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萍 指導 任光榮
江蘇省蘇州市中醫(yī)醫(yī)院脾胃科(蘇州215003)
腸易激綜合征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有排便習慣改變和(或)大便性狀異常的功能性病變[1],其中以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最為多見[2]。IBS-D 屬于中醫(yī)泄瀉范疇,是我國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其發(fā)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傾向,不僅花費了大量的醫(yī)療資源,而且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目前,現代醫(yī)學對于IBS-D 尚無特異性的治療手段,但葛恒松[3]、周軍麗[4]等的研究均表明,中醫(yī)對IBS-D 的治療有確切的療效。任光榮主任醫(yī)師,系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津貼,為全國第四、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其出生中醫(yī)世家,自小熟讀醫(yī)書,深受吳門醫(yī)派的熏染,從事脾胃科臨床工作幾十年,對脾胃病的診治造詣頗深,筆者有幸?guī)煆娜卫蠈W習,獲益匪淺,現將任師論治IBS-D 的經驗擷要如下。
1 病機土虛木強為本,濕滯為標 脾屬土,喜燥,惡濕。肝屬木,喜調達,惡抑郁。兩者同處中焦,生理上木能克土。若憂思惱怒、情志緊張,可致肝氣郁結,橫逆犯脾,導致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濁,而生泄瀉。正如《臨證醫(yī)案指南》所載:“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甚也,克脾則腹脹,便溏或不爽。”但是,如若脾土本強,則肝木又如何犯土,正如,張景岳所言:“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使然。使脾氣本強,即有肝郁,未必能入,今即易傷,則脾氣非強,可知矣?!币虼?,任師認為,IBS-D的病機主要為:脾虛肝強。這與吳兵[5]等對IBS-D 證候學的研究是相符的。但是,任師通過幾十年的臨床觀察,發(fā)現,由于脾氣虛弱,健運失職,水濕不化,而濕濁內生。濕邪多變,可從寒化,則為寒濕,或郁而化熱,則為濕熱,以至于虛實夾雜,病勢纏綿。但是任師認為,不管其如何變化,其本在于土虛木強,濕濁內生,故臨證時可執(zhí)簡馭煩,駕輕就熟。
2 治當調肝實脾,健脾化濕,用藥升降得宜,通補兼施
2.1 調肝實脾,肝脾同治 根據本病的病機,任師認為,其治當肝脾同治,但重點在于調肝實脾,正如葉天士所言:“補脾必以疏肝,疏肝即以補脾也?!毖a中兼通,使脾能運,才能達到實脾的目的。臨證時,任師常用痛瀉要方加減,取其疏肝實脾之意。
2.2 健脾化濕,寓補于運 任師強調,祛濕必健脾,正如《吳醫(yī)匯講》所言:“蓋脾主生化,其用在于健運?!逼饨∵\,則濕濁可化。祛濕之法有健脾化濕及運脾化濕,健脾化濕,任師常用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化裁,運脾化濕,任師常用平胃散加減。若濕從寒化,任師常用干姜、蒼術、厚樸等溫燥寒濕,若濕從熱化者,任師常用黃連、蒲公英、仙鶴草清化濕熱。
2.3 升降并用,調暢氣機 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若脾胃升降逆亂,則發(fā)生泄瀉。任師謹記古訓,處方用藥謹遵“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則,常用黨參、白術、黃芪等藥以益氣健脾,木香、陳皮等和胃降逆,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氣機得復,則達中焦如衡之態(tài)。
3 以人為本,重視飲食、情志等致病因素,加以人文關懷 IBS-D 的患者對冷、辣、高脂及高蛋白的食物常不耐受,任師對此類患者的飲食指導意見為:自我調節(jié),以適度為宜,即患者食后若無不適,可繼續(xù)進食,若有不適,則應停止食用。
“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之”,若情志不暢,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則易加重病情。因此,任老重視對IBS-D 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4 典型病例 余某,男31歲,工人。主訴:腹痛、腹瀉反復發(fā)作3年。2008年10月腸鏡:全結腸及直腸未見異常,鋇劑灌腸:未見異常。中醫(yī)診斷:泄瀉,西醫(yī)診斷: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曾服用復方乳酸菌膠囊,但效果不佳,后服用中藥調肝實脾得效。
2009年1月12日,患者近三年來反復出現臍周腹痛、痛后即瀉,水樣便,色黃,瀉后腹痛緩解,無粘液血便,無發(fā)熱,伴有胸脅脹痛,口苦、失眠,工作緊張時癥狀加重,舌淡苔薄黃膩,質胖邊有齒痕,脈濡。此為肝失疏泄,脾胃虛弱,治擬抑肝扶脾,理氣澀腸,方選:痛瀉要方+四君子湯+左金丸加減:藥用:白芍、陳皮、防風、白術、黨參、茯苓、石榴皮、金櫻子、蒲公英各30g,吳茱萸3g,黃連5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服藥后患者腹痛腹瀉明顯緩解,無胸脅脹滿,繼予以調肝實脾,運脾化濕治療,上方
加減出入治療半年后,癥狀緩解停藥,停藥后隨訪半年未再發(fā)病。
按語:該患者素體脾虛,加之工作壓力大,以致肝氣郁結橫逆犯胃,以致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濁,而生泄瀉,加之日久失治誤治,而致濕邪化熱,故任師采用痛瀉藥方+四君子湯疏肝實脾,左金丸+蒲公英清化濕熱,石榴皮澀腸止瀉,金櫻子理氣止痛。
[1]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1062-1065.
[2] 王紅兵,張聲生,李振華,等.360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證候分布與不同因素關系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3):18-20.
[3] 葛紅松.辨證分型治療腸易激綜合征62例[J].陜西中醫(yī),1998,19(7):311.
[4] 周軍麗,張穎.辨證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yī),2005,21(2):16-17.
[5] 吳兵,張聲生腸易激綜合征腹瀉性型的證候學研究進展[J].北京中醫(yī),2007,26(5):3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