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勤
白露的到來,意味著天氣已經(jīng)逐步轉(zhuǎn)為寒涼。俗話說,天涼好個秋,但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可得特別留神了,因為醫(yī)學專家就把心腦血管病稱為“秋季神經(jīng)科流行病”。
歸地燉羊肉
防寒通經(jīng)絡
白露時期天氣越來越寒冷,寒邪盛行。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說,防寒的同時還要內(nèi)部清淤。如果寒氣侵襲體內(nèi),會使血液淤積阻滯,會阻擋氣血的運行,導致經(jīng)絡不通。內(nèi)部調(diào)理,給大家介紹一款歸地燉羊肉——
【原料】 肥羊肉500克,當歸、生地各20克,干姜15克,醬油、黃酒、白糖、食鹽各適量。
【制作】 羊肉沖洗干凈,切4厘米見方的塊;當歸、生地、干姜切成片;將切好后的所有食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和黃酒,煮至七成熟時,再加入醬油、白糖、食鹽,用小火燒煮收汁即成。
【用法】 吃肉喝湯。
此方出自中醫(yī)臨床醫(yī)學專著《備急千金要方》。其中,羊肉能益氣補虛、溫補氣血、溫脾暖腎,是秋冬季常用的暖身滋補之品。當歸是中醫(yī)上常用的補血藥,性偏溫,能活血化瘀、養(yǎng)血止痛。干姜助羊肉溫中暖下,但佐以生地能緩和生姜的辛燥,使本方溫而不燥。
復方黃芪粥
血管清道夫
秋季腦血栓也是較為多發(fā)。秋季氣候干燥,燥邪傷津,會消耗人體大量的水分,血管中的血液因水分較少而變得粘稠,容易凝結(jié)成小塊,形成血栓。血栓如果在腦血管內(nèi)形成,則為腦血栓。食療上我們推薦這道復方黃芪粥——
【原料】 黃芪、生姜、桃仁各15克,炒白芍、桂枝各10克,粳米100克,大棗4枚。
【制作】 將黃芪、生姜、炒白芍、桂枝、桃仁一同放入沙鍋內(nèi)加水500毫升,待藥浸透后,煎汁;先用文火煎20分鐘,然后去渣留汁備用;粳米加水500毫升,煮至米開花時,加入藥汁,煮沸3~5分鐘后即成。
【用法】 每日早晨空腹溫熱服食。
此方出自《金匱要略》。其中,黃芪能補氣益氣,白芍能調(diào)血養(yǎng)營,桂枝溫經(jīng)通脈,生姜辛散,大棗益氣生津、養(yǎng)血安神,桃仁能破瘀行血、潤燥滑腸,粳米也能益陰補氣。各方合力,具有益氣活血通絡的功效。同時還適用于中風、腦血栓后遺癥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
菊苗粳米粥
構(gòu)筑防“風”墻
中國有句古話叫“多事之秋”,意思是秋季發(fā)生的事情特別多,尤其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特別要防備中風的發(fā)生。預防中風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并穩(wěn)定血壓,“食治勝于藥治”,推薦一款菊苗粳米粥——
【原料】 甘菊新鮮嫩芽或幼苗50克,北粳米50克,冰糖適量。
【制作】 將菊苗清洗干凈,切細;菊苗加入適量的水煎煮,倒渣取汁;在菊苗汁中加入粳米、冰糖和適量的水用旺火煮開后,文火煮成稀粥即成。
【用法】 每日2次,早晚餐溫熱服食。
本方出自于北宋醫(yī)學全書《圣濟總錄》,養(yǎng)生專著《遵生八箋》中亦有記載。甘菊又稱為杭白菊,性微寒,《本草求原》記載其能:“清肝膽熱,益肝氣,明目去翳”。本粥方有能散風清熱、平肝降壓的功效,對于防治高血壓有很好的食療效果。當然不止是熬粥,如果用菊花來泡茶喝,效果同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