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金 郭建煒 桑安平 旦知吉 蕭云善 馬福全
(甘肅省甘南州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甘肅合作747000)
青稞新品種黃青2號選育
劉梅金 郭建煒 桑安平 旦知吉 蕭云善 馬福全
(甘肅省甘南州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甘肅合作747000)
青稞新品種黃青2號是甘南州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84-41-5-3為母本,91-88-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在2009至2011年第三輪國家青稞品種區(qū)域試驗中,折合平均產量4 086.0 kg/hm2,比對照品種康青3號增產15.3%。該品種耐寒、耐旱,豐產性好,適應性廣,中抗青稞條紋病。籽粒碳水化合物含量70.7%,蛋白質含量11.9%,脂肪含量1.8%。適宜在海拔2 400~3 200 m的青稞種植區(qū)推廣種植,特別適宜在青海省西寧市、互助縣、四川省馬爾康縣、道孚縣,甘肅省合作市,云南省迪慶州種植。
青稞;新品種:黃青2號;選育
青稞是甘南州的特色優(yōu)勢作物,常年播種面積1.53萬hm2左右,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州各類農作物之首。甘南州對青稞的需求量大,青稞自給水平低,每年需從外地調進部分青稞解決供需矛盾,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只有加強青稞新品種選育工作,選育出豐產,穩(wěn)產,品質優(yōu)良,耐寒、耐旱、抗倒伏、抗病、適應性廣、適合多用途的青稞新品種,不僅能豐富甘南州青稞種質資源,實現優(yōu)質品種的更新換代,而且是防止青稞種植品種單一和退化,提高青稞單產,增加總產,緩和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徑。青稞新品種黃青2號原代號9642,是甘南州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雜交選育而成,2012年9月通過全國小宗糧豆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定名。
青稞新品種黃青2號是甘南州農業(yè)科學研究所1996年以84-41-5-3為母本,91-88-2為父本,搭配雜交組合,經系譜法選育而成,2001年進行品系鑒定試驗,2002至2004年進行品系比較試驗,2005至2007年參加甘南州青稞品種區(qū)域試驗,2008至2011年進行甘南州青稞生產試驗示范,2009至2011年參加國家青稞品種區(qū)域試驗,2011年參加第三輪國家青稞品種生產試驗。
2.1 品鑒試驗
在2001年品系鑒定試驗中,黃青2號折合產量8 250 kg/hm2,比康青3號(CK)增產71.33%,居25個參試品系第1位。
2.2 品比試驗
在2002至2004年品系比較試驗中,黃青2號3年平均折合產量6 051.7 kg/hm2,比康青3號增產24.5%。
2.3 青稞品種區(qū)域試驗
甘南州青稞品種區(qū)域試驗。2005至2007年參加第七輪甘南州青稞品種區(qū)域試驗,試驗設在甘南州農科所、臨潭縣下河灘村、卓尼縣上卓村、夏河縣麻蓮灘村、合作市加拉村5個不同生態(tài)區(qū)域點進行,3年折合平均產量3 849.0 kg/hm2,比康青3號(CK 1)增產18.9%,比肚里黃(CK 2)增產15.3%,居7個參試品系第3位。
國家青稞品種區(qū)域試驗。2009至2011年參加第三輪國家青稞品種區(qū)域試驗,試驗設在甘肅省合作市、青海省西海鎮(zhèn)、青海省西寧市、青海省互助縣、四川省馬爾康縣、四川省道孚市、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云南省迪慶州八個不同生態(tài)區(qū)域點進行。3年折合平均產量4 086.0 kg/hm2,比康青3號(CK)增產15.8%,居10個參試品系第1位。
2.4 生產試驗示范
甘南州青稞生產試驗示范。2008至2011年在甘南州合作市、夏河縣、臨潭縣、卓尼縣示范種植青稞新品種黃青2號6 882.0 hm2,產量在3 105.0~5 172.0 kg/hm2之間,較當地種植品種增產10.9%~42.9%,平均產量3 985.5 kg/hm2,較當地種植品種增產20.6%。
國家青稞品種生產試驗。2011年參加第三輪國家青稞品種生產試驗,試驗設在四川馬爾康、四川道孚、云南迪慶3個不同生態(tài)區(qū)域點進行。三試點平均產量3 234.0 kg/hm2,較統(tǒng)一對照品種康青3號(CK 1)平均增產7.0%,較當地對照品種(CK 2)平均增產10.2%。
3.1 植物學特征
幼苗直立,苗期生長旺盛,葉綠色。株型緊湊,葉耳白色。莖稈堅韌、粗細中等,全抽穗習性,穗脖半彎,植株生長整齊。穗長方形,四棱,小穗密度稀。長齒芒,窄護穎,籽粒淡黃色,橢圓形,硬質,飽滿。
3.2 生物學特征
春性,生育日數114~118 d,中熟類型。株高96.3~105.1 cm,穗粒數29.2~49.0粒,千粒重44.5~48.2 g。成熟后期口緊,落黃好,耐寒、耐旱、抗病、抗倒伏。
3.3 品質
籽粒碳水化合物含量70.7%,蛋白質含量11.9%,脂肪含量1.8%。
3.4 抗病性
經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性鑒定結果表明,該品種在田間表現中抗青稞條紋病。
經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結果,適宜在海拔2 400~3 200 m的青稞種植區(qū)推廣種植,特別適宜在青海省西寧市、互助縣、四川省馬爾康縣、道孚縣,甘肅省合作市,云南省迪慶州種植。
5.1 合理輪作
最適宜的前茬為豆類、油菜、馬鈴薯及輪歇地。
5.2 科學施肥
施農家肥30 000~45 000 kg/hm2,磷酸二銨112.5~150 kg/hm2,尿素75 kg/hm2作底肥;缺少農家肥的地方施磷酸二銨225~30 kg/hm2,尿素150 kg/hm2,氮磷比以1∶(0.9~1.1)為宜。
5.3 適期播種
在海拔2 400~3 200 m的青稞種植區(qū)適宜播期是3月下旬至4月中旬。
5.4 合理密植
下籽量以450萬~525萬粒/hm2為宜,即播量216~247.5 kg/hm2。土壤肥力好,條播,管理措施好的地方取播量下限,反之取播量上限。
5.5 田間管理
青稞苗期田間雜草大量萌發(fā)生長,應選晴天進行人工松土除草,使土壤表層通透性得到改善。也可根據需要選用適宜的除草劑,在青稞3~4葉期,用67.5~112.5 g/hm2麥瑞對水450~600 kg進行莖葉噴霧防除闊葉雜草,也可和愛秀混合施用防治野燕麥及雜草。
5.6 適時收獲與脫粒
人工收獲適宜的收獲期以蠟熟末期為宜,即以蠟熟末期80%~90%穗色轉黃,籽粒變硬收獲,至全田成熟時割完,打捆、風干。機械收割在完熟期即所有的植株莖葉變黃,籽粒變硬選擇晴朗天氣進行收割。收獲后隨時翻曬,待干后及時脫粒、晾曬、入庫。
2013-02-26
劉梅金(1971-),女,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青稞新品種選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