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敏
摘 要 當今世界,交往日益密切,交往理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交往理論對時代發(fā)展進行哲學反思,是哲學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本文著重對交往理論的主體問題進行研究,以哈貝馬斯與馬克思的交往理論為典型加以比較分析,以更好的詮釋和理解交往理論。
關鍵詞 交往理論 主體問題 主體性困境
一、主體問題的演變
主體問題是哲學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古代社會中,整個世界是一個混沌的世界,此時,強大的自然力壓抑著人的主體性發(fā)揮,人們認為有神或上帝等客觀物質存在并主宰著世界。處在人的依賴關系中的個人或群體通常使用暴力占有和掠奪生活資料,人們的主體地位缺失。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之后,隨著近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人的主體觀念日益增強,人們之間的交往活動頻繁,人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人們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生產力,使人類社會飛速發(fā)展。
當前社會,人們的主體意識增強,但出現(xiàn)了主體性困境,包括主體的異化、客體的反主體化和他人的非客體性等。主體的異化是指客體作為異己的力量使主體失去主體性。哲學的反思與思辨從理論上揭示出了主體自身的異化??腕w的反主體化是指主體對客體支配地位的轉變,主體反被客體所支配。人們統(tǒng)治和控制自然,人的主體性肆意發(fā)揮,最終遭到自然的反抗;人們創(chuàng)造著社會道德規(guī)范、制度等觀念客體為主體服務的同時也凌駕于主體之上束縛主體,形成客體的反主體化。他人的非客體性是指作為主體的人不應該把他人作為客體,他人是主體性的存在。把他人作為客體會受到同樣作為主體的他人的反抗,產生矛盾與沖突,而陷入主體性困境。主體性困境迫使人們反思自身、自然與他人的關系,調整和改變現(xiàn)實關系與實踐活動。交往理論是關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往行為的理論學說,是關于主體如何進行交往實踐的理論。在交往理論中,馬克思與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尤為突出。
二、主體際的轉向
交往理論中的主體是交往活動的參與者,也是交往成果的受用者。交往是雙向互動的實踐活動的產物。交往中的主體性在哲學視域里發(fā)生了由“主-客”到“主-主”的主體際轉向。
近代以來,工業(yè)文明使人從神學的壓制中解脫出來,人成為哲學理論的中心,更被看成人類歷史活動的主體。在“主-客”關系中,主體是世界萬物的主宰,客體只是用來滿足主體的需要。在主體的霸權和客體的奴役之間,哲學忽視了人的存在和意義。主客關系的交往,沒有把他人同樣作為主體來對待。后現(xiàn)代哲學的主體際轉向把主客關系與主體際關系分裂開來,在主體際關系之中,主體所面對的既有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也有主客體關系,把他人作為主體來進行交往形成多主體的關系是對主體的尊重,也能突破單一主體性的狹隘,是一種新的哲學思維方式。
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應運而生,他重視主體之間的交往關系,在交往過程中,主體之間克服彼此的純粹主觀的信念,為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確立主觀世界的統(tǒng)一性和生活世界的主體間性。主體間的認同構成有效性規(guī)范。社會化是通過個體之間的交往,通過語言的主體間性結構而發(fā)生的。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突出主體間的作用,交往行為中的主體間性打破了主客關系中主體概念的孤立狀態(tài),這就意味著主體不再是作為單一主體性而存在。主體自身及整個世界的建構都是以主體間的交往作為中介的。
三、主體性困境在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的化解
馬克思的交往理論在唯物史觀中具有重要地位。馬克思的交往理論包括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質交往主要是指多極主體間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精神交往是指主體間通過語言達成的有意義的精神共識。主體際轉向完成之后,人們仍舊面臨主體性困境的問題,主體間如何進行交往,作為主體的自我如何超越自我而進入同樣主體的他者。
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通過對話和語言的交流達到共識是把主體際理解為一種精神交往活動,而沒有從現(xiàn)實的人的物質交往實踐來進行思考。實踐是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的中介和橋梁,在實踐中形成“主-客-主”的關系能夠科學地化解主體際問題。交往實踐是主體間為建立和改造共同的中介客體而結成交往關系的物質活動。主體際間的交往,主體的自我面對主體的他者成為可能,在于主體之間存在著客體中介。它同時向兩極主體開放,通過中介交往形成“主-客-主”的關系。
交往實踐超越了單一主體作用于客體的侵略性,超越了主體際困境,對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的諸多主體間進行客觀的交往實踐活動,使“主-客-主”的關系達成雙向互動的統(tǒng)一結構,既強調物質交往的重要性,又突出主體間交往的存在意義;既克服了主客體間忽視他人作為主體的存在,也克服了主體的自我與他者之間交往的無客體化。主體性困境中主體的異化、客體的主體化、他人的非客體化需要通過交往實踐來平衡與綜合各自之間的關系,達到化解。
參考文獻:
[1]萬長松.論社會自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06.
[2]閆順利.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過程論探微[J].理論探討,2006,05.
[3]劉葉濤,張家龍.現(xiàn)代本質主義的邏輯基礎與哲學意蘊[J].哲學研究,2012,02.
[4]李龍海.論西方認識論的主觀化傾向[J].學習與探索,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