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君
有天晚上,一家人圍坐著吃飯。兩歲半的女兒跳跳吃得很香,奶奶笑瞇瞇地問:“好吃嗎?”話音未落,爺爺就在一邊代為回答:“跳跳,肯定好吃,對吧?”
晚飯后,我想教跳跳認識一下手指,掰著手指問她:“你知道這幾個手指頭都叫什么名字嗎?”在另一間臥室的爺爺耳朵特別好使,大聲感嘆說:“這個問題太難了!跳跳可回答不上來。”跳跳在爺爺說法的“啟發(fā)”下,知難而退,拒絕了我的游戲,說:“太難了!”拉著我就去玩積木。
這種讓我撓頭的事兒一晚上發(fā)生了好多次,每次孩子想說,都被爺爺“搶”了。
我有點郁悶,可我也不好說公婆什么,于是我對跳跳說:“跳跳,這是你的想法嗎?你是不是先想想再回答呢?爺爺說出了他的想法,提供了一個答案,但那未必是你的想法呀。你應該說出你自己的想法。再說你還都沒有嘗試過怎么會知道到底難不難呢?”跳跳接受了我的建議,跟我玩起了認手指的游戲。
過多的“發(fā)言人”行為會讓跳跳處在一個被拒絕思考的氛圍里,更會擾亂孩子自己的認知,長期下去,真擔心她會懶得思考,也可能不相信自我的感覺,而依賴于聽從別人的意見,更甭期待她能“獨立思考”了。
還有一種更加要不得的“發(fā)言人”,以取樂的目的指揮孩子說她不理解的話。比如,一次節(jié)日的家庭聚會,一個親戚給我看她們帶跳跳去汗蒸時的視頻,說:“你閨女這張嘴巴真夠厲害的!長大不得了??!”我趕緊打開視頻看,卻發(fā)現(xiàn)是一個大人威脅要搶跳跳的雪糕,另一個大人一唱一和在教跳跳吵架。我哭笑不得,這哪里是我女兒嘴巴厲害嘛?她明明都是一句一句地模仿。吵架的話語是極情緒化的,那些話賦予人不同的氣場,我看到跳跳不明就里地生著氣,2歲的她竟然一臉從未有過的兇惡和市儈,讓我心痛。
萬幸的是,后來我倒沒有發(fā)現(xiàn)跳跳再有過那樣市儈的言行。孩子的生長環(huán)境不可能由我全面庇護,所以我不會去給親戚上課,或者停止同她們的往來,我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保護好孩子的成長。
跳跳現(xiàn)在話雖然說不利索,但已經有了自己的語言思路和邏輯,很會表達自己了。這時候,我絕不一馬當先口口相授充當“新聞發(fā)言人”,而是更多地用提問來鼓勵她思考,啟發(fā)她自己表達。跳跳很努力,盡管說得斷斷續(xù)續(xù)、吐沫橫飛,甚至時常蹦出一串火星語,我也積極贊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