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雨
◎老茆其人
老茆,其實并不老,但說起景德鎮(zhèn)的瓷器,無論從燒制歷史、工藝流程、審美價值、傳承發(fā)揚,他都算上得一位十足的“老江湖”了,是景德鎮(zhèn)文化傳承的踐行者。他戲謔地自稱“老茆”,讓人深感他對景德鎮(zhèn)和陶瓷的那份熱愛,但凡能為景德鎮(zhèn)和陶瓷文化出上一份力,他都義不容辭,本刊尋訪千年古瓷都之行,亦是老茆“拔刀相助”,在此特別謝過這位仗義熱情的前輩、師者。
老茆,原名茆勝祥,江西景德鎮(zhèn)人,1966年出生于陶瓷世家。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景德鎮(zhèn)市陶瓷美術家學會理事、中國陶瓷書畫院副院長。
聽老茆說,他的祖父茆明發(fā),8歲時只身一人從九江前來景德鎮(zhèn),投靠清末民初景德鎮(zhèn)瓷畫名家費曉樓做學徒,從事陶瓷繪畫與制作。十年磨一劍,藝成之后跟隨師兄“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從事瓷畫繪制,成為民國時期江西瓷業(yè)公司繪瓷名家,后作為有突出貢獻的陶瓷藝術名家,在景德鎮(zhèn)紅星瓷廠擔任藝術指導直至退休終老。父親茆其中,深得祖父真?zhèn)?,繪畫功底扎實,技術全面,系景德鎮(zhèn)市紅星瓷廠美研室技術骨干。
受家學影響,老茆自幼酷愛文學與繪畫,畢業(yè)后專業(yè)從事陶瓷藝術與設計工作,先后得到了王錫良、戴榮華、藍國華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們的悉心指導和教誨,在南京藝術學院進修期間還得到了著名畫家傅小石老師的指點和贊賞,在傳統(tǒng)工藝創(chuàng)作上融入現(xiàn)代國畫藝術,使作品更加雅韻清靈,具有文人畫與現(xiàn)代陶瓷工藝相結合的特色,疏密結合,繁簡得體。他的作品分別被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近代美術館收藏。其中《素梅暗香》和《高士對弈圖》被江西省博物館收藏。
◎燒瓷那些事兒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瓷器的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景德鎮(zhèn)又以工藝作坊生產陶瓷而聞名于世,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有言:“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說起景德鎮(zhèn)的制瓷工藝,當真有七十二道工序,回顧從前燒制瓷器的盛況,老茆那句“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再恰當不過了。跟隨老茆拜訪了“古窯”的手工作坊,體會了那些已老成或尚年輕的師傅們的匠心。
“瓷器的核心制作工序都在這里了,包括前期的選料、配料,到拉坯、利坯、畫坯、施釉、燒窯等等,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都關系到這個瓷器最后是否能夠做得好?!贝善鞫际且源墒痛赏翞榛驹蠠贫傻??!短旃ら_物》說:“土出婺源、祁門兩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相合,瓷器即成?!彼^糯米土即指高嶺土。這也是瓷器原料的“神秘”配方之一。
關于高嶺土的來源,頗具迷人色彩,老茆娓娓道來:“傳說高嶺村里有一對雖貧窮但心地極為善良的高姓夫婦,在一年冬天,北風呼嘯,滴水成冰,一個衣衫破舊的白發(fā)老人暈倒在高家屋檐,高氏夫婦發(fā)現(xiàn)后,將其扶進屋給其暖身,并借米熬粥給他喝……老人臨走時,指點高家夫婦去高嶺山山頂,不停息地一連挖九九八十一鋤,會有奇跡發(fā)生……依照老人所言,高氏夫婦在鋤下發(fā)現(xiàn)了‘白色的糯米粉,并以其所授和高嶺村的村民一起上山采泥、做坯、燒瓷。做的瓷器堅挺、潔白、瑩潤可愛?!本暗骆?zhèn)自從采用高嶺土配制瓷器后,出產的瓷器潔白無瑕,更為精美。1712年法國傳教士昂特雷柯萊曾向國外介紹過高嶺的瓷土,于是高嶺土從此便聲名遠揚,身價百倍。其他核心工序都有哪些呢,聽老茆為我們一一講解。
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階段,也是器物的雛形制作。它是將配好的泥料放在坯車上,用輪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坯件。
利坯:即“修坯”。它是利用工具將經過印坯工藝后的粗厚不平、規(guī)格不齊的粗坯經過兩次旋削,讓它們厚度適當、表里一致。
畫青花:俗稱“畫坯”。它是用青花料在胚胎上繪畫,打青花箍或寫青花字,最后上釉燒成。坯胎成型后,匠師們跟據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物的審美需要進行裝飾繪紋,方法多種多樣,如刻、畫、印、繪畫、雕塑等等。
施釉:俗稱“剎合坯”。它是在坯器內外上一層玻璃質釉,使它看上去光潤。方法也包括灌、澆、吹、蕩、涂等。我們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著一身光潤、平滑的衣裳,特別是日用陶瓷,對這“衣裳”更為講究,有的潔白如玉,有的五彩繽紛,十分美觀,陶瓷的這種衣裳,就叫“釉”。
燒窯:這一步是成瓷的最后一道關鍵工序。它是將裝有成坯的匣缽按窯位置放在窯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燒至1270-1300℃,用一天一夜的時間,把匣缽內的坯胎燒成瓷胎。一件完美的瓷器燒制成功與窯的形狀、裝瓷匣缽入窯后的擺放位置、燒成溫度的高低、窯內火焰燃燒的變化都有極大關系,經過幾天的燒煉,窯內的瓷坯才能變成件件精美的瓷器。
◎火與泥土的相遇
“我們看到的坯是泥巴和水的狀態(tài),在進窯的時候有一個脫水的過程,慢慢加溫,前期在300℃以前都是一個初燒階段,要脫水,溫度不能太高了,通過溫度慢慢把水蒸發(fā)掉,到了300-400℃的時候基本脫干,這時候就到了升溫期,能把泥燒得融化,升溫當中瓷器就反應了,是一個物理反應,在液態(tài)狀態(tài)下會產生很多雜質,而通過高溫,雜質就揮發(fā)掉了,就像我們煮稀飯的過程中會起泡,氣泡到一定程度會爆炸,一爆炸就產生一個空洞,其他液態(tài)物質就會流進來填充,我們在窯爐里燒瓷就是這個過程,不斷的填充,破開,雜質通過破裂的氣體揮發(fā)出來了,等到了一千多攝氏度以后,氣泡慢慢平靜,陶瓷基本瓷化就致密了,這就是傳統(tǒng)燒瓷過程的氧化反應。此時釉像一個保護層,熔融狀態(tài)下自然流淌并‘?;瘜W過程稱為形成‘結晶相把胎保護起來,繼續(xù)產生還原反應,形成一種玻璃質使其完全瓷化,瓷化后就要開始降溫了,里面的胎和釉自然結合、收縮、定型、冷卻、出窯?!?/p>
而一爐窯火究竟能燒制出多少好的瓷器呢?“好的窯能燒出60%的成功率就已經要祈福了,而有些窯可能會全部燒垮,或是出現(xiàn)大火都是很有可能的,古時候的成功率一般都在20%左右,現(xiàn)在可能高一點了,可以達到六七成?!比藗兂楦G爐取些吉祥的名字,比如“太平窯”,也是我們作為陶瓷的發(fā)源地的一個產物,叫“太平窯”則是人們寄予的一種美好希望,希望窯爐能太平。
火,是人類利用的第一種自然力;泥土,是人類大地的母親。燒一把火,煉一團泥,成了陶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陶器,瓷器則是華夏先人的創(chuàng)造。這火與泥土的相遇,真正成就了一段人類歷史的傳奇。
“外國人認識我們正是因為瓷器,全世界以物品作為國家代名詞的,就是我們瓷器,而景德鎮(zhèn)原來就叫‘昌南,我們這條河叫昌江河,我們不僅是喝著昌江水長大的,更主要的是有了這條河,河水就便于瓷器的制作和運輸,這條河就是我們的母親河,奠定了景德鎮(zhèn)在歷史上在世界上的一個重要地位,如果沒有這條河,做瓷器離不開水,沒有好的水源燒不出好的瓷器,另外,沒有這條河,運輸出不去,一個封閉的山村里面,再好的東西也沒人知道,所以交通也很重要?!?/p>
當年八方工匠云集景德鎮(zhèn),鑄就了景德鎮(zhèn)瓷器的四大特色,“叫‘聲如磬,敲起來像古代的編鐘一樣;‘薄如紙,致密度越高胎就越??;‘白如玉,有著玉一樣的柔潤;‘明如鏡,看著明亮如鏡子一般?!倍暗骆?zhèn)瓷器遍布全國乃至世界,這亦是景德鎮(zhèn)才有的“器成天下走”的精湛和氣概吧,是千年來景德鎮(zhèn)對世間最美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