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李云燕子
“中國革命中武裝奪取政權的發(fā)展道路”是理解毛澤東思想的一個重點及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們理解中國革命的實質,以史明智,學以致用。為此,我結合教材及自己的理解,把毛澤東思想和十五大精神引進課堂,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問題,提出了三方面的教學目的:一是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同時理解革命道路探索的艱難、曲折;二是講解革命理論如何轉化為實際;三是通過講解道路問題,讓學生認知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的重要性,進而幫助學生提高對近代歷史及當代社會的認識和理解能力。
一、講解革命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針對學生遇到的一些模糊的革命道路問題,可著重講兩個
內容:
“革命”的必要性:“告別革命論”雖沒有系統(tǒng)的影響學生,但學生中普遍存在對“革命”這個詞某種程度的不欣賞和對是否暴力革命存在一定程度的懷疑。應向學生講述清楚:社會革命的基本形式是“暴力革命”,這是國家性質決定的。但是在階級力量形成某種特殊對比的情況下,革命有和平發(fā)展的可能性。近代中國不存在這樣特殊的歷史條件。舊中國的統(tǒng)治力量強大,無論是清王朝,北洋政府還是國民黨政府,都是以外國帝國主義為靠山、以本國封建勢力作為社會支柱的。從根本上說,近代中國革命是被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反動派逼出來的。
什么是“革命道路”:革命的基本標志是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里轉移到革命的進步階級手里,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如何實現(xiàn)這個革命目標,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原則;其次,各國革命的形式和道路,應由各國共產黨和人民自己決定,而不應該由任何國際組織發(fā)號施令;再次,各國革命的具體形式和道路的確定,只有具備了革命形勢的情況下才能實現(xiàn)。
二、中共對中國革命中的武裝斗爭和發(fā)展道路的認識
講解中共在武裝斗爭及革命道路上曾經歷的艱難曲折,告訴學生:認識來源于實踐,揭示真理是個艱難的過程。
首先是對武裝斗爭認識的發(fā)展。中共早期在武裝斗爭問題上的認識是不足的,中共黨人認識到武裝斗爭對中國革命的極端重要性,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1927年中共領導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意義重大。
其次,在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之后,武裝斗爭怎么搞?這就涉及到主攻方向的問題。中共黨人認識武裝斗爭在中國革命中的極端重要性付出了血的代價。同樣在中國,武裝斗爭的主攻方向在哪里?是敵人統(tǒng)治力量強大的城市,還是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認識這個“主攻方向”,并完成“主攻方向”的轉變,我們黨則花費很大力氣,付出更大代價,其中包括二萬五千里長征,1935年的遵義會議之后,工農武裝割據(jù)道路成為全黨的共識。
三、中國革命發(fā)展道路理論及在抗日戰(zhàn)爭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運用
該道路的理論,即講清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工農武裝割據(jù)的概念。
首先,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黨領導下的敵后抗日根據(jù)地和敵后抗擊游擊戰(zhàn)爭,是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在新形勢下的運用與發(fā)展。在日軍占領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形勢下,走什么道路打敗日本侵略者?毛澤東從中國國情和敵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他說“日軍只能占領大城市、地道與某些平地,只要我們能夠在每個省中組織大多數(shù)人民一致武裝,建立多個抗日根據(jù)地,如像五臺山根據(jù)地一樣,他們就包圍了日本軍,只要我們堅持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干他五年、八年來一個反攻,要他滾蛋”(《解放》周刊第33期)。在中國革命發(fā)展道路的指導下,中共領導的游擊戰(zhàn)爭和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斗爭蓬勃發(fā)展。
其次,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揭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zhàn)面目的同時,1945年9月,中共中央根據(jù)戰(zhàn)后形勢和軍事態(tài)勢,制定了“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jù)地,中央決定“讓開大路,占領兩廂”在東滿、北滿、西滿的廣大農村及中小城市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斗,建立了鞏固的東北革命根據(jù)地。1947年7月—1948年六月,解放軍經過內線和外線作戰(zhàn)的緊密結合,取得戰(zhàn)略進攻的偉大勝利。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革命的勝利,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
四、目標實現(xiàn)與近代歷史任務的關系
近代中國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共同富裕。學生往往只知道近代中國要反帝反封建,對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沒有深刻的印象,而這正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銜接,是進行國情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歷史使命感的重要內容。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帶來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政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不再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擺脫了帝國主義的欺壓奴役,消滅了封建制度,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
五、革命道路給我們的啟示
革命道路的實踐給了我們諸多啟示,突出強調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四項原則。
首先,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事實求是,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王明左傾錯誤的根本就在于“資本主義”,照搬照抄蘇聯(lián)經驗。俄國是一個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政黨長期處于合法地位,俄國革命從1883年勞動解放社成立到十月革命,經歷了30多年基本是和平的、合法的斗爭,而且基本上是在城市活動,積聚力量,最后拿起武器,以總暴動的形式,首先占領城市,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奪取城市政權,然后迅速向農村推進,短期內奪取全國政權。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外沒有民族獨立,對內沒有民主自由,反動統(tǒng)治力量強大,且集中在城市。所以,在中國照搬俄國經驗,碰壁無疑。
其次,我們認識到,實事求是不會一勞永逸,它是一個永恒的、不斷的過程。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根據(jù)中國革命的實際,探索出一條工農武裝割據(jù)的道路,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我黨又開始了對中國建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歷史先開了新的篇章,我們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在建設有社會主義道路上大踏步前進。
以史為鑒,它讓我們懂得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一個永遠不會完結的過程。只要實踐在繼續(xù)、在發(fā)展,就存在思想和實際、主管和客觀是否相符合的問題,就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樣才能建設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
(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