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喜勇
一、以魯本斯為代表的巴洛克藝術是一種充滿張力的藝術
“巴洛克”(Baroque),意為“變形的珍珠”,是一種以熱情激昂、豪華壯麗為風格的藝術樣式,風行于十七世紀的歐洲。巴洛克藝術注重形、色、光、運動與想象力和夸張的強烈反差,將文藝復興之后理性的安寧與和諧徹底擊碎,富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反映了對自由的向往,打破了宗教束縛的世俗思想,充滿著藝術的張力。巴洛克藝術豪華壯麗的特征已經(jīng)拓展到整個藝術領域,而不是僅僅體現(xiàn)在繪畫方面。
魯本斯的繪畫無論是在繪畫形式上還是在繪畫精神上都顯示出了巴洛克藝術的風格特點,是巴洛克藝術的典型代表。魯本斯的繪畫追求真實的感覺和想象力,戲劇性的構圖、強烈的運動感、豪華的色彩、夸張的視覺沖擊力,使魯本斯的繪畫充滿活力,是對巴洛克藝術的最好詮釋。
二、魯本斯繪畫中的情感張力與藝術張力
所謂“情感張力”,指的是情緒的壓抑和約束已經(jīng)成為一種向外擴張的彈性勢能和內(nèi)在的潛力。所謂“藝術張力”,指的是自己很好地體現(xiàn)自我的繪畫風格特點的藝術家,使藝術作品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
魯本斯的繪畫,由于灌注了飽滿的熱情、激情和活力,因此,出現(xiàn)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巨大張力的內(nèi)在情緒和外在藝術。為了更好地品味和汲取魯本斯繪畫中的營養(yǎng),深入了解魯本斯繪畫風格的造型規(guī)律,本文將嘗試從四個層面將這種張力的形成要因進行一些簡要分析和揭示。
1.魯本斯繪畫中的情感張力
豪華的、享樂主義的綜合情感構成了魯本斯繪畫情感張力的外在層面。如果說倫勃朗的油畫的語言和材質(zhì)技能走向了一個頂峰的話,那么魯本斯則是將繪畫的表現(xiàn)力和畫面所宣傳的感情張揚到極點的第一人。
作為一名外交官和宮廷畫師,由于魯本斯的身份特征,所以他又與大多數(shù)藝術家完全不同,優(yōu)越的生活、崇高的地位、穩(wěn)定的家庭,在荷蘭、西班牙和英國等地豪華皇家貴族之間的經(jīng)歷,使他的作品無論從主題到色彩,從造型到氛圍都展示出一個衣食無憂的物質(zhì)主義世界。這些完整的形象、艷麗的色彩顯然不是因為苦難與掙扎,而是來自窮奢極欲的享樂生活,同時,這種豪華的、享樂主義的畫面情緒還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可以沖出畫面的情緒,感染著一切對物質(zhì)享受充滿渴望的人們。
即便是他的宗教題材作品,我們看到的也不是神圣與高貴,而是極端世俗的現(xiàn)實場景。如在《帕里斯的裁判》一畫中,盡管這是一個宗教題材,但是他卻將筆下的人物,尤其是婦女,都描繪成體態(tài)豐滿,皮膚柔嫩,賣弄風騷的貴族婦女形象,而男性則都是浪蕩公子的時尚形象,這也能在某種意義上襯托出佛蘭德斯貴族所向往的那種放蕩自由和享樂的生活態(tài)度。正如法國美術史家丹納所言:“他的作品表面上涂著一層天主教的圣油,而骨子里的風俗、習慣、思想感情,一切都是異教的”。
由此可見,豪華的、享樂主義的情緒是魯本斯繪畫情感張力的第一層面。
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文關懷構成了魯本斯繪畫情感張力的內(nèi)在層面。魯本斯繪畫一洗之前莊嚴肅穆的格調(diào),使得各種藝術形象具有鮮明的性格,雖然有人評價看到他的畫就像進了肉鋪,但也可以從另一方面理解他的作品更貼近人,貼近人性自身。拂去魯本斯繪畫表層的浮華,我們可以看到魯本斯豐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另外一面。
欣賞魯本斯的作品,我們很容易被他自由夸張的構圖、流暢奔放的線條、飽滿明亮的色彩、健康豐滿的人物、樂觀向上的性格和交響樂一般和諧的畫面所感動。藝術家對各種動物奔放鮮活、生動形象的藝術表達,不僅將畫面推向高潮,更能夠帶給觀賞者以動人心魄、藝術的感覺充滿活力。這其中雖然包含感官享樂的特點,但魯本斯繪畫更多的是體現(xiàn)人道主義的高貴善良與同情以及人文主義思想的反禁欲主義思想。
與此同時,在其作品里面也曲折的反映出了愛國主義精神和對于人類自由主義精神的向往。
比如在作品《上十字架》中,刻畫的是基督耶穌肉體慘遭折磨的情形,畫面中的這支十字架顯得很沉重,但是十字架上的耶穌卻表現(xiàn)出堅定的神態(tài),神情中絲毫沒有一絲的痛苦跡象,試圖想表達一種英雄般的氣概,這與畫面下方執(zhí)行暴刑的暴徒形成了有力的對比。
正是這些豐富的人道主義和人文精神關懷的本質(zhì),構成了支撐魯本斯繪畫高度的內(nèi)在品格。
2.魯本斯繪畫中的藝術張力
動勢的構圖、奪目的色彩、夸張的線條等共同形成了魯本斯繪畫技術層面的藝術張力。繪畫的主要屬性就在于它的手工性與自創(chuàng)性,這一點在魯本斯就具有很好的代表陛。
通常在欣賞魯本斯作品時,最先感受到的是視覺上的沖擊,緊接著就是心靈上的觸動。這種藝術效果源于他非常擅長利用色彩、線條、構圖、筆觸等一些繪畫因素,使得畫面極富有激情和動感。
如在《搶劫留西帕斯的女兒》這一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中兩對男女和兩匹戰(zhàn)馬相互交錯而形成的動態(tài),能夠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運動感,他所關注的是馬匹和軀體之間色彩上的反差,表現(xiàn)的是徹底擊潰憤怒交織的激烈場面。作品構圖呈方形,畫面中兩對男女的形象構成了x形狀極不穩(wěn)定的混亂場面,運動與軀體的質(zhì)感造成一種狂熱的色彩交響曲。魯本斯的繪畫之所以能夠呈現(xiàn)出強烈的吸引力和偉大的生命力,是因為他在運用色彩表現(xiàn)力的基礎上,加注了自己的感情。畫面中運用了相當多的鮮紅色、活力的代表色黃色以及加入了強烈的明暗對比,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情感表現(xiàn)力,從而使畫面充滿動感和活力。
作為魯本斯自己,他能夠把所有的技術要素充分調(diào)動起來,使它們不露痕跡地服務于主題,才使得魯本斯的繪畫充滿了全面的藝術張力。
激情的、非理性的、想象的藝術形象共同構成了魯本斯繪畫思想層面的藝術張力。古典主義所追隨的是人性中的理性,而巴洛克藝術則強調(diào)人的感情。巴洛克藝術家已經(jīng)認識到,自然的內(nèi)在精神才是藝術家關注的重點。以魯本斯為代表的巴洛克藝術家們,憑借著對藝術的堅持和熱愛,專心致力于對新形式、新思路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逐步加強了對藝術的理解。他們給予光線、陰影以及其他物質(zhì)媒介以新的含義,同時也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以此來表達對生命的感悟。巴洛克藝術家們開始由被動的模擬轉變成創(chuàng)造的沖動,改變復制自然外觀的設計理念、色彩觀和敘述性內(nèi)容。他們主張以靈感代替思維邏輯,以直接代替理性,以激情代替邏輯。可以說,不論是印象派還是后印象派,都能夠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探尋的巴洛克藝術的足跡。
三、結語
在對魯本斯作品不斷鑒賞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那種對于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和不斷地探索精神。他常常用油畫作品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運用色彩的表現(xiàn)力來注入自己的感情,同時利用不同的色彩來表達不同的視覺感受。他獨特的藝術手法、豐富的想象力、自由奔放的用筆、變幻莫測的色彩和畫面上強烈的動勢都突破了學院派的法則,豐富了巴洛克藝術的表現(xiàn)技巧?,F(xiàn)在的藝術家很少有能像魯本斯一樣專心去研究材料的技法表現(xiàn),甚至可以說,許多人都不再關心繪畫的準備工作。魯本斯把自己的信仰和繪畫技巧全部展現(xiàn)在他的作品畫面中,他的那種對于繪畫的執(zhí)著和勤奮好學的精神,值得我們后世人尊重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