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榮,段 嘉,李君艷,張曉利,郭 康,張永喜,閆春萍
隨著癌癥治療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長,進入癌癥晚期階段的患者也在增加。不能耐受放化療的晚期癌癥患者大部分都在家中等待著死亡的到來,家屬束手無策,患者更是無助、無奈、痛苦、絕望,所以常伴有焦慮和抑郁,嚴重影響了患者和家屬的生活質量。因此晚期癌癥患者的社會心理問題和人文關懷也顯得尤為重要。醫(yī)學和人文關懷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患者“身(身體)、心(心理)、靈(靈心)”的痛苦,居家人文關懷的服務模式可以幫助家人更好的照顧患者,使他們有尊嚴、無痛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階段,還可以增加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下與家人相聚、親近的時間,也可以大大減輕因住院所帶來的沉重的經濟負擔。然而晚期癌癥患者的居家人文關懷教育的服務模式尚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醫(yī)學生義工嘗試做了一些工作,在專業(y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晚期癌癥患者居家人文關懷的服務,并對患者生活質量、焦慮與抑郁的情緒變化進行評估,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2月—2011年6月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寧養(yǎng)院接受寧養(yǎng)服務的62例晚期癌癥患者,用抽信封法隨機分為2組。試驗組32例,其中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齡62歲;對照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9歲。納入標準:(1)均為已經細胞學或組織學確診的晚期癌癥患者,預計生存期在三個月左右,接受居家寧養(yǎng)服務。(2)患者均意識清楚,無精神病史,無認知功能障礙。(3)病情許可、愿意合作。疾病特征:消化系統(tǒng)癌、肺癌、宮頸癌、乳腺癌、鼻咽癌、陰道癌等晚期癌癥。
1.2 研究方法
1.2.1 居家服務方式 試驗組患者在鎮(zhèn)痛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醫(yī)學義工每周居家服務1次。醫(yī)學生義工均為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在校就讀的本科學生,修過《腫瘤防治學》和《姑息醫(yī)學》課程并經過臨終關懷培訓,以定期(每周1次,至少服務3~4次,每次4~8 h)居家服務的方式,到患者家中探訪陪伴,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和需求,結合自身特長,盡可能的幫助和滿足患者,從身、心、社、靈四方面給患者以關懷,讓患者感覺到愛、關懷與尊重。參與協(xié)助患者的日常護理工作,對于患者常出現(xiàn)的癥狀如惡心、嘔吐、便秘等加以指導,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幫其疏導心情,與患者聊天,給患者以心理支持,緩解其孤獨感。對照組患者僅接受鎮(zhèn)痛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
1.2.2 測量方法 在研究開始時和結束時,采用癌癥患者生活質量評估量表(QOL)、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焦慮情緒、抑郁情緒進行評定,分析義工服務對其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1.2.3 測量工具 (1)QOL適用于接受各種治療措施的所有癌癥患者,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2)HAMA是精神科臨床中常用的量表之一,總分能很好地反映焦慮狀態(tài)的嚴重程度,總分越高焦慮越嚴重。(3)HAMD是臨床上評定抑郁狀態(tài)時用得最普遍的量表,適用于有抑郁癥狀的成人,是最標準的抑郁量表之一,總分越高抑郁越嚴重。
干預前、后試驗組與對照組QOL、HAMA、HAMD評分比較 干預前試驗組QOL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試驗組HAMA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HAMA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試驗組HAMD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HAMD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Table1 Comparison of patients′ score of QOL,HAMA and HAMD betweeng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組別例數QOL干預前 干預后HAMA干預前 干預后HAMD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3239±535±618±516±525±722±5對照組3037±732±718±420±423±829±8t值1.372.040.40-4.460.79-4.19P值0.170.040.69 0.000.43 0.00
注:QOL=生活質量評估量表,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國外2011年的一項Meta分析,包括14個國家10 071例腫瘤患者的70項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癌癥患者的焦慮、抑郁發(fā)生率分別為16.3%和10.3%[1]。國內報道,161名癌癥患者中焦慮、抑郁發(fā)生率分別為19.2%和50.9%[2]。唐麗麗等[3]發(fā)現(xiàn),我國癌癥患者中大約1/2伴發(fā)抑郁情緒,近1/4患者伴發(fā)焦慮情緒,均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晚期患者特別是臨終患者焦慮與抑郁發(fā)生率更高,所以如何緩解這些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成為一個主要問題,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需要社會、家屬、醫(yī)護人員共同配合、協(xié)調[4]。在我國當前醫(yī)療保障機制尚不完善和衛(wèi)生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狀況下,家居照顧已成為癌末患者的最佳選擇和理想的服務模式[5]。醫(yī)學生義工接受了更多的醫(yī)學健康教育、心理教育,接受過臨終關懷的相關培訓,所以比其他普通義工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晚期患者心理反應因人而異,患者的人格特征、病情、家庭與社會的支持均可影響患者的心理變化[6]。由于病痛的折磨,加上對死亡的恐懼、對生命的依戀、對親人的牽掛、對人生的遺憾等,患者情緒常常極不穩(wěn)定,表現(xiàn)為憤怒、害怕、焦慮、抑郁、絕望等,并且反應在生理、思想和行為上,許多家屬不知道如何應對,往往選擇回避、隱瞞或哄騙,這不但使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很難傾訴出來,也使患者常掩飾自己的情緒,更加重了患者的孤獨感和恐懼感,患者此時需要坦誠溝通、理解、支持和認同。醫(yī)學生義工的家居服務彌補了這種不足,他們對患者的具體心理情況、個人經歷及愿望等進行理性的分析后,開導患者,鼓勵患者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幫助患者穩(wěn)定情緒,并協(xié)助患者與家屬之間的溝通,以便有效地幫助患者緩解內心的焦慮、抑郁情緒。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試驗組的HAMA評分較對照組下降,說明醫(yī)學生義工的干預減輕了患者的焦慮情緒;試驗組HAMD總分較對照組下降,也說明醫(yī)學生義工的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QOL干預后均降低,這與病情屬于晚期并且進展有關,但試驗組高于對照組,說明義工對其生活質量有一定正面影響。由于患者已到癌癥晚期,身體機能、精神狀態(tài)等各方面情況都有所下降,其生活質量下降是疾病本身所致。
醫(yī)學生義工是寧養(yǎng)義工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臨終關懷志愿者所做的是臨終關懷醫(yī)療及護理工作之外重要的補充,能為臨終患者提供精神心理的支持,適當提供軀體上的照顧,最大限度地幫助提高臨終患者的生活質量,讓他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與真愛[7-13]。義工參與家居服務,協(xié)助醫(yī)護人員的工作,使患者更好的與醫(yī)護人員配合,使醫(yī)護人員的醫(yī)囑有效地落到實處,從而提高服務水平,有效減輕患者痛苦。醫(yī)學生義工的義工服務對學生以后的職業(yè)道德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作用。隨著我國臨終關懷事業(yè)的發(fā)展及《姑息醫(yī)學》在高校的開展,醫(yī)學生義工隊伍將不斷發(fā)展壯大,義工服務內容及范圍將不斷擴大,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建議更多的醫(yī)學生加入寧養(yǎng)義工的隊伍中,更好地為癌癥患者服務。
1 Mitchell AJ,Chan M,Bhatti H,et al.Prevalence of depression,anxiety,and adjustment disorder in oncological,haematological,and palliative-care settings:A meta-analysis of 94 interview-based studies[J].Lancet Oncol,2011,12(2):114-115.
2 劉景麗,邱紅,劉東伯,等.癌癥患者焦慮抑郁發(fā)生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藥品評價,2012,9(3):24-28.
3 唐麗麗,王建國.心理社會腫瘤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88.
4 左德翠.臨終關懷在晚期癌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原醫(yī)刊,2006,33(4):93-94.
5 孫建純.家居照顧是癌末患者的最佳選擇[J].中國倫理學,2009,22(2):59-60.
6 龔麗娟.不同階段癌癥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J].河北醫(yī)藥,2010,32(7)878.
7 李金祥.姑息醫(yī)學-癌性疼痛與癥狀處理[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2.
8 張鶄,施永興.京、津、滬三地社區(qū)老年人健康狀況及臨終關懷服務需求的調查[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3):719.
9 王偉.對白血病患者實施臨終關懷的護理探討[J].河北醫(yī)藥,2013,33(5):780.
10 劉俊霞,吳伯娟,李朝霞,等.實施臨終關懷對肺癌臨終患者主要照顧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北醫(yī)藥,2013,33(8):1267.
11 董麗,李凱燕.淺談對臨終關懷患者的護理體會[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9):1343.
12 王穎麗,金其林,陳風華,等.晚期腫瘤患者臨終關懷服務的現(xiàn)狀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0):3198.
13 施永興,王光榮,葛夢丹.五省市注冊臨終關懷機構開展現(xiàn)狀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1):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