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史的物質性詮釋學
      ——伊德技術哲學的歷史意識及其對唯物史觀的意義

      2013-03-31 14:00:02陳玉林
      關鍵詞:伊德物質性現(xiàn)象學

      陳玉林,吳 畏

      (湖南科技大學法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歷史的物質性詮釋學
      ——伊德技術哲學的歷史意識及其對唯物史觀的意義

      陳玉林,吳 畏

      (湖南科技大學法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從歷史意識視角來探討唐·伊德的歷史觀和經驗研究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伊德的歷史本體論,即從伊德的技術現(xiàn)象學去闡明人-技術-世界復合體;二是伊德的歷史認識論,即運用現(xiàn)象學變更來顯現(xiàn)人-技術-世界的多元穩(wěn)定結構;三是伊德的歷史方法論,主要是歷史變更方法,即多元文化的歷史比較研究。伊德的歷史意識不僅對當今歷史學文化轉向及其整合所要尋求的哲學基礎及定性研究方法論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而且為從另一種視域闡發(fā)唯物史觀提供了思路。

      后現(xiàn)象學;物質性詮釋學;唯物史觀;物質文化

      伊德是當代著名的技術現(xiàn)象學和科學哲學家,他的技術現(xiàn)象學和工具實在論已為學術界公認,國內外對他這方面的思想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①而在歷史哲學領域,自奧特加·伽賽特到當代歷史學家卡爾、呂森等,都在吸收現(xiàn)象學方面作了重要工作。但是,從歷史意識視角來探討伊德的后現(xiàn)象學及其對歷史哲學的意義尚未展開,而這種展開不僅對更好地理解人(文化)-自然的歷史關系大有助益,而且能為闡發(fā)唯物史觀提供新的視域。

      一、伊德的歷史意識:歷史的本體、認知與方法

      伊德的后現(xiàn)象學本身是一個復合體。通過實用主義與現(xiàn)象學的融合,伊德把存在論建立在具身化(embodiment)、生活世界(lifeworld)、實踐和變更(variation)等概念的基礎上,換言之,即人-技術-世界的多元穩(wěn)定結構。[1]伊德稱之為關系存在論(relational ontology),它超越了現(xiàn)象學的觀念論、唯我論,發(fā)展出一種歷史的、經驗的嚴格分析方法(變更),以達到對具身化、實踐和生活世界的現(xiàn)象學理解。

      實用主義和現(xiàn)象學確立了一種內在關系存在論,它指的是人類經驗者從存在論上與環(huán)境或世界相關聯(lián),然而發(fā)生內在關系的雙方都在這種相關性中得到了轉化。伊德進一步把技術整合到這種本體論中,認為“技術總是我們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技術總是處于人的日常生活實踐的居間調節(jié)位置;人-世界的關系應該是“人-技術-世界”的多元穩(wěn)定結構。[2](P29,51)它包含四種人-技術關系構成的連續(xù)統(tǒng),即體現(xiàn)關系、背景關系、他異關系和解釋關系。在此,人-技術是相互建構著的,共同顯示某種潛在傾向性(talent telos)?!凹夹g轉化我們對世界的經驗、我們的知覺和我們對世界的解釋,而反過來,我們在這一過程中也被轉化了。轉化是非中性的。正是在這里,歷史和任何經驗轉向在有效性上、存在論上變得重要了”。[2](P58)

      伊德實際上是要進一步把歷史研究、技術哲學經驗轉向整合到關系存在論中。這一理論復合體為一種物質性詮釋學的歷史意識奠定了本體論基礎和方法論。換言之,我們可以把伊德的后現(xiàn)象學理解為歷史本體論的思考,并通過現(xiàn)象學變更方法論引導的歷史經驗研究來展現(xiàn)人-技術-世界的多元穩(wěn)定結構。

      在進行這種本體論思考的同時,伊德也確立了他的歷史研究方法論。為了顯現(xiàn)多面的歷史中具體的日常生活實踐的多元穩(wěn)定結構,伊德把現(xiàn)象學變更理論與結構主義的文本主義、主體性解構策略以及建構論的多元文化視角整合起來,而對歷史進行變更考察?!昂蟋F(xiàn)象學既是一種知覺變更理論的實踐,也是一種文化變更理論的實踐”,我們認為,這種變更方法實際上類似于歷史學、社會學的文化比較研究。“我們的洞察主要依賴于密切關注實踐的‘歷史’。我們所依賴的‘歷史’,不僅僅是傳統(tǒng)上與歐洲中心主義的主導敘述相一致的‘歷史’,而且也依賴于屬于眾多文化和傳統(tǒng)的‘歷史’”。[2](P92)那么這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伊德如何把具身化知覺與敘事、文化背景統(tǒng)一起來呢?

      他采用了微觀知覺和宏觀知覺兩個概念,前者指身體知覺維度,后者指文化-解釋維度。[3]通過一種實驗現(xiàn)象學的策略對二者展開變更考察,伊德指出,首先,微觀知覺的每一個面相總是與一個故事相聯(lián)系。由此我們可以說呈現(xiàn)于知覺中的物質符號及其每一個面相,總是與某個情境和敘事整體相關聯(lián),而故事本身也就呈現(xiàn)多態(tài)性。這是一種本體論解釋學循環(huán)。其次,人的具身化方式即微觀知覺模式是文化習得的。書寫和閱讀中都包含著某些特定的身體知覺方式,比如某種具身化視角、身體移動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表征宏觀知覺的方式不一樣,而其中隱含的具身化方式也不同。最后,伊德從利科的新解釋學、德里達的書寫現(xiàn)象學等出發(fā)闡明了本文中包含的知覺現(xiàn)象及其結構,比如太平洋航海者的航海敘事中包含的具身化定位系統(tǒng)(embodied position system),并稱之為知覺解釋學(perceptual hermeneutics)。

      概而言之,他指出:“并不存在不置于解釋或宏觀知覺背景中的獨立的微觀知覺;而沒有微觀知覺(身體感知)經驗的實現(xiàn),宏觀知覺也就不可能聚焦?!盵4](P77)當然,人們既能夠實際經驗一種視角,也能采用一種想象的身體位置,不過這后一種習得的視角是傾向于某種特定描述方式的。[4](P86)對事物的知覺總是與敘事內在相關而形成解釋學循環(huán)。這樣,由海德格爾開啟的本體論解釋學與結構主義的文本主義,就內在地與知覺主義相聯(lián)系。

      綜上所述,伊德的后現(xiàn)象學為歷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本體論基礎和方法論路徑。這種歷史意識是物質性詮釋學的,正因此伊德稱自己為現(xiàn)象學唯物主義者。

      二、伊德的歷史研究:歷史變更方法與史實分析

      伊德提出物質性詮釋學的根本旨趣在于解構“狄爾泰分界線”即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模式、方法和研究結果等方面的對立,以建立統(tǒng)一方法論的基礎。伊德設想的物質性解釋學,就是通過技術(科學儀器和其它物質工具手段)來呈現(xiàn)那些本身不會說話的研究對象(比如考古遺存)的故事。[5]這種方法論與自然科學的視覺詮釋學緊密相關,因為自然科學研究對象通常不包含語言的維度,對它們的理解通常是由觀察者借助于物質化的手段共同構造的解釋。這種借助于技術顯現(xiàn)研究對象的方法也是一種知覺解釋學,與南太平洋航海者的知覺解釋學是同質的。[2](P103)因此伊德認為,自然科學與解釋學緊密相關,而自然科學中的物質性詮釋學技巧,對于人文社會科學也有重要意義。但是,伊德對物質性詮釋學概念并未充分展開,以期深入闡明它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應用及其意義。

      為了解構科學與人文的分界線,伊德首先要做的就是回到歷史的起點處去解構現(xiàn)代科學觀察(實驗)的特權,即說明知覺是社會建構的、歷史的產物。為此他對現(xiàn)代公認的西方科學技術開創(chuàng)者展開歷史考察,并運用歷史變更展開歷史比較研究。伊德把達·芬奇置于歷史情境中,發(fā)現(xiàn)達·芬奇實際上生活在已經延續(xù)了兩個世紀之久的“技術精神”氛圍和業(yè)已技術化的生活世界中。而另一方面通過與現(xiàn)代技術設計圖的比較,達·芬奇的那些技術設計大多只是想象性的、并不能實現(xiàn),而且對他的那些虛構技術的著迷竟然只是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的。由此伊德追問,到底后人頌揚的是達·芬奇的什么貢獻呢?伊德指出,他的真正貢獻在于轉換和開啟了一種新的知覺模式即“視覺藝術”(visual art)——把解剖學從觸覺、嗅覺以及水平視角等知覺模式轉換為以文本形式采用透視法則實現(xiàn)的視覺表征。隨后發(fā)展的還有客觀觀察者、俯視視角(尤其體現(xiàn)在工程設計中)等觀念。[4](P15-19)

      同樣,通過歷史變更把哥倫布置于南太平洋航海者、鄭和等多元文化背景中進行比較伊德指出,哥倫布之所以為現(xiàn)代西方歷史意識所關注并視為現(xiàn)代世界的開拓者,根本原因在于哥倫布開啟了一種鳥瞰視角的知覺模式。這種模式不同于前面兩者航海時經驗的知覺解釋模式,而是通過航海圖而采用了一種俯視的知覺模式。哥倫布的貢獻在于經驗證明了這種知覺模式的有效性。[4](P21-31)

      為了進一步闡明技術作為文化工具的性質以及變更理論在歷史研究中的運用,伊德討論了技術轉移問題。伊德深入探討了淘金者侵入新幾內亞過程中的技術轉移事件。通常歷史學家都從經濟、效率和現(xiàn)代化視角選擇性地關注某些與經濟進步相關的技術轉移事件并從功能決定論視角討論技術的運用。但采用變更視角,伊德注意到罐頭盒子、鏡子和其他技術物品的轉移,也看到了諸如斧子、槍等技術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使用及其功能的多態(tài)性。由此伊德指出,不能把技術抽象地理解為脫離人類具體實踐的客體,而應該現(xiàn)象學地看待技術即人-技術共同構造著知覺世界的經驗,因此技術是一種文化工具。所以伊德認為,技術轉移是技術進入使用者生活世界的過程,它會與使用者結合并改變使用者體驗世界的模式;因此技術的功能總是與使用情境、文化相關聯(lián)而非抽象的功能實體。[4](P34-40)

      伊德以同樣的視角考察了自伽利略的影像技術并對當代多元文化現(xiàn)象作出了深具歷史意識的思考。早在《技術與實踐》、《技術與生活世界》中,伊德就廣泛考察了科學儀器作為居間調節(jié)構造知覺的歷史案例,從而說明科學在制造知識時都是從技術上來體現(xiàn)的,人-技術共同形成被框定的視域即共同構造了看的對象及其背景,因此科學直接或間接地都暗含了身體行為、知覺與實踐;[6]而且伊德將這種洞察擴展到大眾日常生活與文化領域;并集中考察了望遠鏡、電話、當代音樂、電腦等影像技術。[7]在《后現(xiàn)象學》中,伊德進一步考察了大科學的發(fā)展以及照相機、電影等技術的普及,并指出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人們也形成了一種批判意識即愈來愈關注這些被編輯了的實在(影像)表征的意義及其制作中包含的意識形態(tài),從而呈現(xiàn)當今的多元文化狀態(tài)及其暗含的“拼裝式相對主義”(bricolage relativism)。這個觀點在《擴展的詮釋學:科學中的視覺主義》中得到深化,伊德更深入地對古代天文學與航海星盤、新天文學與無線電光譜技術、電腦成像技術、醫(yī)學成像技術、海底全息圖技術等進行歷史考察與歷史變更比較分析,不把現(xiàn)代科學的這種借助技術來體現(xiàn)的現(xiàn)象稱為“技術科學”,并在《追蹤技術科學》中展示了眾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展開的理論探討。

      通過現(xiàn)象學變更和歷史的文化比較方法,伊德指出,近代以來逐漸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書寫與閱讀,總是內在包含一種結構化的知覺,這種知覺附之以受限的身體運動、客體的固定場所、增強的視覺以及一種俯視視角的特權地位。根據(jù)伊德的技術放大-縮小效應,可以認為,書寫作為一種技術,也對人類知覺產生了放大-縮小效應,可以說書寫作為居間調節(jié)方式已經塑造了我們人類知覺世界的方式。

      以上我們簡要考察了伊德所做的歷史經驗研究,這些研究有的是他在論證其后現(xiàn)象學的某些理論和觀點時,為了提供經驗證據(jù)而進行的歷史考察;有的則是從其后現(xiàn)象學視角出發(fā),對歷史現(xiàn)象所作的解釋,或者是為了理解當今世界而展開的歷史追蹤。這些研究都貫穿了伊德的歷史本體論立場和歷史變更方法論,為我們理解其歷史意識提供了清晰線索。

      三、評價與拓展:唯物史觀與方法論

      伊德的目的是要通過由現(xiàn)象學變更方法論引導的歷史經驗研究來展現(xiàn)人-技術-世界的多元穩(wěn)定結構。由此,觀察歷史中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生存方式及其結構的探究方式,可以把歷史研究從相互分離的思想史、政治史、社會史等思考方式的困囿中帶出來,重點關注一種復合體的展現(xiàn)方式,即具身-解釋(微觀知覺-宏觀知覺)的復合體,突出身體、物質性及其文化-自然環(huán)境(背景)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這就為歷史學文化轉向提供新的哲學基礎,也為從另一種歷史視角思考社會歷史發(fā)展問題提供啟示。下面把伊德置于當代新文化史語境中作一對照性探討,說明伊德后現(xiàn)象學指引的物質性詮釋學路徑為超越文化轉向提供了一條可能途徑。

      歷史學文化轉向的經驗研究始于1970年代,但其理論發(fā)展較為成熟的標志是1980年代由林恩·亨特主編的《新文化史》文集的出版。新文化史聚焦于歷史中的文化,力圖通過文化實踐來理解歷史,以文化范疇來整合社會史、思想史、政治史等;在方法上,新文化史廣泛借鑒了文化人類學、文學、語言學、文化研究等領域的理論與方法,通過對語言、符號、圖像、儀式等文化表象的制作和閱讀實踐展開考察,詮釋其文化意義并達到對人們的歷史實踐的理解。這表明西方新文化史開始時采取的研究思路是表象的解釋學,也就是集中關注本文、話語的結構、意義的建構以及權力問題。因此一些歷史學家在早期標榜它為“新”文化史,后來則把這種趨向涵蓋在語言學轉向或文化轉向中。而且,隨著文化轉向的發(fā)展及其面臨的問題,新文化史家深刻認識到語言、修辭與話語畢竟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學的解釋應涵蓋在文化的解釋內,語言的解釋也不能代替社會的解釋,因此,社會文化史這一名稱就意味著以文化來理解社會的思路。

      隨著文化轉向的發(fā)展,新文化史家也對結構和物質投入更多關注,對物質文化史、身體史、感官文化史進行了大量經驗研究。這些研究有的仍然遵循上述符號學范式,把物質制品或身體(部位)作為文化符號來解釋(類似于伊德所說的人-技術的他異關系);但也有一些以感官文化、身體技術、疾病、性、藥物為主題的歷史研究關注了身體對物質的體驗、心態(tài)與文化意義。[8]這些研究與伊德的后現(xiàn)象學立場及其經驗研究,是相互呼應的,它們關注和展現(xiàn)了身體-技術-日常生活世界的復雜多樣的關系,從歷史經驗方面大大豐富了伊德的哲學闡述。

      但是,目前歷史學界在力圖確立可靠的哲學基礎,以超越文化轉向的文本主義、相對主義這方面仍陷困局。而伊德的現(xiàn)象學唯物主義則為超越這種敘事學相對主義提供了可能。伊德聚焦于身體-技術-環(huán)境(物質)的結合體所構造的知覺方式及其與文化的關系,強調日常生活實踐的物質性、具身化和實在性的理論取向,為我們思考歷史敘事的實在性提供了啟迪。當今歷史哲學之所以被歸為極端相對主義,主要緣于歷史的語言性質以及敘事的文化相對性。伊德指出,無論是寫作還是閱讀的實踐,其中都隱含著身體的位置和具身,這種物質性實在比利科所說的本文中都內在包含著時間性,更具深層含義。從伊德對梅洛-龐蒂的拓展研究來看,超越唯我論、觀念論的內在時間意識的奠基性層面,應該是具身化的身體體驗。由此看,雖然伊德指出了文化多元性和自我的不穩(wěn)定性、多樣性,但是這種多樣性背后仍然可以找到穩(wěn)定性,即現(xiàn)象學變更顯現(xiàn)的多元穩(wěn)定結構。換言之,雖然人-物結合體的知覺方式與具體文化緊密相關,但是通過歷史變更的經驗研究,伊德還是發(fā)現(xiàn)了共同的東西,即知覺解釋學結構。這無疑為歷史敘事的多樣性和文化多元性提供了共同的奠基。

      鑒于此,我們可以對伊德的物質性詮釋學概念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應用及其意義進行拓展性討論,因為伊德所討論的僅僅是人-技術-世界的存在論地位,以及強調物質性詮釋學在人文科學中運用當代技術來解釋其中涉及的“不會說話”的事物。但從社會科學哲學視角及其涉及的問題域看,伊德在這方面的闡述是不充分的。至少可以就物質性詮釋學拓展性地討論以下方面問題:其一,基于后現(xiàn)象學,人文科學的本體涉及的是人-技術-世界復合體,所以可以像新文化史家那樣進一步擴大和深入考察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與技術相結合產生的各種具身化經驗現(xiàn)象及其與認知、審美、政治維度的關系。其二,可以考察人文科學中研究者與工具結合的方式及其對研究對象的知覺方式的影響,特別是研究者-技術-研究對象的多元穩(wěn)定結構。其三,從定性研究視角探索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主體間性互動的層面。這些視域和路徑能夠拓展物質性詮釋學這個概念。

      伊德所指的物質性詮釋學還存在一個缺陷,那就是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語境下,采用現(xiàn)代技術的物質性詮釋學正在削弱人的身心感受力。從當代醫(yī)學的發(fā)展可以看出,過于強調儀器檢測的中西醫(yī)都已經使醫(yī)生和病人對疾病的感受判斷力大大削弱了。這是借助于現(xiàn)代技術體現(xiàn)的物質性詮釋學的負面意義。為此,強調人的感受力并發(fā)展一種可以吸收和拓展人的感受能力的物質性解釋學是一種出路。

      綜上所述,物質性詮釋學的歷史觀的基本特征,即具身化體驗的解釋和文化的解釋的綜合。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為了超越或完善馬克思的歷史觀,提出過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結構馬克思主義等,這拓展了馬克思的歷史觀但卻偏離了唯物主義,那么通過以上對伊德后現(xiàn)象學的考察,是否可能以此拓展一種唯物史觀呢?進而言之,當今馬克思主義的新路向——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正面臨技術批判/社會批判、人/技術/文化/自然尚未充分整合的理論狀態(tài),后現(xiàn)象學是否為此提供了整合潛力?后現(xiàn)象學已超越了主體性、超越論而展現(xiàn)出唯物主義品質,對我們深入理解生產力概念(勞動者-工具-勞動對象結構被置換為人-技術-世界多元穩(wěn)定結構)有深刻啟發(fā)意義;但同時它也整合了文化的解釋方式。因此我們認識到,后現(xiàn)象學實際上通過技術中介而把馬克思所說的兩種生態(tài)即身體和自然與文化、社會范疇等整合起來了。從伊德的后現(xiàn)象學可以推論,一個社會,以技術為中介確立了怎樣的人-技術-世界結構,那么相應也就確立了怎樣的文化與社會結構,而且二者總是相互作用的歷史過程。以此立論,我們就應該從復合體視角——而非局限于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二元對立矛盾發(fā)展進程視角——來理解歷史的動力與過程。進而言之,當我們深入理解了人-技術-環(huán)境的結構,我們也就能夠拓展一種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研究視角。

      接下來我們對物質性詮釋學的方法論作一些探討。伊德把現(xiàn)象學變更理論轉化為歷史研究方法——歷史的變更,這實際上是一種多元文化視角和歷史比較方法,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歷史中的多元穩(wěn)定結構。這種方法實際上在比較史學、比較文化社會學、比較人類學和文化比較研究中都已得到了運用。但伊德的方法論有一個突出的重點,那就是他從現(xiàn)象學出發(fā)運用的多元文化比較方法,與當前頗受重視的定性研究具有同質性。伊德通過對影像技術和虛擬現(xiàn)實的考察,討論了當今的多元文化狀態(tài)及其暗含的“拼裝式相對主義”(bricolage relativism)。雖然伊德沒有進一步深入探討這些技術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影響,但當前蓬勃發(fā)展的定性研究卻為此提供了延伸思考。定性研究是一種將觀察者置于現(xiàn)實世界的,由一系列解釋性的、使世界可感知的身體實踐活動所構成的情景性活動和解釋性實踐;它也從現(xiàn)象學視角理解社會現(xiàn)象和事物的質,力圖通過運用各種情境性的研究方法(各種定性、定量測量方法和技術手段)展開的研究實踐,把世界(研究者-研究對象-具體情境共同構成的經驗材料)轉變成一系列的陳述,以拼裝、深描日常生活圖景,比如日常事務、有疑問的環(huán)節(jié)以及個人生活中的意義,并試圖根據(jù)人們對現(xiàn)象賦予的意義來理解或解釋現(xiàn)象。[9]因此,定性研究正在拓展伊德的現(xiàn)象學方法論,而反過來伊德的后現(xiàn)象學則為定性研究提供了哲學基礎;而且通過“多元穩(wěn)定結構”概念,伊德的思考也為拼裝式相對主義提供了解毒劑。

      四、結論

      所謂歷史意識,就是將過去的時間經驗通過感知、回憶等轉化為當下和未來生活實踐導向的文化活動。為了理解人的日常生活的實踐結構,伊德對當代技術、科學、文化展開知覺現(xiàn)象學考察,并深入到歷史當中進行比較研究。這些思考為理解人類歷史提供了哲學基礎和開展歷史經驗研究的視角與方法。通過上述拓展性的討論,可以解讀出其歷史觀的唯物主義性質和對當今歷史學文化轉向的重要價值,這對于我們超越后現(xiàn)代歷史哲學的歷史相對主義、在多元文化語境下拓展唯物史觀具有借鑒意義。

      [注釋]

      ①國外對伊德思想的評論和繼承發(fā)展的文獻比較豐富,但探討其后現(xiàn)象學的歷史哲學意義的還不多,但多曼斯卡的文章借鑒了伊德的物質性詮釋學來思考歷史研究“轉向事物”的重要意義,參見Domanska,Ewa.The Material Presence of the Past[J].History arid Theory,45(October 2006),337-348。國內對伊德作系統(tǒng)評述的是曹繼東的博士論文《現(xiàn)象學的技術哲學》(東北大學文法學院, 2005)及其相關文章,其他研究伊德的文章主要有楊慶峰的4篇,舒紅躍、曹觀法、王平、吳國林各1篇,以及邵艷梅的碩士論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1]Don Ihde,Selinger E.Chasing Technoscience:Matrix for Materiality[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3.117-144.

      [2]唐·伊德.讓事物“說話”——后現(xiàn)象學與技術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Don Ihde.Instrumental Realism:The Interface betwee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4]Don Ihde.Postphenomenology:Essays 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M].Evanston,Illino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3.

      [5]Don Ihde.Expanding Hermeneutics:Visualism in Science[M]. Evanston,Illino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8.

      [6]Don Ihde.Technics and Praxis: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Dordrech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9.53-65,69-81,93-100.

      [7]Don Ihde.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From Garden to Earth [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0.

      [8]陳玉林.新文化史家視野中的技術[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 (3):39-43.

      [9]諾曼·鄧津.定性研究:方法論基礎[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4-9.

      [責任編輯 劉范弟]

      Historical Material Hermeneutics——Ihde’s Historical Sense and its Influence on Material Historicalism

      CHEN Yu-lin,WU Wei
      (School of Law,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Xiang-tan,Hunan 411201,China)

      To explore Don Ihde’s historical views and empirical studies by the approach of historical sense includes three aspects.The first is Ihde’s historical ontology,i.e.human-technology-world hybrid,which was argued from his 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 the second is his historical epistemology,that is to bring multi-stability of human-technology-world hybrid to appear through phenomenological variation;the third is his historical methodology,i.e.mainly historical variation-historically multicultural comprising. Ihde’s historical sense can not only be implied to clarify the recent cultural turn in history and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required by its integration as well a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but also to put forward new ways to elucidat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ost-phenomenology;material hermeneutics;historical materialism;material culture

      G30

      A

      1672-934X(2013)04-0029-05

      2013-06-04

      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11YJC720006)。

      陳玉林(1974-),湖南瀏陽人,東北大學科技哲學專業(yè)博士,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技術史研究;吳畏(1967-),湖南湘潭人,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社會認識論和社會科學哲學研究。

      猜你喜歡
      伊德物質性現(xiàn)象學
      謊 言
      陰差陽錯
      上海故事(2020年8期)2020-10-22 02:13:49
      酒店非物質性激勵與員工忠誠度的關系
      地理詩學的批評實踐:評《海明威的地理:親密感、物質性與記憶》
      利用國際政治資源保護我國物質性海外利益的路徑探析
      看不見的美麗
      潤·文摘(2016年5期)2016-10-20 03:25:03
      對“如是我聞”的現(xiàn)象學詮釋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3
      看不見的美麗
      新少年(2015年12期)2015-12-15 10:30:3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性”保護:基于無錫宣卷的調查與思考
      學習共同體的現(xiàn)象學闡釋與應用
      梁山县| 厦门市| 林芝县| 兰西县| 峡江县| 金门县| 余姚市| 芦溪县| 武邑县| 拉孜县| 锦屏县| 绵阳市| 平定县| 茶陵县| 和平县| 麦盖提县| 淳化县| 象山县| 芜湖市| 化隆| 康乐县| 海盐县| 麟游县| 东兰县| 怀化市| 神池县| 鹿邑县| 房产| 乌拉特中旗| 河池市| 聂拉木县| 略阳县| 黔江区| 华容县| 中江县| 尖扎县| 双城市| 西城区| 鄂温| 昂仁县| 玉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