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淇
摘 要 “小悅悅事件”折射出的更多的是道德層面的問題,尤其是傳統(tǒng)美德在當代“被遺忘”問題。本文介紹了小悅悅事件的情況,并以自己作為一個見義勇為者的身份剖析了道德滑坡的原因,提出了應該加強教育和保護見義勇為者的建議。
關鍵詞 “小悅悅事件” 見義勇為 道德
一個兩歲的佛山女童,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壓,肇事車逃逸后,三名行人經(jīng)過小悅悅身旁,均沒有停下腳步;幾分鐘后,又一輛貨柜車碾過小悅悅,爾后,幾分鐘內經(jīng)過的多名路人,均見死不救。最后,一位拾荒阿姨把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其家長。然而,由于傷勢過重,小悅悅已生命垂危。這一事件稱“小悅悅事件”。
事故發(fā)生地佛山當?shù)孛襟w批判那18名路人,在網(wǎng)上,悼念小悅悅、痛斥社會道德淪落的聲音不絕于耳,悲劇發(fā)生僅一天,新浪微博就有數(shù)千條相關留言?!靶倫偸录贝掏次覀兊男撵`,過多的指責都是無意義的,我們要反思,在反思中追問,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源何在?
我認為人們不是對見義勇為淡忘了,而是現(xiàn)在對見義勇為者的保護微乎其微,人們恐怕不敢見義勇為了。魯迅先生曾經(jīng)寫道:“救急扶傷,一不小心,向來就容易被人誣陷,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患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路人圍觀甚至于高興的人盡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闭玺斞赶壬f的,見義勇為的人卻被誣陷的事經(jīng)常存在,典型的是2006年的“彭宇案”。年輕人彭宇在公交車站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徐壽蘭,并將老人送到醫(yī)院。最后徐壽蘭把彭宇告上法庭,稱是彭宇撞到自己才來扶的,并要求彭宇賠償。本應還予彭宇清白的法官卻根據(jù)“公平原則”判決彭宇一審敗訴并賠償徐壽蘭4.5萬元。案子最終以雙方和解撤訴結束,“扶起老人反被訛”的社會風氣深深影響我們,人們往往會以彭宇案作為自己不施救的借口。
現(xiàn)在我們自己設想一下,我們真正救一個人會給我們帶來多少“麻煩”。我以本人的身份做假設,我救下了一個被車撞得女孩,撞車司機逃逸了。我需要馬上把她送到醫(yī)院,如果這個女孩在我送去醫(yī)院的路上突然死亡,那這個責任誰負?我需要經(jīng)過多長時間才能脫離責任這個干系?我如果在救人過程中受傷了,我的醫(yī)藥費由誰承擔?如果這個人能夠在我的幫助下安全到達醫(yī)院,醫(yī)院會馬上先讓我簽字,這時我的麻煩可能又來了。醫(yī)院會讓我聯(lián)系女孩的家屬,家屬到醫(yī)院來往往受情緒波動不分青紅皂白先把我數(shù)落一頓,可能弄清真相后會對我說聲感謝,我原本可以回學校正常進入學習狀態(tài)了,可是警察這時會聯(lián)系到我的學校,來問我目擊情況以幫助他們找出真正逃逸者,由于情況比較復雜,還可能被三番五次叫出去問情況,生活完全被打亂,我先要把自己撇清關系,然后才敢給警察提供些線索,警察根據(jù)我提供的線索找到了最后的“真兇”,真兇進了監(jiān)獄,我和我的家人可能會時時刻刻遭到真兇的報復和威脅。這時我想問:為什么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影響了我正常的生活。
如果見義勇為不是被誣陷就是被折磨,那人們真的不敢見義勇為了。救人是人的天性,但是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目前有些學者和律師對“小悅悅事件”高度很重視,他們建議將見死不救入刑法,效仿國外建立見危不救罪。我覺得這種做法不但不能改變冷漠的現(xiàn)狀,而且還會更加加劇這種冷漠,人們看見需要救助的人往往視而不見或者為逃避責任而躲得遠遠的,連圍觀可能都不敢了。而往往圍觀還能給外界一個求救“信號”,想施救的人看見圍觀就會施救,沒有了圍觀,施救的可能就更少了。所以我認為立法上應該考慮的不是對見死不救的入刑,而是對見義勇為者的保護。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認為,對于見義勇為的保護,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才是負有全面責任的主體,除了成立基金會等資金保障外,見義勇為公民的安全保障、勞動就業(yè)、醫(yī)療和其他救濟,對見義勇為行為的宣傳等,都應當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職責。
同時,我認為道德的滑坡與中國的教育也有密切關系,對見義勇為教育的加強是必要的。據(jù)現(xiàn)場錄像顯示,小悅悅事件發(fā)生時,一位母親帶著自己的小孩經(jīng)過,小孩與小悅悅年齡相仿,可以說這位母親應該比常人更有對小悅悅的憐憫之心,可是這位母親看見被碾過的小悅悅竟然無動于衷,母親的行為深深的烙印在孩子的心中,母親的這種榜樣的教育勢必會培養(yǎng)出一個有道德缺陷的孩子。現(xiàn)在小學生守則將見義勇為刪去的做法值得質疑,小學生從小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了見義勇為的教育,家長在身邊沒有樹立好的榜樣,等到十年后,二十年后,未來社會將會可想而知。所以我認為加強見義勇為的教育是必要的,我們至少要在高中、大學中加強見義勇為的教育。北京某高校呼吁大學生見義勇為,并建立了見義勇為基金,獎勵見義勇為的大學生,該學校的法學院教師和同學免費為見義勇為的人打官司,這既是對見義勇為者的保護又是對大學生教育的有效方法。讓同學們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成長,祖國未來的花朵才不會讓未來的社會冷漠。
參考文獻:
[1]楊學龍. “小悅悅事件”引發(fā)的道德思考[D]. 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論文集.
[2]徐鋒.小悅悅慘劇應觸發(fā)“冷漠之我”自省[N]. 廣州日報2011 年10 月17 日第 002 版.
[3]謝靚. 小悅悅事件呼喚社會道德體系重建[N]. 人民政協(xié)報2011 年12 月31 日第 A03 版.
[4]謝靚. 小悅悅事件呼喚社會道德體系重建[N].人民政協(xié)報2011 年12 月31 日第 A03 版.
(作者單位:大連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