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薩奇、尤倫斯、??说葒H藏家拋售之后,昌阿特、阿特塞帝、阿拉里奧等韓資畫廊陸續(xù)撤離,畫廊業(yè)在國內生存之艱難可見一斑。
韓系畫廊之痛
新年伊始,阿拉里奧緊步昌阿特、阿特塞帝的后塵,宣布退出中國市場。與當年外資畫廊扎堆入駐北京的熱潮相比,這次黯然離場多了幾分英雄末路的悲涼。要知道,這些韓系畫廊曾大力推動過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幾乎與張曉剛、岳敏君、方力鈞、王廣義、曾梵志等知名藝術家都有過合作,因此,這次集體退市在業(yè)界引發(fā)了強烈反響。
不過,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濤對此并不感到意外:“從市場角度而言,這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其實一直有很多外資畫廊做不好而退出中國市場,只是韓國畫廊群體相對比較集中,容易引發(fā)社會關注而已”。至于韓系畫廊集體退市的原因,季濤認為:“首先,這些外資畫廊關注的是中國當代藝術,或者是怎樣把國外的當代藝術引進中國,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比較小眾,而且一直在走下坡路。其次,外國畫廊在中國有些水土不服,因為文化理念的差異,推廣的藝術家可能很難得到市場的認可。再次,關稅問題對當代藝術影響很大,目前海關監(jiān)管更加嚴格,畫廊運營成本增高,很多東西很難帶進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國內的一級市場很難做,大部分畫廊都是在賠錢經營?!?/p>
另有資料顯示,韓國從2013年開始征收藝術品轉讓稅,這可能讓一些韓系畫廊更加力不從心。其實,韓系畫廊比中國內地畫廊成熟很多,基金和企業(yè)贊助支持占了很大份額,但金融危機之后,畫廊贊助大幅縮水,資金鏈斷裂使得一些畫
與季濤觀點比較類似,北京畫廊協會會長程昕東也曾多次表示,現在國內盈利的畫廊只占到7%左右,甚至可能更少。國內畫廊業(yè)的整體環(huán)境如此糟糕,來自韓國的畫廊想要做好,其難度可想而知。此外,韓系畫廊大都集中在望京地區(qū),比如798、酒廠藝術區(qū)、草場地藝術區(qū)。近年來,這一區(qū)域的租金呈幾何式上漲,這對經營慘淡的畫廊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現在國內很多畫廊都在推年輕藝術家,為什么?不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好,而是因為廉價”,這樣的分析點到了畫廊經營的痛處。
廊被迫改變經營策略,如阿拉里奧在退出中國之前,已經先后關閉了在紐約和首爾的分店。韓系畫廊退出中國市場的原因不一,但這種集體性撤離卻在向社會釋放一個利空信號,使得整個市場信心受挫,質疑和觀望情緒加劇,這對行業(yè)的打擊將是難以估量的。
本土畫廊處境堪憂
韓系畫廊走了,但他們所遭遇的問題,對本土畫廊而言,將是短時間內無法逾越的心霾。中國畫廊業(yè)發(fā)展不過20年左右時間,具有品牌影響力的畫廊屈指可數,與國外類似高古軒、白立方這樣的畫廊更是差距甚遠。國內一些知名藝術家,比如曾梵志、張曉剛等都是在國外包裝,或者是拍賣公司拍起來的,經由國內畫廊一點點包裝起來的藝術家很少。
季濤分析認為:“國外有些畫廊擁有幾百年的歷史,好的作品都在畫廊手里,但中國的畫廊是半路出家,國內市場中的主體賣品基本都是沒有經過畫廊代理的,這就形成了國內畫廊速成與滯后,跟市場之間有斷層?!被谂c市場的這種差距,很多畫廊也就變了味,成了低進高出,賺取差價的代賣。這種比較低端的模式,也是畫廊的無奈之舉。如果選擇長線經營,包裝推廣藝術家的成本高昂,需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成本付出之后,有可能市場并不買賬,還得經受藝術家違約的風險。風險的客觀存在,使得畫廊在簽約后依然顧慮重重——該做的展覽不做,該做的宣傳也不做,藝術家撇開畫廊私下交易,反過來畫廊在包裝和推廣方面更加消極。合約破裂之后,雙方往往還會互相推諉責任,甚至反目。
張曉剛曾經表示,不是市場要你妥協,而是你要創(chuàng)造市場,商業(yè)與藝術不應該存在對立關系,這個觀點說出了很多藝術家的心聲。因為畫廊要利益分成,有些藝術家繞開畫廊,直接找拍賣行或者收藏家。即便與畫廊簽約,也只是將畫廊作為作品銷售的另外一種途徑,那么,這種經紀代理關系也就名存實亡了。對于藝術家直接送拍的做法,季濤表示理解,“正規(guī)的畫廊包裝代理藝術家一般是買斷,或者給付押金,但拍賣行是代銷,不用那么高的成本,可以集中大量的藝術作品供藏家選擇。另外,畫廊與藝術家是比例上的分成,是一種零和狀態(tài)。拍賣公司是收取傭金,與藝術家是一種合作關系,不是對抗關系。再有,拍賣行的宣傳效果好,業(yè)內影響力大,所以,一些藝術家愿意將作品送到拍賣公司”。對于業(yè)內人士指出的,畫廊一直在走下坡路,是因為拍賣公司和藝博會嚴重擠占了畫廊的發(fā)展空間。季濤則認為,“我不太認同擠占這個概念,拍賣行與畫廊的關系,形象一點來說,就是大賣場與零售店的關系。藝術品銷售涉及到品牌因素、作品真?zhèn)蔚膯栴}。畫廊一般是小本經營,沒有那么大的資金實力,代理的畫家有限,而且畫廊是一對一的服務,價格不透明,買家可能會有壓力。與之相比,拍賣行的作品價格相對公開透明,選擇范圍比較大,懂的人和不懂的人都可以參與,大家可以交流,可以比較。作品成交可以滿足一些人的自信,還可利于以后作品出手。其實,一二級市場倒掛的現象并不奇怪,這是初期市場比較容易出現的業(yè)態(tài)狀況?!?/p>
畫廊繁榮還有多遠
韓系畫廊的離開,使得有些業(yè)內人士開始抱怨外資畫廊在國內市場調整時不能共度難關,這與尤倫斯拋售時的抨擊論調如出一轍。不可否認,國際優(yōu)秀畫廊的參與,可以推動國內藝術市場向前邁進,但是,外資畫廊進駐中國是以盈利為目的,當沒有錢賺的時候自然就會打道回府,而且外資畫廊有什么義務培養(yǎng)中國市場呢?反過來問,難道國內市場的發(fā)展只能仰他人鼻息?
目前,不少從業(yè)人員正在發(fā)出悲觀的聲音:畫廊已經成為一種夕陽產業(yè)。時態(tài)空間創(chuàng)辦人徐勇在采訪中表示,“誰想要找罪受就來開畫廊吧,除非你是某種怡情的需要,而且能燒得起錢”。這恐怕是很多畫廊從業(yè)者的心態(tài)寫照。但是,季濤仍對畫廊的前景充滿期望,“拍賣行不會長線經營一個畫家,畫家要搞創(chuàng)作,也不能自己包裝自己,總要有人來運作。另外,藝術品可以彰顯藏家的文化品味,擁有收藏、裝飾、投資保值的獨特優(yōu)勢,從長遠來看,畫廊,包括拍賣都應該都是朝陽產業(yè),未來應該可以做得更好”。當然,季濤也深知畫廊之路困難重重。他表示,畫廊的運作需要有品牌的建立,推廣藝術家,需要有敏銳的學術眼光和雄厚的財力,但是大部分畫廊不懂經營,不懂如何去包裝推廣畫家。所以,培訓如何去經營畫廊,就成為北京畫廊協會的主要工作之一。此外,對文化產品,國家產業(yè)政策的支持十分重要。比如說,設立單獨的稅率,在政策上有一定傾斜,就會吸引更多的人與資金進入畫廊業(yè),但至少目前來看,國家稅收政策并不是一個支持的態(tài)度。
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單個畫廊的力量十分微弱,抱團取暖、共度寒冬就顯得十分緊迫。畫廊集體發(fā)聲,并充分利用協會的力量,爭取更好的扶植政策,吸引更多的基金會與社會力量贊助,是很現實的選擇。季濤指出,“畫廊也應該多嘗試一些新的合作模式,我相信以后肯定會有專業(yè)的品牌畫廊,藝術家不再急功近利,配合畫廊從長遠考慮,藏家從藝術家手里拿不到作品,要去畫廊購買。只不過,因為社會大環(huán)境的問題,可能市場走向誠信、走向規(guī)范化的進程會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