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樣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shù)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自從上世紀60年代提出以來,不僅道出了電子領域的前景,而且也契合著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不想淘汰,你得快點跑”。作為提供信息訂閱的技術(shù),RSS無疑跑慢了。
一場無法挽回的告別
盡管Google Reader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擁躉,但“用戶數(shù)量逐年下降”成為了官方關閉Google Reader、搪塞用戶的萬金油,高懸在Google Reader 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還是在7月1日落了下來。
無論用戶如何哀求,Google Reader還是被無情地砍掉了。這與其說Google Reader的失敗,不如說是用戶的選擇:
“我們消費新聞的方式,正邁入一種連續(xù)發(fā)生的模式之中。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把新聞帶到用戶的每一個碎片化時間段里,人們早已不是在悠閑的早餐時間或者深夜入睡之前瞥一眼新聞資訊了。”
Google 新聞以及社交產(chǎn)品的高級執(zhí)行官Richard的無奈之語告說出人們閱讀的新變化,也揭示了Google Reader關閉的深層原因。因為博客的興起而興盛一時、引領行業(yè)發(fā)展的Google Reader,也因為用戶的選擇——更快速、更簡短、更容易接受地獲取信息——而江河日下、不得不關門大吉。
作為訂閱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內(nèi)容簡單聚合)的老大哥,Google Reader的“陣亡”無疑了業(yè)內(nèi)的一場大地震。之后,雅虎、Facebook、Twitter紛紛“臨陣脫逃”:梅姐效仿老東家Google拋棄了RSS Alerts,F(xiàn)acebook和Twitter則不約而同地悄悄撤下了RSS的圖標。RSS中幾員大將的折戟,讓所有人都為它的未來捏了一把汗。
有人曾為了解釋RSS打過這樣的比方:“其實RSS就是把內(nèi)容變成電視臺,你訂了哪個臺就收看哪個臺?!盧SS的生命活力在于海量的基于RSS/Atom通用格式的信息流,這股信息流的主要源頭是各種博客。人們通過訂閱博客、新聞,獲取你感興趣想知道的信息。
然而RSS的生命之源——博客逐漸式微,極受大眾歡迎的大量短平快的信息又不支持RSS格式。說到底,是RSS實在太宅了,它既不能改變博客的沒落和用戶的需求,又不愿改變自己慢節(jié)奏、大信息量的閱讀特點去迎合市場的發(fā)展。就如同上文所說,RSS跑慢了。
或許對像海綿一樣吸收信息的極客們來說,RSS就是一個無窮的寶藏;但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形式很重要,甚至比內(nèi)容還重要。冰冷、冗長、繁密的信息對于鮮活好奇、時刻變化著的用戶來說實在過于刻板,刻意保持的距離感則讓用戶心生冷漠。怪不得一些普通老百姓甚至沒有察覺到Google Reader關閉了。
Google Reader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豐富了我們的閱讀生活,它雖然走了,卻留給了我們許多閱讀的回憶。相比之下,RSS還能走多久呢?
RSS的未來之路
科技界的反應告訴了我們:“別擔心,RSS不會同Google Reader一起死去?!?/p>
面對Google Reader關閉后留下的市場真空,各大潛在的競爭對手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在跑贏取代Google Reader的比賽。
老牌新聞網(wǎng)站Digg率先打響了這場比賽的發(fā)令槍。當今年四月 Google 宣布將于七月一日關閉 Google Reader 時,Digg就在同一天宣布將會取而代之。面對著不足90天的時間,Digg跑贏了秒表,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上不大不小的奇跡:如約推出了Digg Reader的Beta版。
美國最大的因特網(wǎng)服務提供商之一的AOL(美國在線服務公司)也殺出重圍,提供了自己的閱讀器AOL Reader的Beta版,不僅涵蓋了重要的信息源,而且免費開發(fā)API接口給開發(fā)者。
作為一個擁有與 Google Reader 擁有類似功能的第三方RSS閱讀器,F(xiàn)eedly是目前公認最優(yōu)秀的Google Reader替代品。它所提供的同步Google Reader里的訂閱數(shù)據(jù)的服務吸收了大量的Google Reader用戶,甚至一度導致服務器癱瘓。當其他參賽者奮力奔跑時,F(xiàn)eedly已經(jīng)輕松地跑在了前面。在這場“Google Reader最佳替代品”的比賽中,我們還能看到Flipboard、Linkedln的身影,而候選名單上的名字更是多達20多種。相信沒有哪個參賽者僅僅是想充當一個替代品,況且以Google Reader為代表的RSS閱讀器已是風雨飄搖、危在旦夕。
拿創(chuàng)造了奇跡的Digg Reader為例,它不僅提高了信息的更新頻率,率先開發(fā)出適用于IOS平臺的App,還幫助用戶通過多種方式分類RSS源。更重要的是,Digg Reader通過與Betaworks(Digg的母公司)旗下各個子公司協(xié)作,使其在數(shù)據(jù)挖掘上具有更加獨特的優(yōu)勢。就像Digg的CEO Andrew MacLaughlin所說:“我們不僅僅只是想做一個RSS閱讀器,我們不是去努力做一個更好的Google Reader,我們的目標就是一個具有理解能力和有效地處理網(wǎng)絡上所有信息流的工具?!?/p>
面對著Twitter、Facebook、Google+地強勢進攻,提供高效、體貼、個性化的服務,順應移動時代的發(fā)展,才是各位參賽者獲勝的法寶。只有這樣,才能堅守住RSS的大營。
RSS和這個時代的閱讀
被譽為數(shù)字時代羅賓漢的計算機天才亞倫·斯沃茨(Aaron Swartz)于2013年1月11日在其紐約布魯克林的寓所內(nèi)用一根皮帶上吊自殺,年近26歲。
“知識和公共資源的生產(chǎn)是由公共資金支持,那么成果應免費分享給全人類”,這個簡單的理由讓這位聰明絕頂?shù)挠嬎銠C天才兩次“非法”下載付費文檔并免費傳播,最終被警方起訴。在認罪辯訴階段,這位敏感憂郁的天才選擇了離開。
在亞倫·斯沃茨短暫而傳奇的一生中,14歲那年參與創(chuàng)造RSS 1.0無疑對他的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網(wǎng)絡極客將RSS制定成一個開放的、平等的、發(fā)散的、免費的網(wǎng)絡聚合技術(shù),就像互聯(lián)網(wǎng)一樣,它允許任何人,不管身份如何、背景怎樣,都可以去使用去思考去改變,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平等自由分享的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RSS秉承著像亞倫·斯沃茨這樣的極客的精神思想,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然而Google Reader的關閉敲響了RSS衰老的警鐘,人們更多的在Facebook和Twitter這種社交平臺中獲取信息,曾經(jīng)的閱讀習慣轉(zhuǎn)移到了社交網(wǎng)絡上,閱讀成了一件“想想就好”的事情。就連《泰囧》這樣的爆米花電影都可以站在中國電影最高票房的寶座上,我們就可以知道生存的壓力讓所有的人都身心具疲。我們沒法指望人們經(jīng)過了一天辛辛苦苦、斗智斗勇的工作后,還能努力思考出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和電影的精神內(nèi)涵,或許一部像《泰囧》這樣可以邊看邊吃、搏人呵呵一樂的電影才更能吸引他們掏錢買票。
電影如此,閱讀亦然。睡前飯后寶貴的時光是留給與自己幾乎無關的中外大事,還是找個樂子,@下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我想絕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后者。人們早已無暇顧及那些“更重要”的事情,更不要說靜下心來去閱讀去思考。而更為糟糕的是,RSS所代表的互聯(lián)網(wǎng)開放精神正在逐漸消失。Facebook和Twitter都選擇將自己的信息圈為己有,根據(jù)己方的利益經(jīng)行授權(quán)。與自由抓取信息的RSS相比,這些由大眾產(chǎn)生的信息卻成為了某些壟斷公司獲取利益的籌碼。
這當然不是危言聳聽。仔細想想,你已經(jīng)有多久沒有打開RSS閱讀器,又有多久沒有翻幾頁遲遲未看完的書?在我們變得越來越懶于閱讀和思考,變得要靠社交網(wǎng)絡來發(fā)時間時,我們就選擇了變成一只井底之蛙,選擇只關注井口大的天空。不管RSS和它的閱讀器們變得再好,也終要被Facebook、Twitter所打敗。
RSS能夠走多久,要看它變革的步伐,更要看我們這個時代中的每個人,對閱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