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順
周末的晚上,文聯(lián)的陳老師攜夫人前來寒舍品茗論石。這在華安,也算是“雅致”卻簡單的生活方式了。席間,話題再次重回十五年前,其時陳老師邀我與其同去尋覓九龍璧。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九龍璧已讓一小部分獨具眼光和智慧的學者和藏石業(yè)者獲益不菲——這是后來人們趨之若鶩地大撈奇石并直接地促成了華安一大特色產業(yè)的引子,當然,這是另話。
雖然陳老師的極力邀約,可是當時剛進入電視臺癡迷于電視拍攝工作的我卻不為所動。不為所動所直接產生的效果有兩個,一是有一段時間我能夠專注于影像表現(xiàn)生活;另一個就是,每一塊的九龍璧奇石所有者都不是我——這種遺憾在一段時間以后一直揮之不去,特別是在后來有一天我無意中在菜地里挖出一塊人物形象逼真、山水意境奇妙的九龍璧奇石時,曾一度讓我激涌起尋找奇石的沖動。沖動是一度的,隨著工作的變遷,現(xiàn)在能擺在我客廳的奇石依然是屈指可數(shù)。
陳老師夫婦應當可以算是九龍璧收藏鑒賞界的先行者了。九龍璧后來叫華安玉。是“華安三寶”中最讓人不可思議的一寶??v覽世間物態(tài),幾乎都可在這種奇石中映像出來。有一位老領導也是奇石收藏界的前輩,曾經請我為他的華石軒寫首詩。對奇石早就意蘊于心的我竟動不了筆,直到一年后才敢惶然慢吟:“華賦一方山水韻,石觀萬象夢千尋。軒堂璧玉乾坤在,頌雅風流自古君?!贝笞匀混`性浩蕩而古怪神秘,居然能夠在幾億年前,預言般地把古今中外、人情物象,甚至是一段歷史事件,逼真地凝固在華安縣九龍江一帶的奇石上,然后再讓有靈性的華安人,一一尋找、挖掘、展現(xiàn)出來,或在現(xiàn)實中、或在歷史里,進行比擬與想象。從這個角度講,其實大自然才是一個真正神奇的“預言家”——奇石,就是它的預言載體。而對于真正的尋石者,每發(fā)現(xiàn)一塊奇石,那種驚喜、那份心跳、那種自得與驕傲,都仿佛穿越于歷史人文與天地造化的感應通道,靈魂舒展、神采奕然。
陳老師就是神采奕然的一個。他的微笑和目光常常流連于他的那些寶貝奇石里。靈動的“千年神龜”,寂寂的“層林山野”,從意境到象形、從素描到浮雕,朗朗乾坤事物盡在石中。陳老師面對他的寶貝如數(shù)家珍其神炯然。陳老師是作家。這個身份特意點明是因為,他能獨具以作家觀察生活的思維和深厚文化知識來審視每一塊奇石。涉及“石文化”,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也許他的那些寶貝奇石并非所有華安玉奇石中之極品,但他對于奇石所蘊義的闡釋均別有一番意味,浩瞑之中使人豁然開朗。從一種程度上講,奇石收藏家要比其它行業(yè)的收藏家難當,對奇石真正精品的判斷與鑒賞可不止像單純的古董古畫等古玩收藏所涉領域那么專業(yè)與專一。奇石收藏家的要求更高,皆凡古今中外、人文社會、歷史文化、天文地理、民族宗教、神話傳說、自然生物、各類書畫藝術乃至現(xiàn)代卡通動漫都要廣泛涉獵,換句話說,奇石收藏家是雜家里的行家。若再加上擁有投資家的理念,當社會繁榮昌盛到一定階段,其必然成為奇石商海中的佼者、巨頭。當然,這也是另話。
陳老師的神采奕然并不僅限于對奇石的自我鑒賞,當然也不止于奇石交易、交流過程中所獲的效益。說性情點,其實是心靈深處的醉意山水。九龍璧(華安玉)的地質形成緣由、玉質肌理奇觀,許多玉石專家已經撰寫了大量的研究探索論文和鑒賞品評美文。陳老師就寫過不少。但在我的記憶里,他那一篇記述夫婦倆尋覓奇石過程的散文讓人倍感親切和情趣。他們在風雨陽光中尋覓河灘、涉略山澗,得石的驚喜,徒勞的淡定,饑餓的忍耐,奇遇的期待,如此百感,交集于心,令人大為感慨。
九龍璧奇石的“奇”其實在于發(fā)現(xiàn)。黃仲琴一世紀前曾在《華封觀石后記》一文里擲地有聲:“璞不長埋,其留有待。”整整一個世紀過去,倘若黃老先生能再游華封(今華安),估計也會欣慰地感慨吧,其時雖“有石求售”,如今已經隨處可見大批大批的石農們從大自然中千挑萬選地撈拾形狀各異的奇石,匯聚成堆、成山、成城,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奇石愛好者也從四面八方聞名而來,一個個“奇石村”應運而生,交易商城觸目皆石,千奇百怪,而石農們也一個勝似一個地成為本土賞石專家,他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早就存在于身邊的寶藏。400多年前的徐霞客先生可能也不會想到,當年千辛萬苦地翻山越嶺多次入閩二至華封,所驚嘆于“危石疊嵌”、“石累空間”之地,后來竟成為國石候選石九龍璧的誕生地。“其石大如百間屋”,受此奇觀吸引,徐霞客不忍“交臂失之”,不顧“荊棘藤刺叢”,“從澗水中攀石踐流,遂抵溪石上”。后“始得路”,再“逾嶺下舟”。如此奇石異景,令這位偉大的地理學家、探險家感受深刻而捉筆千言,細細記之于閩游日記。徐霞客,成為史上曾述及華安的最有名的著文者。
說來也奇,那塊從菜地里偶然發(fā)現(xiàn)的九龍璧,圖案明晰,山影如黛,色彩紋理層疊,霧繚繞山縹遠,一行者背負行囊休憩于遠山前。此情此景豈不是徐霞客旅途縮影?不管是巧合還是附會,命名為《徐霞客入閩圖》,也算作為華安人敬仰這位偉大的地理學家而致以真心“石”意的表達了。談不上精品,但正是這塊奇石,激起我真正關注和迷戀上九龍璧并且震撼于自然神奇之力。此后一段時間,我在九龍江北溪灘上覓拾到了《卡通:畫龍點睛》《壺:寒夜客來茶當酒》《浮世繪之舞者》《浣溪女之春》《峻美河山》《天倫之樂》《鶴立祥和》《楷書“八”字》等,算是擁有屬于自己的奇石供暇時品賞。時光易老,一晃十年如水,而九龍璧卻愈發(fā)魅力,國石候選石、中國觀賞石之鄉(xiāng)等“國”字號名譽冠冕而來,甚至有奇石鑒評專家斷言:九龍璧定能登上奇石王座。
品茶間,陳老師談著近年來九龍璧奇石發(fā)展歷程和走向,語輕,意重。在他的話語里,分明流淌的是對于家鄉(xiāng)奇石難于沉淀的暖暖的情誼和厚愛。或者說,陳老師其實不是在撿石藏石,而是在讀石。讀石,就是讀史,就是讀自然人生。當覓石、賞石達至如此境界,審美,已超越了奇石本身。我想,凝固與靈活,正是九龍璧奇石“物有形而神無邊”的魅力所在。
莫名的,對奇石的神往再次潛流暗涌如潮。于是利用雙休日立即行動起來,與陳老師夫婦和幾個好友家庭組成“尋寶隊”開始了河灘一日游。之所以稱之為“游”,實是全把那天的撿石當成一次體驗。事實也是如此,雖然歸程時我們都兩手空空,事先準備的裝石袋子全沒派上用場,但所有一行人依然興奮不已。特別是孩子們更是興奮。在河灘上,雖然他們不知道大人們要找什么樣的石頭,卻特別帶勁地沖這沖那,每撿到一塊都要大喊大叫,如獲至寶。在九龍江,雖然河石灘上的石頭幾乎都屬于九龍璧石,但偌大的一整片石灘竟找不到幾塊如意的奇石,盡管有點缺憾,卻心意已足。是啊,既然是“寶”,哪能那么輕易得到呢?但我們感受到了河灘上天空的蔚藍和寬廣,兩岸青山的溫柔和嫵媚,一江流水的平靜與激情。這,也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無價之寶啊。
撿奇石的樂趣在于過程,但如獲得一二精品,那種狀態(tài)簡直就是幸福地沉醉。覓石需要機遇與緣分,在業(yè)界里叫石緣。奇石《飛天女神》的出現(xiàn),就是一個喜從天降的過程。那天在北溪支流一處青碧如畫的山澗里,“飛天女神”在溪石灘上靜靜地等待著我的到來,就在那一瞬間,我與大自然完成了一個億萬年前就注定要發(fā)生的約會。無論從石質、圖案構成、色彩紋理還是畫面主題、人物形象它都幾乎無可挑剔。
九龍江里九龍璧,一石已納天下奇。也許我們與九龍璧的相知相識太晚了一點,但在歷史長河中,九龍璧依然以其特有的品質與風格沉默著不言的內涵,一個預言,一種寓言,讓你想象和追索,讓你審視和求證。華安是有福之地了,我們,品著香茶,賞著奇石,算不算是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