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剛
(湖北師范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之探討
胡 剛
(湖北師范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通過分析多元文化背景與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關系,重點研究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現(xiàn)狀,探討了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基本路徑,即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一元性指導地位,以及從現(xiàn)實根源上強化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同時在宣傳教育中注重群眾路線與“灌輸論”的結合。
多元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斷加快和我國社會轉型的逐步深入,我國由過去相對單一、穩(wěn)定的文化環(huán)境進入了一個多元、變遷的文化時代。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和黨的十七大先后都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了反映現(xiàn)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sh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并強調要“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們黨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踐作出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充分體現(xiàn)了我黨在新形勢下的高度的理論自覺與文化自覺,而再好的理論也不能代替實踐,也要經由群眾認同直至掌握,并轉化為改變中國的強大物質力量。
(一)文化的多元化與核心價值精神的一元主導并不矛盾
在多元化背景下,全球化、市場化、開放化、現(xiàn)代化催生了我國多元文化的發(fā)展,世界范圍內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造成了普遍的價值沖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不同類型的思想文化伴隨著文化全球化滲透進我們的精神文化領域,民族主義、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新自由主義、拜物主義、普世價值論等思潮泛起,文化的靈魂是價值和價值觀,文化的多樣化必然導致價值的多元化,文化選擇的多樣化使得我們有了更多的思想資源,也逐漸滲透到了社會公共生活的諸多方面,客觀上也為多元價值標準的產生提供了思想土壤。多元文化時代的來臨,使人們的視野和思維得到拓展,文化的多樣性也有利于為人類歷史變遷中前所未見的問題提供嶄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不斷豐富社會文化資源,保持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文化的時代性、發(fā)展性、全面性,使之能在汲取多重文化營養(yǎng)成分的基礎上以更加先進的姿態(tài)引領本民族的文化導向。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多樣化,是一種正常狀態(tài)。對于一個正常的社會來講,就是既要允許社會思想和個人價值追求的多樣性,也要堅持社會價值導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說,就是多樣并存、一元指導。[1]
“認同”原為心理學名詞,指體認與模仿他人或團體之態(tài)度行為,使其成為個人人格一部分的心理歷程。現(xiàn)也擴大指認可、接受、贊同。教育心理學認為,態(tài)度與品德形成過程包括順從、認同、內化三個階段[2]。在品德教育過程中,認同的意義非常重大,有了認同感,就有可能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向教育者所需要的方向發(fā)展。反之,就會阻礙這一轉化。只有所認同的新的思想內化為個體的思想觀念,才能構成持久的態(tài)度體系。要想使社會成員都能對國家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形成穩(wěn)定的情感信奉,有特定的歸屬感,具備“公心公德”,一方面允許存在多元社會思想文化觀念,要以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一元化、有序化為前提,要將社會主義主導價值思想具體化和時代化;另一方面,任何社會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念的生命力都在于人們認同的深度和廣度。價值認同的關鍵在于價值主體要能自覺做到自我審度、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監(jiān)督、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真正內化為個體的思想觀念,形成持久的態(tài)度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意識的本質體現(xiàn),反映的是當前社會主義精神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人易于接受的總的價值原則,現(xiàn)階段的核心價值體系要在多樣化文化生態(tài)中保持其生命力、引領力、主導性和權威性,就必須把多元文化影響下形成的公眾不同的價值訴求融入其中,做到“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由事實認同過渡到情感認同,直至道德行為的實踐認同,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觀,自覺地以此作為自己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并轉化為正確的道德行為,形成自己的道德習慣。
(二)文化的多元化現(xiàn)實迫切需要全體社會成員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現(xiàn)階段社會最高道德理想的理性認同
道德價值觀作為人精神世界的內在追求,決定著每一個個體的道德理想,從應然的角度講,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該為社會共同道德理想最大化的實現(xiàn)而努力。然而,在當前這樣一個文化多元化趨勢已不可逆轉的、日益開放的現(xiàn)代社會,文化多元化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擴展了人們的思維,使人們從無可選擇變?yōu)樽杂蛇x擇,價值取向多樣化成為現(xiàn)實[3],我們必須意識到當前社會的主流價值文化會不可避免地與不同思想文化進行相互間的吸納、滲透、融合或是排斥、抵制、碰撞,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逐漸向深層次發(fā)展,這是合乎規(guī)律的。
不同思想文化具有各自的獨立性,也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中或多或少的客觀存在,這種特點使其擁有了選擇具有差異性、影響范圍不等的受眾群體,其中還包括了一些有著一定社會地位和基層話語權的“公共知識分子”,這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現(xiàn)階段社會最高道德理想的主導作用,從這個角度講,避免主流意識形態(tài)受到沖擊和淡化,著力加強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性認同就顯得至關重要。
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市場經濟條件下活動主體不可避免地具有“為利”、“謀利”的特性,人們從內心對這種趨利氛圍感到不安,經濟利益訴求交錯、多元利益主體并存,依托于此的不同社會心態(tài)衍生出不同的社會文化,人們被物質欲望所占據的精神空間少了一些人倫情意的關懷,少數(shù)社會成員的價值信仰開始出現(xiàn)真空或是異化。這充分說明當前人們道德價值認知的現(xiàn)狀以及不同文化的激蕩與交匯、價值觀念的良莠不齊對人們的價值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亟需一個科學合理的價值觀念體系來引導人們堅定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需要一種起主導作用或是占主導地位的核心價值觀作為人們的精神支柱,作為降低社會運行與發(fā)展成本的道德基礎,拓展出人的道德品質的新領域。假使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建立在社會存在和中國國情客觀基礎上的先進的社會思想領域的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4]認同不夠,就會大大影響核心精神力量作用的發(fā)揮。
(一)文化的多元使人們的價值選擇多元化,客觀上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增加了難度
文化的多元使我們原有的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體系與行為方式漸趨多元,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傳統(tǒng)的核心價值體系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或者說已有的核心價值體系在西方文化滲透下顯得很蒼白[5],當前社會成員中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了價值選擇的迷惘、價值取向的雜亂、價值評價的失范和價值理想的迷失,價值判斷呈現(xiàn)出多元、多樣、多變的態(tài)勢,人的總的價值內涵層面出現(xiàn)了“關心與冷漠相容,希望與困惑并存,進取與彷徨相伴,認同與失落交錯”的思想特點。[6]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一旦面對社會上出現(xiàn)的某些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與公眾理想設計相沖突,如果道德自律、內心立法和剛性法律規(guī)范都無法真正發(fā)揮實效,就會使少數(shù)人容易出現(xiàn)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認同的弱化,或是非理性的負面民族情緒,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信仰產生的“誘導認同”等現(xiàn)象。在紛繁復雜的思想意識的沖擊下,有的人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表現(xiàn)出無所適從,有的人非但沒有達成認同,反而受到消極社會文化的影響而時常處于社會底線道德的臨界點。
(二)社會轉型期人們利益的多元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與社會現(xiàn)實的契合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里,人是基于某種需要,在其參與的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實實在在的、具體的和有歷史性的人。反觀現(xiàn)代社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社會轉型的逐步深入,由于經濟形式的多樣化、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價值理念的多樣化,人們的需求、選擇和行為方式也漸趨多元,圍繞著各種利益的追求和矛盾的解決,感性認知和取向傾向于實用,人們關心和維護自己所屬社會群體的利益,關注和重視個體的利益和感受,并以此作為價值評判尺度[7]。有時個別公職人員對待群眾的合理利益訴求“習慣性”的采取“防范思維”,也使得“仇官”、“仇富”等心理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得以發(fā)展,人們的精神選擇逐漸變得“浮躁”起來,這也大大影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公信力。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教育不夠貼近人民群眾,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人們的認同效果
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民群眾往往容易接受貼近自己生活的東西,而對于與自己現(xiàn)實生活和個人價值創(chuàng)造直接聯(lián)系不太明顯的價值觀念采取“無所謂”的態(tài)度。然而,目前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與社會一般價值準則并未達到完全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時純粹以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在公眾面前呈現(xiàn),而不是通過貼近老百姓的方式天然實現(xiàn),無法做到契合人們現(xiàn)實生活和個人利益。在各種思想文化碰撞與公眾道德發(fā)展的具體實踐過程中,無法使人民群眾從內心接受、道德情感體驗、外在行為等方面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程度不甚理想??偟膩碚f,社會大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接受程度和實際效果,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宣傳教育方面的目標定位和期望值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一元性指導地位,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感召力、親和力
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性,一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必然反映的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的意志,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必然要堅持無產階級世界觀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不但不能贊成指導思想多元化,還必須認識到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夠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可以說,指導思想的一元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意識形態(tài)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價值觀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核心,核心價值觀取決于經濟基礎的性質,是由起主導作用的經濟基礎決定的。當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居主體地位的是社會主義公有制,起主導作用的是國有經濟。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居于指導地位,公眾對于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也就是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指導地位的認同[8]。所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其實質也就是增進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9],要使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問題得到科學的解答,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必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契合,只有非主導地位的各種價值觀念能得到科學的解析與引導,并在多元文化形態(tài)之間保持一個合理的張力,才能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自主性、自為性和實踐性,提升具有不同知識水平、社會經驗、生活閱歷、階層背景的人的道德理性,實現(xiàn)“文化自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
因此,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胸懷理想、堅定信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10],以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說服力。只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是統(tǒng)一的,全體社會成員才有統(tǒng)一的意志,統(tǒng)一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系統(tǒng),才能自覺聽從和信仰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理性權威。[11]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一元指導地位,特別是要注重在廣大青年中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將作為民族精神支柱的愛國主義、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頑強奮斗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等內容,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發(fā)展成果相融合,使得青年人能充分感受到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支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吸引力,感受到它的理論魅力,以及其與自身的關聯(lián)性,讓他們認識到自己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區(qū)位,胸懷國家富強、民族興旺、人民幸福的美麗中國夢,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不斷增強“三個自信”,做優(yōu)秀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成為具有優(yōu)秀品質的人。如此,才能積極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二) 了解不同階層人民群眾的心理需求,在實踐中建立有利于思想共識形成的利益機制,從根源上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奠定牢固的基礎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到,“個人的都是從自己出發(fā)的”,并且是出于“他們的需求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即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質的表現(xiàn)形式。一種價值觀念要得到認同,也要取決于其能否滿足作為人類社會主體的人的需要,以及其對人的需要的滿足程度。因此,任何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要真正得到認同,都要與人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契合了人民群眾內心合意的價值需要,也應該能被大眾接受。但同時,在各種文化信息紛紛進入大眾的思想領域的當下,價值認同這一“異中求同”的活動難度更大,人民群眾必須通過實踐活動,逐漸將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念、價值規(guī)范內化為自身的價值取向,并外化為行為,實現(xiàn)從無律、他律到自律、自由的發(fā)展過程[12]。如果價值選擇的過程中,有人不能正確看待我國轉型期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看問題就容易片面與偏激,再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就很容易產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逆反心理,進而阻滯對主導價值觀的接受。[13]
所以正如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那樣,我們要強調改革開放與社會發(fā)展成果能“更公平”惠及人民,“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關于不同社會階層合理的利益訴求要努力做到突破制度限制,消除“領導思維”,摒棄是“添麻煩”的想法,提供群眾利益訴求正當表達的平臺,強化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社會利益分配的基礎,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積極促進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情感、心理認同并內化為自覺追求,自覺接受和遵守一定的社會觀念和道德準則,力求全體社會成員做到求同存異,注重實踐作為。
(三) 結合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概括,大力推動其大眾化,凸顯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讓理論貼近人民群眾,增進全體社會成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改進方式方法,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要通過大眾化、普遍化的動態(tài)輸出過程,積極應對、處理好社會成員原有價值觀主觀性所存在的負面效應,以科學的理論灌輸、積極的宣傳感染、嚴格的法律規(guī)范和有效的價值生活認同體驗,強化全體社會成員對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血緣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身份認同和對中國特色社會道路的理性認同。而當前,我們的社會價值理念的教育主要采取將“約定俗成”的倫理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向大眾“灌輸”,這種方式無法實現(xiàn)教育規(guī)律所需要的平等性和自主性;而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個性化價值取向存在一定的距離,更使這種教育效果在相當范圍內極為有限。因此,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教育中要注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與“灌輸論”的結合,改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教育方式方法,只有突出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中的主體作用,才能提高認同實效。
同時,還要用人民的語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理性內涵現(xiàn)實化。落腳到道德生活的實際中,就是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將理論形態(tài)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通俗的生活語言表達為社會成員樂意接受、常識性的生活觀念、價值理念、道德意識,將其分解體現(xiàn)為公眾都能做到的最基本、最基礎的日常道德準則。人們能通過生活實踐踐行先進性與廣泛性、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核心價值精神的道德要求。即把抽象的道德規(guī)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具體化、人格化,話語“民間化”,以潛移默化的“熏染”與“陶冶”,影響公眾心理,幫助人民群眾深刻把握先進楷模的思想言行及其社會意義和價值,加深他們對先進楷模的認識理解,從中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作用。
要增進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還可以將發(fā)揮先進典型在新時期新階段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作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早就提到人民群眾是歷史過程的積極主體,沒有一個個的活生生的、具體的,個性極其突出的普通人的看似“微乎其微”的作用,就不可能有作為群體概念的“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科學結論;也正如列寧所說的那樣,“隨著人們歷史創(chuàng)造活動的擴大和深入,作為自覺的歷史活動家的人民群眾在數(shù)量上也必定增多起來”[14],通過“感動中國”等深入人心的載體,加大對來自基層的普通人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的宣傳力度,積極引導群眾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特征,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這些典型人物和榜樣示范的可敬、可信、可學,更加自覺地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發(fā)揮人民群眾在推進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歷史作用。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六個“為什么”——對幾個重大問題的回答[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9:5.
[2] 張偉群.教育心理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馬麗娟,李洪壯,陳曉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現(xiàn)狀的調查及思考[J].保定學院學報,2009(3).
[4] 唐昆雄.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75.
[5] 邱仁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論綱:上[J].桂海論叢,2008(3).
[6] 郭維平.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程度與接受心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7] 任潔.當前我國意識形態(tài)建設面臨的六大挑戰(zhàn)[J].黨建,2012(12).
[8] 陸樹程,崔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元問題——基于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觀的一種理解[EB/OL].http://myy.cass.cn/news/411307.htm 2011-09-21.
[9]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名編譯局馬列部,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央政府門戶網站[EB/OL].www.gov.cn.2012-11-17.
[11] 紅旗大參考編寫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參考[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7.
[12] 陳偉宏,黃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現(xiàn)狀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1(3).
[13] 郭維平.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程度與接受心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14] 列寧.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責任編輯:胡曉
2013-07-10
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研究”(13g382);2012年湖北師范學院校級教研項目“加強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為視角”(JH201206)的階段性成果。
胡剛(1981- ),男,湖北天門人,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D616
A
1004-941(2013)05-0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