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珂
[摘 要]由約翰·穆勒總結的古典經濟學價值理論闡述了價值的定義、條件和決定,是西方國家在探索市場經濟早期形成的經典理論成果,為中國探索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反思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一個分析視角和理論框架。以古典價值理論為基礎,通過投入產出模型分析表明,價值變化引導企業(yè)生產。最優(yōu)經濟結構是由市場設計,而非政府事先決定。經濟結構調整的引力是價格機制,過程是企業(yè)試錯,政府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不宜管制價格和直接配置資源。
[關鍵詞]古典經濟學;價值理論;投入產出模型;經濟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F014.31;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3)09-0017-05
一、引 言
長期以來,經濟結構失衡一直困擾著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早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國經濟學界就在討論國民經濟比例問題。計劃經濟時代的重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在當時確實取得了巨大的工業(yè)成就,但很大程度上是以擠壓輕工業(yè)、犧牲農業(yè)為代價,忽視工業(yè)化的長期性、有序性及產業(yè)結構]進的一般規(guī)律,造成經濟結構嚴重失衡,人民生活極度困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發(fā)展,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畸形經濟結構得到改善,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受經濟發(fā)展方式和改革滯后等因素影響,中國經濟逐漸出現(xiàn)了更為復雜的結構失衡問題。例如,產業(yè)結構失衡、投資消費結構失衡、國際收支結構失衡、收入分配結構失衡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我國實體經濟,進一步暴露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缺陷。多年來,政府一直強調經濟結構調整。中共十八大再次明確把經濟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然而,經濟結構調整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報告2012》顯示,中國經濟結構失衡指數(shù)從1991年的0.5644下降到2000年的0.4513,然后提高到2011年的0.6173,總體處于“次級不均衡狀態(tài)”,結構失衡嚴重。
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經濟結構調整的形勢已十分緊迫。很多觀點認為由于發(fā)展中經濟體市場發(fā)育不成熟,存在市場失靈和結構剛性缺陷,因此需要政府主導經濟結構調整。二戰(zhàn)后發(fā)展經濟學的結構主義思潮就把欠發(fā)達地區(qū)與發(fā)達地區(qū)的結構差異看做市場失靈的結果,因此主張政府干預。多年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主要靠政府推動。然而結果是:經濟結構調整年年提,結構失衡反而愈]愈烈。事實證明,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不可持續(xù),政府主導經濟結構調整值得反思。陳飛翔(1999)從勞動價值論角度分析經濟結構調整,指出增強資源的流動性,真正形成商品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運行機制,才是保障國民經濟結構走向合理化的根本途徑。[1]王東京(2009)指出,經濟結構調整的主體應是企業(yè)而不是政府,只要政府不管制,價格漲落自會引導結構調整。[2]王保安(2010)認為,我國經濟結構長期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要從根本上解決結構失衡問題,需要創(chuàng)新完善促進科學發(fā)展的制度環(huán)境與體制保障。[3]李尚驁、龔六堂(2012)從消費偏好角度考察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指出內生偏好結構的變化引起了消費結構的變化,進而帶來生產結構的變化,最終形成經濟結構變遷。[4]這些研究從不同視角反思了經濟結構調整,都指出經濟結構調整要在市場框架下進行。決策者需要擺脫政府主導的路徑依賴效應,從更廣闊的視野重新審視經濟結構調整。
“價值”是經濟學的核心概念。作為一個經濟范疇,價值是和商品生產聯(lián)系在一起的。恩格斯指出:“經濟學所知道的唯一的價值就是商品的價值?!盵5]經濟發(fā)展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經濟結構可以說是一個價值創(chuàng)造體系。古典經濟學的價值理論是西方國家在探索市場經濟早期形成的經典理論總結。對于正在探索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來說,古典價值理論仍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為反思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論框架。
二、古典經濟學價值理論的要點
價值理論在經濟學理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同的價值學說構建了不同經濟學流派的立論基礎。古典學派始于1776年亞當·斯密(Adam Smith)《國富論》的出版。[6]在此之前,古典學派的先驅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最早提出勞動價值論。亞當·斯密首次系統(tǒng)地論述了古典學派的價值理論,大衛(wèi)·李嘉圖(David Ricardo)、讓·巴蒂斯特·薩伊(Jean Baptiste Say)等后繼者對其進行完善。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是古典學派的最后總結者,被譽為“古典學派最后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在李嘉圖和馬歇爾兩代經濟學家之間最偉大的正統(tǒng)經濟學家”。[6]穆勒于1848年發(fā)表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若干應用》(以下簡稱《原理》)是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之作,系統(tǒng)總結和闡述了古典價值理論。本文是基于穆勒對古典價值理論的總結來分析經濟結構調整。
(一)價值的定義
亞當·斯密(1776)認為價值有兩種意義,“它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可叫做使用價值,后者可叫做交換價值?!盵7]穆勒(1848)明確了經濟學主要研究交換價值,他指出價值是一個相對術語,“價值一詞在沒有附加語的情況下使用時,在政治經濟學上,通常是指交換價值……如說某一物品的價值或交換價值,是指它的一般購買力?!盵8]這一觀點得到新古典學派的繼承,馬歇爾(1890)更明確地指出,“一個東西的價值,也就是它的交換價值……價值這個名詞是相對的,表示在某一地點和時間的兩樣東西之間的關系?!盵9]在西方經濟學體系中,價值指一般購買力,價值用貨幣表示就是價格,價值的規(guī)律就是價格的規(guī)律。穆勒指出,物價可能普遍提高,但價值不可能普遍提高。因為如果商品A價值提高,那意味著商品A可以交換更多的商品B或C,也就意味著商品B或C的價值降低。
(二)價值的條件
穆勒指出,價值的兩個條件是效用和獲得的困難。“它必須得有助于實現(xiàn)某種目的,滿足某種欲望。任何人都不會為了取得對自己沒有用處的物品,而支付某種價格,或放棄對自己有某種用處的物品。但是,第二,這種物品不僅必須具有某種效用,而且在它的獲得上必須存在若干困難?!盵8]穆勒引用德·昆西的論證對此進行說明。任何交換價值只有內在的效用(U)和獲得的困難(D)同時存在時才能形成。如果買賣的競爭態(tài)勢更有利于賣家,則D對價值的影響更大。但價值的最高限是買家對效應的評價。如果買賣的競爭態(tài)勢更有利于買家,則價值會低于買家對效用的評價,具體如何決定,由于決定價值的困難并不總是同一種困難,因此要分別給與探討。
(三)價值的決定
穆勒根據獲得商品的困難,將商品劃分為3類,不同類別商品有不同的價值法則。他將前人的各種價值學說綜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價值論。
第一種商品是“數(shù)量絕對有限的商品”,例如古典雕塑和繪畫。穆勒認為這類商品的價值取決于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因素?!靶枨笤黾?,則價值上升;需求減少,則價值降低。另一方面,供給減少,則價值上升;供給增加,則價值下降。價值的上升或降低將繼續(xù)下去,直到需求和供給再度平衡為止。某一商品在任一市場上的價值,就是在那個市場上使需求恰好與現(xiàn)有的或預期的供給相等的價值。”[8]事實上,馬歇爾正是繼承穆勒的這一觀點,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因素構成“剪子式”的新古典價值折中理論。
第二種商品最為普遍,是“數(shù)量可以任意增加的商品”,即商品的產量可以隨著勞動和資本投入的增加而無限增加。穆勒用生產費用來解釋這類商品的價格。“價值在任何時候都是供給和需求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如果這一價值不足以補償生產費用,并提供通常期待的利潤,人們就不會繼續(xù)生產這種商品。”[8]“因此,生產費用加上通常的利潤,可以稱為勞動和資本所生產的一切物品的必要價格或價值?!盵8]實際上,穆勒繼承了斯密和李嘉圖的自然價值理論,認為價值會圍繞這一必要價值或自然價值周圍擺動,并且總是趨向回到這一點。穆勒的邏輯是生產費用的改變導致價值的改變,價值的改變引致需求改變,從而引起供給變動。
第三種商品介于第一種和第二種之間,這類產品隨著產量的增加,生產費用不是同比增加,而是額外增加更多。農產品具有這類性質,增加一倍勞動不能使產量也增加一倍,追加供應量只能用比以前更高的費用獲得。穆勒指出,“如果生產任何一部分供應量(哪怕是最小的一部分)的必要條件是需要有一定價格,則其余各部分供應量也會得到這一價格。我們不會因為一個面包所使用的谷物產于較肥沃的土地,因而生產費用對種植來說較低,就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這塊面包。所以,一種物品的價值(亦即其自然價值或平均價值),取決于以最大費用生產并運至市場的那部分供應量的生產費用?!盵8]
三、價值與最優(yōu)經濟結構形成
經濟活動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從價值的角度看,最有利于價值創(chuàng)造的經濟結構就是好的經濟結構。在工業(yè)化早期,由于大多數(shù)商品處于短缺狀態(tài),價值形成的困難主要來自生產,因此古典學派偏重研究生產問題,從生產費用角度解釋大多數(shù)商品價值的形成。到穆勒的時代,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人們逐漸認識到效用對價值的影響。穆勒指出,價值的首要條件是滿足某種欲望。即商品是為消費者生產,必須存在有效市場需求,生產者才會組織資源進行生產。產品只有滿足市場需求才能銷售出去,進而為企業(yè)帶來利潤。價值的第二個條件是存在獲得的困難,即要投入一定資源,付出一定成本。生產者決策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結果。在利潤最大化原則指導下,生產者將資源投入不同的經濟部門,使供給滿足需求,促進資源優(yōu)化配置,逐漸形成特定的經濟結構。在一個最優(yōu)經濟結構中,資源被充分利用來創(chuàng)造價值,各部門既不存在生產過剩,也不存在短缺。從生產角度,經濟結構表現(xiàn)為產業(yè)結構,促進最優(yōu)經濟結構形成的關鍵因素可用一個生產者投入產出模型求出。
假定生產是投入產出型,從企業(yè)利潤最大化條件,用線性規(guī)劃可以求出供給函數(shù)。假設一個經濟系統(tǒng)有n個部門,各部門總產品X1、X2、X3、…、Xn,最終產品分別為Y1、Y2、Y3、…、Yn,各部門產品價格分別是P1、P2、P3、…、Pn,若投入產出系數(shù)矩陣為A,則:
A=a11 a12 a1ma21 a22 a2man1 an2 anm
A=X1X2Xn Y=Y1Y2Yn P=P1P2Pn
若忽略折舊,則經濟系統(tǒng)中n部門單位生產成本為:C1、C2、C3、…、Cn,記為矩陣形式:C=ATP。令R為系統(tǒng)單位產出利潤,則有:
R=P-C=P(1-AT) (1)
若經濟系統(tǒng)各部門總產量為X,總利潤為π。最優(yōu)經濟結構是資源在各產業(yè)部門中合理分配,將π最大化。假設生產資源有兩種,分別是資金和勞動,其總量B*=(b1,b2)T。令B為資源占有系數(shù)矩陣,則:
B=b11 b12b21 b22bn1 bni
其中,bni表示生產單位n部門產品所占用的第i種資源量。則有:
BX?蕎B* (2)
公式2的經濟意義為:各部門占用資源只能小于等于資源總量。生產者最優(yōu)經濟結構規(guī)劃為:
max π=RTX (3)
s.t.=BX?蕎B*Xn?莛0
給定A、P、B、B*,就可由公式3求出最優(yōu)產量X*,并由其對偶規(guī)劃解出資源的影子價格A*。由以上推導可知,總產出最優(yōu)解X*是價格P的函數(shù),即X*=f(P)。由投入產出模型可知,最終產品供給函數(shù)為YS=(1-A)X*,即:
YS=(1-A)f(P) (4)
因此,最終產品供給函數(shù)也是價格P的函數(shù)。價格P的變動將改變最終產品供給函數(shù),進而引起供給結構的改變。在利潤最大化的指引下,生產者供給結構的變動最終將形成最有利于資源配置的最優(yōu)經濟結構。古典學派認為,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可見價值變動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因素。根據古典價值理論,不同商品對價格的供給彈性是不同的。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生產需要一定時間來調整,供給結構的變化有一定的時滯,因此經濟結構會經常出現(xiàn)短期的摩擦性失衡。只要讓價值變化發(fā)揮引導作用,這種失衡的狀況最終會在市場中得到改變。
在古典價值理論的三種商品中,第一種商品是嚴格的壟斷,這種商品的價值“完全取決于買主需求和欲望的情況”。[8]穆勒指出,這種商品雖然為數(shù)不多,“但是任何商品都暫時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對某些商品來說,這種情況還經常發(fā)生”。[8]若多數(shù)商品供給都被長期壟斷,則價值被固化,生產者可以最大限度攫取消費者剩余,沒有動力去改變供給結構,進而導致經濟結構僵化。第二種商品由于生產者競爭,生產成本構成價值底限。“資本家不會在虧本的情況下長久地繼續(xù)生產?!盵8]價值的變動會導致生產者利潤改變,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將逐漸改變投資流向,引起生產要素在各部門的重新分配,促進經濟結構優(yōu)化調整。第三種商品和第二種商品一樣,生產者會在價值變化的指引下自發(fā)改變產業(yè)結構,使供給和需求趨于平衡,經濟結構優(yōu)化。但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較長且不能長期保存,具有“蛛網模型”的特征,因此結構調整的時滯較長,結構失衡波動更為劇烈。
可見,最有利于價值創(chuàng)造的最優(yōu)經濟結構不是人為設定的,而是在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價格的指引下,生產者通過改變生產要素流向自發(fā)形成。生產要素在各個部門流動,以促進最優(yōu)經濟結構形成需要大量的信息和計算成本。雖然在調整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摩擦性結構失衡,但商品在市場中形成的價值可以為生產者提供準確的信號,一個運作良好的競爭性市場體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調整經濟結構的成本。計劃經濟表現(xiàn)糟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否定市場在價值形成中的作用,否定價格對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盡管決策者為設計最優(yōu)經濟結構付出了很大努力,然而結果適得其反。企業(yè)不以市場為導向,不以利潤為目標,而是追求產量,以完成上級下達的數(shù)量指標為己任。生產者片面理解勞動價值論,認為自己只要生產就創(chuàng)造了價值。但從古典價值理論來看,價值在市場中形成,無有效需求的產品就沒有價值。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很多生產行為不是在創(chuàng)造價值,而是在浪費資源。有的企業(yè)生產積壓了大量在市場上無人問津的產品,這些產品實際沒有價值。而市場需要的商品卻供應短缺,價值引導企業(yè)生產的機制被抑制。因此經濟結構必然長期處于失衡狀態(tài)。
四、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啟示
由穆勒總結的古典價值理論盡管并不完善,有的地方甚至出現(xiàn)矛盾和混亂,但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理論成果,它不僅在理論上深刻影響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馬歇爾的新古典價值理論,而且在實踐中為我國探索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反思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一個分析視角和理論框架。以古典價值理論為基礎,通過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至少有以下3點啟示。
(一)最優(yōu)經濟結構的設計者是市場
調整經濟結構,首先要明確什么樣的經濟結構是好的或最優(yōu)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都是由政府主導,以產業(yè)政策引導資源配置。然而,Schultze(1983)卻指出,政府制定產業(yè)政策的第一個問題是:事前我們不知道如何判定一個產業(yè)結構是優(yōu)勝的產業(yè)結構。[10]本文的分析表明,最優(yōu)經濟結構是通過市場形成。在完善的市場機制下,價值變化會自發(fā)調節(jié)生產者會改變資源在產業(yè)部門的分配,促使供給與需求結構平衡,優(yōu)化經濟結構。如果政府事先知道什么產業(yè)結構最優(yōu),那么計劃經濟就不會失敗。日本、韓國等經濟體產業(yè)政策的成功在于他們并非事先設計了產業(yè)結構,而是致力于提供信息和協(xié)調,讓市場充分運轉,讓產業(yè)結構根據比較優(yōu)勢和需求結構的變化自發(fā)升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二戰(zhàn)后計劃經濟國家、一些拉美國家為迅速趕超而由政府直接配置資源去支持先進產業(yè)或重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結果短期的投資繁榮之后便是長期的蕭條。中國近年來產能嚴重過剩的鋼鐵、多晶硅、電解鋁、風電等行業(yè)曾經都是政府選定大力扶持的行業(yè)。這個教訓也提醒我們,最優(yōu)經濟結構的設計者是市場。政府的職責是提供各種公共服務,讓市場有效運轉,而非自己去決定哪些行業(yè)該發(fā)展,哪些不該。
(二)經濟結構調整的引力是價格機制
企業(yè)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而不是追求產業(yè)結構最優(yōu),但“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11]價值必須滿足效用和獲得的困難兩個條件,它雖然是個抽象的概念,但在市場中卻通過供給和需求相互作用明確地以貨幣數(shù)量表現(xiàn)為價格。價格變動將改變最終產品供給函數(shù),進而引致經濟結構調整。因此,經濟結構調整的引力是價格機制。只有讓價格真實地反映價值變動,企業(yè)才能在價格指引下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在利潤驅動中調整產業(yè)結構,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從中國當前的實踐來看,通貨膨脹、價格管制和行業(yè)壟斷都對價格體系造成扭曲,引起經濟結構失衡。政府一是要控制貨幣發(fā)行,保持物價總體穩(wěn)定。貨幣供給要充分考慮實體經濟增長限制,尊重單一規(guī)則。二是要理順價格,使價格準確反映供需。如果資源價格沒有被過分低估,那么高耗能產業(yè)就不會過快增長;若環(huán)境污染內部化到企業(yè)生產成本中,則高污染行業(yè)勢必受到遏制。三是要破除壟斷,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未禁止的壟斷行業(yè),以競爭打破價值固化、結構僵化。
(三)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是企業(yè)試錯
價值變動促使企業(yè)為尋求最佳獲利機會而改變要素投入,進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然而市場瞬息萬變,企業(yè)對未來的決策充滿不確定性,“試錯”幾乎是探索成功機會的唯一手段。在利潤的誘惑下,無數(shù)的市場機會被嘗試,各種經濟力量相互角逐,有的成功而走向壯大,有的失敗而被淘汰。無數(shù)微觀個體的試錯行為決定了哪些產業(yè)興盛、哪些產業(yè)衰落,探索出經濟結構調整的路徑。企業(yè)試錯可能要付出很高代價,即使在有后發(fā)優(yōu)勢的國家也會這樣(Hausmann & Rodrik,2003)。[12]盡管如此,企業(yè)試錯還是要比政府直接配置資源成本低得多。首先,企業(yè)對市場的敏銳是政府無法比擬的,政府所掌握的信息遠遠不如無數(shù)個微觀個體所掌握的信息充分;其次,企業(yè)試錯的收益由自己獲得,成本由自己承擔,事關存亡,因此會格外謹慎、勤勉和機警;而政府是用公共資源試錯,成本由公眾承擔,決策者自然不如企業(yè)那么用心。公共選擇理論表明政府甚至可能為部門利益而犧牲公共利益。因此,企業(yè)才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最合適的主體,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只能是企業(yè)試錯,政府不宜直接配置資源。
[參考文獻]
[1] 陳飛翔.勞動價值論與經濟結構調整[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4):23-28.
[2] 王東京.調結構,要放手讓市場做主[N].21世紀經濟報道,2009-05-11(26).
[3] 王保安.中國經濟結構失衡:基本特征、深層原因與對策建議[J].財貿經濟,2010(7):8-12.
[4] 李尚驁,龔六堂.非一致性偏好、內生偏好結構與經濟結構變遷[J].經濟研究,2012(7):35-47.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7.
[6] 斯坦利·L.布魯,蘭迪·R.格蘭特.經濟思想史[M].邸曉燕,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25.
[8] 約翰·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若干應用(上卷)[M].趙榮潛,桑炳彥,朱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9]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M].朱志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81.
[10] Schultze C L.Industrial policy: A Dissent[J].The Brookings Review, 1983, 2(1):3-12.
[11]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27.
[12] Hausmann R, Rodrik D.Economic Development as Self-discover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2(2):603-633.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Value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Model
Kang Ke
(Graduate School,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The classical theory of value which was summed up by John Stuart Mill elaborates on the definition, prerequisite and decision of value. It is a classical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by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market economy exploration. It also provides an analytical perspective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hina to explore and perfect its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o rethink it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Based on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value, and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input-output model, 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at changes in value could guide production of enterprises, and the optim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designed by market but not pre-determined by governments. The guidance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s price mechanism, and the process is trial and error in enterprises. Government should not regulate prices and allocate resources directly.
Key words: classical economics; theory of value; input-output model; economic restructu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