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杰
每年除夕,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喝分歲酒,卑幼拜其尊長以“辭歲”,尊長則要賞給孩子們“壓歲錢”,之后則是全家人圍爐團坐以“守歲”,這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除夕情景。其中,孩子們從長輩手中接過壓歲錢的一幕,把中國傳統(tǒng)大家庭的天倫溫馨演繹得淋漓盡致。壓歲錢又名“壓祟錢”、“押歲錢”,作為一種習俗,它起源早、流布廣、寄寓多,成為中國傳統(tǒng)春節(jié)一項不可或缺的儀式化內容。
壓歲習俗溯源早
浙江麗水的一則傳說講:古時候有個黑軀白爪的小妖叫“祟”,它每年除夕都會出來禍害那些聰明伶俐的孩子,被它摸過腦袋的孩子,先則久燒不退,繼而瘋癲呆傻。因此,吃過年夜飯,家家徹夜不眠,點燈“守祟”。處州府有一對以開醬坊為生的夫妻,老來得子,疼愛有加。到了年三十晚上,夫妻倆怕祟做怪,也照例守祟以保護孩子。在守祟的過程中,小孩子拿起了一張紅紙與8枚銅錢,玩起了紙包銅錢的游戲,玩累了,隨手就把包著銅錢的紅紙包擱在枕邊,然后睡去。半夜時分,祟果然來了??伤顒傄龅叫『⒛X袋時,一道金光閃過,祟“吱呀”亂叫地跑了。紅紙包錢可以“鎮(zhèn)祟”的消息不脛而走,從此,鄉(xiāng)鄰紛紛效仿,漸成風習。由于“祟”、“歲”同音,因此后世民間也將“守祟”稱為“守歲”,“壓祟錢”又稱“壓歲錢”。
傳說只是民眾對既有事實的合理化解釋,不是信史。事實上,早在西漢初年就已經有了以錢壓祟的習俗。五銖錢是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鑄造的一種貨幣,它以重量為單位,外圓內方,因錢幣上鑄有秦篆“五銖”二字而得名。在傳世的漢代五銖錢中,有一類錢幣非常特殊:它上方有柄,下方有環(huán),其上或鑄有魚、龜?shù)燃閳D案,或銘有“除兇去央(殃)”、“辟兵莫當”、“日入千金”、“長毋相忘”、“宜子保孫”等字樣。從這些錢幣的圖案與造型上看,它顯然不是商業(yè)流通之用,而應該是人們的佩飾之物,用以表達人們的避忌與企盼。由此看來,這些異形五銖錢只是借用了錢形,“壓祟”才是其真正的目的,因為在中國古人的觀念中,不可名狀的禍端皆可稱為“祟”。
以錢幣壓祟的習俗肇始于漢代,應該與漢代盛行的壓勝巫術有關。所謂壓勝(又稱“厭勝”),是人們相信某些物什具有神秘力量,借助它可以壓服邪祟的一種巫術形式?!皡拕佟币辉~初見《漢書·王莽傳》:“莽親之南郊,鑄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銅為之,若北斗,長二尺五寸,欲以厭勝眾兵?!逼渲械摹巴贰?,就是壓勝巫術所使用的鎮(zhèn)物。又如后世民間的代表性鎮(zhèn)物——“石敢當”,最早也是出現(xiàn)在漢代文獻中:“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笔聦嵣?,不管是“威斗”還是“石敢當”,甚或是前述五銖錢,它們存續(xù)的思維背景是一致的:壓祟。壓祟只是過程,祈福才是目的。把人們所有的美好期盼都“押”在一個特定物什之上,這是中國民間信仰的慣常作法。正如唐代“石敢當”的刻文一樣:“石敢當,鎮(zhèn)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焙笕朔Q漢代的這類壓祟錢幣為“壓勝錢”。
壓歲習俗流布廣
由于壓勝信仰的存續(xù),壓勝錢的習俗一直傳承了下來。延至明清時期,更是盛極一時,其種類、名目也非前代可比:有祈福納祥的“祝壽錢”、“洗兒錢”、“撒帳錢”;有禳災度厄的“辟兵錢”、“神咒錢”、“八寶錢”;有祈子求嗣的“男錢”、“女錢”、“秘戲錢”;有游戲娛樂的“棋錢”、“馬錢”、“燈謎錢”等等,內容幾乎涉及生活的各個領域。
與壓勝錢的鼎盛相關聯(lián),明代開始出現(xiàn)“壓歲錢”的形式:“西門慶置酒于后堂,……先是春梅、迎春、玉蕭、蘭香、如意兒五個磕頭,……西門慶與吳月娘俱有手帕汗巾銀錢賞賜。”到了清代,壓歲習俗已十分流行。正如清人樊彬《燕都雜詠》所吟誦的那樣:“油花紙窗換,掃舍又新年。戶寫宜春字,囊分壓歲錢?!贝藭r,壓歲習俗顯然已經固化為傳統(tǒng)春節(jié)的一項特定內容。
清代的壓歲錢主要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在除夕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另一種則是由家長用紅紙包裹當面賞給孩子。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對此有著詳細記述:“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钡诹曀妆憩F(xiàn)上,各地又有所不同:在浙江杭州,“兒童度歲,長者予以錢,貫用紅,置之臥所,曰壓歲錢”。曾有詩人吟誦:“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枕角自收藏。商量爆竹餳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痹谡憬榭h,尊長選大錢數(shù)十枚分賜孫子,曰“壓歲”;在湖北,小孩把壓歲錢掛于胸前;在河南,小孩把壓歲錢系在腰間,稱為“壓腰錢”。
除了上述壓歲錢,清代還有一種壓歲錢的變異形式——賞送荷包的習俗。對此,清代文獻多有記述?!堆嗑q時記》載:“每至元旦,凡內廷行走之王公大臣,以及御前侍衛(wèi)等,均賞八寶荷包,懸于胸前?!鼻宕藰s陛《帝京歲時紀勝》載:“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歸而盥沐,……闔家團拜,更盡分歲,散黃錢金銀錁錠,親朋幼輩來辭歲者留飲啜,答以宮制荷包,盛以金銀錁飾?!?/p>
在后世民間,由于錢幣種類的變化,壓歲錢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民國時期,有用紅紙包百文銅錢的,寓意“長命百歲”;也有用紅紙包一枚大洋的,寓意“一本萬利”。新中國成立后,家長們喜用號碼相連的新紙幣賞給孩子們,寄寓后輩“連連發(fā)財”、“連連高升”。
壓歲習俗寄寓多
壓歲習俗的出現(xiàn),除了受壓勝巫術影響外,還與中國人的錢信仰有關。錢本是商品交換之物,但在中國古人的認知中,它卻被附著了某種神秘的力量。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曾列“古文錢”治病的藥方,并稱“古文錢但得五百年之外者即可用,而唐高祖所鑄開元通寶,得輕重大小之中,尤為古今所重”。清代難產的婦女相信,只要手握“周元通寶”即可順利分娩。時人認為,“周元通寶”是周世宗用銷毀的銅像鑄造的錢幣,其中蘊含著佛祖的神力,能驅瘧逐鬼。
錢的神秘力量以“壓祟”與“祈?!弊顬榧?。如傳世的“辟邪錢”,有的正面書“斬妖伏邪”四字,背面銘有“敕令”二字;有的正面書“驅邪辟惡”四字,背面鑄有寶劍、龜蛇等形象。在人們看來,金錢本是“能使鬼推磨”的萬能之物,再鑄有符咒般的語句與影像,定會產生更大的神力。而表達美好期盼的“祈福錢”,則多銘有“長命富貴”、“長生保命”、“金玉滿堂”、“加官進祿”、“福壽延長”、“龜鶴齊壽”、“出入通泰”、“合家清吉”、“元亨利貞”等字樣,無不體現(xiàn)了人們的美好寄寓。
辟邪與祈福強調“關口”,年節(jié)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時令“關口”之一,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如何平安度過這個“關口”而舉行。如蘇州人過年時,以糕點果品互相饋送,稱為“壓歲盤”;將橘子、荔枝諸果品置于枕邊,稱為“壓歲果子”,這里的“壓歲”是為了平安度歲。再如,傳統(tǒng)春節(jié)老人們忌說“窮”、“少”、“無”等字,害怕真的被言中。上述諸多習俗在表達民眾稚拙、本色的期盼之余,也透露著傳統(tǒng)社會民眾對未來的擔憂與無奈。
辟邪與祈福又講究對象,孩子是家庭的香火,他們生命力脆弱,需要倍加呵護。有很多涉及兒童的習俗都與錢幣有關。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介紹:“至滿月,則外家以彩畫錢或金銀錢雜果,及以彩緞珠翠囟角兒食物等,送往其家,大展‘洗兒會。親朋俱集,煎香湯于銀盆內,下洗兒果彩錢等,仍用色彩繞盆,謂之‘圍盆紅。尊長以金銀釵攪水,名曰‘攪盆釵。親賓亦以金銀釵撒于盆中,謂之‘添盆。”民國天津也有此風俗:“產后一月為滿月,戚友婦女多往賀之。是日,戚友來賀,饋以衣帽、鈴鐺、壽星及饅頭等物,亦有與錢者,封以紅紙,上書‘代鈴或‘長命百歲字樣?!毙褐軞q時又有所謂的壓歲錢:取銅錢或銀錢,用紅線串起來,掛于小兒頸間;或向鄰家討要銅錢,一家討要一個,用紅線交錯穿入錢孔,佩戴在小兒身上,俗稱“長命錢”,其目的也是為了辟邪祈福。
通過上面的描述可知,壓歲錢起于信仰,卻又不止于信仰。作為傳統(tǒng)春節(jié)的一個儀式化內容,它更多表達的是長輩對后輩的祝愿與希冀,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家庭氛圍的融洽與溫馨。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