕率地拋棄家庭并對此不聞不問,那么這個家庭的孩子往往會患重病而死,或自殺,或患上某種慢性疾病?!盵3]5在基礎教育的求學階段這些學生常常潛意識地把人生的意義寄托在學業(yè)上,以為學習突出了,就可能重建與親人或他人之間的關系,也能夠獲得內心的充實感,所以他們會使其內在的“超我”人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用語)在某一時期異常擴展,其外在表現(xiàn)就是非常“懂事”。但是當他們堅持到大學階段之后,仍然感覺到一切似乎都沒有多大改變,最終的結果卻是更多的空虛與失望。所以他們深層心理最大的特征就是空虛與脆弱,由于在生命的自然延展過程中沒有獲得整合的力量從而表現(xiàn)出混亂。在潛意識深處更多的不是充滿愛的情感記憶與強大的生命沖動,而是一種扭曲的自我觀念以及與被拋棄感相關聯(lián)的本體性焦慮[4]。在他們出現(xiàn)情感沖突時,其內心深處任何時候都少有對生之依戀。所以面對挫折,他們在潛意識中總是以混亂的狀態(tài)去應對,而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層面的心態(tài)就是逃避,而且是永遠的逃避。顯然這些有過自殺行為的大學生聯(lián)結其前輩的生命紐帶比那些從小生活在情感穩(wěn)定環(huán)境中的大學生們要脆弱得多。

      這些大學生內心深處普遍具有的不安全感與依戀缺乏還源于嬰兒時期動蕩不安的生活狀態(tài)?!耙粋€剛出生的嬰兒,四周環(huán)境應該很穩(wěn)定,讓他無憂無慮,然后逐漸贏得他的信賴。熟悉是信任的基礎,假如照顧他的人經常換面孔,環(huán)境變化頻繁,感覺器官應接不暇各種刺激,他將無法一一吸收。這樣的母親以及這類的騷動,都會侵犯到嬰兒對安靜以及獨處的需要……不給孩子有建立自己規(guī)律的機會,也會讓嬰兒搞不清楚狀況,嚇得縮回去。”[5]中國當前的環(huán)境總體來講就是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現(xiàn)狀,農村的父母往往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城市的父母也在不斷地為自己的工作或生意奔忙著,孩子常常丟給了家里的老人或者其他人。有些父母不斷地帶著孩子四處奔波,大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環(huán)境常常不能固定。孩子從小就只能以一雙幼稚而恐懼的眼睛望著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界,所以他們常常有一種不安全感,總想逃到自己的世界里。一個從小沒有父母關愛,沒有穩(wěn)定而安全生活環(huán)境的孩子,對父母對親人也沒有什么感情,甚至對生命都沒有一種敬畏感。在他們的心中,人生有太多的不確定,太壓抑或者說太讓人痛苦。他們很小感受到的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所以內心的不安全感與情感依戀的缺失,強烈地損害了他們內在的生存動機,人類生命的紐帶在他們那里顯得異常脆弱。在如此狀態(tài)下,如果又常常受到親人們強迫性的激勵,則會加速這種紐帶的斷裂。許多自殺者的父母常常在深思后強烈地悔痛,可惜對死者來說都失去了意義。

      二 個體自我同一性的缺乏或紊亂

      有自殺行為的大學生往往在自我同一性的體驗上出現(xiàn)了問題。自我同一性的缺乏或紊亂使個體逐漸失去了正常的生命體驗,最終喪失了自我生存的意志。每個個體是整個人類生命紐帶中的一環(huán),而其一生也像一個鏈條一樣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從出生到自然死亡,最終又回到了起點,就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愛里克森(Erick H.Erikson)把人的發(fā)展看作是一個具有系列階段的過程,每一階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標、任務和沖突。他認為在每一個階段的發(fā)展中,個體均面臨一個發(fā)展危機,每一個危機都涉及到一個積極的選擇與一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沖突,如果沖突解決得好,個體相應地發(fā)展積極的方面,沖突解決得不好,就有可能影響個體以后的發(fā)展?!叭松硕沃?,每段的生活都可能形成個人的心理危機,所以在人生全程中,每段都可視為一個關鍵,而在第五段的青年期,則是關鍵中的關鍵。”[6]在愛里克森看來,當個體成長到12至18歲時,隨著認識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對自我與周圍世界的關系有了更清晰的知覺,于是他們開始深刻思考“我是誰”的問題,并準備發(fā)展自我的整合能力,于是青春期“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矛盾在青少年的意識與潛意識中展現(xiàn)開來。這一階段的核心概念,就是自我同一性,或稱為自我統(tǒng)合感,“即個人在過去經驗中所形成的內在的一致性和連續(xù)性,從而使人感受到鼓舞人心的信念”[7]。如果個體把自己各個方面,比如信念、性格、性別角色、未來的職業(yè)選擇等很好地整合起來,個體就會獲得較好的角色同一性,反之,則出現(xiàn)角色混亂。

      榮格認為“歸根結底,每一個人的生活同時也是我們人類的永恒生命”[2]15,所以青年人所思考的生存意義總與人類的存在相關聯(lián)。同一性意味著自己構成人類生命紐帶中的重要一環(huán)。其實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并在宗教、國家、民族、宗族、各種群體、技術工藝領域、職業(yè)等范疇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這就是同一性的通俗理解。如果青年人在這些方面沒有感受到自我與它們的關聯(lián),或者覺得被排斥,那么個體內在的一致性和連續(xù)性就無法形成,存在的意義就會失去,個體隨時都面臨著極大的危機:或者對人冷酷——因為無法忍受他們與自己的不同;或者對己漠視甚至絕望——因為無法忍受自己與他們的不同。正如愛里克森所言:若個體缺乏自我同一性感受,那么他也將無法體驗存在感[8]。

      當代中國學生的“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這一階段由于中國近些年的應試教育而被延遲了。當中學生們被關在教室里做習題、背答案的時候,他們還沒有空閑思考自己與社會的關系,更不可能在深層心理上開始對自我的整合。所以,愛里克森第五段的內在矛盾在當代中國學生身上延遲了,普遍在大學生的內心深處凸現(xiàn)了出來。

      在當代中國,經濟活動頻繁,傳統(tǒng)的、歷史的、文化的、地域的資源在不斷地變遷,本來處于安寧狀態(tài)的城鄉(xiāng)居民大規(guī)模遷移,而兒童在父母的流動過程中,感受到了“我”的不確定性,從活動地域的不確定延伸到情感的不確定,所以這些青少年們從小就感受到了一種無“根”般的生活狀態(tài),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個問題在他們的潛意識深處幾乎處于一種模糊狀態(tài)。結果是進了大學后,空洞的內心世界使他們發(fā)展的連續(xù)性或方向性并沒有相應地延續(xù)下去,在新的人際環(huán)境和新的學習任務的壓力下及其自身對嚴峻就業(yè)形勢的認知基礎上,他們的自我認知與自我角色定位更加混亂,對各種人生挑戰(zhàn)的高度敏感使他們飽受焦慮、強迫與抑郁的折磨,這也是當前高校大學生神經癥性問題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那些更嚴重的同一性混亂者在飽受神經癥折磨的同時,漸漸失去了認同個體生命的深層體驗,最終走上了自殺的道路。如果對我們研究過的這些有自殺行為的學生進行深度心理分析,幾乎可以從每個人的同一性上發(fā)現(xiàn)迷惑與混亂的跡象,有的表現(xiàn)在親情關系的混亂上,有的因傳統(tǒng)的女性卑賤觀而造成女生自我統(tǒng)合的危機從而導致嚴重者出現(xiàn)自殺現(xiàn)象等。

      三 個體內在超我人格的過度擴展

      內在超我人格的過度擴展造成陰影的反向張揚也是自殺行為重要的深層心理根源。我們的調查發(fā)現(xiàn)有過自殺行為的大學生,其中絕大多數(shù)的人格都曾有一種讓周圍人贊賞的成分,如說他們善良、守信、能吃苦等等。這些大學生從小受到的教育使他們在深層人格結構上形成了一種強迫式的進取傾向,他們自覺有遠大的理想,甚至有一種類似“堂吉訶德式”的不可動搖的濟世信念和責任意識。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即他們的“超我”人格異常擴展。所謂“超我”就是“人格道德的維護者,近似于通常所說的良心,是社會文化價值內化的結果”[9]21。其人格品質甚至可以用“高尚”來表述,一般表現(xiàn)有純潔、堅毅、勇敢、自我約束且與人為善,特別突出的是進取心比一般人更強,這種超我人格在內心深處總是以抵制和壓抑自然沖動為能事。當然其中有一部分大學生在大學的上述表現(xiàn)可能已經不突出了,甚至還開始失望,表現(xiàn)頹廢,但是我們收集到的資料中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其在中小學期間曾有一個較長的進取且高度自律的時期,而且還有15%左右的學生從小就受到了父母宗教信仰的影響。在我們長期接觸到的神經癥性來訪者中,基本上也是這一類型者居多,所以我們曾經對這一類型者用“教育過大癥”來指稱。

      為什么這些通過教育后內心深處的“超我”人格更加擴展的大學生反而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甚至自殺行為呢?可以這樣分析:當猿類從動物界進化到具有社會性的人屬后,個體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精神性因素必然發(fā)生一定的沖突,這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發(fā)展時必然帶來的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沖突?!芭c物質文明的進化一定會帶給人感官上的物質享受相反,精神文明的進化,在教人擺脫愚昧的同時,反而會給人的心靈帶來更大的困擾和痛苦”[10],對此最權威的注解就是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這些大學生有自殺傾向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弗洛伊德所謂的超我與本我的對立。這是教化的力量,在道德、宗教、社會意識的影響下,個體的進取心、追求光明的力量以及自己的面子觀念等等,構成了大學生內在的超我人格,這種人格的過度擴展,會更加強化其單向的發(fā)展傾向,最終使?jié)撘庾R中內在“本我”與“超我”人格嚴重失衡,抑制了代表本我的本體能量的自然萌動,其最終結果就是代表本我的陰影報復性張揚,這種陰影張揚的極致層面就是死亡本能,而伴隨死亡本能的往往就是內在的本體性焦慮[4]。這種本體性焦慮一旦從個體潛意識中激發(fā)出來,便使這些大學生在現(xiàn)實層面的追求失去了充實的精神基礎,造成這部分大學生內心的空虛,使其成長動力逐漸空泛,并使其參與的每一件事都染上了一層“凄愴”的色彩,這也是青年人普遍具有的一種青春期抑郁的基本原因所在。如果他們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沒有獲得有效的整合,最終在生命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會逐漸喪失生命的動力和意趣,漸漸形成嚴重的抑郁、焦慮或者強迫的內在意向,使其現(xiàn)實生活特別痛苦,嚴重者產生自殺沖突。

      在我們近些年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一個趨向,就是具有神經癥性甚至精神病性的嚴重心理障礙者越來越多,甚至低齡化現(xiàn)象越來越明顯,這構成了一個強大的隱形的自殺群體。在我國當前的改革時期,物欲橫流,本能施展,人們內在的本我人格在張揚之時,心理障礙者反而更多。對這個現(xiàn)象的解釋是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所沒有涉及到的。弗氏認為“文明壓制人的本能,文明與幸福之間存在深刻的緊張”[9]39,所以他提出了關于文化集體與心理病理學的一些觀點。但是他沒有意識到文明進步的同時,超我與本我也在不斷形成一種復雜的動態(tài)平衡,所以在新的文明的背景下,一種廣泛性的集體文化能夠使個體本我與超我之間形成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平衡關系,內在的沖突不一定總會帶來個體心理狀態(tài)的失衡。也就是說在任何一個文明的時代,只要個體的超我人格能得到全體社會成員所接受的集體文化的支持,個體內在的“光明”追求與外在的崇高文化總能共鳴,個體內在的超我與本我沖突并不一定會導致心理失衡。比如在一些完全以宗教立國的地區(qū)或國家,人們仍然生活在平安與幸福之中,因為修養(yǎng)高而造成精神問題者反比那些意識形態(tài)混亂的國家少很多。

      但是很遺憾的是我國這些大學生個體內在“超我”人格的不斷擴展(這也是我們傳統(tǒng)教化的目的所在),卻缺少了一種具有超越性精神的社會文化大背景的支持[11],特別是當今往往將金錢追求和崇尚物欲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背景,給這些個體的內心深處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在筆者近些年為大量的神經癥或類神經癥者進行精神分析的治療過程中,就從他們的內心深處“共感”到了一種強大的矛盾沖突。這些從小接受過正面教育的學生們周圍彌漫著一種強大的侵犯性、進攻性、占有性、競爭性的氛圍,這些可稱為外在“陰影”性的刺激,常常加劇了個體內在的強大超我與本我的對立,使其深層心理環(huán)境無法保持長久的安寧,慢慢地使這些大學生的現(xiàn)實人格逐漸形成了嚴重的抑郁和焦慮傾向。那些有過自殺行為的大學生大多具有抑郁、焦慮和強迫的人格特征就更加說明了這一點。這些有過焦慮或抑郁人格特征的大學生所接觸到的人與事常常讓他們內心產生沖突,即使是他們感受到了一定的不公或傷害,但他們的自律性、隱忍性的個性也只是將一些負面的情緒壓抑進內心深處。但是這種負面的情緒并沒有消失,它只是作為一種被壓抑的“陰影”沉潛在潛意識深處,而且越積越深,最終的爆發(fā)不是毀滅自己就是毀滅他人。

      根據(jù)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具有自殺行為的大學生內心深處已經發(fā)生了與一般人不同的深刻變化,或是由于與其父母關系不和,他們漸漸失去了能支撐他們衍化下去的內在情感力量;或者由于其生命動力在擴展的過程中,受到了明顯的抑制,他們缺少克服同一性危機的內在整合力量;當然最根本的是這些大學生深層心理發(fā)展不平衡,其內在陰影的報復性張揚給這些大學生的整個生命過程涂上了灰色調。當他們面臨一些外在世界的挑戰(zhàn)時,他們從開始的迷惘、彷徨再到后來的自責、無助,直到最后的混亂、絕望和崩潰,自殺行為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

      當今大學生自殺問題已經引起了國民的高度關注,如何干預當代大學生的自殺也已經成為了高校管理者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各種有力的措施開始逐步實施。比如湖南省高校工作委員會,幾年前開始,只要了解到哪一所高校出現(xiàn)了學生自殺事件,高工委一定會派出一個具有專業(yè)水平的工作組到相關的高校進行調研,既幫助揭示大學生自殺的原因,也對有關高校給予善意的有效的指導。這樣既幫助了當事高校,也為其它高校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鑒的辦法,對預防大學生自殺危機的發(fā)生還是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這種做法已經成為了一項制度。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每一名大學生自殺的背后總是有深刻的原因,涉及到當事人的家庭背景、文化傳統(tǒng),還有當代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及社會道德等方面,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已經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具有了一般健康學生所沒有的深層心理特征。本文意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學者能從自殺者的潛意識中去洞悉其深刻的內在原因。這樣在干預這些大學生的過程中,不是簡單地從外在的關心與預防等方面進行被動干預,而是通過一些有效的技術來對他們的深層人格加以擴展,從深層的社會文化結構及個體內在的本體著手,引導其整合深層人格結構,讓其從本體上重獲內心的安寧,從而健康成長,遠離自殺。

      [1] 徐曉軍.本土自殺研究的特點及問題[J].社會,2002(6):15-16.

      [2] [美]安東尼·史蒂文斯.二百萬歲的自性[M].楊韶剛,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5.

      [3] [德]托馬斯·舍費爾.喚起內心深處的家庭親情[M].姚力,譯,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

      [4] 辛斌.向死而生:在本體性焦慮中探尋創(chuàng)造性動力根源[J].武陵學刊.2010(3):62-65

      [5] [德]弗里茲·李曼.直面內心的恐懼[M].楊夢茹,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39.

      [6] 張春興.現(xiàn)代心理學——現(xiàn)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1.

      [7] Erick H.Erikson.Childhood and Society[M].New York:W.W.Norton, 1963:261.

      [8] [英]瓦爾·西蒙諾維茲,彼得·皮爾斯.人格的發(fā)展[M].唐蘊玉,譯.上海:上??茖W院出版社,2006:48.

      [9] 王小章,郭本禹.潛意識的詮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0] 余鳳高.精神病文化史[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114.

      [11] 辛斌.論超越性道德精神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心理學價值[J].武陵學刊,2011(6):6-10.

      (責任編輯:劉英玲)

      B846

      A

      1674-9014(2013)05-0136-05

      2013-04-18

      湖南文理學院2012年校級重點教學改革項目“神經癥性問題大學生的人格深層擴展技術研究”(JGZD1211)。

      辛斌,男,湖南臨澧人,湖南文理學院師范教育部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咨詢及大學生人格深層擴展技術。

      猜你喜歡
      深層人格個體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學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考慮各向異性滲流的重力壩深層抗滑穩(wěn)定分析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SAM系統(tǒng)對TDCS數(shù)據(jù)的優(yōu)化處理與深層應用
      論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
      學習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對“醫(yī)患失去信任”的深層憂慮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的深層反思
      安图县| 阳山县| 潜江市| 镇巴县| 高清| 道真| 梓潼县| 鲁甸县| 景泰县| 阜康市| 东丽区| 金秀| 太白县| 安岳县| 广州市| 胶南市| 将乐县| 额尔古纳市| 方山县| 甘南县| 尉犁县| 广州市| 三台县| 锦屏县| 西峡县| 常熟市| 黎城县| 寿宁县| 渭南市| 吴桥县| 治县。| 平山县| 安图县| 平乐县| 东安县| 漠河县| 镇坪县| 沿河| 读书| 惠东县| 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