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平
古董是什么?古董是先人留下的一件器物,是歲月打磨的一段記憶,是上蒼遺漏的一片眷顧。
她從遠古幻化而來,歷經盤古開天、朝代更迭、風霜雪雨,萬古不化,愈久彌堅。
古董帶著歲月的痕跡,流經上朝天古,目睹刀光劍影,鐵啼奔流;記載歷史演變、斗轉星移;感受人間冷暖、萬古蒼涼。
她是濃縮的日月、造物的精華,也是先人的精神、民族的魂靈。
她又何嘗不是先人的化身,肉體易腐,靈魂難存,唯有這千古的精靈,承載先人的囑托,寄語后人無盡的感懷。
最初開始,她并不叫古董,只是一門狩獵工具、一把生活器具、一件手工制品、一柄戰(zhàn)爭利器……待到山崩地裂、風雨剝蝕,大多已經損毀、破碎、遺落,剩下的便是古董、寶物和上蒼的饋贈。
她本無血性、分文不值,是人類賦予她太多的光環(huán)、價值,教給她無窮的貪婪和殺戮。在千年歷史上,歷朝歷代都將她捧為神來之物、稀世珍寶。帝王將相視其為鎮(zhèn)國之寶,商賈名流當著價值連城,文人騷客引為曠世珍奇。
多少尋寶、探寶的故事在民間傳說,多少藏寶、奪寶的傳奇在坊間流傳,多少護寶、獻寶的壯舉在國人中吟唱。寶藏,一個在歷史上經久不衰的故事、一個被國人津津樂道的傳聞,總是充滿大喜大悲、大徹大悟。
帝王將相的珍寶有人朝貢,達官顯貴的寶物可以索取,商賈巨富的珍藏高價買進,平民百姓、爾等庶人或許家有祖?zhèn)?,偶有撿漏。但擁有寶藏,是喜是悲、是禍是福也不盡其然,就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歷史上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藝術情有獨鐘,表現(xiàn)為他對《蘭亭序帖》的珍愛與推崇?!短m亭序帖》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全篇28行,324字,章法布白渾然一體,整篇文字書寫自然流暢,意趣高遠,在古代藝術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在書法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唐太宗在喜獲《蘭亭序帖》之后,將其視為御寶,置于座側,朝夕觀覽。不僅自己模習,還曾命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諸葛貞、韓政道、趙模等人精心勾模填廊數(shù)本,分賜大臣和太子,供之模習。此外,還命大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人各寫臨本,流傳天下。太宗死后,“蘭亭繭紙入昭陵”,高宗李治將《蘭亭序帖》原件置于太宗枕邊,與之陪葬。足見唐太宗對《蘭亭序帖》的癡迷偏好。
帝王身前坐擁江山珍寶,死后無數(shù)寶藏陪葬,結局好點的被文物發(fā)掘重見天日,辛追、秦始皇陵有幸被后人瞻仰;結局不好的被盜墓賊挖走尸骨難存,東陵大盜——軍閥孫殿英,連生前雍容華貴的慈禧太后死后若干年都不放過,慘遭掘墓凌辱,是何等可悲可嘆。歷史上強人富人庶人擁有的寶藏,大凡后來也被追殺、搶奪、賤賣、散盡,世代相傳的能有幾許。人活一輩子,藏不過三代;寶物易手,問之何來。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富甲天下,寶藏無數(shù),故宮皇宮,天朝圣物,被八國聯(lián)軍洗劫一空,奇珍異寶散落世界各地,是為天譴國恥。
古董珍寶,時代不同,命運各異。在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社會,她或許是災星、累贅,搞不好就會遭來殺身之禍,血光之災。一家老小,為了逃難避災,哪還顧得家俬器物、壇壇缽缽,活命要緊,百物何用。在國家蕭條混亂、老百姓衣食無著的年代,古董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拿衣穿,更沒有心思供人欣賞和把玩。文革時期古的東西一律當“封資修”掃除,打砸燒毀片甲不留,人們避之唯恐不及,將古董視為洪水猛獸和邪惡之物,生怕沾身惹禍。以致文革浩劫后哀鴻遍野,文物無存。
這個時期的古玩珍奇,就好比天女貶到人間、貴婦遭到遺棄,可謂暴殄天物、一文不值,令人痛心疾首。
上下五千年,縱橫千百回。中華民族曾有過四次大的收藏熱,每千年難遇一次。她們分別是北宋時代、乾隆盛世、清末民初和七十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始發(fā)三十多年前的第四次收藏熱,時至今日一直熱度不減,高燒不退,持續(xù)時間之長、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社會之深實屬罕見,很值得國人探究和深思。
在宋朝,曾有兩個傳奇人物成就兩段收藏佳話。宋代大書法家米蒂是中國古代賞石界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米蒂喜愛奇石到了如醉如癡、如癲如狂的地步,而“米蒂拜石”的故事流傳至今。李清照(1084-約1151年),自號易安居士,濟南人,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宋代詞壇有別于諸家而獨樹一幟,可與第一流作家比肩的女詞人。同時,李清照也是一位金石檔案收藏家與學者,其收藏年代上自夏、商、周,下迄五代,收藏種類有樂器、炊具、食器、盥洗具、舀水具、大酒器等器皿盛物,可謂林林種種、包羅萬象。
時至今日,歷史何曾相似。忽如一夜春風來,全國興起收藏熱。無論是達官貴人、文人雅士,還是市井凡夫、布衣草民,無不趨之若鶩,狂熱追捧。這其中有為收藏而收藏,有為收藏而研究,有為收藏而雅致;亦有守藏為奴,從不示人,生怕見光;還有的以收藏謀生聚財,覓寶交易拍賣、或行賄官場商場,為自己謀取更好的位子和利益。
官方的交易有的在臺上,有的在私下;商場的交易在鑒寶會、拍賣會上;民間的交易在路邊、地攤上;朋友的交易在家中推杯把盞、談笑風生中。古玩交易,有真有假,全靠慧眼識珠,經驗老道。暴利趨使,難免落俗,也有坑蒙拐騙,鋌而走險。有的信誓旦旦,有的巧舌如簧,有的口蜜腹劍,無不用心良苦。在民間街坊,設騙局,演雙簧,來點苦肉計,搞神秘人造訪,加傳聞逸事,無所不用其極;在臺面公開場所,開辦專家電視鑒寶、藏家買家兩邊忽悠,舉辦專場拍賣、假托買主哄抬;在交易市場公開造假賣假,謀取暴利?!疤煜挛跷?,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辈粫r發(fā)生的古墓被盜、國寶被竊的驚天大案,有曾經報道過的“金鏤玉衣”“皇帝玉璽”的造假騙局,還有國家級文物專家上演的公開作假、指鹿為馬的惡作劇。古董市場魚龍混雜,個別層面亂象從生,構成一幅當今社會收藏的眾生相。古人若知,不知作何感想。
我以為搞收藏,有如看山,遠近高低各不同;有如觀景,意境心境因人異。急功近利,獲取財富,是謀生的境界;附庸風雅,裝點門庭,是古裝的境界;以藏養(yǎng)藏,以物易物,是古玩的境界;回饋社會,物我兩忘,是藏家的境界。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是何等的境界。
盛世收藏,耀我中華。收藏熱帶來了中國的文化熱、國學熱和投資熱,也帶來了文物回歸熱、孔子學院熱和民族復興熱。一大批有志之士投身文物保護事業(yè),他們或自費興辦私人博物館,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或花巨資從國外拍回珍貴文物,無償捐獻給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還有的建紅軍紀念館、紅色紀念館、抗日紀念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為的是記住一段屈辱,牢記一段血淚史,更好地緬懷先烈,激勵后人。馬未都先生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舉世無雙,藏品稱絕。他的收藏經、講學經與其人品、德行相得益彰,令人欽佩。他曾公開表示,要將自己畢生收藏的心血和民族瑰寶無償捐獻給國家,惠及子孫萬代,以了結心中多年的夙愿。這是何等的胸襟和意境!在馬老先生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的感召下,全國民間珍品館、地方博物館和私人收藏館如雨后春筍應運而生,題材各異,特色鮮明,爭奇斗妍,異彩紛呈。這些館藏或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或被指定為愛國教育基地,或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享譽中外。
盛世收藏,享受太平,是民族之福、大眾之福;民間藏寶,大眾收藏,是社會的進步、開明的紀元;弘揚中華文化,保護民族瑰寶,是國之重任、民之榮耀!
國之收藏正當盛世,民之收藏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