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上得好好的,古嚕嚕忽然從座位上彈了起來:“哎呀,明天就是阿木老叔的生日了吧?咱編輯部這回去哪里聚餐???要不我們?nèi)コ栽钆_魚吧?”
阿木老叔頭也不抬,一邊忙自己的事兒,一邊嘮叨起來:“你這吃貨真是沒救了!灶臺魚那么油膩,吃之前還要看著被斬得七零八落的魚尸體血淋淋地在你面前倒進鍋里煮,實在太倒胃口了。這種吃法我們老人家可吃不消。人家孔子幾千年前就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種精辟的話了,你們也不聽一聽。”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出自《論語》?!澳挕笔且环N細切的肉,切后可生食。食精膾細的意思是糧食舂(chōng)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多用來形容食物要精制細做。
你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八個字,它可是囊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精髓。很多人誤解這句話,以為孔老師是教我們食物本身要精細,不能吃粗糧。實際上,他所說的是一種飲食態(tài)度,那就是示敬、慎潔,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吃飯要文明、要科學(xué)。
下面就來看看孔老師的名言對咱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啟發(fā)吧。
NO. 1孔子主張的食物之“精”,是說一般人經(jīng)常食用的糲米過于粗糙,主張選用好于糲米的米。而肉類切好后生食的叫“膾”,為使生肉盡可能去除腥味,就必須切得薄些、細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剛才古嚕嚕說的灶臺魚,雖說味道不錯,但是魚塊那么大,血水也沒有處理干凈,就這樣下鍋煮,是有健康隱患的!我們平時看見爸爸媽媽做飯時也可以提醒他們,紅燒肉不要做太大塊哦,雖然過癮,可是很不健康。
NO. 2我們平時在家吃飯,難免會有剩飯剩菜,可是剩飯剩菜如果加熱不徹底,很容易有細菌,而且營養(yǎng)流失嚴重,甚至?xí)叙t味??傊珴僧悩?、氣味不正常的剩食肯定都不能吃,但有些氣味和色澤是我們的嗅覺和肉眼分辨不出來的,這時可要注意呀!科學(xué)研究也告訴我們,剩菜剩飯里含有一種叫亞硝酸鹽的化學(xué)物質(zhì),長期攝入這種物質(zhì)對人體危害很大。所以大家要牢記了,盡量少吃剩飯菜,可以在爸爸媽媽做飯時提醒他們注意食物的量,最好是一頓就能全部掃蕩干凈。
NO. 3其實這種態(tài)度不僅僅體現(xiàn)在飲食上,也可以衍生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最基礎(chǔ)的衣食住行。要懷著尊敬的心情去對待那些自然之物,穿天然棉花制成的衣物,睡木頭制成的床,能步行的時候就不去乘坐交通工具,這些都是對自然的尊敬,都是順應(yīng)自然、謹慎對待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這樣才能盡量減少人的生活對自然的破壞。這樣的生命才能有好的深度和長度,我們也才可以和世界上的其他生物更長久地分享自然的恩賜。
(魏丹 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