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婕
以回顧社會學三大傳統(tǒng)理論為出發(fā)點,就實證主義的“科學頭腦”、人文主義的“理解頭腦”、批判主義的“揭示頭腦”三方面進行論述,加之筆者的學習所得與感觸,淺析作為“一門學問”的社會學的發(fā)展趨勢。
社會學社會學理論“一門學問”自從有了人類,社會現(xiàn)象也就與之同時存在了。19世紀末,社會科學的問世,社會學即具有了像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主體思想框架等這些結構。社會的維系、個體的行動、集體的行為等諸多方面的一系列現(xiàn)象與問題,隨著時間的推進愈演愈烈,對于它們該做何種解釋、怎樣維護與治理,這就要去尋求一種系統(tǒng)的、精確的的答案,即要求人們用科學的方式來予以解答。
縱觀歷史,我們應該有充分的理由去肯定,社會學的發(fā)展,跟社會、政治、文化的演變并駕齊驅(qū);換言之,社會學要比其他任何科學都更能夠體現(xiàn)一個時代的特點,反應其價值、社會關系、經(jīng)濟或政治的弊病。
一、實證主義,一門構建“科學頭腦”的學問
“社會學”這個詞最初出現(xiàn)在1839年孔德的《實證哲學教程》第47課的一個段落里?!秾嵶C哲學教程》是一個宏大的學術項目,孔德的學術流派是一些精神的綜合,例如17世紀笛卡爾的《方法論》、18世紀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孔多塞的《人類精神進步的歷史畫卷素描》,等等。有學者認為,“孔德就是法國的黑格爾”,起初筆者還不能夠完全理解,通過相關哲學課程的學習與書籍的閱讀,我們可以把孔德的學術事業(yè)與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所進行的事業(yè)作個比較,其實二人均是在進行歷史的比較,都想獲得一種能夠完善所有知識領域并作為統(tǒng)治社會“指南針”的新知識。
孔德的“三階段法則”,是對人類思想發(fā)展的概括;實證精神,預示著思想新紀元的到來。他將社會物理學更名為社會學,昭示著社會學應該成為一門實證科學。這門科學既能讓人們從靜止的狀態(tài)去研究社會,研究一般的社會關系、秩序、結構及其性質(zhì);又能讓人們?nèi)パ芯坎⒅獣匀祟惿鐣l(fā)展的動力、速度、方向和規(guī)律。
作為19世紀下半期英國實證主義的最大代表,斯賓塞以社會有機體學說而著稱。斯賓塞在作為其“綜合哲學”第一部的《第一原理》中論述了他的基本哲學觀點,即在本書中一開始就提出,科學和哲學均應以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研究有限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和可分類的東西。社會有機論和社會進化論的思想是貫穿斯賓塞社會學的兩條主線,是他關于社會的基本理論觀點。如果說孔德注重思想上必然的、實在的起源,那么斯賓塞則更傾向于“物質(zhì)”二字。斯賓塞的特點在于對事物進行深入解釋與剖析,而非浮于一種單一的描述。在這里,我們愈來愈能夠清晰地看到,實證主義的“味道”更為科學、更為客觀了。
在迪爾凱姆的生活時代,社會學雖經(jīng)孔德、斯賓塞等人倡導和努力,仍面臨種種困境。迪爾凱姆認為,人種學、經(jīng)濟學、地理學、歷史學、人口學均是應統(tǒng)一為一體的社會科學的各個側面。作為“發(fā)現(xiàn)社會問題”的開山祖,他確定了社會學的方法準則,這其中有五個關鍵準則是非常值得牢記的:即客觀地確定研究對象、選擇一個或幾個客觀標準、辨認正常和病態(tài)、用社會性來解釋社會性、習慣使用比較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迪爾凱姆在其著作中,就已經(jīng)作出了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榜樣。例如,他的第一部著作《社會分工論》中,就透過權利對各種形式的社會團結展開了研究,分析了從一種社會類型向另一種社會類型的總體過度;再如《自殺論》一書,在其出版的那個年代無疑是一次學術的革新,所運用的統(tǒng)計研究方法至今仍是一塊瑰寶。
二、人文主義,一門構建“理解頭腦”的學問
德國社會學家劉易斯·柯塞曾有這樣的評價:“韋伯以永不停息的斗爭為代價,獲得了清晰透徹的認識。很少有人能達到他那樣的深度。他帶來的是對人類和社會的深刻理解。他對社會行動中的磨難、悲劇以及成功的冷眼關注,使他成為社會分析方面至今無人能及的大師?!鄙鐣W的使命是最忠實地描述社會及其功能。與馬克思和迪爾凱姆不同,韋伯拒絕“把人禁錮在意識不到的社會約束組織之中”,他認為了解社會問題的手段即是“理解”二字,為個體著想,從內(nèi)部抓住個體的主觀性。理解社會學教會我們,社會問題的原料是個體的行動,只有領會人們賦予行動的價值意義,才能真正理解該行動。韋伯的理解社會學思想對于改變實證主義方法論在社會學研究中一統(tǒng)局面起重要促進作用,促使現(xiàn)象學社會學的產(chǎn)生。
“互動”一詞對于生活在美好時代的我們并不陌生。相對于1937年赫伯特·布魯默就“符號互動論”這一概念的提出,這一理論的一些基本觀點的出現(xiàn)卻要早得多;這也是“符號互動主義”再后來被稱為“第二芝加哥學派”的原因之一。從早期的一些蘇格蘭倫理學家那種對于研究現(xiàn)實生活、只有通過經(jīng)驗才能找到有用的知識的一系列主張,到威廉·詹姆斯對于習慣、自我與社會我的重要研究,再到詹姆斯·馬克·鮑德溫對于兒童自我發(fā)展的投射、主觀、射出三個階段的理論研究,后到約翰·杜威的社會互動思想,這些哲學、心理學層面的奠基人為庫利、托馬斯、米德等社會學家對符號互動論基本原理的提出及創(chuàng)立點亮了明燈。
二戰(zhàn)后,布魯默全面總結與發(fā)展了符號互動論;20世紀50年代末,霍華德·貝克爾、安塞姆·斯特勞斯的研究成果使得符號互動主義蓬勃發(fā)展;戈夫曼的擬劇論,在今天都被社會學專業(yè)的學習者與傳道者常掛嘴邊,解釋著不同的社會網(wǎng)絡發(fā)生的人和事;舒茨是互動理論的奠基人,加芬克爾受到他的影響,在調(diào)查中闡明常人方法學這一手段。
三、批判主義,一門建構“揭示頭腦”的學問
在社會學理論中,批判理論的出現(xiàn)主要是被置于同所有實證主義社會學,尤其是同功能學說、以及所有那些宣稱自己是客觀的和中立的社會學理論體系相對立的位置上。在這里,所謂批判主義,是一種強調(diào)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和否定,并且明確地以把人從壓迫性的社會現(xiàn)實中解放出來為理論宗旨的理論范式。
批判功能由馬克思首開先河,其著述的目的是為了揭露社會;尤其是在20世紀50至70年代的法國,馬克思的思想體系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批判主義的發(fā)展階段,從古典時期的馬克思,經(jīng)過現(xiàn)代社會學階段的法蘭克福學派和結構主義,一直到當代階段的溝通理論、后結構主義及后現(xiàn)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理論。
馬克思在其1859年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中,他寫道:“為了解決使我困頓的疑問,我開始了第一步的工作,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修正?!边@句話概括了使馬克思放棄哲學研究而獻身于經(jīng)濟學研究的學術道路。
有學者認為,要想對馬克思的貢獻進行客觀的總結,是一件“既棘手又冒險”的任務。馬克思主義,既帶有濃重的、不可把科學分析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徹底分離的味道,又應具備能夠?qū)⑵渲饔枰远喾N理解的清楚頭腦。其實,我們應該明確的是,批判主義中所講的“批判”,不止是單純的否定,而是肯定與否定的辨證統(tǒng)一;它不是指社會的單方面發(fā)展,而是指社會發(fā)展與理論發(fā)展的統(tǒng)一。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目的就在于通過理論與現(xiàn)實相互監(jiān)督、相互揭示、相互批判,在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實現(xiàn)社會的發(fā)展、理論的完善。
四、作為“一門學問”的社會學仍在成長
無論是像孔德、斯賓塞、馬克思、托克維爾這樣的先驅(qū)者們,還是像迪爾凱姆、韋伯、齊美爾、滕尼斯、帕雷托等諸多的奠基者們,還是之后那些“新”“后”主義的產(chǎn)生,社會學理論的發(fā)展,從古典到現(xiàn)代再到當代,有對立、有交融。
無疑,社會學是歷史與時代的產(chǎn)兒。社會學家們各自所出的時代和面對的現(xiàn)實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和解釋立場不一,各種理論流派的出現(xiàn),形成了一部色彩斑斕的社會學理論史說。社會學理論的多樣性,并沒有給我們帶來過多的紛擾與憂慮,反而使得越來越多的學者們、思想家們?nèi)ハ嗷ソ梃b、批判繼承以及不斷創(chuàng)新。
首先,社會學理論的經(jīng)典將成為永恒。
社會學這門學問的特點之一就是不斷地回歸經(jīng)典,甚至可以形象地比喻為后人將自己置身于先前的那種情景去尋找社會學的智慧所在?;蜓?,經(jīng)典的真諦所在不單一是對于社會學理論的回顧,更是后人對于理論的不斷解讀、不斷思辨以及揚棄。社會學就是這樣一門從尊重經(jīng)典、到揚棄經(jīng)典、再回歸經(jīng)典的學問。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學理論再怎樣發(fā)展,都會像一根彈簧一樣,拉伸得再遠,將再回原點,重溫經(jīng)典、以求更長遠的發(fā)展。
其次,“學問”,永遠是歷史的。
作為一門學問的社會學,永遠離不開歷史的視野。吉登斯曾說過:“通過意識到我們已經(jīng)失掉的東西,才能把握住現(xiàn)代社會以及人們在其中的生活所具有的獨特性,通過歷史的想象,我們可以從觀念上重構失去的世界?!鄙鐣W的研究,一旦離開了歷史,就相當于大樹沒有了根、大樓沒有了地基一樣,從認識上就會缺乏依據(jù),變得無據(jù)可依、成為空談。
看待任何社會問題、研究任何社會現(xiàn)象,不能夠離開歷史生成視野,堅持歷史主義的方法,把歷史的東西還給歷史。充分運用史實資料,使得我們能夠在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掌握一個平衡點,讓研究變得不至于過于空殼、也不過于抽象。把握歷史,不僅僅在于一定要去解釋歷史,而在于更好地發(fā)展社會學理論;在歷史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當代及其后的社會學的想象力。
再次,哲學的思維不可棄。
一些鉆研者往往希望他們能夠找出像達爾文進化論那樣一個普適性的自然法則,或是像馬克思主義、功能主義那樣具有普遍意義的系統(tǒng)要素之間的關系,但這并不等于后人就可以將目光完全聚焦于單方面宏觀或微觀的層面上;社會科學的研究,永遠也離不開、更不應離開像韋伯、馬克思主義等具有哲學色彩的理論指導。
做社會學這門學問,不能僅憑實證研究來說話。時代要求我們,達到一種理想狀態(tài)固然好。什么是理想狀態(tài)?筆者感觸,學問=相關理論指導(基礎)+哲學色彩的理論(指導)+實證研究(關鍵)+客觀、敏銳的解讀與批判(整合)。這種整合,更是一種對于宏觀結構與微觀機制的把握;瑞澤爾在《美國社會學理論的歷史、現(xiàn)狀及展望》一文中有這樣的描述:“實現(xiàn)理論整合的方向有兩種:從微觀到宏觀的整合,如結構主義同符號互動論的整合;從宏觀到微觀的整合,兩者的最終目標就是要達到微觀世界的行動者和宏觀社會結構的整合?!?/p>
參考文獻:
[1]奧古斯特·孔德.論實證精神.譯林出版社,2011,5.
[2]赫伯特·斯賓塞.社會靜力學.商務印書館,1996,11.
[3]埃米爾·迪爾凱姆.自殺論.商務印書館,2008,12.
[4]埃米爾·迪爾凱姆.社會分工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4.
[5]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人民出版社,2008,2.
[6]默斯托,馬克思的《大綱》:《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15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
[7]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
[8]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