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誠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黨維持和鞏固領導地位的必要條件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傳輸政治體系的政治文化,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采用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的總稱?!盵1]它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它操作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效果的好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發(fā)展與人類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一樣,如果只是承繼過去,不予創(chuàng)新,那么,即使是最先進的方法也會逐漸失去當初的效用[2];但是如果只是一味求新,求異,而丟棄傳統(tǒng),失去方向,那么即使看上去很時興,很新潮的東西,也是沒有生命力,不能得到充分發(fā)揚的。
通常理解的繼承就是承繼過去,走向未來。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來說的繼承,實際上也是把前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總結和累積的各種經驗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借鑒吸收過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要繼承經過世代積累、演化、提煉、升華而來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是要繼承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隨人類文明而來的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之一。在今天仍有深遠影響的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古代方法體系中,尤以儒家為主要代表。儒家通過對人性的觀察和理解,在思想道德教育和它的操作方法上,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闡釋,從而形成了一套非常適合東方實際的、具有東方特點的方法體系,這個方法體的核心內容主要集中在社會教化和自我修養(yǎng)兩個方面。
第一,理論灌輸。重點是指對統(tǒng)治階級所倡導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進行灌輸。一方面,提高道德教育的地位,把它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在課堂上系統(tǒng)灌輸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另一方面,將儒家所倡導的道德規(guī)用百姓喜歡和能夠接受的小故事,諺語或者畫本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從而達到在潛移默化的進行教育和引導,讓百姓在無形中形成一種禮儀規(guī)范,文明社會秩序。利用這些通俗易懂的讀物來灌輸和普及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規(guī)范是相當有效的。這也是當下一直堅持和貫徹理論灌輸原則的基礎和目的所在。
第二,教化百姓,形成良好道德風尚。在我國古代,主要用兩種方法來教化廣大老百姓:一個是強制訓化,一個是民間自成。而這兩種主要方法中又以強制訓化為主。強制訓化包括三種:一是建立專門機構, 設置專職官吏,履行教育職能,對百姓進行常規(guī)教育;二是倡導“鄉(xiāng)約”,實現(xiàn)百姓互教互助。在鄉(xiāng)約中倡導“孝”、“和”等傳統(tǒng)的一些道德觀念, 提倡尊敬長者,愛護幼小、文明禮讓的道德風尚;三是在村規(guī)、家規(guī)中充分體現(xiàn)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從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不斷普及規(guī)范并強化教育效果[3]。這樣一種自上而下、由大至細的訓化模式,有利于將社會崇尚的道德規(guī)范落實到家家戶戶。民間自成是指在民間自發(fā)形成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起居、婚訂嫁娶等約定俗成的禮儀。這些禮儀通過世代相傳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民俗文化。這些對于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三,注重言傳身教。儒家傳統(tǒng)尤其強調身教的作用。在《論語·子路》中就有記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想在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首先統(tǒng)治者必須要以身作則。所以就要求當政者必須率先遵守道德, 加強道德修養(yǎng)。由此可見,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領導者和教師都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則,以自己認真負責精神、謙遜的態(tài)度和廣博的知識來感化他人,為他人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重視理想人格的塑造。儒家傳統(tǒng)認為,理想道德人格的感染力是實現(xiàn)德育目標的重要力量,要通過塑造理想的人格來激勵廣大人民追求更加崇高的道德境界。為此,儒家的先賢們對理想人格進行了完美的塑造,并以此來引導人們進行道德修養(yǎng)。概括來說就是:擁有淵博的知識,通情達理,兼具多種美德于一體,能時時、事事不忘從他人和社會角度進行考量。追求理想人格,成為歷代仁人志士的精神支柱,在這個過程中也鑄造中華民族之魂。
第一,學思結合。這是自我認知的一種修養(yǎng)方法, 主要用來解決認知方面的問題。人的修養(yǎng)不僅包括理論修養(yǎng),還有實踐修養(yǎng)這兩個方面,其中理論修養(yǎng)指的就是學與思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說不僅僅要學習和把握道德規(guī)范知識,還要將這些知識用在分析和思考實際行為上??鬃釉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對學與思二者辯證關系最好詮釋。
第二,自省內求。這就要求人們不斷進行自我反省,它是高層次的自律修養(yǎng)。在孔子看來,要成就理想人格,達到至善的道德境界就必須要自省。他在《論語·里仁》提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的修養(yǎng)方法,人貴在自省,要善于同他人對照,學習他們的長處,同時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不斷完善自身。
第三,克己自律。也就是要嚴格的要求和約束自己的言行。儒家倡導用禮來約束自己,使自身言行符合禮的標準就能實現(xiàn)“仁”了??思鹤月刹粌H指要時刻克制自己的各種欲望,不能有不好的、不切實際的想法,還指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凡事先替別人著想等方面的原則和要求。
第四,慎獨。指即使在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也能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一切行為都合禮、合法,不與任何違反道德的事情沾邊。它是自我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種自由的狀態(tài)。任何的規(guī)則或要求都不是在束縛人們的行為,反而成為人們生活在安定有序環(huán)境中的有力保障。這不僅是修養(yǎng)方法而已,更是一種境界上的崇高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黨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應該也必須要繼承下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否則,思想政治教育就無法與時俱進,黨就會失去一直以來的政治優(yōu)勢。黨的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在長期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總結提煉實踐經驗而形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各方面:
實事求是是黨在長期的艱苦革命斗爭中總結和形成的思想路線,是黨的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把握住本質,找到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為指導,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反對一切把理論與實際脫離的主觀主義;就是要重視對教育對象的觀察研究,做到真正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出發(fā),正確的分析和解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問題[4]。
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是黨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群眾路線:就是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充分發(fā)揮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使人民生活幸福,這是他們的根本和長遠利益所在;就是要讓教育者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了解群眾的需求,把工作做到實處,更好地服務群眾[5]。只有這樣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擁護黨的領導,才能把黨的奮斗目標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以理服人,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說服人。以情感人則是用真誠的情感來打動人的溫暖的教育方式。這二者的有效結合是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掌握的重要方法。解決群眾在思想認識上的問題是最基本的工作。而要使這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只能采用說服教育的方法,通過大量事實和道理來進行說服教育。否則,不僅徒勞無功,甚至會使情況惡化。所以,不管要倡導或者反對的是什么,都要先講清楚,首先要以理服人。除此之外還應做到真誠的關懷,以情感人,情理結合,才能進一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這是一種通過對先進人物及其事跡的宣揚,來教育和影響他人追求和形成社會所倡導的優(yōu)秀品質和道德行為的方法。通過榜樣的力量來教育和鼓舞人們,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榜樣可以給人們帶來無窮無盡的力量。一個英雄模范人物可以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使人內心深處的激情和力量得以煥發(fā)。通過樹立榜樣、典型示范,可以激發(fā)人們的思想共鳴,引導廣大群眾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更大范圍地發(fā)動和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榜樣示范方法的最終落腳點是要把這種學習和趕超先進的思想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去,轉化為腳踏實地、兢兢業(yè)業(yè)的實際行動。
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但是,不論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還是前提都是繼承。沒有繼承,創(chuàng)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說“傳統(tǒng)是一條奔流的長河,每一代人都受到它的滋養(yǎng),每一代人也應朝它注進活水”。 那么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住這條奔騰的帶給我們養(yǎng)分的長河,讓它能夠源遠流長,簡而言之就是要首先做好繼承工作。
[1] 婁淑華,楊勇.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2] 華琪.思想工作創(chuàng)新談[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
[3] 汪洪.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9,(3).
[4] 劉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繼承、借鑒與創(chuàng)新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0.
[5] 宋勁松,王濱.黨的幾代領導人從社會化視角闡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