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美華文詩歌的中華民族想象

      2013-04-02 02:42:37蔣金運
      池州學(xué)院學(xué)報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華族北美文化

      蔣金運

      (廣州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廣東 廣州510006)

      科林伍德說過:“對于我們認識圍繞我們的世界來說,想象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功能”[1]198。也就是說,想象是人類認識世界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北美華文詩歌的華族想象就是北美華人作家通過中西族裔文化的比較和參照而展開的。這些想象不僅歷史化地書寫著北美華人漂泊于北美的生命體驗和內(nèi)心情感,而且言說著北美華人對華族歷史和現(xiàn)實境遇的認知;不僅表征著華族命運的變遷和華裔歷史文化進程,同時寄寓了想象主體對華裔與世界各個族裔包括北美族裔關(guān)系的焦慮和期盼及想象主體的身份文化認同的深層訴求。下面,我們將從文化濡化、文化疏離和文化播化視角來考察北美華文詩歌中的華族想象,希望有助于對北美華文詩歌的華族想象的深入的認識。

      1 文化濡化:對憂國樂生的民族認同

      文化濡化(enculturation)首次使用于美國人類學(xué)家赫斯科維茨 (M.J.Herskervits)《人及其工作》(1948)一書中,后來被界說為“人類個體適應(yīng)其文化并學(xué)會完成適合其身份與角色的行為的過程”[2]185。一種文化在一個群體內(nèi)部代代傳承,通過固化、沉淀和逐漸積累,滲透并記存于該群體成員觀念和行為,這種文化傳承的機制過程,即文化復(fù)制過程,稱為文化濡化[3]79。中華民族就是由一個自在的多民族實體逐漸形成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著名社會學(xué)家、人類學(xué)家、民族學(xué)家費孝通對此作出過精辟的概括:“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的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4]1。移居北美的華人,因心理上和地理上的失落和錯置,常常處于“無根”和“漂泊離散”的狀態(tài)。“在地理上,‘永遠背井離鄉(xiāng)’,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都‘一直與環(huán)境沖突’,成為‘格格不入’、‘非我族類’的外來者;在心理上,‘對于過去’難以釋懷,對于現(xiàn)在和未來滿懷悲苦”[5]12。在這樣的境遇下,北美華人詩人思考著自己的命運,并將個人命運的思考直接與整個華族的生存困境相牽系。一般說來,他們對華族的想象,主要來源于三種:一是祖先、母體文化滲透的集體記憶,如祖輩的言傳身教、影視書籍字畫媒體的傳播,二是個體記憶,如童年時對華族的了解、進入社會后的族裔交往及受教育過程中的觀察,三是通過移民生存和現(xiàn)實境遇所引發(fā)對本族族裔的虛構(gòu)想象。饒芃子教授說:“他們在域外用漢語寫作是一種精神寄托,有時也是一種文化理想的追求,在外在宇宙情懷與流放心境超越時空的位置,是民族的集體悲劇與個人悲劇經(jīng)驗的結(jié)合,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的人生感受”[6]。詩人將他們感受、觀察到的東西通過心靈整合外化成自己心儀的表象符號——詩歌,書寫著他們對華族的想象。

      憂國憂民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承襲下來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企盼民族興旺、追求富國安邦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人追逐的“中國夢”。這個夢也深深烙在海外華人的潛意識里。北美華人秉承著中華民族的憂國憂民觀念,在異域?qū)€人命運的思考,總是牽系著對整個華族命運的憂思。如《木屋拘囚序》:

      嘗思嚙雪餐氈,蘇武守漢朝之節(jié);臥薪嘗膽,越王報吳國之仇。古人坎苛屢遇,前輩艱辛備嘗。卒克著名于史冊,振威于蠻夷,以解衷懷之憂,而慰畢生之愿也。獨我等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蓬飄外國,永遭美里之囚。離別故鄉(xiāng),須灑窮途之淚。躬到美域,徒觀海水之汪洋;船泊碼頭,轉(zhuǎn)撥埃侖之孤島。離埠十里,托足孤峰。三層木屋,堅如萬里長城;幾度監(jiān)牢,長扃北門鎖鑰。同胞數(shù)百,難期漏網(wǎng)之魚;黃種半千,恍如密羅之雀。有時舉頭而眺,胡笳互動,益增惆悵之怨;或者傾耳而聽,牧馬悲鳴,信覺無聊之想。 (中略)將見四百兆之華民,重為數(shù)國之奴隸;五千年歷史,化為印度之危亡。良可慨也,尚忍言哉[7]142-145?

      該詩序?qū)⒐湃巳缣K武、越王歷盡坎坷與艱辛最終重整國威、揚名史冊的歷史典故與華人移民受困于木屋的悲慘遭遇相對比,表達了被關(guān)押者的怨憤和對民族的危亡局勢的時刻關(guān)注與感慨?!吧腥萄栽??”這是告誡北美華人,不要只說不行動。這里,作者一方面表明赴美華人的受辱與祖國積貧積弱有關(guān),另一方面暗自許下不愿為奴而發(fā)奮振作以洗受辱之恥的決心。

      早期的海外華人曾將自己的命運積極地投入到拯救整個華族命運的大潮中。他們通過詩歌傳播中國革命的信息和華族復(fù)興的堅定信心,支持中國革命運動,如“萬望革軍成功后,維持祖國礦務(wù)通。造多戰(zhàn)艦來美境,滅盡白人誓不休”、“為口奔馳須忍辱,咬牙秉筆錄情由。同胞發(fā)達回唐日,再整戰(zhàn)艦伐美洲。特勸同胞不可憂,雖然被困在木樓。他日中華興轉(zhuǎn)后,擅用炸彈滅美洲”[8]等等,詩歌通過想象“伐美洲”、“滅美洲”的跨海之戰(zhàn),以回敬北美白人任意欺凌華人的罪惡行徑。

      海外華人對自己的命運的書寫通常與對整個中華民族命運的關(guān)注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非馬的《長城》:“文明與/野蠻的爭斗/何其激烈/你看這長城/蜿蜒起伏/無休無止”[9]。詩人直抵長城的物質(zhì)表象,通過歷史遺跡的描繪揭示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又如施雨的《我的江南》:“流落江湖以后/不再記得楚河流向何方/漂洋過海的卒子/眉宇間依然寫著烽火//硝煙可以散成碎片/沉舟 殘夢 火龍紋身/女巫圓形的手勢/哪里鎖得住夢里的圖騰”[10]。詩歌描寫流落漂泊的游子對戰(zhàn)爭苦難而戰(zhàn)火紛飛的故國的命運的關(guān)注。

      中華民族既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民族,又是一個重生、樂生、戀生的民族。樂觀豁達是中華民族張揚生命意識的生動寫照。由儒家“未知生,焉知死”的理智與“敬鬼神而遠之”的清醒,到老莊的《道德經(jīng)》、《莊子》及屈原的《天問》,人們一直對人類生命與宇宙問題進行著種種探索,對人生有著不同的感悟。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總結(jié)下來的生存經(jīng)驗之一——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在北美華文詩歌得到了延續(xù)。如石村的《唐人》:“吃著泡菜而來/那咸咸的滋味/……/年年的夏季,家鄉(xiāng)屋前的曬谷場/夕陽里我們是坐在竹林邊的/喝著/用景德鎮(zhèn)的瓷碗/盛著的稀飯/以目送落西天的紅日/那時節(jié),孩子們總愛說:我們/在吃著咸蛋呢!/……”[11]1127。這些回憶和遐想通過記憶中誘人的細節(jié) “曬谷場”、“夕陽”、“竹林”和一系列的行為的回憶,呈現(xiàn)華族(唐人)自給自足的樂觀的生活場景。又如非馬的《煙囪》:“在搖搖欲滅的/燈火前/猛吸煙斗的/老頭//只想/再吐一個/完整的/煙圈/”[12]“在搖搖欲滅的燈火前”,還想再吐一個完整的煙圈,那是重生樂生的象征表現(xiàn)。

      在海外身處困境或心情郁悶時,華人總是可以找到辦法排解困難和心中的憂愁。這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重生、樂生的民族性格在海外華族身上的傳承再現(xiàn),如韓牧的《筒竹筒》:“怎樣去排解/無法排解的鄉(xiāng)愁呢?/吸幾口煙吧//來自中國南方的煙具/習(xí)慣了家鄉(xiāng)的煙具:/大竹筒/……/一吸一呼之間/他見到了家鄉(xiāng)的煙囪/廚房在煮飯的妻子”[13]146,詩人由中國南方百姓獨特的吸煙具——大竹筒吐出的煙霧聯(lián)想到家鄉(xiāng)的煙囪,以排解海外華族移民濃濃的思鄉(xiāng)愁緒。

      整個華族群體的興旺發(fā)達是北美華人客觀條件與主觀精神的憑附,正因為如此,北美華人不可避免地有時會通過文學(xué)等各種方式將對華族的認知、生存境況和期待傳遞出來,以獲取足夠的精神支撐力量。

      2 文化疏離:對封閉觀念的批判

      文化疏離(cu1tural estrangement)是文化認同的倒置,是對原有文化產(chǎn)生認同上的茫然感、疑慮感。一種文化長期的凝固、自我循環(huán)復(fù)制,一個社會緩慢的進步,發(fā)展受到抵制、延宕和制約,該文化群體在外界群體先進文化的影響下會產(chǎn)生對自身文化的陌生感、失望感、厭棄感,或直接逃離自己族群而生活于別的族群文化之中。這些行為就是對自身族群文化的疏離。這種疏離主要表現(xiàn)在情感上和理性上。情感上的文化疏離主要表現(xiàn)為對文化母國保持一種非親非離的隔膜,有時還不得不中斷并失去了故國的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聯(lián)系;理性上的文化疏離主要表現(xiàn)為價值觀發(fā)生位移,對自身族裔文化持理性的分析、批判態(tài)度。如白先勇的《臺北人》描摹了臺北人生活的悲哀,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再現(xiàn)了現(xiàn)代中國的沉重歷史,陳若曦的 《尹縣長》對“文革”的歷史反思和文化批判等。

      學(xué)者張法在其著作《文藝與中國現(xiàn)代性》中說:“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史規(guī)律與世界史規(guī)律的對抗,是中國正常運轉(zhuǎn)幾千年的循環(huán)論歷史觀和以西方文化為主潮的進化論歷史觀的較量,是中國充滿生動節(jié)律的靜態(tài)和諧宇宙與西方充滿斗爭否定精神的動態(tài)進化宇宙的碰撞”[14]16。張法深刻分析了中國周期性的社會震蕩和王朝更替這種靜態(tài)的封閉性的社會循環(huán)模式是中國鴉片戰(zhàn)爭慘敗的原因。梁啟超也曾說:“忽穴一精外窺,則集然者皆昔所未睹也;還顧室中,則沈黑積穢,于是對外求索之欲日熾,對內(nèi)厭棄之情日烈”[15]429。通過中外比較參照,中國人才發(fā)現(xiàn)自己 “器物上感覺不足”、 “制度上感覺不足”,“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16]7。移居海外的華人,可以充分利用故國和異域之間的距離理性地審視華族。

      本刊2018年第9期導(dǎo)讀分為重磅推薦、作者面對面、讀者心得和名師講題四大板塊,試圖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搭建導(dǎo)讀的平臺,讓閱讀更深入。

      首先是在器物方面的不足。北美常被描述成遍地黃金的天堂。這種對黃金的追逐,正反襯出中華封建統(tǒng)治下舊中國在物質(zhì)方面的匱乏落后。對此,黃遵憲有感于此,寫下《逐客篇》:

      華人往美利堅,始于道咸間。初由招工,踵往者多,數(shù)至二十萬眾。土人以爭食故,嘩然議逐之。光緒六年,合眾國乃遣使三人來商定限制華工之約。約成,至八年三月,議員遂藉約設(shè)例,禁止華工。感而賦此。

      嗚呼民何辜,值此國運剝!軒頊五千年,到今種極弱。鬼蜮實難測,魑魅乃不若。豈謂人非人,竟作異類虐。茫芒六合內(nèi),何處足可托[17]109?

      鄭愁予則在 《在溫暖的土壤上跪出兩個窩》中寫道:“雙膝陷入松軟而∕膏沃的大地里∕油浸的麥糕一樣的∕黑土啊∕我捧起一捧∕緊握∕像在夢里握住∕遠方親人的手∕面對這∕飽滿的落日∕它正落向∕我貧瘠的∕鄉(xiāng)國呢……”[13]166。詩人跪在一片溫暖而肥沃的黑土地上,突然想起貧瘠的鄉(xiāng)國,一方面表達詩人希望貧瘠的鄉(xiāng)國也肥沃溫暖起來,另一方面說明了因為家貧、國家落后,自己不得不中斷并失去了故國的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聯(lián)系、成為無家可歸的倦鳥的原因。

      當(dāng)然更重要的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較。北美被華人想象為自由、財富的天堂,吸引無數(shù)的華人移民。從清代以來到中華人民共國建立之前,華人對清政府的封建專制度與以后軍閥混戰(zhàn)、國民黨的半封建半殖民主義統(tǒng)治十分反感,對本身族裔文化又缺乏認同感,成為了文化上斷根的漂泊者。這些漂泊者通過對往日經(jīng)歷過的浩劫年代進行書寫,試圖給后代留下深刻的記憶與教訓(xùn)。

      對破壞自然的反思。如潘天良的《山林之殃》:“大躍進誰能阻擋?∕鳥兒啊∕不必再飛往別的山嶺∕千里山林都變成禿頭∕水土流失,風(fēng)沙入侵∕留待后人去對付∕可憐的鳥兒呵∕恕我只說一聲∕無奈”[18]94。

      詩人用通俗而幽默的自由體詩句真實地將見證過的大躍進、三面紅旗以及其他給現(xiàn)實中國造成巨大災(zāi)難的謬誤現(xiàn)場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鳥兒無家可歸、森林被砍、水土流失、風(fēng)沙入侵等,表達了一種“無奈”的感嘆。

      對人的生命的殘害和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疏離的反思。潘天良的另一首詩《金牛嶺公園有感》:“獨立山下湖水邊∕憶往事,心欲碎∕忘不了那時日——∕友人含冤投湖水……”[18]46。

      海峽兩岸的分離同樣也造成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疏離。如非馬的《羅湖車站——返鄉(xiāng)組曲之八》:“我知道∕那不是我的母親∕我的母親∕她老人家在澄海城∕十個鐘頭前我同她含淚道別∕但這手挽包袱的老太太∕像極了我的母親//我知道∕那不是我的父親∕我的父親∕他老人家在臺北市∕這兩天我要去探望他∕但這拄著拐杖的老先生∕像極了我的父親//他們在月臺上相遇∕彼此看了一眼//果然并不相識//離別了三十多年∕我的母親手挽包袱∕在月臺上遇到∕拄著拐杖的我的父親∕彼此看了一眼∕可憐竟相見不相識”[19]72。詩歌描繪大陸和臺灣隔離造成了兩岸間兩位老年夫妻相見不相識的痛苦狀態(tài)。

      再次,在文化本質(zhì)上,華族文化較為自我禁錮,背負著幾千年歷史負擔(dān)寸步難行,在改革開放以來才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局面,令人深思。嚴歌苓所說:“中國人被凌辱和欺壓的史實驚心動魄,觸動我反思:對東西方從來就沒有停止的沖突和磨礪反思,對中國人偉大的道德和劣處反思”[20]4。北美華文詩歌通過各種途徑進行了深思。如鄭愁予的《苦力長城》:“晨起 太陽未現(xiàn)/以致天地異樣廣闊/長城像一個擔(dān)夫擔(dān)著群山/從地平線上行走來//風(fēng)凍結(jié)成樹/羊只裂成衰草/孤煙是不傳的回響/長城歇下?lián)硬辉偾斑M/群山綿連如花邊/雪鋪如氈/流沙凝固/……/長城——/躺在氈上的苦力/明天仍挑同樣的擔(dān)子”[13]168。被稱為“浪子詩人”鄭愁予,運用了豐富的想象,整首詩將長城擬人化、象征化,把長城比作為經(jīng)歷了大風(fēng)、凍雪、流沙苦難而不得不繼續(xù)挑擔(dān)前行的擔(dān)夫,經(jīng)歷了苦難和擔(dān)著重擔(dān)的長城象征著多災(zāi)多難的中華族裔的歷史和未來。又如秦松的《鼓樓》:“人老了/鼓破了/老年人茶樓上話鼓/年輕人叮叮噹噹/把空茶杯敲鼓一樣/敲響//烈日照舊/偶起紅雨/一群群空錘破鼓/樓里樓外/上下左右/搖晃”[11]983。鼓樓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性象征。中華民族在沉重的鼓聲中緩慢度過了幾千年。但“人老了∕鼓破了”,年輕人不再滿足于現(xiàn)狀的停滯不前了。這首詩表達了中華民族生存的一種“沉重感”,是對中華民族根性的反思。

      3 文化播化:與其他民族的相互融合

      韋森認為,文化播化(cultural diffusion)是一種文化及其內(nèi)部的某些因子在不同族群、社會或地域之間的傳播、溝通與交流以及傳播進來的文化因子與既存的文化的融合和整合過程[3]79。任何文化的傳播,都是一個文化體系的一系列文化因子的發(fā)散和向外傳播,而不是文化的整體全部的發(fā)散和傳播,這種文化體系的部分因子的發(fā)散和傳播,就是文化播化。一種文化在異域的播化,起初會受到本土文化的抵制,甚至產(chǎn)生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沖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沖突后,異域文化的優(yōu)秀或可被接納的因子逐漸對本土文化產(chǎn)生影響而被接納,與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融合,新生出一種非此非彼、即此即彼的文化。例如,佛教的中國化,形成了中國的禪宗;中國古典詩歌在美國的播化,形成了龐德的意象詩派。

      事實上,文化是沒有優(yōu)劣之分的。任何一種文化既有長處,也有缺陷。一方面,北美著引領(lǐng)世界科技的潮流,物質(zhì)高度發(fā)達,但缺乏人文關(guān)懷,導(dǎo)致人們精神的空虛,此時中華傳統(tǒng)文化許多優(yōu)秀的因子可以被北美文化吸納以彌補其短處。另一方面,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也可以吸納北美文化的某些長處,克服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短處。

      身處北美的華人,通過對西方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化逐步深入的了解和體驗,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各個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可以對話、互補。只有不斷加強不同國家、不同族群逐漸的理解和寬容,拓寬人類溝通的渠道,才有益于種族之間、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溝通,有益于人類的相互溝通與相互理解。

      北美華族在遷徙到北美接近西方先進的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同時,播化著本族的傳統(tǒng)文化。他們用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去接納新的事物,接受并運用西方的 “人權(quán)”、“國民”、“強權(quán)”、“自由”、“平等”“民主”等一些新理念、新觀點,反對種族主義,推進種族平等,主張在多元文化的社會里各個族裔和而不同、和諧共處,使原來狹隘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精神轉(zhuǎn)變?yōu)樾屡d的國族主義、國際主義精神。美國華裔詩人林永得主張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與尊重他人相結(jié)合,寫下了著名詩歌《中國火鍋》:“我的美國夢∕好像是大火鍋∕所有不同信念和趣味的人∕圍坐在一只共同的火鍋旁∕一雙雙筷子一把把勺子伸向這里那里∕有人煮魷魚,有人煮牛肉∕有人燙豆腐或者撒水田芥∕所有的菜一鍋煮∕仿佛是燉湯(實際不是)∕每個人各取自己愛吃的菜∕與這伙融洽的人∕只共用鍋和火∕共享用餐結(jié)束時舀起來的湯”[21]160-168。

      和諧境界的生成,少不了不同民族的相互交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華族以更加自信、包容的姿態(tài),不斷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開拓世界民族共榮共存的局面。在與美國的交流時詩人黃秋榮寫有 《胡錦濤主席訪美喜賦·七律》:“美中元戎會白宮,嚴冬也覺暖融融。求同存異成良伴,雪霽天晴現(xiàn)彩虹。全面交流齊發(fā)展,多方合作互溝通。登高望遠孚民意,共利雙贏情意濃”[22]。這是一首歌唱和諧發(fā)展的頌歌。

      和諧境界的生成,少不了不同民族的相互包容、相互理解。非馬的《橋》寫道:“隔著岸/緊密相握//我們根本不知道/也不在乎/是誰/先伸出了/手”[19]102。詩歌表達了對民族間友誼的期待:國際間真正友誼的橋梁,建構(gòu)在愛與被愛中;人與人之間的真正友誼的橋梁,則建構(gòu)于人充滿關(guān)愛、真誠相待的心中。正因為如此,非馬鐘愛《世界公民之歌》:

      起來,地球上的人們/為了建設(shè)更美好的未來/我們要求現(xiàn)世的權(quán)力/健康,正義,尊重,/沒有差距,所有的人,我們要求/尊嚴,我們小孩的教育/女兒及兒子/讓我們在全球上行走/自由,平等,且以此為傲/讓我們動手,全世界的/公民們!/我們挖掘,我們播種,/讓我們共享我們調(diào)和的夢……[23]

      詩歌主張各國在求同存異、合作交流、共利雙贏的原則下,尋求相互間的溝通和理解,是對異族交往走向更完美和諧結(jié)局的肯定。

      在文化適應(yīng)和文化新變的過程中,文化濡化過程使得華族文化和華族精神在北美華族中得以保存、維系和傳承,使得北美華族能夠共享華族文化和華族精神傳統(tǒng),對華族文化產(chǎn)生身份認同。文化疏離過程使得北美華人個體處于一種無所歸屬和意義虛無的邊緣人痛苦境地,從而產(chǎn)生一種身份的焦慮和認同危機。但是,“離散在人生道路上可能是悲戚、苦難的歷程,然而在文學(xué)道路上,也許倒是創(chuàng)作成功的機遇”[24]。正是在文化疏離的過程中,北美華人發(fā)現(xiàn)了中國社會靜態(tài)的封閉性的社會循環(huán)模式和華族民族根性的缺陷和不足。文化播化使得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和華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民族精神被激活而新生,并使得長期浸潤于北美主流文化之中而受到主流族裔文化深刻的熏陶的北美華人能產(chǎn)生對華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民族精神和西方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精神的雙重認同。

      [1][英]羅賓·喬治·科林伍德.藝術(shù)原理[M].王至元,陳華中,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5.

      [2]Winick,Charles,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K].Totowa,NJ:Rowman & Allanheld,1984.

      [3]韋森.文化與制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費孝通,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xué)院出版社,1989.

      [5]單德興.《流亡·回憶·再現(xiàn)》導(dǎo)讀[M]//賽義德.賽義德回憶錄——格格不入.彭淮棟,譯.北京: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6]饒芃子.給海外華文文學(xué)一顆奔騰的心[J].世界華文文學(xué)論壇.2000(1).

      [7]Him Mark Lai,Genny Kim,Judy Yung.ISLAND:Poetry and History,of Chinese Immgrants on Angel Island,1910-1940[M].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0.

      [8]管林.赴美華人的血淚史詩——試論天使島詩歌[J].暨南學(xué)報,1992(2):30-34.

      [9]非馬.非馬藝術(shù)世界——80年代詩選[DB/OL].[2012-10-23].http://home.comcast.net/~wmarr9/p80gb.htm#GreatWall.

      [10]施雨.江南(組詩)[J].上海文學(xué),2012(3):69.

      [11]高巍.世界華人詩歌鑒賞大辭典[K].太原:書海出版社,1993.

      [12]林煥彰.讀非馬的詩集《在風(fēng)城》[DB/OL][2012-10-11].http://www.poemlife.com/showart-53381-979.htm.

      [13]熊國華.海外華文文學(xué)讀本:詩歌卷[M].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9.

      [14]張法.文藝與中國現(xiàn)代性[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5]梁啟超.清代學(xué)術(shù)概論[M]//馮天瑜,等.中國學(xué)術(shù)流變論著輯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16]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M]//劉柯.梁啟超史學(xué)論著四種.長沙:岳麓書社,1985.

      [17]林澗,蓋建平.近代詩歌中華人的美國夢:從《金山篇》到《逐客篇》[M]//載林澗.《問譜系》:中美視角下的中美華文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18]潘天良.回聲——潘天良詩文集[M].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

      [19]唐玲玲,周偉民.非馬藝術(shù)世界[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0.

      [20]嚴歌苓.扶桑[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21]林永得.林永得詩作中譯五首[J].單德興,譯.中外文學(xué),1998(2):162.

      [22]黃秋榮.胡錦濤主席訪美喜賦[DB/OL].[2012-10-17].http://meihuausa.com_meihua_78_Web_Literati_78_49.pdf.

      [23]非馬.世界公民之歌 [DB/OL].(2012-10-08).http://wxs.zhongwenlink.com/home/blog.asp?id=67.

      [24]公仲.離散與文學(xué)[J].華文文學(xué).2007(5).

      猜你喜歡
      華族北美文化
      北美灰熊被殺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向西!穿越北美
      誰遠誰近?
      新加坡當(dāng)代華族戲曲實踐的啟示
      戲曲研究(2018年1期)2018-08-29 01:18:16
      日據(jù)時期新加坡的華族戲曲①——小出英男《南方演藝記》的價值與謬誤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1:07
      北美紀行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38
      只身闖北美
      海峽姐妹(2015年7期)2015-02-27 15:12:09
      砂拉越華族族群母語教育與文化傳承的維護:以古晉中華第一中學(xué)之興辦為個案研究
      東南亞研究(2015年1期)2015-02-27 08:30:38
      榆树市| 霞浦县| 松阳县| 含山县| 阳信县| 富锦市| 红安县| 宝丰县| 湖南省| 花莲县| 保靖县| 阿勒泰市| 扶余县| 乐业县| 高邑县| 广安市| 武胜县| 临桂县| 临安市| 封丘县| 肥城市| 渝北区| 三亚市| 凌源市| 靖宇县| 渑池县| 佛冈县| 靖边县| SHOW| 清水县| 河北区| 吉木萨尔县| 安宁市| 亚东县| 额敏县| 大石桥市| 平昌县| 横峰县| 石嘴山市| 县级市| 宁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