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西方早期政黨類型理論:演變與評價

      2013-03-23 18:54:10向文華
      東岳論叢 2013年8期
      關鍵詞:政黨干部黨員

      向文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北京100872)

      西方政黨類型理論隨著政黨的出現而產生,并隨著政黨的變化而發(fā)展。自1742年英國學者大衛(wèi)·休謨(David Hume)首次提出政黨分類概念以來,到20世紀50年代初,西方許多學者根據政黨自身及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提出了不同的政黨類型理論,推動了西方早期政黨類型理論的發(fā)展與演變。

      一、休謨和韋伯等的政黨類型理論

      1、休謨的政黨類型理論

      早期政治派別引起英國學者大衛(wèi)·休謨的關注。他把18世紀晚期英國的政治派別分為情緣派別(Personal Factions)和實在派別(Real Factions)。情緣派別是建立在個人親疏恩怨之上的派別。情緣派別很容易出現在小共和國里。在那里,每一個小的國內問題的爭論都會成為國家事務;任何愛、虛榮、模仿、感情、野心和怨氣都會產生公開的分裂①。

      休謨認為人們分成情緣派的傾向更為強烈。人們一旦分別歸屬于敵對派別,他們就對與自己聯合的人們產生感情,并對敵方懷有敵意。這種情緒常常傳給他們自己的后代②。

      實在派別是建立在某些實在意見和分歧上的派別,而實在派又分為利害派、原則派和情感派③。利害派是因為共同利益而組成的黨派。原則派因為原則分歧而產生,特別是一些抽象理論原則分歧而產生的黨派。情感派是那些建立對某一特定人物或家族所抱有的不同感情之上的派別④。在黨員觀點存在混雜的情況下,一個黨派之所以稱之為情緣派或者實在派主要看哪項原則在該黨中占據優(yōu)勢,影響最大。

      休謨認為當時的英國政黨屬于原則派政黨。英國政黨分為兩派:一派傾向于授予國王以更大的權利,讓他發(fā)揮更多的作用,很少注意防范他的越權行為;而另一些人則擔心在遙遠的將來可能產生君主暴虐和極權統(tǒng)治。這兩種派別在英國可稱之為宮廷黨和民權黨。

      休謨對政治派別的分類基本上概括了早期政黨雛形的類型,開創(chuàng)了政黨類型研究的先河。

      德國學者戈特利布·克里斯琴·艾畢特(Gottliet Christian Abt)通過政黨追求的利益的性質和手段不同劃分政黨的類型。他認為所有政黨的競爭都是為了利益。它們追求利益的性質決定政黨的性質,決定其政策和原則,也使它與其他政黨區(qū)別開來⑤。

      為此,艾畢特把政黨也分為兩大類型,即:代表特權的政黨和代表人類利益的政黨。所謂特權就是以整體代價,讓一般利益服從于特殊利益,把整體作為一種手段服務于少數人。因此,特權黨就是這類政黨的典型。屬于第一類的政黨又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黨就是運用國家權力迫使全部國民為其利益而工作,并以某種借口迫使國民把其生產的一部分上繳給當權者。這類政黨就是政治專制主義黨。政治專制主義表明政黨的代表可以專制的方式來組織政府的權力。二類黨是讓人民為特權者工作,并為特權者上繳其勞動成果的一部分,利用人民的宗教感情來控制他們。這種政黨為傳教士黨。這些教士是教堂的代表,他們在長期反對俗人中得到發(fā)展。三類黨是運用生產和貿易制度使人民為其工作,并迫使人民上繳勞動果實的一部分。它們就是代表資本,或所謂資產階級的黨。

      政黨的第二大類型,即代表人類普遍利益的黨,也就是民主的黨,因為它想保護每個人的權力,追求使這些個人的集體——國家符合集體利益。民主的黨的特點是改革和創(chuàng)新,代表著大多數人的福利。

      艾畢特在19世紀中期政黨發(fā)展尚未充分的情況下,以政黨追求的利益及其實現手段的不同來劃分政黨分類,是真正意義上的政黨分類,比休謨對政黨雛形的分類更進了一步。他把政黨劃分為特權黨和民主的黨,反映了19世紀中期政黨的實況。值得注意的是,艾畢特的政黨分類方法,沒有被后來的學者所沿用。

      俄籍政治學家奧斯特羅果斯基(M.Ostrogorski)通過觀察英美兩國的政黨組織,開創(chuàng)了通過組織結構來分析政黨的研究方法。他分析了英美兩國政黨組織的起源、政黨核心干部的建立與政黨干部機器的形成⑥。他指出隨著普選權擴展,舊貴族世家政治作用的下降。貴族將被那些操縱組織和選民的政客們所代替。英美國家出現了議會外現代群眾投票黨(modern mass-suffrage party)。這類政黨擁有更多的選民,尤其關注地方黨“機器”,通過廣泛的庇護和裙帶體系,贏得選舉⑦。

      奧斯特羅果斯基的分析方法擺脫了以前政黨研究關注政黨信仰與綱領的習慣,直接影響了韋伯、迪韋爾熱以及20世紀的其他學者通過政黨組織結構劃分政黨類型,形成了政黨類型學研究的新方向。

      2、馬克斯·韋伯的政黨分類理論

      馬克斯·韋伯根據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歐政黨組織結構演變來定義政黨類型。他認為最早的政黨類型是貴族黨。在有限競爭的條件下,貴族黨純粹是貴族追隨者之組合,沒有正式組織結構。其內部組織圍繞某位國會議員展開。當一位貴族因為某種原因改變黨籍,所有依附于他的人,也跟著跳黨⑧。

      隨著選舉法改革,投票人數的增加,貴族黨演變?yōu)槊T望族黨。一些有教養(yǎng)和有財產的人,因為階級利益、家族傳統(tǒng)和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脫離貴族黨,使貴族黨轉化為名門望族黨,并由他們領導⑨。名門望族黨由社會上有名望的人,如律師、新聞記者、醫(yī)生、高級官員、學校督導、教師、商人等組成。這類政黨建立在有名望人的權威和他們的財富之上。由于他們具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認為有責任參加社會政治活動。政黨是他們的“第二副業(yè)”。韋伯認為在望族和國會議員支持下的組織形式是政黨的早期組織形式。

      韋伯還分析了英國的政黨類型。他認為在1868年以前,英國政黨的組織,幾乎純粹是一種名門望族的組織。托利黨在農村的支持者是英國教會的牧師和大地主。輝格自由黨的支持者主要是牧師、郵局局長、鐵匠、裁縫。各政黨按照人們的經濟觀點、宗教觀點而有各自的支持者。但無論怎樣,望族總是政治經營的承擔者。韋伯認為從1880年開始,資產階級各政黨已完全變成望族的派系⑩。

      名門望族黨成員定期或偶爾聚會,主要是為了準備大選。它的組織結構松散,只關注得票率。它內部的組織生活不像貴族黨圍繞著國會議員,而是建立在某種彼此信任的基礎上,接受精英們的聲望和領導作用?。

      隨著公民選舉權在西歐各國的確立,政黨的競爭成為完全競爭。贏得群眾成為選舉勝利的關鍵。政黨需要領導層高度統(tǒng)一和對黨員實行紀律約束。在這種情況下,望族之支配,國會議員之操縱都走到了盡頭?。

      韋伯認為群眾黨已經出現,與名門望族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群眾黨是民主、普選的產物,需要廣泛的群眾動員,并形成嚴格的黨內紀律。議會外的全職政客們開始經營黨的業(yè)務。這種全職政客在美國稱之為“老板”,在英國稱之為“選舉代理”。這些官員(韋伯也稱之為黨工)都享受固定的工資。這些黨工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政治之中。在群眾黨中,黨員大會負責挑選議會候選人和參加上一級代表大會的代表,地方精英不再負責候選人的提名。黨的權力掌握在黨工和經營黨的領導人手中??刂泣h機器的人也控制著國會議員。群眾黨的領導人成為黨機器的領導人,也成為議會黨團的領導人?。

      韋伯還通過細致入微地觀察,發(fā)現有三類政黨是為了實現領導人的目標和滿足其追求權力的野心。它們是庇護黨(the patronage party)、階級黨(the class party)和意識形態(tài)黨(the ideology party)。庇護黨的主要目的是追求權力職位,保證其領導人和委托人的決策權。階級黨是代表特定階級利益的黨。意識形態(tài)黨是其組織活動建立在某種理論、世界觀以及對未來的憧憬上。

      韋伯以其敏銳地眼光觀察了19世紀,乃至20世紀初的政黨類型及其變化,代表了那個時代政黨類型理論的最高成就,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

      二、迪韋爾熱與薩托利、紐曼的政黨類型理論

      1、莫里斯·迪韋爾熱的政黨類型理論

      莫里斯·迪韋爾熱(Maurice Duverger)繼承奧斯特果爾斯基和韋伯的組織結構分析法,對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政黨類型作了比較。他按照政黨的黨員人數和組織內部的關系,把政黨分為核心型黨(the caucus parties)、干部黨(the cadre parties)、群眾黨(the mass parties)和信徒黨(the devotee Parties)。核心型政黨是政黨最初的一種類型。它形成于有財產資格選舉權和普選權剛開始的時代。它的組織網絡松散,主要受個人因素的主導,代表上流社會和較低中間階層中有影響人的利益。

      這類核心型政黨不擴展它的組織結構,也不進行吸收新成員的宣傳活動。盡管其成員數量有限,但是,它卻擁有重要的影響和權力,因為它的權力建立在成員的聲望和社會關系之上,而不是成員數量之上?。

      按照迪韋爾熱的觀點,在19世紀末的歐洲,存在兩種類型的核心型政黨。一種是保守黨,由新興貴族、工業(yè)寡頭、銀行家、牧師組成。另一種是自由黨或激進黨,由商人、中小企業(yè)家、官員、教師、律師、新聞記者和作家所組成。

      隨著普選權的出現,這種核心型黨并不立即在各國消失。只要廣大群眾還沒有建立自己的工會和其他政治組織,它們就在現存體制中存在下去。核心型黨通過增加選舉代理機構來改變自己,縮小普選權帶來的政治后果。然而,一旦核心型黨發(fā)展新的組織方式,更有效地適應新的群眾需求,那么,就會帶來核心型黨的衰落。不過,這種衰落并不是同時的。一些核心型黨開始通過間接核心?體系會使老的組織形式,煥發(fā)新的活力。核心型黨通過運用工會或者是合作組織取代中間階級,就有可能在現有的框架內出現真正的依賴群眾的黨,如英國工黨。這樣核心型政黨就會轉型?。

      迪韋爾熱指出在群眾黨中黨的經費來自所在黨員所交的費用。群眾黨分支的首要職責是定期收繳黨費。群眾黨實際上通過民主理財取代了資本家對選舉的資助。它把籌集經費的負擔轉嫁給廣大黨員。干部黨是一群社會名流為準備選舉,進行競選而與候選人保持聯系的組織。這些有影響的人通過他們的名字、聲望和聯系能夠為候選人提供支持,并保證他的選票。這類政黨中的專家知道如何應對選民,如何組織競選。干部黨實行嚴格的和排他性的選擇。有些干部黨受到群眾黨的感染,也做一些發(fā)展黨員的表面工作,但是,它們不會認真對待。例如美國政黨和大多數歐洲的溫和和保守黨都屬于干部黨。干部黨成員數量有限,平時沒有什么活動,只是在大選時才活躍起來,集中精力忙于競選。群眾黨的主要特點是通過發(fā)動群眾,教育群眾以贏得選舉的勝利或其他目標?。

      此外,干部黨與群眾黨的區(qū)別還體現在政黨組織結構上。干部黨反映了核心型政黨的特點:權力分散和組織網絡的松散,而群眾黨以各分支為基礎,實行更多集權,組織網絡更加緊密。群眾黨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和權力集中比干部黨強,為此,群眾黨比干部黨更容易產生寡頭領導人。群眾黨的活動范圍比干部黨更廣泛。干部黨的活動主要局限于選舉的特殊政治活動之中?。

      不過,迪韋爾熱也指出干部黨與群眾黨的區(qū)分在理論上明顯,在實際中,卻并不容易區(qū)分。干部黨模仿群眾黨,有時也承認黨員。事實上,這種現象相當普遍,很難有純干部黨。有些政黨宣稱自己擁有眾多黨員,其實并不符合現實。干部黨與群眾黨的區(qū)分也會因為存在沒有個人黨員的群眾黨而出現矛盾。例如英國工黨個人黨員很少,但是,有工會眾多的集體黨員。這些集體黨員承擔了工黨的主要費用。因此,從財政角度來看,擁有集體黨員的工黨屬于群眾黨。不過,這種集體黨員與其他群眾黨的個人黨員還是有區(qū)別:他們沒有真正的黨員登記,也沒有當面向黨宣誓。美國的政黨的黨員參加初選,黨員進行登記。但是,美國政黨的初選不像群眾黨的分支會議,沒有按期為黨交費的制度。因此,從資金的角度來看,美國政黨明顯是干部黨的典型。實行封閉初選的美國政黨應該為半群眾黨(semi-mass parties)。只是這一政黨類型仍未構成與前兩類政黨類型(干部黨和群眾黨)完全有區(qū)別的第三類政黨。

      迪韋爾熱發(fā)現在選舉制度建立在財產資格之上的19世紀,政黨明顯采取干部黨的形式。當廣大群眾還沒有影響力時,政黨不可能讓廣大群眾入黨。此時,資本家對選舉的資助是理所當然的。干部黨生存于財產選舉權之下。事實上,當普選制來臨時,并不立即導致真正的群眾黨的產生。干部黨通過假裝向群眾開放黨的組織試圖使其組織富有彈性。例如,英國自由黨實行的預備會議制度,英國保守黨的“櫻草會(the Primrose League)”?吸收工人階級。美國政黨實行的黨內初選制度都是在這一階段。但是,“櫻草會”組織的建立只是為了與社會融合,黨內初選也只限于對候選人的提名。

      迪韋爾熱還提出另一種政黨類型,即信徒黨(the devotee parties)。它比干部黨更開放一些,比群眾黨更封閉些。在列寧主義的概念中,這類黨不會包括整個工人階級,它只是先鋒隊,是工人階級中最有覺悟的那一部分。這類政黨是從階級黨演變而來,也被認為是精英黨。這類政黨內部也會因為忠誠度和參與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小圈子。當群眾黨甚至干部黨也趨向對新成員開放時,信徒黨則趨向于對新成員進行限制,并堅持保證人(介紹人)、入黨討論、宣誓甚至考察期制度。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黨和歐洲一戰(zhàn)前的共產黨體現出這類政黨的特征。

      迪韋爾熱關于干部黨與群眾黨的一些觀點,也遭到同時代一些學者的質疑。美國政治學家萊昂·愛潑斯坦(Leon D.Epstein)通過比較英國的群眾黨和美國的干部黨,認為迪韋爾熱關于群眾黨相比干部黨更能適應民主選舉的判斷并不能成立。

      萊昂·愛潑斯坦指出,接受迪韋爾熱關于群眾黨比干部黨更現代的觀點的人經常會認為美國干部黨和核心型組織是過時的,英國的群眾黨成為未來發(fā)展的模式。但是,通過仔細考察英國政黨組織,并與美國政黨相比較,就會懷疑群眾黨是反映民主時代的現代政黨。美國政黨可能不同,但是并不少現代和民主?。

      愛潑斯坦認為迪韋爾熱理論存在許多令人質疑的地方。群眾黨并沒有出現在過去沒有建立群眾黨的國家。例如,法國,群眾黨員并沒有比15年前多,左翼黨出現了衰落。右翼黨也并沒有采取群眾黨的形式。在英國,群眾黨中出現了黨員下降。在美國和加拿大很少顯示出群眾黨發(fā)展的跡象,盡管因為一定的偶然因素。在美國群眾黨發(fā)展的地方,黨員主要是中間階層。右翼政黨和左翼政黨一樣都轉向了中間階層。即使黨員有一定發(fā)展,也很難知道發(fā)展的具體數據,難以證實受到來自左翼感染的判斷?。

      愛潑斯坦認為隨著西方富裕社會和大眾媒體的出現,右翼政黨的組織方法,如使用大眾媒體廣告,而不用黨的工作人員去接觸選民的方式;接受大額捐款而不用黨費為黨提供資金;使用專家競選團隊而不是黨的積極分子從事競選等,比群眾黨使用的方法有選舉上的優(yōu)勢。為此,左翼政黨也開始使用新的組織方法,因此,實際上也存在來自右翼政黨對左翼政黨的感染?。

      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迪韋爾熱的一些觀點也證明有誤,如他認為核心型黨、干部黨將逐漸失去其有效性,而被群眾黨代替的觀點就預測有誤?。核心型黨、干部黨并不像迪韋爾熱所說,將失去競爭力,向群眾黨轉變??ㄋ闺じ窭挤?Karsten Grabow)在德國統(tǒng)一后,對東西德國的社會民主黨的比較中發(fā)現,德國東部重建的社會民主黨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完全不同于西部的社會民主老黨。西部社會民主黨屬于典型的人民黨,而東部地區(qū)的社會民主黨黨員密度低,地方分支松散,組織被控制在議會黨團和部長們手中,黨員與官員的比例很高。這表明東部地區(qū)的社會民主黨仍屬于典型的干部黨?。應該說,政黨的發(fā)展不是直線式發(fā)展。核心型黨、干部黨不但存在于20世紀,而且存在于21世紀,從舊式精英組織發(fā)展成為新的干部黨。

      英籍政治學家艾倫·韋爾(Alan Ware)進一步闡述了迪韋爾熱政黨類型理論,認為干部黨就是一群政治精英。他們的目標就是確保自己的候選人當選。他們更像是一種企業(yè)而不是地區(qū)組織。干部黨缺少成員,也沒有多少支持者。當選民規(guī)模本身就比較小時,干部黨并不需要多少成員,因為它自己在競選時就能承擔大多數選舉工作?。

      為了完善迪韋爾熱的群眾黨理論,艾倫·韋爾認為干部黨與群眾黨,實際上應為精英黨和群眾黨。精英黨如英國保守黨和法國戴高樂主義者黨,有大批黨員。但是,黨被處于中心的小圈子所主導。相比之下,以黨員為基礎的群眾黨,其成員是黨內工作的主力,而且在黨內有發(fā)言權。因此,兩類政黨的區(qū)別不在于黨員人數規(guī)模多大,在于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參與程度。他也發(fā)現進入20世紀后,隨著普選權的擴展和西歐社會民主黨的競爭力的提高,對其他類型黨產生了壓力,迫使它們改善選民動員的手段。干部黨為了吸引更多的政黨工作者和選民,開始采用群眾黨的黨員形式:付費黨員能在黨內獲得某種權力,如工作,以回報其資金支持。到20世紀50年代,瑞典和芬蘭的保守黨就發(fā)展了群眾組織。

      因此,艾倫·韋爾認為這時已經出現了一種新的政黨類型:混和黨類型(the hybrid type of party)。這種政黨既有精英政黨的元素,也有群眾黨的元素?。例如,英國保守黨就是一個很好的“混和”的例子。保守黨在19世紀末還沒有自己的黨員?,F在,保守黨已經有相當多的黨員。不過,保守黨的黨員缺乏社會黨黨員經常擁有的一些正式權力。在保守黨內,選區(qū)組織與全國黨的聯系比較復雜。在保守黨,黨員代表有列席旁聽之權而沒有決策權?。

      意籍政治學家喬瓦尼·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對迪韋爾熱的政黨類型理論提出了批評意見,并提出了自己的政黨類型理論。薩托利指出迪韋爾熱的組織結構分類法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確實提供了一個好的開端。然而,隨著時間的過去,人們會越來越不滿足于迪韋爾熱的政黨分類。如意大利基督教民主黨是一個以委員會為基礎的核心型黨,但是,它與傳統(tǒng)的資產階級自由黨或民主黨沒有可比性,因為它也是一個群眾黨,盡管迪韋爾熱認為以委員會為基礎的政黨不可能是群眾黨。西方共產黨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發(fā)展表明支部結構與共產黨的組織類型日益缺少密切聯系。在實際中,西方共產黨同時把支部結構與地方分支結構實行一定的結合?。

      薩托利通過評析迪韋爾熱政黨類型的得失,從歷史角度,認為政黨類型相繼經歷三種歷史類型:首先,立法-選舉黨或精英間歇黨;其次,選舉群眾黨;再次,組織群眾黨。

      薩托利發(fā)現立法-選舉黨主要關注在立法機關里的組織支持。那時,立法-選舉黨的功能是收集選票。盡管它只是在間隔的時間這樣做。因為選舉黨在選舉間隔期間,沒有多少活動。因此,立法-選舉黨可以稱之為非連續(xù)的選舉機構。這種機構沒有永久的以選舉為導向的組織。立法-選舉黨是內生的,由體制內的“內部人”所建。它們經常與權貴黨的特點相符合。在傳統(tǒng)的表述中,它們經常被稱作精英黨或名門望族黨。這類立法-選舉黨是典型的個人代表型政黨,而群眾黨是典型的組織代表型政黨。

      政黨類型發(fā)展的第二階段是在選民大量擴展之后出現的選舉群眾黨。很多人認為這類政黨的出現是因為普選制的推廣和工業(yè)社會的出現,然而,這一判斷并不一定準確,因為美國政黨成為群眾黨時,美國社會還主要是農業(yè)社會。更準確地說,無論哪一類群眾黨的出現都應是識字率普及的結果。那些文盲的投票和未受教育的群眾只會產生由魅力的個人領導人發(fā)動的群眾或暴民運動。只有當政黨成為一種取代個人對當地權貴忠誠的符號時,政黨才成為群眾黨。

      政黨類型發(fā)展的第三階段是組織群眾黨。這類政黨有永久組織,已經全面官僚化,擁有廣泛的群眾組織。它們的黨務人員大部分是職業(yè)政治家——黨工。這類組織黨關注的是對群眾進行持續(xù)的政治動員。它們以政治動員為導向,而不是以選舉為方向。由于組織群眾黨是外生型政黨,由一批體制外的為信仰獻身者所創(chuàng)建,它們是典型的意識形態(tài)黨。當黨的意識形態(tài)程度有所減弱時,這類政黨仍然是教條黨,或以教條為基礎政黨類型。組織群眾黨的亞類型是階級黨。它主要是以階級斗爭為導向,而不以執(zhí)政為目的。

      2、西格蒙德·紐曼的政黨分類理論

      迪韋爾熱提出的干部黨與群眾黨在稍晚于他的西格蒙德·紐曼(Sigmund Newman)那里被稱之為個人代表型政黨和社會整合型政黨。紐曼認為現代政黨已經擴展了自己在政治社會中的活動范圍和權力,并因此改變了自己的功能和角色。過去那種把政黨分為庇護黨和原則黨,或眼前利益黨或綱領黨的做法,已經不能適應政黨的變化。現代政黨正在經歷由個人整合黨向社會整合黨的轉變。我們的當代社會日益顯示出整合黨的發(fā)展?,F代政黨起源于中產階級自我意識的覺醒。當個人獲得自由后,又得努力重新融入新社會。一種新的政黨正在出現。整合黨無疑成為我們當代社會的突出特征?。

      紐曼指出個人代表型政黨出現在政治活動和民眾參與都極其有限的社會中。它的黨員活動只限于投票。在大選間隔期間,這類政黨沒有活動,主要功能是選舉黨的代表。這些代表擁有絕對自由的權力,憑自己的良心辦事。這一政黨類型存在的歷史時間較短,類似選舉委員會,不能適應現代群眾民主的政治現實。

      社會整合型黨是一種很少被政治觀察家們所關注的政黨類型。紐曼認為社會整合黨開始轉向特定的被排擠的社會群體,通過政治動員,讓他們參加政治活動。社會整合黨把社會上這些群體整合在一起,代表這些特定公民群體的利益。這些黨試圖取得每個選民的同情,然后,使每個同情者轉為黨員。他們主要資金來源是黨的同情者和黨員的黨費。社會整合黨所發(fā)展的黨員比個人整合黨要多的多。

      社會整合型政黨適應了選舉權的普及,證明是較為適應的政治組織,反映了政治轉向群眾的現實。紐曼進一步把歐洲社會民主黨界定為民主整合型政黨(the democratic integrative parties),而把那些宗教政黨和法西斯黨稱之為極權整合型黨(the totalitarian integrative parties)。這種極權整合黨無所不包,要求公民無條件地屈從。它不但否認選民和追隨者的選擇自由,而且還否認政黨之間任何聯合和妥協的可能。這種專制主義政策的出現無疑意味著民主、憲政主義、社區(qū)自治和人的權利的終結。

      紐曼指出歐洲社會民主黨是民主整合型黨的典型,其組織覆蓋范圍從搖籃到墳墓。社會民主黨盡管組織廣泛,人員眾多,但是,其付費黨員中只有一部分。很多黨員只是一個投票者?,F代群眾政治中的政黨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和義務,確保社會中的個人權利。在利益重新整合的20世紀,公共領域不斷延伸,政府職能不斷增加,民主整合型黨是這種形勢的產物。紐曼的政黨類型理論從政黨功能角度分析政黨類型,反映了政黨已從有限競爭發(fā)展到完全競爭。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出紐曼的個人代表型政黨基本對應于韋伯的核心型政黨。紐曼的主要貢獻在于對整合型黨的分析。隨著社會階層的多元化,政黨日益代表多個階層的利益,為此,黨內利益的整合是整合黨的主要特征。整合黨也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種政黨類型。

      總之,從休謨、艾比特、韋伯到迪韋爾熱、薩托利、紐曼關于政黨類型理論,隨著政黨的發(fā)展而日趨完善,從而成為西方早期政黨類型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

      [注釋]

      ①②Charles W.Hendei(ed.),David Hume′s Political Essays,New York:The Liberal Arts Press,1953,p.78,p.80.

      ③④大衛(wèi)·休謨:《休謨政治論文選》,張若衡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第39頁,第41-44頁。

      ⑤Gottliet Christian Abt,“Parties in the life of the State”,in Susan E.Scarrow(ed.),Perspective on Political Parties:Classic Reading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2,p.194.

      ⑥⑦ M.Ostrogorski,Democrac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Second Printing,2009,p.Xiv,p.xix.

      ⑧⑩馬克斯·韋伯:《韋伯作品集I:學術與政治》,錢永祥等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231-232頁,第238、248 頁。

      ⑨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ed.),Weber:Political Wri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p.336 -337.

      ?Janos Simon,“The Change of Fac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at the Turn of Millennium”,Institute for Political Science of 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Working Papers No.221,Barcelona,2003,p.7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ed.),Weber:Political Wri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338,pp.338 -339.

      ???Maurice Duverger,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London:Methuen & Co.LTD,1954,p.20,p.21,p.63.

      ?按照迪韋爾熱的觀點,所謂間接核心是由工會地方分支、工會理事會、社會主義者協會、合作組織等選舉出來的代表。See Maurice Duverger,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op.cit.,p.18.

      ?Harold M.Angell,“Duverger,Epstein and the Problem of the Mass Party:the Case of the Parti Québécois”,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20,No.2(Jan.,1987),pp.363 -378.

      ?“櫻草會”是英國保守黨為紀念保守黨政治家迪斯累利成立的一個派系組織,以工人階級為主。

      ?Leon D.Epstein,“British Mass Parties in Comparison with American Parties”,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71,No.1(Mar.,1956),pp.97 -125.

      ??Leon D.Epstein,Political Parties in Western Democracies,New York:Frederick A.Praeger Inc.1967,pp.126 - 127,P.257.

      ?Joseph A.Schlesinger and Mildred S.Schlesinger,“Maurice Duverger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al Parties”,French Politics,Vol.4,No.1(2006),pp.58 -68.

      ?Karsten,Grabow,“The Re - Emergence of the Cadre Parties?Organizational Patterns of Christian and Social Democrats in Unified Germany”,Party Politics,Vol.7,No.1(2001),pp.23 -43.

      ??Alan Ware,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65,P.66.

      ?Alan Ware,Citizens,Parties and the State:A Reappraisa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pp.124 - 125.

      ?Giovanni Sartori,“Party Types,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West European Politics,Vol.28,No.1(Jan.,2005),pp.5 -32.

      ?Sigmund Neumann,“Towar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Parties”,in Andrew J.Milnor(ed.),Comparative Political Parties:Selective Readings,New York:Thomas Y.Crowell Company,1969,pp.33 -39.

      猜你喜歡
      政黨干部黨員
      我是黨員向我看
      嶺南音樂(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布達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我是黨員,就要沖在最前面!”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轉移黨員組織關系的要求
      對慰問貧困黨員的反思
      民主黨派政黨認同的有效構建
      俄羅斯政黨的最新變動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营口市| 辽宁省| 麻栗坡县| 南阳市| 甘泉县| 潮安县| 宜黄县| 睢宁县| 绥棱县| 广西| 大宁县| 穆棱市| 轮台县| 翁牛特旗| 白银市| 锡林郭勒盟| 门源| 镶黄旗| 临城县| 文水县| 灌云县| 香港| 南漳县| 金乡县| 贵南县| 肃南| 额敏县| 舟曲县| 西乌珠穆沁旗| 镇赉县| 饶河县| 鲁山县| 江阴市| 敦化市| 盘山县| 青州市| 年辖:市辖区| 扎鲁特旗| 绥宁县| 云南省| 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