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 廖建超 胡新艷
摘要:奶牛蹄病是奶牛蹄發(fā)生的病理變化,其發(fā)生與遺傳因素,圈舍環(huán)境,飼料營養(yǎng),飼養(yǎng)管理,保健措施,病原菌、病毒的感染及消化、生殖系統(tǒng)等疾病的繼發(fā)等密不可分,該文針對奶牛蹄病的預防提出了綜合防制措施。
關鍵詞:奶牛;蹄??;綜合防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07-0038-02
奶牛蹄病是奶牛蹄發(fā)生的病理變化,包括蹄病和蹄變形。蹄變形指蹄的形狀發(fā)生改變,蹄病指蹄發(fā)生了病變,臨床表現(xiàn)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蹄變形分為長蹄、寬蹄、翻卷蹄3種。奶牛蹄病,從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分為蹄葉炎、趾(指)間皮炎、趾指皮炎(毛狀疣)、和腐蹄病等;從疾病的病理表現(xiàn)分為蹄底潰瘍、白線損傷、蹄底膿腫、趾(指)間皮炎、蹄疣和趾(指)間蜂窩質炎等。
我國因肢(趾)蹄病淘汰的奶牛在10%以上,南方地區(qū)甚至高達40%,而蹄病在肢蹄病中所占比例為90%。奶牛肢(趾)蹄的好壞是衡量奶牛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所以在做好奶牛蹄部患病治療的同時,關鍵是要在平時從遺傳因素、圈舍環(huán)境、飼料營養(yǎng)、飼養(yǎng)管理、蹄部保健、病原的感染及消化和生殖系統(tǒng)等蹄病的相關因素出發(fā),綜合采取預防措施消除蹄病誘因,減少蹄病的發(fā)生。
1 做好遺傳選育
制定選種選配方案時,注意對公牛的后代情況進行調查,選擇肢蹄健壯,蹄型合格的公牛使用,避免公牛蹄型對后代的影響;加強母牛的個體選擇,及時淘汰先天性蹄變形及易發(fā)蹄病的母牛;對母親發(fā)生蹄變形的母牛不選留。
2 創(chuàng)造舒適的圈舍環(huán)境
(1)牛舍應選擇在采光性好的向陽面建造,一般建造為全封閉式牛舍,屋頂采用絕熱性好的材料,夏季防熱輻射,冬季防寒。圈舍要有通風換氣設施,加強牛舍的空氣流通,降低氨氣濃度,保持圈舍的干爽,減少細菌滋生。夏季圈舍應安裝吊扇等降溫設施給牛群降溫,預防奶牛熱應激引發(fā)蹄病。
(2)牛床及運動場的建筑材料及建筑結構,應松軟平整、清潔干燥、基底夯實。牛床保證每頭牛有寬1.5 m的活動空間。如采用水泥地面,地面應平整,有防滑小槽,牛床自前向后應有1°~3°的坡度,利于排水。地面破損后及時修補平整。如有條件,最好給牛床鋪上一層橡膠墊,減少蹄底的磨損。
(3)運動場的地面鋪設,北方干旱少雨的地區(qū)一般采用三合土(黃土、沙子、白灰)夯實、平整;南方潮濕多雨的地區(qū)一般采用水泥地面或者紅磚立碼,如用水泥地面應有防滑槽,采用紅磚立碼必須先將基底夯的堅實而平整,然后將規(guī)則的紅磚整齊而平整的碼放,防止高低不平造成蹄部的磨損。嚴禁使用沙石混及爐渣鋪設運動場地面以防石子及爐渣挫傷蹄底。運動場建成中間高兩面低的凸形或兩面高中間低的凹形,低處為排水溝,利于排水。運動場每頭牛有15~20 m2的活動面積,確保奶牛足夠的運動。如有條件最好采用排水良好的天然運動場,蹄病的發(fā)生率就會降低。
3 均衡營養(yǎng)的日糧
(1)日糧按需提供能量和蛋白,精粗比適當。按需提供奶牛對能量和蛋白質的需要量,不能隨意更改。根據(jù)奶牛產(chǎn)奶量提供精料補充料,保證喂給足夠的優(yōu)質粗飼料,精粗比例要適當,一般產(chǎn)奶高峰期精粗料比為60:40,對于個別單產(chǎn)高的奶牛精粗嚴格控制70:30范圍內。精料補充料每天分3次飼喂,在分娩后精料補充料應逐漸增加。粗飼料切成長3~4 cm,不應過短,自由采食。最好喂給全混合日糧。堅持日糧的穩(wěn)定,切忌突然變更飼料;杜絕飼喂霉變飼料和冰凍飼料。
(2)日糧中提供適宜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保證飼料中鈣、磷、鎂、鉀、鈉和硫的含量,特別是鈣、磷的量和適當?shù)谋壤?,鈣磷比在1.4:1最利于吸收;保證微量元素鐵、銅、錳、鋅、鈷、硒、碘的含量,尤其含鋅無機鹽。保證奶牛維生素A、D、E和煙酸及其他維生素的供應。
(3)為了防止瘤胃酸中毒,日糧中添加0.8%氧化鎂和1.5%碳酸氫鈉(按干物質計)緩沖劑與飼料混合飼喂。
(4)飼喂益生酵母等活性酵母產(chǎn)品,促進瘤胃微生物菌群的繁殖,改善瘤胃發(fā)酵,使瘤胃的pH更加穩(wěn)定。
4 加強牛舍環(huán)境衛(wèi)生的管理
及時清掃牛舍及運動場的糞尿,污水、石子及硬物,定期對牛舍及運動場消毒,保持蹄部清潔,夏季每日用清水沖刷蹄部,冬季干刷,并將其形成日常管理制度化。保持牛舍及運動場的平整,清潔干燥,防止糞尿污染腐蝕蹄部,細菌滋生侵害蹄部,堅硬的異物造成蹄部的機械損傷;在牛舍與運動場的圈舍進出口鋪灑生石灰等防止奶牛滑倒對牛蹄造成損傷。
5 定期浴蹄
浴蹄有噴蹄和浸蹄兩種方法。噴蹄就是將蹄部的糞尿污物清洗干凈,用3%~5%福爾馬林溶液(防止濺到乳房上造成灼傷)或15%硫酸銅溶液直接噴灑在牛蹄上。浸蹄就是在擠奶廳或奶牛的通道設立兩道池及清洗池和藥浴池,清洗池長度在5 m以上,在清洗池內鋪入棕墊或其他摩擦性大的材料(以利于清潔牛蹄),再加入20 cm以上池深的清水;藥浴池與清洗池相隔2.5 m,長度在5 m以上為宜,深約15 cm,加入10 cm深度3%的福爾馬林溶液或5%~10%硫酸銅溶液浸泡蹄部20 min/次。蹄浴液水溫掌握在15 ℃以上,才會使蹄浴液充分發(fā)揮藥效;為使吸附于蹄部皮膚上的藥物發(fā)揮作用,蹄浴后奶牛應置于干燥場地,使蹄保持干燥30~60 min;浴蹄的間隔時間夏季每隔15 d浸蹄一次或隔4~5 d噴蹄一次,冬季延長至每月浸蹄一次或間隔10~15 d噴蹄一次為宜。
6 正確修蹄
選擇專業(yè)的修蹄人員,每年在奶牛分娩前的3~6周和進入泌乳期的120 d至少對奶牛進行至少兩次維護性修蹄,對于有些蹄部結構比較差的奶牛,修蹄次數(shù)需要多一些,泌乳期過長的奶牛干奶前需要多修一次。在修蹄過程中要以矯正過度生長的角質,復原蹄趾間的均勻負重和早期去除趾指損傷為目的。當日常修蹄達到這三個目的,奶牛就會有一個良好形狀、底部平整、功能正常的蹄子。
準確判斷蹄形,防止過削。修蹄后蹄壁很健康,仍有微弱的水平條紋,光滑而不蒼白;牛蹄正面中間從蹄冠到趾尖的距離一般為7.5 cm,一些個體大的適當延長;趾間內側蹄壁是為負重面,不應該修剪;蹄底至少有0.6 cm厚,不應修剪太??;內外側蹄趾與白線連接的部位的角質至少有1.8 cm厚,并與肢體的長軸形成垂直夾角;過度生長的趾尖應該去除,剪短到合適的長度,蹄底也應該修薄,在剪切面留0.6 cm厚。
7 做好奶牛其他疾病的防治工作
做好酮病、母牛肥胖癥、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乳房炎、胃腸炎、瘤胃酸中毒、霉變飼料中毒等可誘發(fā)蹄病的疾病的防治,減少蹄病的發(fā)生。建立口蹄疫免疫制度,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進行口蹄疫疫苗的接種,做好抗體監(jiān)測,嚴防口蹄疫病毒侵害牛蹄造成危害。每周檢查牛群一次,做好記錄。當蹄變形嚴重,蹄病發(fā)生率高達15%以上,應視為群發(fā)性問題,查找病因,采取相應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