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白
從80年代到今天,崔健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獨立精神和具有前瞻性的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思考。我們今天或者更多地把他當作了一個時尚人物,而忽視了他作為追求自由精神的藝術家的價值。作為80年代的代表,崔健依然保持了他的革命沖擊力,依然是最具有穿透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而中國當代不但需要藝術家,更需要藝術思想家與革命者。
你可以說這是一部電影,它在電影院里上映,且以3D的形式。你也可以說這是一場演唱會,畢竟這基本上就算是演唱會實錄了。在電影院里看一場搖滾演唱會,這看起來特別不靠譜的方式卻因為崔健而倍受關注起來,廣州正在上映,你可以嘗試看看。
就像一部老爺車,當它在拍賣行上以豪邁的價格、奢華的裝配,笑傲那些新近出廠的大小品牌豪車時,并不令人驚訝和遺憾,但當它在公路上以超過兩百邁的速度飛馳過你身邊時,那才是讓人備感尷尬的一幕。
年過五旬的崔健依然在臺上。本來倒在“教父”的腳下不算什么,但綜觀華語樂壇,這局面大概已經二三十年了,這才是尷尬之處。
就這樣,在大家一個個急流勇退之際,崔健又一次地來了?!冻侥且惶臁纷鳛楝F場最大的噱頭是搖滾樂混搭交響樂,場面上彼此交錯,混淆迷亂,作為大銀幕觀看的電影作品,它是真實3D,技術上無懈可擊,雖不至于“音樂史詩”,但如臨其境大體上是做到了。
如果說崔健這么多年,一直在嘗試用新的形式和技術來武裝自己的音樂,那么站在這樣的碩大的舞臺上,不見老邁斗志依然昂揚的老崔,足以令他那些徒子徒孫再次膜拜的了。不是崔健不見老,而是那些年輕人老得太快,肉毒桿菌都攔不住他們的集體龍鐘老態(tài)。本來五十掛零的搖滾老炮在舞臺上蹦跳不算什么,君不見“滾石”樂隊四個加起來近三百歲的老家伙還在滿世界巡演嗎,你再看看那些吸食過“教父”血液營養(yǎng)自己的音樂人,早早已經告老還鄉(xiāng)過起了凡庸生活,或者忙著在評委席上口吐蓮花,這并非悲哀本質,而是從最開始藝術就沒抵達過他們的內心。
故此,《超越那一天》不僅僅是對人們日趨猥褻的神經的一次挑釁,也是對不那么亢奮的麻木樂壇的一次造反,老崔在繼續(xù)。此情此景,我們只能反復嘟囔那句“老頭更有力量”以消解這個世界的荒誕感了。
老炮與新聲
我還在搖滾,你們呢
崔健在臺上說:“軟綿綿的是流行樂,搖滾樂則像刀子一樣。”話雖不錯,但不夠準確。老崔應該再大膽點——你們的搖滾樂都是軟綿綿的!盡管已經很狼狽,但還是讓我們抬眼望一望中國搖滾樂的現狀吧?咦,不是空洞無物,就是早已歇菜馬放南山,跟崔健比起來,那些年輕人太早衰了。
親愛的朋友,承認嗎,崔健的帽子和弓步沒變,但他的名字依然是今天華語唯一的搖滾教父和搖滾樂壇上最有號召力的那一個。從1985年的崔健出道以降,大大小小無數的音樂人、樂隊以搖滾的名義誕生和輝煌過,但直到今天,所有人還要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不但崔健還沒過時,他也還是作為你們頭上的那把刀而時刻懸掛著。他要“超越那一天”的不是別人的,而是他自己的,不是崔健一定要超越,而是除了他自己別人更無法超越。
不管崔健的音樂今天是否還能打動你,都得承認,在華語搖滾樂市場上,迄今還沒有一個像他那么執(zhí)著和專注的。跟崔健比起來,大多數音樂人都沒那么愛音樂。他們更愛居家生活和皈依之后的潔凈中年生活,再或者要上春晚、做評委,跟娛樂圈打哈哈、跟天王天后坐而論道。當然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的生活的權利,只是在純粹的音樂范疇,那些聲稱愛音樂的人,跟崔健比起來實在愛得太短暫太孱弱。
往事與今生
沒有私生活,
但一生的愛恨情仇也都在了
《超越那一天》無論置于搖滾樂現場音樂會,還是被當成音樂電影,都顯得有那么點尷尬。如果僅僅是出于高超的技術,而想令更多的人可以通過復制的模式來觀看這場演唱會,那么它的形式感和天生的頓挫感,都令放映廳里的觀眾無法從根本上滿足;如果將之看成是一場經典的演唱會呢,可它的3D噱頭又太大了,觀賞感官上當然超過了普通DVD的形式。
它當然也不能算是紀錄片,除了演唱會的現場內容,編導還植入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幾個青年,有手持小號的,還有看上去很激情的姑娘,既有點無所事事,也有點故作頹廢,走在廢棄的工廠和荒野之地上,怎么看都有點做作。從當年張元拍攝算是中國第一部搖滾電影的《北京雜種》開始,跟搖滾結合的影像幾乎沒帶來過什么好口碑,不是矯情(《頭發(fā)亂了》),就是言之無物和充滿錯位的理解(《北京樂與路》)。《超越那一天》編導顯然不甘心,在過于平穩(wěn)的演唱會中想當然地加入自己的色彩。
這里當然沒有崔健的私生活——目前的崔健只能令你們在舞臺上欣賞,處于神和非人之間,換句話說,他的私生活以及真正的心路歷程大概還要很多年跟大家見面了,或者永遠成為箱底之物徹底被“雪藏”。
看到崔健不肯摘下帽子時,我想起他曾被偷拍過一張沒戴帽子的照片,那也是真實的崔健,可我們大多時候看不到。最近有一本傳記《滾吧,生活》,不一定是什么真實的搖滾人生,但一定是“滾石”樂隊的吉他手基思·理查茲愿意將自己的生活攤開給你看。這當然也是動人的一面,作為萬眾偶像,他放棄自己嬌柔害羞的一面,敞開往事一一擺明,這沒什么不好的。
交響與搖滾
跟管弦樂打個啵吧,
給吉他貝司鼓再多一點掌聲
在整部電影里,交響樂和搖滾樂結合的最貼切的是《農村包圍城市》,背景被大氣烘托出一種奇幻的效果,本來崔健音樂的編曲就把復雜和碎片元素習以為常,加上繁復而整齊的交響樂,呈現出來的竟然是浩浩蕩蕩的雜亂感。當雜亂變成洶涌的窒息時,那就是需要你跟著顫抖的時刻。2012年,身在現場的那些觀眾都是幸福的,他們的耳朵混淆著猛烈的吉他貝司鼓和澎湃的管弦樂交融出的亢奮,身體也在爆炸的前夕中等待導火線的燃盡。
據說三年前崔健與北京交響樂團進行首次合作的演出時,票價已經是賣出了天價,超過了當時的王菲,這從某種程度上奠定了他作為中國首席現場歌手的地位。
雖然崔健曾表示,他的演唱會不是服裝表演,但在現場還是換了套衣服,雖僅是長裝變短裝,但也看出這樣一個教父在跟你們玩真的了。
從史上著名的搖滾樂與交響樂的成功結合來說,崔健這場聯姻雖不至經典,但也稱得上是配合卓越。指揮家譚利華帶領隆重的管弦樂隊,從節(jié)奏呼應上給予了前方吉他貝司鼓足夠尊重。錯落而不失遞進的結合,大氣澎湃殆盡之時也有主音樂器的適當插入。
搖滾樂作為現代音樂,發(fā)展至今不至于窮途末路,但確實很難再有音樂上狂飆突進式的創(chuàng)新了,與交響樂的結合,不是改朝換代的藝術創(chuàng)新壯舉,最多只能是一種惟妙惟肖的延續(xù)和彼此放大對方的視聽幻覺吧。
現場與大銀幕
你的屁股無法抬起,但血液加速了
鏡頭中有過這樣的一瞬間——護欄后的一個瘦小賊目的家伙酷似周正龍,在佳能單反的取景框里正在瞄準臺上的崔健。這不是偷拍,但這在這一閃而過給人留下了一個企圖占便宜的人正在偷窺正在臺上歌者的印象。這不是隱喻,但可當成現實中的一種壓抑和不慎遺留下來的災禍。
整部影片在敘事里還加入了大量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影像,既有定格的頗顯深度的照片,也有動態(tài)的上個時代的流光溢彩。這些當然可以令放映廳的觀眾一次次悄然入戲,那些蒙上灰塵的舊物件,也只能從影像中一次次被人記起了。只是這里我覺得編導小看了崔健的樂迷,要知道無論是現場還是放映廳,從十幾二十的年輕人,到六十后的中年,跨越之大豈是一幕幕泛黃的舊照片就能令其有了代入感的?
能去電影院的放映廳看崔健演唱會的,一定都是他的歌迷,起哄和湊熱鬧的概率不大。當科技令你戴上眼鏡,然后假裝身臨其境,一切隨著音樂爆炸般地響起都該露餡兒了——無論怎樣,這樣的音樂都不是應該坐著聽到啊,但在電影院的軟沙發(fā)上,你也不能與眾不同地抬起屁股跟著一起顫抖,那更做作和矯情。
盡管3D電影帶來了一種視聽享受,但真正的搖滾樂永遠在現場,也只在現場,要想最極致地讓你的視聽神經亢奮起來,那只有身臨其境。模仿的、含羞的、再現的,哪怕再逼真,也只能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雖然崔健加整支交響樂隊不可能總有機會出現在你所在的城市,但一有機會就要占領現場,而不是鉆進冷氣十足的電影院放映廳,冷靜地觀看一場本來屬于肉感的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