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雨
中國古典詩歌作為中華文學藝術的精髓,在歷史的長河中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課本中那些文質(zhì)兼美的詩歌,都是作者情感與智慧的產(chǎn)物,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理應擔負起對受教育者進行情感熏陶的重任,加強詩歌教學對于繼承民族文化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培養(yǎng)審美意識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實行情感教育,有助于完成語文課的教學目標。本文立足于古典詩歌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現(xiàn)狀,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探尋在詩歌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從四個方面談談古詩詞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多樣化誦讀,體驗情感
誦讀是體悟詩歌情感、把握詩歌主旨的重要手段,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痹娙说母星楹驮姼璧囊馕锻欠磸驼b讀表達出來的,因此詩歌教學強調(diào)多誦讀。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吟誦,可以由老師范讀,也可以播放教材的示范朗讀聲像帶,特別是一些著名播音藝術家的朗讀,使學生借助聲覺形象進入詩中意境,為詩歌的音樂美所陶醉。
當然范讀只是一種先導,只有學生自己吟誦,才能體味出詩歌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使他們掌握朗讀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頓、速度、語調(diào)的要領,體味不同的情感。比如:朗讀《登高》時播放音樂《二泉映月》,指導學生用語調(diào)低沉,語速緩慢,在音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凝重的氣氛使有的學生被感染得流下淚來。
二、營造情境,以境傳情
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各種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情境,或通過音像課件的制作,或通過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也可以合理運用音樂來渲染情境,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例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把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講解時可以播放歌曲《但愿人長久》,讓學生從歌聲中感受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其次,可以繪畫入情。古典詩詞中很多作品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完全可以把詩歌的這一特點作為突破口,通過各種方式借助畫面來表現(xiàn)詩歌中包含的意象,使學生深入意境揣摩詩中蘊涵的意境美。比如在《游子吟》的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根據(jù)詩歌的內(nèi)容,制作多媒體畫面,以學唱歌的形式,讓學生領悟到如陽光般和煦溫暖的母愛,感受游子即將離家時的不舍情感。
三、把握意象,領悟情感
眾所周知,詩是由意象構成意境,再由意境體現(xiàn)詩情的。意象是詩的基礎,意境是詩的畫面,詩情是詩的內(nèi)涵。鑒賞一首詩必須從意象著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各種意象都寄托著作者不同的情感,如我個人很喜歡的詞中有很多關于明月的意象,《沁園春·孤館青燈》《少年游·潤州作》等篇俱是作者詠月的名作?!叭痹聮焓柰嗳顺蹯o”“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瓊瑤”。在這些詞中,蘇軾或借月以抒懷,或借月以慰相思離別,或借月以寄身無所倚的悵惘心境等等不一而足。從蘇軾這些詠月的詞句中,可以看出明月在他的眼中已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他賦予了月亮以人的生命,這生命是蘇軾個性的一種自我升華,一種清純高潔品格的象征。他總是力圖以月光來為自己營造一個清幽的“仙境”,以避人世的喧囂。明月,在蘇軾、李白等名家手中都成為寄托個人情感的代表意象。
四、融會貫通,內(nèi)化情感
王國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痹娙说募炎?,必然有真切的人生體驗。讀者從作品的文字聲音開始,最終感受作者的激情,及對詩人和作品做一番入乎其內(nèi)和出乎其外的功夫,反復體察,最后達到共鳴。比如學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無不令人動情動顏!此外,還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養(yǎng)育之恩;“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可貴友情;“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幽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恬淡……在閱讀詩詞時,不但能共鳴,有時還能聯(lián)想,從中領悟更多的東西。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在繼承這一寶貴文化遺產(chǎn)的同時,更應使之在新時代發(fā)揮其教育人、感染人的力量。通過古詩詞教學,我們在古詩詞中體會到豐富的情感、心靈的滋養(yǎng)和人生的啟迪。但我們必須明確,情感教育是一個漫長的、復雜的過程,它并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只能期望通過潛移默化,點滴的浸潤而得以提升。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紅崗子鄉(xiāng)中學)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