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
[摘要] 文章從女性主義角度出發(fā),旨在通過剖析威廉·??思{的短篇小說代表作《致愛米麗的玫瑰》中極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人公愛米麗生命中僅有的兩位男性——父親和情人對愛米麗的影響,以及愛米麗由此而產(chǎn)生的行為,以此呈現(xiàn)女性在父權制社會中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從而揭示父權制對女性的壓迫與排斥。
[關鍵詞] 《致愛米麗的玫瑰》 父權制壓迫 女性主義
愛米麗的父親在文中并沒有以一個活生生的形象出現(xiàn),而是通過小鎮(zhèn)人們的記憶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身段苗條、穿著白衣的愛米麗小姐立在背后,她父親叉開雙腳的側(cè)影在前面,背對愛米麗,手執(zhí)一根馬鞭,一扇向后開的前門恰好嵌住了他們倆的身影?!盵1] 沒有動作甚至語言,通過這樣的描述,??思{告訴讀者,愛米麗的父親完全掌控了她的生活。記憶中向后開的前門被愛米麗的父親擋住,暗示女子被家族男性所控制,不可能走出家門去尋找自己的愛情;而馬鞭則是絕對男權的象征,更進一步暗示了愛米麗在父權制社會,即使是在家庭內(nèi)部,也是被完全束縛,毫無自由可言。愛米麗的父親趕走了愛米麗所有的求婚者,將愛米麗拘禁在家為其做家務,導致愛米麗終生未婚??梢哉f是他親手扼殺了自己女兒享有正常生活的機會,斷送了愛米麗的一生。[2]這是否可以為讀者提供愛米麗為什么在其父親過世后,拒絕埋葬他的線索?
鎮(zhèn)上的女士去看望她,愛米麗臉上毫無悲傷,告訴她們她父親并沒有死。“愛米麗的行為是出于對其父親的憎恨,因為他奪走了她的一切”。[3]筆者認為如果是這個原因,那愛米麗為什么依然將他父親的照片掛在墻上,每天面對這個自己所憎恨的人? 也有的評論家將此解釋為戀父情結(jié),“由于沒有母親的陪伴,愛米麗別無選擇,只能完全地依賴其父親,這也就導致了愛米麗對她父親超乎尋常的愛,以至于保留其尸體”。[4]試想,若真是如此,愛米麗為何會選擇荷默·伯隆—— 一個在各方面都與她父親完全不一樣的北方工頭作為她的愛人,而不是一個至少像她父親一樣的南方貴族?
愛米麗的父親是其去世以前愛米麗生活中唯一的男性,換句話說,愛米麗的父親造就了愛米麗的生存環(huán)境。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指出:術語“男性”和“女性”不總是對稱的,“男性”永遠是積極的,合乎規(guī)范的,為整個人類的;而“女性”沒有一個自己立場上的積極意義,是相對于規(guī)范的“他者”,是第二術語,是被定義為與“男性”有一定的關系。[5]換句話說,女性作為“他者”是被男性所創(chuàng)造,所反映的。女性在一切事物上都是依賴男性的,特別是她們的身份與社會對她們的定義。在這樣的父權文化中長大,愛米麗在失去了與其生活近三十年的唯一一位男性后,必然會覺得失去了那個“反映”她,“定義”她,令她“生存”的“規(guī)范”。因此,她拒絕埋葬她父親的尸體,其實就是為了保有使她存在的那個“規(guī)范”,去保有自身的“存在性”。由于長期受到父權的壓制,愛米麗已潛移默化間將男性加諸于女性的準則內(nèi)化,在她的潛意識里,女性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她只能依附于男性,作為男性的客體而存在。愛米麗的這一行為恰恰反映了“他者”對于“主體”的順從,證明了父權對女性的壓迫。愛米麗死后,人們?nèi)ニ覅⒓釉岫Y時,看到“覆蓋著鮮花的愛米麗小姐的尸體,停尸架上方懸掛著她父親的炭筆畫像,一臉深刻沉思的表情”。[1]可見,愛米麗至死都籠罩在她父親的陰影中。
愛米麗父親過世后,再沒有人阻擋她的戀愛,愛米麗愛上了一個個子高大,皮膚黝黑,精明強干,聲音洪亮的北方工頭——荷默·伯隆。一心想與荷默結(jié)婚的愛米麗不顧身份的差異和外界的壓力,“公開與荷默出入公眾場合,訂購銀質(zhì)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都刻著 ‘荷·伯,而且買了全套男人服裝,包括睡衣在內(nèi)”。[1]愛米麗完全沉浸在了愛情的喜悅中,一心想著荷默也一樣深愛她,會與她步入婚姻的殿堂。她全然不顧在強調(diào)女性貞潔和榮譽的父權社會,自己大膽的行為已將自己推到了一個危險的境地,“婦女開始說這是全鎮(zhèn)的羞辱,也是青年的壞榜樣”,甚至“迫使浸禮會牧師去拜訪她”。[1] 然而愛米麗的執(zhí)著換來的又是什么?荷默在公開場合表示他是“無意于成家的人”,在其工程結(jié)束后,就要離開小鎮(zhèn)。這無異于將愛米麗拋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她萬萬沒有想到她對荷默的愛與荷默對她的愛是完全不同的。父權制意識形態(tài)下的兩性之愛,必然是以性別等級制度為基礎的。正如尼采所言:“愛,這個簡單的字眼,對男女實際上意味著兩種不同的意思。對女人而言,愛是奉獻,是整個身心的奉獻,毫無保留地、不顧一切地。至于男人,他對一個女人的愛,只是代表他想得到的是來自她的愛。要是有男人也產(chǎn)生了那種拋棄一切的欲望,我保證,他一定不是男人?!盵6]女性對于父權意識形態(tài)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以服從奉獻為核心的女性角色注定了其兩性之愛的觀念:愛就是為了主人放棄一切。而男性則將自我確定成為富有自主權的主體,女人只不過是其生命中的一種價值而已。無意于成家的荷默不會為了愛米麗放棄自己的生活軌道,他只是想要得到一種男性的自我滿足與虛榮感而已。所以,他根本不在乎他的行為會對愛米麗造成怎樣的傷害。就像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在她著作《女權辯護》中所寫到的“最美麗的鮮花,其命運也不過是被人贊賞后,就被那粗魯?shù)氖炙烧?,然后撕成碎片?!盵7]
最終,愛米麗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留住了荷默。她用砒霜毒死了荷默,將他的尸體藏在樓上40余年,并與之同眠。愛米麗以這種常人看來無法理解甚至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來祭奠生命中唯一的愛情,也使之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男權社會的犧牲品。她對愛的渴望既沒有得到父親的重視,又被荷默所踐踏,她一生都沒有得到自己所期待的親情、愛情。她的個人利益受到群體意志的操縱, 父權制意識形態(tài)下腐朽的傳統(tǒng)價值觀將愛米麗一步步推向了懸崖,并最終做出駭人之舉。
愛米麗在孤獨中結(jié)束了自己的人生,然而她的悲劇故事并沒有像那間幾乎與世隔絕的房子一樣,成為塵封的過去。愛米麗的悲劇是父權制制度下女性的悲劇。而隱含在這悲劇故事中的,也正是這具有普遍意義的命題。在舊意識、舊體制中掙扎的女性最終會反抗外部的傳統(tǒng)和道德規(guī)范,用自己生命的鮮血向世人昭示冷酷的父權制對人性赤裸裸的踐踏,對無辜女性的殘忍破害。愛米麗的悲劇折射出了作品觸目驚心的震撼力量和深刻的社會內(nèi)涵。在某種程度上,這部作品并不僅僅拘囿于女性個體的情感體驗,而是超越了簡單的性別視角,指向了人類存在的核心。
參考文獻:
[1]Dai, Weidong.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Strandberg, Victor. Reference Guide to Short Fiction[M]. New York: St.James Press, 1994.
[3]王慧雅.誰奪走了她的玫瑰?[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5).
[4]齊天蠻.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的哥特式風格[D].吉林大學, 2007.
[5]Beauvoir, de Simone. The Second Sex [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9.
[6]尼采,黃明嘉譯. 快樂的科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7]Wollstonecraft, Mary.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Men with A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en and Hints [M]. London: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5.
作者單位:西安醫(yī)學院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