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姝
體育:挑戰(zhàn)界限
——2012 年國際體育社會學協(xié)會大會述略
陳靜姝
國際體育社會學協(xié)會大會于2012年7月16日至18日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來自39個國家的270多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大會主題:“體育:挑戰(zhàn)界限”,旨在借體育挑戰(zhàn)、打破社會界限,解決社會問題;縮小、突破學科壁壘,鼓勵學科交叉,深化體育學術(shù)研究。大會對文化方面的透徹研究,真正意義上體現(xiàn)了體育突破界限及目前國際學術(shù)發(fā)展的新趨勢。本文著重介紹了體育與身體文化、體育與消費文化、文化與體育運動等方面內(nèi)容,希望對我國體育的發(fā)展提供借鑒與咨詢。
體育社會學;挑戰(zhàn)界限;文化
1965年由歐洲和南美地區(qū)致力于研究體育教育學與社會學的學者們組織成立了國際體育社會學委員會(ICSS),并于1995年更名為國際體育社會學協(xié)會(ISSA)。該協(xié)會的目的在于為各國體育社會學者提供國際交流機會,促進研究領(lǐng)域的跨國合作,并鼓勵學者在社會學的基礎(chǔ)上,運用更加開放的視野,如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社會經(jīng)濟學以及如文化研究、傳媒研究、性別研究等研究體育,通過體育研究對社會、經(jīng)濟、文化作出貢獻。由該協(xié)會發(fā)行的雜志《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論》(〈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是目前全球研究體育、文化與社會學術(shù)刊物中最古老、最具時效性、國際性的雜志。國際體育社會學協(xié)會(ISSA)既是國際社會學協(xié)會(ISA)研究委員會,也是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聯(lián)合會(ICSSPE)官方委員會,并具有主辦國際學術(shù)會議的長久歷史。其每年主辦的國際體育社會學協(xié)會大會(International Sociology of Sport Association World Congress),迄今為止,已舉辦47屆。此外,國際體育社會學協(xié)會還與世界社會學大會(the 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奧運會會前系列學術(shù)會議(the Pre-Olympic Scientific Congress)聯(lián)合舉辦會議。
2012年國際體育社會學協(xié)會大會于7月16日至18日在位于英國格拉斯哥市中心的格拉斯哥卡里多尼亞大學(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舉行。來自意大利、巴西、英國、法國、中國、日本、美國、加拿大、德國、挪威、荷蘭、西班牙、智利、南非、波蘭等39個國家的270多位著名學者參加了此會議。本人隨同中國北京大學婦女體育研究中心的學者參加了此次大會。
大會上,國際體育社會學協(xié)會主席伊麗莎白·派克博士(Elizabeth Pike)發(fā)表了歡迎致辭。接著由格拉斯哥組委會主席、社會科學社會學部門資深教授艾曼紐·蒂勒博士(Emmanuelle Tulle)發(fā)言,闡述了本次大會的主旨。她指出,當今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與舊式思想斗爭不同,新的思想意識傳達給了學者們明確的信息,即體育已成為全球化的產(chǎn)物,存在于每個人的生活中,影響著全球文化、經(jīng)濟、政治。政治活動已經(jīng)屢次為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作出讓道,而如今更多的研究關(guān)注點集中在體育將如何影響社會,如何使經(jīng)濟恢復,使文化革新,如何幫助社會融合,如何提高健康指數(shù),如何減少社會歧視等。蒂勒博士認為國際體育社會協(xié)會大會最重要的目標即通過各國學者對體育的透徹研究來對社會、文化、經(jīng)濟做出有意義的改變。
此次大會的主題是“體育:挑戰(zhàn)界限(Sport: Challenging Boundaries)”,意在借體育挑戰(zhàn)、打破、重塑階層、性別、時代、種族、地理、文化、權(quán)利等社會界限,解決社會問題;同時,通過體育縮小、突破各學科之間的界限,深化體育學術(shù)研究。為此大會共設置了涉及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自然科學、文化學、性學等多個領(lǐng)域的獨立學科和交叉學科的39個重要議題,如身體文化(Body Culture)、父權(quán)社會的挑戰(zhàn)(Challenges to Patriarchy)、體育與民族認同(Sport and National Identities)、性別(Sexualities)、殖民主義與體育(Colonialism and Sport)、體育,政治與政策(Sport, Politics and Policy)、飲酒、毒品與暴力(Drink, Drugs and Violence)、兒童、青少年與體育(Children, Youth and Sport)、大型賽事(Sport Mega Events)、體育,健康與危險(Sport, Health and Risk)、拉丁美洲體育的當代問題(Contemporary Issues in Sport in Latin America)、2014英聯(lián)邦運動會:格拉斯哥的遺產(chǎn)(The 2014 Commonwealth Games: A Legacy for Glasgow)、體育教育與學校體育(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女性與領(lǐng)導力(Women and Leadership)、體育與傳媒(Sport and Media)、體育、社會階層與地位(Sport, Social Class and Place)等。從大會主題和議題設置可以清楚地看到當前國際體育學術(shù)界對加強體育在社會各個環(huán)境中的研究,突破學科壁壘,鼓勵學科交叉的迫切愿望。
圍繞上述議題大會安排了7場主要報告,57場自由交流。來自意大利米蘭大學的著名文化社會學教授羅伯塔· 撒薩泰里(Roberta· Sassatelli)圍繞“體育:挑戰(zhàn)學科界限”,發(fā)表了題為《應對身體理念:體育、健身、健康與未來工作》(Coping with Body Ideals: Sport, Fitness, Health and Future work)的開幕式主報告,其他主要報告則是關(guān)于2014英聯(lián)邦運動會和拉美體育當代問題的研究。而大會安排的自由交流也別具特色,其中關(guān)注度較高的是與文化有關(guān)的議題。大會在文化方面設置了“身體文化”與“體育與消費者文化”兩個重要議題,但學者們提交的論文不局限于這兩個議題,實際上對體育與文化各個方面進行了討論。
大會將“身體文化”這一重要議題分為2組,在不同時間段進行報告,每組3場報告,每場報告人數(shù)1—2人。
來自英國約克圣約翰大學韋利亞教授的報告《能否懷孕又不增加體重(?):健身文化、社會階層與懷孕形象》(Pregnancy without the Pounds(?): Fitness Cultures, Social Class and Pregnant Embodiment)考察了約克郡健身公司與懷孕女性健身的情況。發(fā)現(xiàn)由于目前公眾、媒體、廣告對名人產(chǎn)后身材恢復的關(guān)注與大力宣傳,致使多數(shù)普通階層懷孕女性對其體型象征產(chǎn)生了焦慮感,并希望通過健身恢復身材,但卻無力支付健身昂貴的費用。報告摒棄了傳統(tǒng)的健身文化與女性體型象征焦慮感的研究角度,從健身文化與懷孕象征這一新視角入手,探究健身文化、社會階層、懷孕象征之間的關(guān)系與產(chǎn)生的問題。英國博蒙特教授、布朗教授在名為《西南部英格蘭沖浪文化中的理想型》(Ideal Types in the Surfing Subculture of South-West England)的報告中深入調(diào)查了沖浪率高達66%的英格蘭西南部地區(qū):首先借助韋伯“理想型”的觀點并加以運用,將沖浪類型分為:崇拜者、當?shù)貨_浪者、靈魂沖浪者與專業(yè)沖浪者四類。緊接著從人種志經(jīng)驗實證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提出現(xiàn)存的另外三種類型:沖浪建立者、沖浪怪人、沖浪組織者。報告旨在通過對英格蘭沖浪文化中兩大變遷時期的研究,以研究現(xiàn)今沖浪類型的成因、發(fā)展以及對社會的影響。而來自加拿大的阿特金森教授就汗液與阿斯坦加瑜伽進行了探討,指出汗液對阿斯坦加瑜伽的文化產(chǎn)生的影響,并認為有汗液的身體是瑜伽文化的關(guān)鍵象征與媒介,提出汗液塑造了社會實踐,是社會文化關(guān)系的中堅力量。
第二組中,英國巴特勒教授與查爾斯教授題為《夸大的女性特質(zhì)與苦惱的男性特質(zhì):表現(xiàn)在賽馬產(chǎn)業(yè)中的性別》(Exaggerated Femininity and Tortured Masculinity: Embodying Gender in the Horseracing Industry)的報告重點論述了賽馬行業(yè)中,性格、象征知識體系以及女性身體是否能訓練成為男性身體這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并運用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概念:“場域”、“習性”、“資本”進行研究,提出一系列問題:女性象征的哪部分屬于賽馬比賽的障礙;賽馬產(chǎn)業(yè)中男性特質(zhì)的體現(xiàn);在賽馬產(chǎn)業(yè)中工作的女性有無可能被看作有男性特質(zhì)等。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弗斯科教授從人文地理角度出發(fā),對多倫多郊區(qū)學校、反同性戀學校計劃、私人俱樂部三個不同環(huán)境中的教師、負責人、職員進行調(diào)查,研究青少年身體活動與特殊環(huán)境之間的關(guān)系。另外,臺灣國立體育大學黃東治教授在《身體與后殖民地時期的女權(quán)主義:女性參加交際舞的矛盾與平衡心理》(Body and Postcolonial Feminism: Women between the Ambivalence and Balance about Participation in the Ballroom Dance)”中則通過后殖民主義女性的視角,在了解掌握交際舞的歷史、女性參與體育運動的案例基礎(chǔ)上,塑造了殖民地身體形象。報告指出,交際舞長期以來由男性作為主導,并且從傳統(tǒng)意義上講,女性對釋放身體的活動,及進入體育領(lǐng)域后的娛樂、私人關(guān)系、健康等事情的影響有所顧忌,身體活動也被家務勞動所限制。但報告提到參與到交際舞中的女性,將會在性別差異中爭取獲取自由,并從勞務等束縛中獲得解脫。
“體育與消費文化”這一關(guān)重要議題有3場報告,每場報告人數(shù)1人。
來自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學石澤教授的報告《災后二世谷景區(qū)外國游客行為特征分析》(Analysis of th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eign Tourists Who Visited Niseko After the Earthquake Disaster)表明,北海道二世谷滑雪景區(qū)一直以來吸引著國外游客,自2011年日本大地震爆發(fā)后,二世谷的國外游客人數(shù)急劇下降,但也有不少國外游客在地震后游覽二世谷。報告者通過訪談調(diào)查與定性數(shù)據(jù)分析詳細地介紹了在大地震后游覽二世谷的國外游客的行為特征。澳大利亞約翰教授在其《極限運動之城:墨爾本體育景觀的批判性分析》(Ultimate Sports City: A Critical Analysis of Melbourne’s Sportscape)報告里介紹了墨爾本通過開辦大量的體育運動會,使城市興旺發(fā)達,如澳大利亞一級方程式大獎賽、澳大利亞網(wǎng)球公開賽等,并認為舉辦大型賽事的策略是突出城市的主要特性。報告使用社會史分析法對國家政策進行分析、內(nèi)容分析法對媒體與宣傳資料進行分析以及半結(jié)構(gòu)性深度訪談法等多種方法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墨爾本在對體育活動的生產(chǎn)、消費、管理過程中不斷地刺激與重組其主要特性,并指出作為“極限運動城市”,墨爾本需要以可居住性和舉辦一流體育盛會作為基礎(chǔ)來進行其特性的構(gòu)造。另外,一些批判性問題:未來利益關(guān)系、特性的邊緣化等需要得到重視。瑞士伯爾尼大學著名教授斯派爾的報告《滑雪運動的商業(yè)化:瑞士與新西蘭的比較研究》(Commercialization in Snowboarding: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Switzerland and New Zealand)通過人種志角度,借用參與觀察法對瑞士與新西蘭的各個頂級比賽進行了比較,發(fā)現(xiàn)兩個國家滑雪運動的構(gòu)造大體相同,但兩國的各自差異性特征使得其各具特色,而瑞士比新西蘭有著更大的滑雪市場。
岡比亞大學漢耶盧教授的《文化對非洲女性體育運動成績的影響》(Influence of Culture on Sports Performance Among African Females)報告明確提出在非洲,體育、文化、女性三者長期以來存在著重大沖突。文化對女性運動員運動成績起著決定性影響,女性對文化持臣服態(tài)度。此態(tài)度使女性運動員在體育領(lǐng)域中無法自由發(fā)揮。報告希望非洲文化觀念能更加現(xiàn)代化,同時也尋求改變非洲女性體育運動的途徑。來自北京大學著名學者董進霞教授題為《社會與文化因素對21世紀中國孩子參與體育活動的影響》(Social and Culture Factors that Affect Children’s Involvement in Sport in 21stCentury China)的報告在文獻評論、案例分析、教育實驗研究的基礎(chǔ)上,指出由于中國社會、文化等復雜因素而導致21世紀的中國孩子很少參加體育活動,并提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對于孩子參加體育活動,教師持怎樣的態(tài)度?家長持怎樣的態(tài)度?教練應怎樣平衡與家人的關(guān)系等。報告呼吁政府、學校、社區(qū)、家庭重視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并且應采用適當?shù)姆绞綄Υ齺碜圆煌鐣匚?、不同地理位置的孩子。印度辛格教授在其《印度大學的體育文化:以勒克瑙國家法律大學為案例的研究》(Sports Culture in Indian Universities: Case Study of National Law University,Lucknow)的報告中認為,大學體育運動的參與者多為年輕人,要談大學里的體育文化,應首先對年輕人定位。報告以受教育程度為標準,將年輕人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類,每一類對體育運動的興趣與目標不一樣,其體育文化也不相同。報告旨在了解大學生生活中體育文化所占比例以及大學生們對體育運動的目標與方向。
另外,還有英國杜倫大學米爾沃德教授題為《足球中的社會傳媒與社會運動:探討香克利精神與利物浦隊》(Social Media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Association Football:Exploring Spirit of Shankly and Liverpool F.C.)的報告;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杰克森教授名為《體育盛事之經(jīng)濟、文化、特性的爭議形式:深度洞察2011橄欖球世界杯(》Sport Megaevents as Contested Terrains of Economy, Culture and Identity: Insights from the 2011 Rugby World Cup)的報告;美國蘭格教授與吉爾教授《挑戰(zhàn)者課程協(xié)助者的意識文化能力水平》(Perceived Cultural Competence Levels among Challenge Course Facilitators)的報告;加拿大韋爾斯教授的報告《雄性激素過多癥調(diào)控與情感的文化政治》(Hyperandrogenism Regulations and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捷克與西班牙兩位教授的《洞察足球運動在坎貝拉孩子們?nèi)粘I钪械慕巧罚≒erception of Role of Football in the Daily Life of Children in Kampala)等報告。
綜上所述,我認為本次大年會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第一,本次大會在“體育:挑戰(zhàn)界限”的主題下,研究領(lǐng)域、角度十分廣泛,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問題等方方面面,使體育與其他社會現(xiàn)象緊密結(jié)合,大會學者不斷地認識、挖掘出體育對社會的多元功能與價值,并通過體育充分探索、解決各方面問題。同時,大會注重學科交叉研究,使體育與其他學科進行相互滲透,挖掘?qū)W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盡管體育與其他學科的結(jié)合早在多年前已納入研究范圍,但直到今天,學科間的壁壘依然存在,然而大會學者跨學科、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真正體現(xiàn)了體育突破界限的學術(shù)發(fā)展新趨勢;第二,新領(lǐng)域的開拓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各國學者展示了最新的研究與成果;第三,與會各國學者各抒己見,求真務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會議氣氛熱烈和諧,真正達到了切磋學術(shù)和交流信息的目的;第四,加強了各國體育、社會、文化、經(jīng)濟等信息的交流,促進各國學者跨領(lǐng)域的合作。
Wenner, L. A.,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J], SAGE Publications Ltd, Vol.47,2012.
Sport: Challenging Boundaries—2012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of Sport Association World Congress
CHEN Jing-shu
The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of Sport Association World Congress was held in Glasgow from July 16-18,2012. The congress involved more than 270 representatives from 39 countries.The theme of this year’s conference is “Sport: Challenging Boundaries”, suggesting possibilities that sport can challenge and re-draw social boundaries and resolve social problems; that sport might be capable of making breakthrough in multidisplinary file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sport and culture has been presented. For instance, sport and body culture, sport and consumer culture, etc.The paper is written in hope that it will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in China.
Sociology of sport; Challenge boundaries; Culture
G80-051
A
1007―6891(2013)02―0004―03
2012-09-07
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610041。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4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