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廣東小悅悅事件、天津許云鶴案、甘肅校車案、“松香鴨”“毒膠囊”等嚴重沖擊人們道德防線的事件頻頻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高校大學生群體對于道德與良知認可的迷惑與扭曲。2012年出現(xiàn)的“最美女教師”“最美司機”等,再次喚醒了平凡人們潛藏在內心的道德良知。高校網絡輿情中消極、過激、從眾言論與積極、正義的觀點發(fā)生著強烈的撞擊,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凸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原則內化的必要性,探索其轉化策略的靈活性具有現(xiàn)實意義。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根據網絡以及人們在網絡領域思想與行為的特點,為實現(xiàn)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傳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完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所采取的方式、程序和手段的總和。同現(xiàn)實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較,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以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中介,體現(xiàn)出明顯的虛擬性。同時網絡融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各自的優(yōu)勢和特點,但其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內容在虛擬空間多以碎片的方式存在,又受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和行為因素多樣性的影響,表現(xiàn)出復雜性的特征。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原則,是指依賴和根源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網絡受眾的主體性,對教育者和網絡受眾主體性的整合[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為虛擬空間的人機活動,但其本質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在思想上的互動。主體性原則指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其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以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行為準則。因而在堅持教育者主導性作用的前提下,既充分運用現(xiàn)代網絡技術和方法,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占領網絡陣地。同時,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內化為網絡自我教育,促進網絡受眾自主地選擇、運用和吸收信息,激發(fā)自我教育的需要,培養(yǎng)自我教育的能力,將選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內容轉化為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較高境界。運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原則,一方面,自我教育主體應具備主體性。因網絡本身具有的虛擬性、開放性、隱蔽性等特點,每一個進入網絡的人都可能成為自己的主人。但在自我創(chuàng)造、選擇與傳播信息過程中,必須確立主體地位,發(fā)揮自身的獨立性、自我性與創(chuàng)造性。另一方面,自我教育主體應具備自律性。網絡信息數(shù)量眾多、內容良莠不齊,自我教育主體必須有所鑒別,作出取舍,正確行使選擇權和支配權。
網絡思想政治主體性原則內化為網絡自我教育,不是自發(fā)的,而是在網絡信息活動中依靠教育、引導和指導而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高校是培養(yǎng)祖國優(yōu)秀人才的地方,必須關注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當前,在網絡時代環(huán)境下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與新經驗,實現(xiàn)網絡受眾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網絡輿情是高校網絡受眾在網絡領域通過網絡語言和其他方式,圍繞社會公共事務性的熱點或普遍關注的議題所表達情緒、態(tài)度和意見的集合[1]。社會現(xiàn)實中的熱點、焦點、敏感議題易受到高校學生群體的廣泛關注,特別是涉及高校大學生思想動向、心理情感、升學擇業(yè)等方面的焦點話題會吸引大學生群體在網絡空間中公開表達和討論。他們多采用討論、爭論、拓展某特定議題,然后通過網站、論壇的鏈接、轉載、轉帖的方式不斷挖掘與此議題相關的信息資料形成反饋互動,鞏固和推動輿論的發(fā)展,引起校園更多人群對于這一議題的高度關注。進一步表現(xiàn)為配合網絡輿情的校園活動及社會活動,得到對此網絡輿情的正反饋或負反饋效應。高校網絡輿情的發(fā)展有以下幾個新特點。
當代網絡迅速發(fā)展,隨著微博、微信、微電影、校園BBS等新興大眾傳媒與輿論工具的泛化,大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突發(fā)事件。由于網上意見表達的開放性與匿名性,校園大學生通過參與BBS論壇、微博等虛擬空間,自由、匿名地發(fā)表言論,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反映自己的真實情緒。因而高校網絡輿情能夠比較直接和客觀地反映某些社會及校園現(xiàn)象的實質,比較真實地體現(xiàn)不同群體的價值訴求和心理狀態(tài)。因而鼓勵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議題、焦點新聞、突發(fā)事件、學校建設與發(fā)展、校園文化,確立自身參與網絡傳播的主體性,同時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運用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識對于不良思潮、消極情緒進行有效地鑒別。使網絡參與中的意見發(fā)表、情緒抒發(fā)成為自己真實意思的表達,真正行使自身的網絡政治參與權利。關注高校網絡輿情成為高校教育者了解大學生思想動向、情感訴求、不滿與期待的真實有效途徑,有利于教育者通過現(xiàn)實中各種有效途徑加以引導和選擇,增強網絡受眾對議題的了解程度,聚集和放大有利于網絡輿情發(fā)展的意見和觀點,引導網絡輿情進一步向好向善發(fā)展。
高校網絡輿情受到社會方方面面網絡輿情主體的影響,因而議題內容可以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輿情既有積極健康的言論和情緒表達,也有消極、錯誤的言論及情緒表達。各種文化類型、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準則、道德規(guī)范極有可能成為高校網絡輿情形成的導火線,具備普遍意義上的網絡輿情的社會性特點。同時,高校網絡輿情的爆發(fā)又與本校長期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氛圍、自身特色具有密切聯(lián)系,往往校園一些偶然事件的發(fā)生,大學生會立即在校園網絡中進行意見表達,校園網民個體意見可以迅速匯聚起來形成公共意見,或通過多維傳播渠道迅速形成網上互動,以及網上與網下互動,導致高校網絡輿情的爆發(fā)。如在高校每年進行的學雷鋒活動中,近年發(fā)起的“雷鋒精神的當代價值”網絡討論中,“雷鋒精神是否只有利他因素”引起了廣泛關注,某些高校開設的校長微博、班級博客等成為師生交流的新平臺。例如,監(jiān)管提高飯菜質量的伙食委員會的成立、大學兼職賺錢的方法策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求職招聘的技巧、個體學生的極端行為等,都成為不同高校在網絡空間廣泛關注的輿情焦點。
運用主體性原則就是引導校園網絡受眾——大學生在發(fā)表言論、表達意見、進行評論時要把自己放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與母校的小環(huán)境中進行比較,結合本校校風精神、文化底蘊,認真客觀地參與探討爭論,設身處地作為本校一分子,為學校建設、自身發(fā)展,負責任地在網絡意見交匯、碰撞及交鋒中推進網絡輿情發(fā)展。
目前,大學生大多為“90后”,一方面他們思維活躍、創(chuàng)新意識強、樂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他們一定程度上缺乏社會閱歷、獵奇心強。特別是在網絡虛擬空間中,由于身體缺場、符號在場,導致一些大學生在網上發(fā)表言論缺乏理性,感性化與情緒化明顯,有的人甚至把網絡作為發(fā)泄情緒的場所。在校園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對某些社會現(xiàn)象認識不全面等,都有可能在網絡上借題發(fā)揮,進行宣泄。一些有過同樣經歷的同學會迅速跟帖,增加點擊率,其他未參與其中的網絡大學生隨著意見與言論爭論的高漲會逐漸加入輿情的群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一些人的情緒化言論或輿論摻雜個人主觀片面認識及跟風現(xiàn)象的影響,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輿論偏差,引發(fā)負面或有害輿論,形成具有煽動性或破壞性的網絡輿情。
2012年4月,國家互聯(lián)網信息辦和信息化部通信保障局強調,將依法嚴厲懲處利用互聯(lián)網造謠傳謠行為,依法追究造謠者的法律責任。截至2012年3月底,聯(lián)網信息管理部門會同通信、公安等部門清理的各類網絡謠言信息已達21萬多條,依法關閉的網站已達42家[2]。高校大學生作為年輕的知識群體、國家之棟梁,在自覺抵制網絡謠言上理應負有更多的責任和擔當。大學生對于“網絡化生存”的生活方式更加貼近,自身具有較高水準的學識素養(yǎng),應憑借對真?zhèn)巍⑸茞壕邆涞妮^強的分辨能力,通過更多的社會實踐自覺辨識情緒化言論,增強主體自律意識,真實、真誠地發(fā)表議題,求同存異,積極客觀地對待網絡輿情,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激濁揚清、正本清源。高校大學生網民應樹立這種時代使命感、社會責任感、道德正義感,共同營造清新、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共有家園。
在高校教育網絡環(huán)境中,教育者要充分運用現(xiàn)代網絡技術和方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用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引領網上各種社會思潮,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在充分尊重和發(fā)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前提下,注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建設。一方面,高校教師和黨政工作者要根據網絡特點和規(guī)律,適應“90后”大學生、研究生等教育群體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積極主動在網上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人類先進文化,建立網下校園輿情監(jiān)控和預防體系,使高校網絡輿情所表達的觀點、意見和訴求能通過網下現(xiàn)實社會得到解決和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過主動建立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門戶網站和主題網站,及時與高校網絡受眾進行溝通交流,建設好網絡這一新的思想文化陣地。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信息的多元化,科學、正確、先進的信息往往與錯誤、落后、誘惑的信息交織在一起,因而在信息選擇方面,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傳統(tǒng)的課堂面授與討論,轉變?yōu)榇髮W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影響下的自主選擇。
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一方面,教育者要充分發(fā)揮對網絡輿情的主導性疏導,主動關注網上思想動態(tài),把握網絡輿情導向,有針對性地開展有效信息傳播。根據網絡輿情性質,通過因勢疏導、造勢疏導、轉向疏導等具體形式,對學生已有的網絡輿情作分析、引導,轉化為具體解決問題的辦法與途徑。另一方面,教育者要針對大學生特點,堅持“趨利避害”,對他們進行引導選擇。大學生有時表現(xiàn)盲目、從眾,分析問題缺乏理性。教育者要堅持引導原則,通過網絡受眾的大學生群體,把準網絡輿情,運用管理和技術手段對網絡信息進行篩選過濾,再用隱性滲透方法,引導大學生進行有效選擇。
我國通過制訂和實施網絡法律法規(guī),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lián)網安全的決定》《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對一些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網絡造謠、網絡惡搞等網絡異常行為給予必要的經濟制裁與法律制裁,為高校網絡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結合高校網絡輿情的新特點,對于部分大學生在網絡領域中的另類心理與異樣心理,仍需要高校通過正確的網絡輿論引導,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網絡主流文化,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網絡習慣和網絡人格。進行有效的網下事前調控,防止不良言論、信息進入網絡,及時化解關系大學生發(fā)展的矛盾問題;及時的網上調控,刪除針對某些敏感問題的煽動性、挑撥性信息,密切跟蹤熱點、焦點問題的轉載、傳播、擴散,對錯誤網絡輿情及時調控;最終的網下事后調控,對已發(fā)展的不良網絡輿情要及時進行消除影響,采取措施挽回損失。
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虛擬網絡實踐和現(xiàn)實思想政治實踐結合,是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創(chuàng)新教育的有效嘗試。如采用建立專題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紅色專題網站進行教育,開展虛擬職場、虛擬教學等虛擬實踐行為;部分高校建立了生活指導室、心理咨詢機構、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穩(wěn)定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的學生網絡管理員及輿論領袖;在校內形成黨委、團委、院系、班級輔導員、思想政治教師為一體的網絡輿情監(jiān)控與疏導機制;定期與校外文化團體、知名企業(yè)聯(lián)合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凈化網絡環(huán)境”等活動,努力實現(xiàn)以高校網絡受眾自我教育為主、外部力量干預為輔、虛擬網絡與現(xiàn)實實踐相結合的立體式教育方式。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原則,要求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結合起來,發(fā)揮網絡受眾的主體意識,促進網絡受眾自主的選擇、運用和吸收信息,激發(fā)自我教育的需要,培養(yǎng)自我教育的能力,把選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轉換為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實現(xiàn)由他教轉向自我教育。在高校網絡輿情引導過程中,要注重自我教育和網絡群體間的自我教育,增強大學生群體接受教育的自覺性。
面對網絡空間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和文化沖突,大學生需培養(yǎng)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信息海量和良莠不齊的網絡空間中抵制網絡的各種誘惑。面對各種網絡惡搞、網絡造謠等現(xiàn)象,大學生要強化網絡道德和網絡審美意識,能夠正確地認識網絡上的善與惡、美與丑、是與非,提高網絡道德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增強自律意識。不跟風、不冒進,有自己的主張和判斷,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對自己的言論與網絡行為負責。對于“網齡”較長,在校園活動中受到廣泛關注的網絡學生個體而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意見領袖”的作用,運用自身正確的政治方向、豐富的知識、恰當?shù)木W絡語言來引導高校網絡輿論的走向。實現(xiàn)網絡教育主體的自我教育,使進入網絡領域的大學生在選擇信息、創(chuàng)造信息和傳播信息過程中能突出其獨立性、自我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是合理調控網絡輿情、實現(xiàn)主體性原則內化的最終目的。
[1]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國家互聯(lián)網信息辦、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就整治網絡謠言有關情況答記者問.依法懲治利用互聯(lián)網造謠傳謠的行為[N].光明日報,2012-0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