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磊 張 衛(wèi) 王 前
(大連理工大學哲學系,遼寧 大連 116024)
微博輿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倫理問題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我國目前微博輿論方面存在的倫理問題,也帶有社會文化環(huán)境方面的特殊性。輿論是公眾在某一特定時期針對某一焦點人物、事件、問題所表達出的意見、態(tài)度和觀念的總和,具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1]歷史上的輿論先后經歷了口耳相傳、文字、報紙、新聞雜志、廣播、電視等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興起發(fā)展,互聯網成了巨大的輿論承載平臺,微博輿論這種新的輿論形式也隨之出現。它從最初作為人們展示個人才華、記錄身邊趣事、發(fā)表思想感悟的平臺,逐漸發(fā)展為公眾日常交流和言論表達的輿論空間。[2]微博輿論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輿論格局,成為新的輿論中心。由于微博的零門檻性、即時性、中心性、多維性、不對稱性等特征,使得微博輿論呈現不同于傳統輿論的特點,由此產生的倫理問題也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具體加以分析,提出相應對策。
目前微博輿論文化中倫理問題的突出表現,首先是某些微博輿論誠信缺失。微博輿論的低燃點和碎片化特征,使得某些懷有不良企圖的微博用戶可以通過制造虛假信息引發(fā)消極輿論。同時,由于140個字符的限制,用戶只能將事件最矛盾、最突出的片段上傳微博,在這個過程中用戶往往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對事情報道進行取舍,融入個人情感、自身利益、價值觀傾向,這很容易導致對真實事件的歪曲,從而產生一種不正確的輿論導向。[3]此外,隨著微博的發(fā)展,網絡中的“水軍”已經將視線轉移到微博中,由原來的自我炒作到現在的獨立商業(yè)團隊幫助炒作,在混淆人們的視聽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次是信息權利的失衡。雖然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微博,但我國還有至少一半的網民沒有開通微博,而微博中很多議題卻是和這些沒開通微博的人的利益密切相關,很多需要參與的人其實并沒有真正參與進來,這就會導致微博輿論可能不公正,出現信息偏差。同時,過剩的、瑣碎的信息也會使有效的信息被淹沒,使一些微博用戶產生厭倦和排斥心理。
第三是交往行為的異化。一些微博用戶出于追求被關注的心理,故意與他人唱反調,體現自己與眾不同,挑釁他人,激起他人的憤怒。還有些人在微博上暴露自己的私密事情,渴望成為裸露人群中的一員,某些微博草根一夜成名的現象更使這種心理膨脹,認為只有通過大出風頭表現自我、暴露自我才能愉悅他人,獲得關注。[4]此外,微博輿論中語言暴力現象比較嚴重。無聊灌水、情緒化的主觀判斷以及無邏輯的表達,嚴重影響微博輿論的健康生態(tài)。
第四是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微博的自由與開放為輿論監(jiān)督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但也容易造成公共與個人隱私之間關系嚴重失調,對個人隱私帶來新的挑戰(zhàn)。微博作為輿論的聚集地,當人們關注某一事件時,一些用戶會對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并在現實社會中對他人進行騷擾。此外,微博用戶對個人生活的記錄,結合微博的圖片、文字、視頻和轉發(fā)等功能,極易泄漏用戶信息以及親人、朋友的信息。一旦被不當利用,就可能成為下一個輿論事件的主角,博主的私生活就會遭受騷擾或傷害。
第五是過度的道德審判。微博用戶在很多事件中充當著非公正的道德審判者的角色。他們常常同情弱者而忘記對事件本身的關注,用污穢的言語和不理智的行為去譴責肇事者,這其實是用一種非道德的手段來懲罰非道德主體。某些微博用戶在輿論監(jiān)督中一方面扮演著道德守護者角色,另一方面又扮演了道德暴民的角色。這種以“暴”制“暴”的微博審判,看似維護公平正義,實際上對當事人及周圍的人可能造成不同程度傷害,而且這對于應該了解事實真相的大眾來說也是不公平的。這樣不僅影響了正常的司法審判,還容易引發(fā)公眾對政府和社會的信任危機。微博輿論文化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深入反思。
微博輿論文化中倫理問題的出現,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微博輿論主體層面的原因,二是微博技術層面的原因,三是社會文化環(huán)境層面的原因。
就微博輿論主體層面而言,首先,微博輿論主體存在著對信息發(fā)布權的濫用。發(fā)布信息與保護個人隱私都是公民應擁有的權利,但是二者又存在一定的倫理沖突,一方權利的實現有可能導致另一方權利的喪失。由于一些用戶缺少相應的倫理意識,單純按照各自的興趣、愛好、價值觀決定什么樣的信息應該發(fā)布和傳遞,這使得微博主體發(fā)布信息的權利無限放大,而隱私權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
其次,微博輿論主體存在著對話語權的濫用。這體現為一些微博用戶所推崇的充分話語權與責任承擔存在矛盾。微博在保護用戶話語權的同時,也給惡意傳播謠言、危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充分的話語權是以責任承擔為前提的,話語權體現著言論自由,但言論自由并不意味著一味放縱,不應損害國家和社會以及他人的利益。有些微博用戶經常會表現出對自己的言論和行為很寬容,而對他人的言論和行為卻非??量獭?/p>
第三,微博輿論主體存在著對監(jiān)督權的濫用。微博用戶使用監(jiān)督權應在合理的軌道上運行,而不是簡單依據自身的道德認識水平進行道德審判。實施道德審判的微博輿論主體應具備理性的判斷和辨別能力。[5]此外,被監(jiān)督者出現的道德問題需要受到譴責,但他的自由、尊嚴、人格等權利也應受到尊重和保護。而事實上,微博輿論常常存在道德審判一邊倒的現象,甚至遠遠超越合理范圍。信息發(fā)布權和話語權的濫用更是加速了監(jiān)督權的濫用。
從根本上說,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微博輿論主體存在著道德認知上的誤區(qū)和缺乏理性的批判精神造成的。微博用戶往往對自己的行為產生的后果缺乏預見性,也意識不到可能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人性中存在著許多弱點,但是這種弱點最容易在微博中表現出來。美國心理學家帕特里夏·華萊士 (Patricia Wallace)曾指出:“一旦人們相信自己的行為不會被追到個人頭上,他們就會變得不那么受社會習俗和戒律的約束?!保?]微博輿論中一個奇怪現象是,人們通常對好人好事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而對壞人壞事的報道則持信任態(tài)度。有些知名學者、大腕明星的隨意表達,就可能成為某種不良輿論的導火索。有些微博用戶缺乏正確的判斷力,盲目地懷疑或一味地輕信,其結果只能是,他們要么對任何事情都保持懷疑;要么對任何事情都信以為真。
就微博技術層面而言,微博的零門檻性與把關人的缺失增加了倫理問題出現的幾率。零門檻性造成不同文化背景和動機意圖的人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通過手機、郵件、博客等工具,隨意發(fā)送和接受微博信息,這也就難免會帶著情緒去討論問題。微博內容主要依賴用戶的自我把關,這可能造成用戶道德責任感降低,自由性和多元性更使得把關標準無法統一。微博傳播的即時性與中心性也會引發(fā)倫理問題。微博的即時傳播性形成了一種“秒互動”的對話機制。博主除了可以第一時間發(fā)布信息,還可以迅速接收好友更新的信息,實現評論與信息發(fā)布同步化。這種傳播特點很容易使微博用戶形成群體極化。他們在一小群反應強烈的用戶煽動下,只憑主觀臆斷,不管自身所在的群體輿論是否正確、是否偏頗,一味地堅持群體的意見。于是,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對抗呈現出簡單對立,將對與錯、好與壞、善與惡等進行簡單認定,將事件本身的真實性以及人物性格、環(huán)境等因素忽略,這種簡單的思考方式成為一種思維定勢,就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
微博技術的多維性與不對稱性,使相關的倫理問題趨于復雜化。微博整合了手機、桌面客戶端以及互聯網等多種傳播途徑,從而實現了傳播的多維化。微博的關注與被關注功能是一種不對稱的交流模式,用戶可以關注任何人,并不需要得到對方的同意,同時被關注者也不一定要關注他的粉絲,這就形成不對稱的跟隨關系和交流模式。[7]微博的這些特性提高了用戶參與的積極性和隨意性,原本不會引起較大關注的事件,因微博獨特的傳播性質和用戶較高的使用黏度而成為輿論焦點。
就社會文化環(huán)境層面而言,微博介于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現實中的社會倫理問題更容易向微博中轉移。很多社會問題在微博中出現時強烈地刺激著用戶的神經,如官員腐敗、色情暴力等等。微博中的熱點話題時常是現實問題和不滿心理以微博形式的呈現。微博輿論的倫理問題也受到人們交往方式和手段的變化的影響。我國社會目前的人際關系出現了很多陌生人的、間接的、動態(tài)的道德關系。這種道德關系的改變也在微博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人們通過微博的多種功能產生與他人和社會有關的行為互動。微博用戶的關注者有的是熟人,有的是陌生人,或者介于熟悉與陌生之間,陌生關注者的增多使得某些用戶很容易沖破道德界限,無視道德約束。
學校和社會對網絡倫理教育的缺失,也是微博輿論倫理問題多發(fā)的根源之一。很多學校只注重網絡技術的教育,缺乏對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視。有的高校雖然開設了網絡道德教育的課程,但是當出現新的道德問題時,有些教育工作者跟不上節(jié)奏,不能及時發(fā)現,做出正確引導。[8]有些高校開設相關課程的教師對網絡中出現的道德問題缺乏深入認識,只從書本上向學生灌輸理論教育,不適應學生的求知需求,導致課程的目的和實際的教學效果之間產生脫節(jié)。
最后,網絡社會法律制定的滯后與缺失,也是微博輿論文化中倫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對微博輿論的規(guī)范機制不夠明確,常見的方式就是讓博主刪除帖子和注銷帳號。這種方式只能制止失范的行為,不會讓用戶真正理解行為的不當,受到良心的譴責。
既然微博輿論文化中倫理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由微博輿論主體、技術和社會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那就必須針對這三個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對策。
微博輿論主體的倫理意識,指的是正確認識人與微博的關系,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確保微博輿論主體在特殊境遇中行為的正當性。只有行為者真正意識到道德約束的重要,將道德要求內化,具備良好的德性,才能在微博中自覺地履行義務,在復雜的微博空間中追求真善美,實現其自身的價值,促進微博輿論文化的健康發(fā)展。德性倫理學注重對道德主體德性的培養(yǎng),著重“以行為者為中心”進行研究,強調運用理性使人們做有德之事。行動者將對善的理解與追求付諸實踐,才會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微博輿論主體只有將道德踐行落實到微博與現實生活中,注重道德人格的塑造,形成道德習慣,才會營造良好的道德風氣,提高道德的實踐性和實效性。微博作為私人領域公共化的過程,還需要考慮到個人保持德性的統一性、整體性,這樣才能營造一種健康、理性和人性的輿論文化。
此外,微博輿論主體還應具有明辨選擇的智慧。實踐智慧的前提是行為符合人類整體生活的善,而核心則是進行正確的選擇,以使行為符合中道。[9]面對微博輿論中諸多倫理沖突,微博輿論主體需要很好地處理把握言論分寸、適度控制情緒的問題。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處理情感和行動,處理得過度就是錯,處理得不及,要被譴責,惟有適中是對,并被稱贊——那么,德性就必定是一種志在求適中的中道?!保?0]所以,需要在微博中利用中道原則實現美德,使人們在想問題、處理事情時展現智慧的方式,對不同條件的事情做出恰到好處的反應、判斷和處理。
在微博世界中,培養(yǎng)微博輿論主體德性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是通過榜樣的力量來進行引導?!耙庖婎I袖”作為微博輿論的中心節(jié)點,在微博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意見領袖一般為知名學者、明星、政客,他們通常具有較高的素質和道德素養(yǎng),在微博中發(fā)表的意見可以起到積極、正面的道德示范作用。因此,應該大力發(fā)揮這些意見領袖在微博空間的作用,以一種包容、開放、積極的心態(tài)對他們所熟知領域進行引導,讓大眾信任,引導微博用戶合理尊重差異,在保護自身權利的同時也應設身處地地為他人權利著想。
就技術層面而言,可以通過對微博的合理設計來正確引導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微博輿論文化的管理者可以根據用戶的輸入信息、需求和具體情況調整相應的勸導策略。相對于被勸導者來說,微博的某些優(yōu)勢具有持久性、形式多樣性等特點。例如利用新浪微博溫馨小貼士的功能,當一些用戶發(fā)出謾罵他人的惡評時,可以在評論按鈕旁邊彈出提醒語,建議用戶使用文明用語;通過在虛擬空間里給予一定的獎勵,可促使人們在現實世界中也如此行動。對于那些具有良好輿論導向的話語、評論,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如增加積分、提高級別或頒布虛擬徽章等。運營商還應對輿論信息進行分類,引導積極、樂觀、正面的輿論,通過微博熱門話題、首頁鏈接、名人推薦等形式設置積極的輿論議題,開發(fā)微博互動課程向微博用戶介紹輿論的傳播過程和影響力,引導用戶自覺參與,發(fā)布恰當的言論,做出正確判斷,實踐網絡道德。
同時,運營商應加大監(jiān)管措施,對熱點話題的輿論走向及時了解,對信息進行技術監(jiān)管。加大技術和資金投入,來控制垃圾信息,對有害信息的關鍵字要設置屏蔽。網站作為交流平臺有義務做好監(jiān)管工作。對謠言要及時發(fā)現,及時補救。盡快建立微博語言監(jiān)測機制,設置專業(yè)人員、專業(yè)崗位負責微博輿論傳播的把關工作,如專門辟謠的組織,設置虛假信息曝光區(qū)。當虛假信息大量傳播時,及時跟進,利用轉發(fā)、評論的方式進行辟謠,將真實的信息傳達給用戶,遏制虛假信息的進一步傳播。
首先,網絡管理部門需要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微博輿論文化的健康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運用法律法規(guī)對違法行為進行強制約束和制裁。因此,政府應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微博秩序,為微博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法律依據,從外在手段或外部環(huán)境上規(guī)范微博發(fā)展。對具有惡劣影響的行為和個人,要追究責任,加大打擊力度。尤其是手機微博傳播領域的法規(guī)條例需要亟待出臺。
其次,學校加強微博倫理道德的教育。微博用戶中很大一部分群體是青少年和大學生。他們樂于接受新事物,喜歡與他人分享思想,但是他們的生活閱歷有限,對社會的認識不夠。在大量難以判斷的信息面前,在不良思想的誘導下,他們會表現出一種迷茫,不知所措。所以,學校有必要組織專業(yè)教師開設微博,充分發(fā)揮微博的道德教育功能。這要求教師不僅熟悉微博的媒介功能,并能熟練操作,通過微博對當前熱點問題進行介紹、評價,引導學生從客觀事實出發(fā),合理分析事件,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以及合理質疑的道義責任。避免他們先入為主的道德判斷,合理質疑信息,避免畸形的質疑心理,容忍存在不同爭議的觀點,不獨斷、不自負。此外,學校教師利用微博進行道德教育時,應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在平等和諧交流中探討問題,避免與學生產生距離感,讓學生在不斷互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
第三,發(fā)揮傳統媒體的作用。傳統媒體應發(fā)揮其專業(yè)人才、權威信源、整合力強等優(yōu)勢,自覺自律,遵守職業(yè)道德,不要為了增加點擊率盲目轉發(fā)信息,要時刻注意按照媒體職業(yè)道德約束自己、自我管理和自我監(jiān)督。許多傳統媒體也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他們可以利用信息加工能力和品牌優(yōu)勢,根據自身采編人員的專業(yè)性,利用微博發(fā)布信息,對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深入報道和追蹤,對虛假信息積極地糾正。總之,傳統媒體應充分發(fā)揮其掌握更多行政資源的優(yōu)勢,通過與微博合作,利用微博進行資源共享和資源整合,提高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共同發(fā)揮引導輿論的積極作用,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微博輿論作為網絡輿論的一種新形式,以其特有的優(yōu)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fā)展。然而微博作為一個多種元素并存的空間,也是多種權利沖突和多種問題凸現的溫床,微博輿論文化出現的倫理問題值得重視和關注。因此,正確利用這一雙向的、開放的交互式傳播載體,使每個微博用戶自覺踐行網絡道德,創(chuàng)造一個真正開放、寬容、和諧的輿論環(huán)境,才能夠促使微博輿論健康發(fā)展,利用微博輿論的力量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1]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10-12.
[2]牛夢笛.后博客時代的媒介參與—微博現象初探[J].新聞界,2010,(3):41 -43.
[3]蔣紅翠.從“斷章取義”式表達看微博傳播的倫理困境[J].文學界(理論版),2012,(6):271-273.
[4]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56.
[5]劉玉梅.網絡道德懲罰的公正性分析[J].道德與文明,2010,(5):127 -130.
[6]Wallace,Patricia,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24 -125.
[7]劉興亮.微博的傳播機制及未來發(fā)展思考[J].新聞與寫作,2010,(3):43 -46.
[8]鄧英,李兆延.淺談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6):89 -90.
[9]王前.科技倫理意識養(yǎng)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5.
[10]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