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值得玩味的是,在一片“狼來了”的喊聲中,我們看到很多實體書店岌岌可危,但同時也看到一些書店在一次次重新洗牌的過程中,仍然勢頭強勁,甚至在擴張;更不乏陸續(xù)新創(chuàng)的獨立書店,他們鄭重而耐心地回答“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開書店”這樣的問題——總有理由讓他們這么做:
主營文學、史哲與社會科學書籍的有河book,緊鄰淡水河,極力在眾多獨立書店中,經營出自己的藏書特色。店主686聲稱“絕對不要做一間‘即將消逝的書店”,即不要像過去在街頭巷角時??梢?,如今為了生計而改賣文具的傳統(tǒng)書店,也不想重復主流書店在做的事。他們的選書只有一個簡單原則:自己想看的書。
自2001年起創(chuàng)辦第一家,現(xiàn)在擴張到八家的字里行間,注重會員制帶來的體驗感,將閱讀帶回書店。執(zhí)行總監(jiān)何路金此前在書店工作多年,她說:“我一直沒有覺得開書店是特別困難的事情。至少到現(xiàn)在來說,它還被社會所需求。只是書店的經營方式需要轉變,需要更新,就像是從博客到微博和微信,現(xiàn)代人追求新鮮、刺激、快速,對于傳統(tǒng)行業(yè)來說,只是要換個思維,提供不一樣的感覺,要引領他們。”
小小書房開在臺灣永和,盡管永和在地理位置上緊鄰臺北市區(qū),但僅一河之隔就造成人文風景的極大差異。在創(chuàng)立這間書店之前,店主虹風就意識到,他所擔憂的知識壟斷不只展現(xiàn)在年齡、階級上,更具體展現(xiàn)在地理位置上?!盀槭裁闯鞘械倪吘壘筒荒苡幸婚g像樣的書店呢?”他說,將來如有機會往更邊緣的地帶移動,他是會毫不猶豫的。
今年春天,紙的時代書店落地廈門海滄。店內數(shù)排高大的書架帶著歐洲名校圖書館的氣質,“整體閱讀,深入思考”的口號不言而喻。在這個尷尬的時間點開這么大一間書店,有幸所在地點運營商在地租上提供了優(yōu)惠,也正因此,這間書店注重凸顯“公益性”,以傳達書籍的重量?!皶甑淖饔媒^不僅僅在于賣書,書店更是傳播文化信息、引領文化潮流、構建文化生態(tài)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