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四化 孫鵬
我與朱忠寶先生相識,真讓我心悅誠服?!把鰺o愧于天、俯無怍于人”是朱先生的座右銘。做學問,他嚴謹達人,著作等身;為師表,他儉以養(yǎng)德,安身立命,桃李滿天下;精書法,揚國粹,癡迷若醉。他用輝煌的成就踐行著“精益求精”的人生追求。
礪品質—磨礪于苦難
說起朱忠寶,大名鼎鼎,然而知其名而鮮知其人者甚眾,概因他不喜拋頭露面使然。朱先生常說;“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不寂寞。”這不是故作謙恭,現(xiàn)實生活中的他簡樸和藹、穿著打扮與常人幾無二致。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朱先生生于黃河北岸,出身寒門,父母都是耿直、老實的農民。兄妹七人,朱先生排行第五。父母將柴門生輝寄希望于眾兒女,尤其對先生期望最大。朱先生不負眾望,自幼發(fā)奮學習,虛往實歸,能學然后知不足。朱先生以眾學子側目之學績考入重點初中,再以蟾宮折桂之成績深造于河南大學。每當憶起往事,先生總是無限感慨。父母樸實善良的品格、童年艱苦的環(huán)境磨礪了他高貴的品格,成為人生道路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為師表—桃李滿天下
朱先生從河南大學外語系畢業(yè)后到河南中醫(yī)學院外語系任教。從一個普通的青年教師,逐步成長為一名蜚聲中外的英語教授、研究生導師。幾十年的大學任教,既是教授又是教研部主任,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繁瑣的日常管理,使其疲憊不堪。然而朱先生卻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辛勤耕耘在三尺講壇。
“師古而不泥古”。從前輩大師的營養(yǎng)里一步一步走來,朱忠寶教授如今已然是著作等身,名揚海外。其學生遍及國內外,他們遵循朱先生的教導,既德才并重,又注重學以致用,在不同行業(yè)做出了巨大成就,成為中國翻譯界、醫(yī)藥行業(yè)和政府部門的棟梁之才。
做學問—碩果累累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國家對中醫(yī)藥文化越發(fā)重視。將中醫(yī)藥文化發(fā)揚光大迫在眉睫。中醫(yī)多古文,詞語浩如煙海,艱澀難懂,外國人更如讀天書。如何將中醫(yī)學翻譯為英文,讓中醫(yī)走向世界,可謂云遮霧障,困難重重。
朱先生以撼山填海之勇氣,堅韌不拔之努力,底蘊深厚之實力,迎難而上,先后主編主譯30多部中醫(yī)藥著作。其中:《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外國進修生教材》、《(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yī)文庫》、《英漢實用中醫(yī)藥大全(急癥學)》、《大學英語閱讀技巧訓練》、《大學英語閱讀速度訓練》、《留學生中醫(yī)內科教材》、《中醫(yī)英語基礎》等在國內外備受贊譽。尤其是《實用中醫(yī)藥彩色圖譜》和《中藥傳奇》,在2008年德國法蘭克福世界優(yōu)秀圖書博覽會上引起了不小的騷動。這些譯著為我國中醫(yī)藥發(fā)展另辟蹊徑、高層次人才培訓教育做出了突出貢獻,為中醫(yī)藥走向世界、推動中醫(yī)藥與世界的學術交流搭建了便利的橋梁。
揚國粹—傳承中華文明
書法藝術堪稱中華民族的國粹藝術,歷盡五千年的沉淀和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華夏文明的象征,能夠代表當今中國較高水平的書法家,朱先生名列其中。
朱先生從中學開始喜愛寫字。當時學校開有寫字課,寫得好的字,老師給畫上一紅圈,朱先生所獲紅圈常為班上最多。他還常到其他班做寫字示范。朱先生從此愛上揮毫臨帖,寒暑不輟,沒有絲毫懈怠。久而久之,朱先生的字摘如鉤,挑如撥,斜如掌,回如斡,形成“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麗半無墨”的獨特風格。
從80年代以來的“紅旗大樓”、“黃和平百貨大樓”、“鄭州烤鴨總店”、“花園路集貿市場”、“白廟水廠”、“香格里拉大酒店”、“河南省腫瘤醫(yī)院”、“河南省中醫(yī)院”“勞動大廈”、“武警鄭州支隊”等,至今已有600多塊匾額,幾乎遍及鄭州的大街小巷,被譽為“河南書壇三杰”之一。近三十年來,部分匾額“雖多塵色染,猶見筆痕濃”,至今仍熠熠生輝。
朱先生愛書法,如癡如醉。研習書法,專心致志,青燈黃卷,紙醉墨迷,不知東方既白。朱先生藝術作品多次被邀參加臺灣、日本、加拿大、美國、新加坡等海內外書畫邀請和交流展,并多次擔任大賽評委。其作品很多被國務院、衛(wèi)生部、教育部、政協(xié)、人大等收藏。他書寫的毛主席紀念堂園內石碑“師生心愿”、洪秀全紀念碑、少林碑以及解放軍總參、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會標等,獲得了廣泛好評。近年來,先后獲得“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榮譽獎”、被授予中國書法藝術名家證書,被收入中國當代藝術名人錄及《中國名人大詞典》,是一位極具實力的書畫家。
論品德—德厚流光
以手中的筆,書寫生活得美好;以慈愛的心,感動天地。精湛的作品折射出藝術家深邃的思想,只有高尚的情感,才能使作品更具張力,從而產(chǎn)生久遠的影響。先生在醉愛書法藝術之上的是熱心社會公益,各式各樣的公益活動上,總是閃動著他的身影,先生還積極參與和構建省殘聯(lián)的各項公益活動。
朱先生字寫得好,人品也高潔。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但朱先生從不貶低他人。他對河南的老一代書法家陳天然、唐玉潤等總是贊不絕口,對年輕的書法家總是勵志和關心。朱先生認為主要作用在于修心養(yǎng)性,陶冶情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不能當作搖錢攬財工具。書法家如果單純?yōu)殄X,其作品則不值錢。先生人品高于書品,修身似蓮,志潔如玉,故在書畫界口碑甚好。
朱先生以勤奮刻苦教育和感染著三個兒子。孩子們遵以父訓,不停奮進,而今其英語皆可謂勝于藍和寒于水。大兒子為北京大學英語研究生,曾為楊尚昆、江澤民、朱镕基等國家領導人做過翻譯,常被派出任美國、加拿大的外交官和聯(lián)合國軍事觀察員等。朱先生有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自豪感,去美國看望兒子時,先生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教導他們不要丟了民族自尊心。在紐約和多倫多,他進行書畫展和講座,傳播中華民族文化,謳歌改革開放30年的巨大成就......美國紐約市政府以“對人類健康做出了杰出貢獻”和“促進兩國文化藝術交流”頒發(fā)證書嘉獎。
正如先生所書:“懷善念翰墨常能暖天下,具慈心丹青也能度世人”。先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遠赴拉薩和新疆慰問軍民,走訪四川災區(qū)看望受災群眾,關愛受災學生,多次為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贈作品,關懷特殊群體成長,默默的將愛心揮灑到人們心間。
擁有專家的學識和頭銜卻始終懷著一顆平常的心,先生的魅力不僅是心性與品行的表現(xiàn),更是做人的原則,他以真誠的情感、堅毅的意志、博學的涵養(yǎng)令人生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