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政黨指導思想命名的領袖因素分析

      2013-04-11 12:54:11
      關鍵詞:指導思想姓名領袖

      張 興 亮

      (宜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其指導思想的名稱先后表述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這些指導思想名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把領袖姓名作為指導思想名稱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這種方式時,要強調的是,僅僅從領袖姓名的字面意義是無法分析指導思想名稱的社會意義的,人的姓名尤其是領袖人物的姓名不僅僅是一個符號。用領袖人物的姓名命名指導思想,而不用其他詞匯來命名,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心理根源。這是為什么首先要從領袖的姓名入手研究指導思想的重要原因。領袖姓名與領袖思想之間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可以用領袖姓名命名領袖思想。但領袖思想如何與指導思想保持一致,能否用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就要看具體情況了。我們必須分析領袖姓名是如何進入指導思想視野的,如何與指導思想名稱合二為一的。

      一、 指導思想命名的領袖因素

      在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史上使用領袖人物的姓名命名指導思想,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領袖的理論獨創(chuàng)性

      由于領袖們的理論創(chuàng)造通常具有開創(chuàng)性,具有劃時代意義,他們的理論創(chuàng)造因此受到了普遍崇敬,因而更容易與他們的姓名聯(lián)系起來。他們的這種開創(chuàng)性是站在所處時代的最高度,表現(xiàn)為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個人特色的生動統(tǒng)一。領袖是鮮活的理論權威,對指導思想具有最高解釋力。

      馬克思的理論創(chuàng)造適應了西方發(fā)達國家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實際狀況,積極開展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開創(chuàng)了推進勞動階級在西方發(fā)達國家進行自身解放運動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列寧適應了在帝國主義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時代的背景下,在俄國這樣落后的地跨歐亞兩大陸的大國如何進行革命和建設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列寧主義。毛澤東適應了戰(zhàn)爭與革命時代在中國這樣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東方大國如何進行革命和建設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毛澤東思想。鄧小平適應了和平與發(fā)展時代在中國這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fā)展中大國如何逐步實現(xiàn)全民共同富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鄧小平理論。

      領袖思想的獨創(chuàng)性、原創(chuàng)性、極其鮮明的個性特征,使得每當提到或引用他的思想時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他的姓名。在現(xiàn)代知識社會更是如此,尊重原創(chuàng)思想的知識產(chǎn)權,必然要提到思想的原創(chuàng)者。另外,提到指導思想為領袖所擁有,更增加了指導思想的權威性。加之宣傳的慣性作用,使指導思想與領袖直接對應起來了。這些情形,都使領袖姓名不僅僅呼之欲出,更是躍然紙上了。但有一種泛化傾向值得警惕,即把相近的甚至不是領袖的思想,也安在領袖名下,以顯示與領袖的靠近,或顯示思想來源的權威性。

      通常,指導思想可能有幾種命名的選擇。當不以領袖姓名命名這些獨創(chuàng)性理論并作為指導思想,不足以突出領袖的獨特貢獻時,往往會選擇這種命名方式。注意,作為概括一位偉大領袖一生的理論創(chuàng)造,用他的姓名與他的全部理論成果整體對應起來,是可以的和必要的,也是合乎實際的。這種整體性命名,與具體階段的指導思想的命名又是不一樣的,因為同一領袖在不同階段或不同方面的理論成果可以分別用不同的名稱來概括。用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是一種特別具有概括性的方式。這種命名方式既為理論研究留下了彈性空間,也為日后的質疑和爭議預備了可能性。

      領袖卓越的理論創(chuàng)造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黨的生存和發(fā)展是異常寶貴的財富,表現(xiàn)為不可替代性。這既是黨的長期發(fā)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結合的產(chǎn)物,也是全黨的經(jīng)驗智慧在領袖個人思想中的集中體現(xiàn)。但這種集中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只能從相對意義上來理解。理解這一點,在特定歷史時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正如鄧小平針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所作的評價:“回想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敗以后,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的卓越領導,中國革命有極大的可能到現(xiàn)在還沒有勝利,那樣,中國各族人民就還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tǒng)治之下,我們黨就還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這絲毫不是什么夸張。毛澤東思想培育了我們整整一代人。我們在座的同志,可以說都是毛澤東思想教導出來的。沒有毛澤東思想,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共產(chǎn)黨,這也絲毫不是什么夸張。毛澤東思想永遠是我們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原理,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fā)展。當然,毛澤東同志不是沒有缺點、錯誤的,要求一個革命領袖沒有缺點、錯誤,那不是馬克思主義。”[1]148—149

      (二)領袖的獨特引領作用

      領袖姓名具有旗幟的引領作用,與革命和建設的前進方向存在內在的契合。由此而在指導思想命名中凸顯出領袖姓名。1883年馬克思去世時,使一向習慣于馬克思密切指導的人們突然感覺失去了方向,到底何去何從呢?偉大領袖的思想魅力與他逝世后留下的空檔,有可能使國際共運的精神迷失。信仰共產(chǎn)主義的人們普遍認為,只有沿著偉人所指的方向繼續(xù)前進才是最光輝的、最穩(wěn)妥的。當然,最好的辦法是繼續(xù)高舉馬克思的旗幟,最簡單、最便利的方法就是以馬克思的姓名命名指導思想。同時,這種方式帶有紀念意義和評價性質,表達了追隨者們的崇敬之情,從而在思想感情一致的前提下取得前進方向上的基本共識。

      1924年1月列寧逝世,國際共運正處于低潮,蘇聯(lián)剛剛從內憂外患中走出來,急需一面最具號召力的旗幟。到底是一面什么樣的旗幟呢?鑒于列寧在黨內外的崇高威望,鑒于列寧領導下所開創(chuàng)的俄國獨有的革命和建設道路,以列寧的名字來命名黨的指導思想,最合乎當時人們的心態(tài)。正如高放教授所認為的,蓋棺論定,列寧一生在理論上的貢獻用“列寧主義”來概括是符合實際、很有必要的。[2]

      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時,中國共產(chǎn)黨正處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包圍之中,且時常受到國民黨政府的打壓;黨內有王明為代表的錯誤路線的嚴重影響。要擺脫黨內外各種不利因素的干擾,急需樹立一面大家普遍認可的旗幟,來增強全黨的凝聚力。1943年共產(chǎn)國際解散,國民黨提出“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企圖取消中國共產(chǎn)黨的指導思想、組織和領袖。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全黨深刻地認識到樹立領袖地位的極端重要性。鑒于毛澤東所起的重大作用,已為黨內所普遍認同,尤其是毛澤東所寫的《論持久戰(zhàn)》等重要著作在國內外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梢哉f,毛澤東的思想光芒四射,毛澤東的領袖地位是眾望所歸。這時候,以領袖毛澤東的姓名命名指導思想成為全黨走出困境的重大戰(zhàn)略。毛澤東思想的命名便這樣應運而生。

      20世紀90年代前后,發(fā)生了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中國的八九政治風波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此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經(jīng)受著嚴峻考驗,急需一面響當當?shù)钠鞄?。鄧小平?992年發(fā)表南方談話,又一次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向前發(fā)展。這時,鄧小平已經(jīng)退休了,但他的姓名已經(jīng)同他所領導開創(chuàng)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密不可分。雖然1987年十三大確立的指導思想明確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名稱里并沒有包含鄧小平的姓名,這與鄧小平堅決反對個人崇拜有關。1992年十四大出于形勢的需要,把指導思想的名稱改為“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國際共運處于低潮,或國內外形勢處于困境時,一個關鍵性戰(zhàn)略就是用享有崇高威望的領袖人物的姓名命名指導思想,即把這樣的指導思想作為高舉的旗幟,成為凝聚人心的象征,成為回擊敵對勢力和懷疑力量的有力武器。

      (三)領袖的任職期限

      指導思想的非權力性影響與領袖職務的權力性影響在時間上的高度重合,形成與領袖生命節(jié)奏相一致的持續(xù)影響力。在國際共運中,一般不明確規(guī)定領袖人物的任期,但其實際任職的期限或實際發(fā)揮作用的期限一般都是終身的。這對于享有崇高威望的領袖人物尤其如此。

      馬克思、恩格斯雖未締造政權,但在他們的影響下或直接領導下先后建立了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等組織。他們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都在指導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那時他們雖然沒有非常顯赫的職位,但他們的確是運動的精神領袖。

      列寧是布爾什維克黨的創(chuàng)立者,領導十月革命,創(chuàng)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列寧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躺在病床上即便不能寫作,改用口述的方式仍指導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梢哉f,直至生命結束,列寧始終是革命和建設的領導核心。

      毛澤東從中共一大時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成員。1931年當選為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主席。1935年遵義會議開始進入中央領導集體。1943年成為中共中央主席。從建國時起,擔任黨政軍的最高領導人,直至去世時仍擔任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是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鄧小平1956年擔任總書記,除去文革中被打倒的幾年,一直是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從1978年起,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1989年底他辭去中央軍委主席,完全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了,但他在中國享有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影響一直存在,突出表現(xiàn)為他在1992年發(fā)表的南方談話。

      這里,必須指出,鄧小平與前幾位領袖人物有顯著的區(qū)別,他不僅是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的大力倡導者,還是忠實實踐者。和平發(fā)展年代執(zhí)政的鄧小平,主要推行任期制等制度化措施,使最高權力的運作由非常態(tài)轉為常態(tài)。而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或政黨處于非法狀態(tài)下,政黨領袖大多以職業(yè)革命家的身份把一生的精力用于所信仰的主義和事業(yè),因而實際上存在領袖職務終身制。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容易出現(xiàn)而且需要把政黨的權力高度集中,強調最高權力的可靠性、穩(wěn)定性、終極性、唯一性。

      這種實際存在的領袖職務終身制,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使領袖人物的聰明才智發(fā)揮到極致,使他所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和創(chuàng)新的理論成果,始終與他的姓名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若黨和國家的發(fā)展出現(xiàn)波折,也同樣會與他的姓名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雙重特性使得以領袖姓名命名的指導思想,可能產(chǎn)生正負兩種效應,或者產(chǎn)生推動發(fā)展的指導作用,或者導致阻礙發(fā)展的教條主義。這兩種效應時常相互矛盾著并存或交替存在。

      領袖本是一種職務、一種身份,有時空限制的。把個人的非領袖時期和非履行職務時期,也打上領袖的印記,這往往是一種神化,是一種不受限制的延伸。一般而言,領袖期限必然小于領袖個人生命周期。終身制是一種極端情形,把個體身份和領袖身份完全等同。政治領袖具有特殊性,職務的結束并不一定意味著政治生命的徹底結束,更不一定意味著政治影響力完全終結。有的領袖逝世后,仍可能在社會生活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人們仍能感受到他的思想的存在。

      (四)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的傳統(tǒng)

      所謂傳統(tǒng),是被普遍認可的慣例。傳統(tǒng)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經(jīng)過較長時間發(fā)展而逐步形成的。如歷史上關于各種思想理論的命名,已有命名“某某主義”等通常做法,這便成了一種傳統(tǒng)。這里所說的“某某”,是指該思想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征,如該思想理論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的姓名。在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史上,既然逐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這樣普遍認可的提法,那么后來仍以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當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領袖姓名作為一面旗幟,與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發(fā)展趨向是一致的,兩者暗合,逐漸形成一種傳統(tǒng)。斯大林時代雖然蘇共沒有“斯大林主義”的提法,但有“馬、恩、列、斯”并列的提法。

      毛澤東雖然不同意“毛澤東主義”、“馬、恩、列、斯、毛”等提法,但認可“毛澤東思想”的提法。因為受這種命名傳統(tǒng)的影響,毛澤東難以反對提到自己的姓名,其指導思想命名觀總體上還是處于以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的思維框架內。不過,指導思想的名稱形式發(fā)生了一些改變,從“毛澤東主義”變成了“毛澤東思想”。這固然因為“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提出不久,毛澤東當時的政治地位仍待穩(wěn)固,他的思想有待進一步系統(tǒng)化,不宜拔到“主義”的高度。

      鄧小平的姓名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連在一起的,是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被加以宣傳的。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指導思想的創(chuàng)新理論命名為“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的姓名第一次明確出現(xiàn)在指導思想的名稱里。這個命名雖然直白,但比起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等句子要長,宣傳起來還不夠簡潔。不過,作為一個過渡形式,這個名稱“既能夠點明主題,又能夠指出主要的創(chuàng)立者,因而在當時這一理論剛剛在成熟的基礎上構建起理論體系的歷史情況下,應該說是必要的”[3]527。

      1997年,鄧小平逝世不久召開的十五大,則在此基礎上把指導思想進一步簡稱為“鄧小平理論”。這樣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因為鄧小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首創(chuàng)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典型代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化身。鄧小平本人的偉大實踐,加之經(jīng)過長期宣傳,實際上,這使鄧小平的姓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含義上是一致的。因此,沒有必要同義反復,讓“鄧小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兩個詞重復出現(xiàn)。況且兩者相比,人名更形象化,更簡潔易記,更具有紀念意義和激勵作用。

      當然,指導思想名稱的表述形式,在維護指導思想核心意義的前提下,可以根據(jù)實際情形發(fā)生適當改變。如鄧小平、鄧小平同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可以與“理論”這個詞連用,分別組合為7種情況:鄧小平同志的理論、鄧小平的理論、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里,“同志”一詞是尊稱,表示尊重。但在不影響指導思想核心意義的前提下,為了表述簡潔,可以在指導思想名稱中把“同志”省去。省略指導思想名稱中的“的”字,也是為了表述簡潔、嚴謹、科學,以便形成一個科學的概念。通過“概念化”梳理和過濾,上述7種提法中最終有兩種為大家所常用,即“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二、反思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的方式

      (一)辯證看待指導思想命名方式的正負效應

      一般而言,黨的領袖是指導思想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或主要代表,但這種“主要”不能簡化為“唯一”。這一點在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有著深刻的教訓,在蘇聯(lián)尤其明顯。這種以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的方式,經(jīng)過宣傳機器的長期灌輸,不自覺地把領袖的正當話語領導權強化成了領袖個人在黨和國家生活中解釋真理的壟斷權。由此,指導思想的活力完全系于領袖個人的一言一行,而消解了黨內其他成員的創(chuàng)造力??傮w看,以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是與德治、人治相適應的,是同強調共產(chǎn)主義道德、推崇領袖魅力等人格化因素相聯(lián)系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格是多元化的。把指導思想過分人格化,是同全球化、法治化、多元化不相適應的。

      這種以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的方式好比一把雙刃劍,正負兩種效應都可能存在。應該看到,縱覽中國共產(chǎn)黨指導思想的整個命名史,其正效應是主導性的,不能因為出現(xiàn)過負效應就完全否定這種命名方式。這里要明確一點,并不是說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就一定會產(chǎn)生負效應,就一定是必須反對的,這與負效應并不存在歷史必然性,決不能簡單把這種命名方式本身等同于對領袖的個人崇拜。

      縱觀1848年《共產(chǎn)黨宣言》發(fā)表之后的160多年里,這種以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的方式,與思想僵化、個人崇拜、教條主義等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lián),但與這些負效應本身并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決不能簡單把這種命名方式本身等同于負效應。這種命名方式只有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借助特定的社會心理基礎等各種因素,才可能發(fā)酵出這些不良傾向。有人以出現(xiàn)不良傾向為借口全盤否定這種命名方式,進而全盤否定相應的指導思想。這一點是值得特別警惕的。這種觀點的要害是只看到了事物之間的片面聯(lián)系,而沒有歷史地、發(fā)展地看問題,忽視了相互作用的條件和環(huán)境[4]。

      用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未必會導致個人崇拜,關鍵在于宣傳方式。過度渲染領袖個人的理論創(chuàng)造活力,會使其他人實際表現(xiàn)出來的理論創(chuàng)造空間相對萎縮,最終導致指導思想走向僵化,把指導思想的發(fā)展程度完全寄托于領袖一個人的生命狀態(tài)及其創(chuàng)造活力。領袖個人的創(chuàng)造活力對黨的生存和發(fā)展固然至關重要,但指導思想的科學性、可行性決不可僅僅建立在領袖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活力基礎上,這會最終陷入領袖意志決定一切的危險境地。

      目前,對于如何消除指導思想命名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負效應,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一方面,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通過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同時加強唯物史觀中領袖人物的歷史作用的宣傳,這種負效應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消除。消除負效應的教育宣傳機制,正如趙明義所說:“如果主要創(chuàng)立者、黨的領導集體、黨的各級領導干部乃至全體黨員、全國人民,切實被唯物史觀關于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在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中杰出個人可以發(fā)揮巨大作用與作出重大貢獻的思想所武裝,并能做到清醒而堅定,那么上述負效應也會被消除,至少可以降到最低限度?!盵5]另一方面,正如董德剛所認為的,應把黨的指導思想(即黨的基本理論)同領袖個人的思想觀點區(qū)分開來,科學界定黨的指導思想的內涵,最好不用個人名字命名黨的理論,以便清除教條主義和封建主義影響[6]。

      (二)辯證認識領袖思想與指導思想的關系

      要做到鄧小平所說的“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1]146,就必須正確處理領袖思想與指導思想之間的關系。這里,應該把領袖姓名或領袖的名義放在什么位置,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政黨指導思想命名與領袖的內在關系,表現(xiàn)為:領袖姓名與指導思想具有對稱性、一致性、同一性。兩者都具有唯一性,即各自的名稱指代都具有唯一性,兩者通常都只有一個名字。領袖核心作用的獨特性,與指導思想名稱的專指性直接對應。用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隱含著這樣一些話語前提:一是領袖一定是全心全意忠于黨的利益,他一定是完全為黨著想的;二是黨是領袖的黨,他的思想即代表黨的思想,這對那些創(chuàng)立黨的領袖尤其如此,他享有所有其他黨員不可能享有的特殊權威和權力??傊@個話語前提就是:黨和領袖具有同一性,黨的指導思想與領袖思想具有同一性。領袖姓名在指導思想中發(fā)揮獨特的作用,一方面,有可能彰顯指導思想的權威;另一方面,有可能搶占指導思想的功能空間,擠壓指導思想其他方面的作用。在具體的政治環(huán)境中,領袖姓名與指導思想之間是雙向互動關系,但處理不當,這種互動關系會出現(xiàn)板結、阻滯等情形。

      一般認為,以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是強人政治的產(chǎn)物。在領袖權威時代,指導思想在名稱上,與領袖個人對應起來;在內容上,與領袖個人功績和思想單線聯(lián)系起來。通常,領袖姓名的社會化過程與指導思想的社會化過程是一體的。即便指導思想名稱中不出現(xiàn)領袖姓名,領袖思想同樣與指導思想有著內在的對應性。不可否認,領袖集團內部成員的分工和協(xié)作(如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分工和協(xié)作),推動指導思想的精密化。這樣做,是基于個人的智慧和精力的有限性。但無論如何,他們之中始終有個人在起主導作用。也無論指導思想如何精密細致,也必定有個總命題、總名稱。這樣,最高領袖的姓名和思想更容易和指導思想對應起來。

      這里,正確認識領袖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的關系,非常重要。若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與強調集體智慧存在內在沖突,可能會導致指導思想名實不符。何況,有時強調指導思想的集體智慧性,是在強調領袖智慧而帶來困境時才被迫提出的。當然,這種集體智慧性的強調,恰恰最終還原了指導思想的本來面貌,因為指導思想的本來指向就是集體。但這樣的“集體”在中國不是一般的復雜,而是異常的復雜。這個“集體”到底是指什么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員會,還是全黨力量,抑或全社會?“集體”有領導集體、全黨集體、全民集體、單位集體等。集體既可以指中央領導集體,也可以指包括領袖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這個大集體。從領袖思想的特殊性來看,領袖處于匯集集體智慧的關鍵地位,因而領袖是一個特殊的集體,但又不是多個人的簡單相加。中國共產(chǎn)黨強調集體領導,是為了防止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保證領袖思想在指導思想范疇的正常軌道上運行;強調指導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為了把指導思想中不符合集體智慧的因素摒棄掉。

      (三)辯證把握指導思想命名的未來走向

      出于敬仰、尊重或為了紀念貢獻最大者或創(chuàng)立者,而以其姓名命名該學說,固然能非常容易獲得當時受到其思想震撼的人的普遍認同,從而使得以其姓名命名的該學說成為一面旗幟。這一點,從情感上說,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些主觀因素不能成為以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的主要理由甚至唯一理由。從學術史的角度考察,以貢獻最大者或創(chuàng)立者的姓名命名某種思想體系,不乏其例,但并未成為一切情況下都適用的通例。

      這種命名方式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首先,當這個思想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因創(chuàng)立者思想的局限性而具有束縛作用時,不利于整個體系的更新。若要創(chuàng)新,往往要另起爐灶,這又不利于繼承該思想體系的精華。這對于一個已經(jīng)相當完善的思想體系,更是如此。哪怕是突破其中一個觀點,都會傷筋動骨,牽動整個思想體系,從而使人懷疑以創(chuàng)立者姓名命名的整個思想體系。其次,這種命名方式的局限性,還在于當創(chuàng)立者逝世而不可能再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時,指導思想則要始終面對生動活潑的形勢變化。可見,創(chuàng)立者的有限智慧、有限生命,決定了創(chuàng)立者不可能永遠伴隨其學說指導永遠生機勃勃的社會運動。

      當今中國社會已經(jīng)發(fā)生重大轉型,逐步進入常人政治的時代,公民個人能力和發(fā)展機遇普遍提升,政治色彩相對淡化,強人政治缺乏普遍的民眾基礎。使用領袖姓名已經(jīng)太多,容易出現(xiàn)審美疲勞、思維反感,正所謂“事不過三”。開始一兩次不覺得厭倦,而隨著命名方式存在的社會心理基礎已經(jīng)悄然發(fā)生變化,這一切也必然發(fā)生變化。但這又不是絕對的。若政治強人與民眾利益保持高度一致性,或沒有政治強人不足以改變利益格局時,則同樣有可能因為政治強人的權威而重啟以個人姓名命名指導思想的方式。

      從根本上說,指導思想采用什么命名方式是各種力量博弈的結果。各種政治力量的智慧資源、權力地位以及黨內外民意基礎等因素的較量,這些因素的合力決定了最終使用什么名稱。能否以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與所處歷史環(huán)境以及民眾心理等因素分不開,取決于正負兩種效應博弈所產(chǎn)生的效度。當然,命名方式?jīng)]有絕對的好與不好。若條件適宜,同樣還可能出現(xiàn)以領袖姓名命名指導思想的情形。問題關鍵在于:指導思想命名建設要與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相適應,及時對指導思想的命名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

      在指導思想的創(chuàng)立過程中,是不是領袖個人的智慧相當突出,作用至關重要,就一定要在指導思想中特別是指導思想的名稱上直接貼上領袖的“商標”呢?從指導思想的合法性看,又如何保證做到“名正”,從而做到“言順”呢?筆者認為,只有當領袖具有絕對權威時,才可能“名正”地以領袖姓名去命名指導思想;只有當領袖思想真正具有真理性時,才能長久地在指導思想中“言順”。

      [1] 鄧小平文選: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高放.“列寧主義”再認識[J].探索,2008,(4).

      [3] 李曙新,等.中國共產(chǎn)黨指導思想史[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7.

      [4] 張興亮.中國共產(chǎn)黨指導思想命名建設的變遷:轉型與展望[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1,(1).

      [5] 趙明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之命名、名稱演變的思考[J].文史哲,2004,(1).

      [6] 董德剛.如何命名黨的指導思想[N].中國教育報,2003- 8- 20(3).

      猜你喜歡
      指導思想姓名領袖
      領袖風范
      黃河之聲(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4
      咱們的領袖毛澤東
      梁潮印箋·姓名章戢孴
      藝術品鑒(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56
      姓名的『姓』字為什么是『女』旁?
      跳單、雙圈教學設計
      領袖哲學
      平民領袖
      找朋友
      海外英語(2013年1期)2013-08-27 09:36:04
      新時期軍隊建設指導思想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與開拓
      軍事歷史(2002年5期)2002-08-20 06:30:08
      淺談《管子》的作戰(zhàn)指導思想
      軍事歷史(1985年1期)1985-08-20 07:25:50
      武隆县| 西充县| 水城县| 南安市| 勃利县| 旬阳县| 滕州市| 赣榆县| 松潘县| 许昌县| 四川省| 苍山县| 德惠市| 同德县| 泸溪县| 济南市| 体育| 永清县| 怀远县| 乐山市| 本溪| 称多县| 鄂温| 台中市| 维西| 凤翔县| 仪陇县| 三明市| 潢川县| 修武县| 来安县| 南昌县| 淅川县| 杭锦后旗| 宣化县| 南溪县| 沂源县| 剑川县| 桐柏县| 晋宁县| 定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