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春
兒子上二年級了,從小就很獨立很要強,干什么都要爭第一,就連每天上學都要第一個到班上。最近一次期末考試,他所有的成績都很好,只有一門語文比他的好朋友低了兩分,想不到他回到家,把自己關(guān)在屋子里哭了兩三個小時,而且一連幾天都悶悶不樂,說下次考試如果不打敗他的好朋友就沒臉見人啦!回想起他上幼兒園時就事事占尖,主動要求當小主持人,還主動要求學英語。一次跳繩比賽,他沒得第一,回到家就自己練習,練到很晚了,我們擔心打擾鄰居讓他停止。沒想到他非練不可,我們只好陪他到樓下繼續(xù)練習,直到他對自己滿意為止。過去我們一直為孩子的上進感到欣慰,經(jīng)??洫勊亲畎舻?,鼓勵他??涩F(xiàn)在越來越覺得不太對勁了,擔心他好勝心太強、抗挫能力差,擔心他人際關(guān)系出問題。我們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呢?
強子爸媽
咨詢師:
“黃洋被室友投毒案”發(fā)生后,很多家長都問我“當孩子表現(xiàn)出嫉妒心、好勝心時家長該怎么辦”的問題。不如我就借強子爸媽的問題說開去。
每個人都有維護自尊的需要,都會為維護自己的自尊去做一些事情,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和大人的不同之處在于,孩子天生要討父母喜歡,他們本能地以為只有父母喜歡自己,自己才不會被拋棄,才能活下去。所以他們會盡量做那些父母想要他們做的事,盡量成為父母想要他們成為的樣子。
孩子想要自己更有價值、表現(xiàn)得更好一些,可以說出自天性,在一定程度內(nèi)是好事,無可厚非。引導得好,孩子會平衡發(fā)展,此生幸福;若引導得不好,就有可能既傷己也傷人。
如果家長過分在意結(jié)果,和孩子之間很少感情的鏈接,而且總是僅僅以結(jié)果去判定孩子,孩子也會對結(jié)果過分在意,勝利了就洋洋得意,失敗了就灰心喪氣。而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如果我們經(jīng)常用“最棒”、“最好”、“最能”這樣極端的言辭去描述和評價孩子,久而久之,雖然你沒有明確地闡述過什么,但孩子也會習得這樣的價值觀:“只有做到最好最棒,才是有價值的,如果做不到最好,就一錢不值!”孩子還會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習得非黑即白的絕對化的思維方式:看事,不是好事就是壞事,不是成功就是失??;看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不是人上人就是人下人。
為了逃避由失敗產(chǎn)生的自卑,有的孩子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到完美、做到極致,包括學習,但在做的過程中,他們很少能感受到快樂和滿足,很難感到自己有價值。即使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在短暫的稍稍安心后,依然會被一種惶恐的、要逃離失敗的緊迫感所困擾。因為他們把完美當成了人生的底線,他們會擔心,一旦失敗將一無是處,自己將被歸零。這也是為什么他們非要勝利,絕對不允許自己比別人差的原因。如此一來,他們就把自己擺在了所有人的對立面,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是那么完美,一方面容易對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產(chǎn)生嫉妒心理,甚至心懷敵意,覺得是他們的存在妨礙了自己的好感覺;另一方面會感到深深的內(nèi)疚、自責甚至絕望,自暴自棄,有可能攻擊別人,也可能攻擊自己。
那么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呢?
建議你們首先不要過度關(guān)注孩子,不要讓他成為整個家庭的中心。
再就是家長要先把自己的功利心放在一邊,不要過度關(guān)注孩子的成績和結(jié)果,更不要以此為標準去簡單地評判孩子好或者不好。要把關(guān)注點放在做事的過程和孩子的感受與體驗上。切忌不要拿別人孩子的優(yōu)點來比較自己孩子的缺點。
鼓勵孩子時,不要用絕對化的言辭,什么“你最棒”、“你最好”都不可取。建議你們先忽略結(jié)果,把注意力放到孩子已經(jīng)付出的具體的努力上來,有時只是把孩子已經(jīng)做過的事、用過的心思給他重復一遍,孩子就會得到有效的鼓勵了。
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比如:和孩子玩游戲時,家長可以不動聲色地輸給他,然后很平靜地對他說:“輸了是不來勁兒,不過和你一起做什么都很高興。沒事兒,一次輸了又不是永遠都輸,下回再贏回來?!睆哪銈冴P(guān)注過程、接納自己的失敗,又不放棄努力的態(tài)度里,慢慢地,孩子就會明白輸并不可怕,關(guān)鍵是在這個過程里學到了什么,有沒有繼續(xù)努力和反敗為勝的勇氣。引導孩子由追求完美變?yōu)樽非筮M步,會增加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抗挫折,竟然在孩子失敗時進一步羞辱他,這只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讓孩子更加輸不起。
親子之間要多一些情感的鏈接,家長表里如一地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既可以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又可以進而去學著理解別人,這對提高孩子的情商大有裨益。
平日里可以結(jié)合各種具體的場景和見聞,多多地告訴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的感受,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價值,不是用一把尺子就可以衡量的。在美國的兒科門診的候診區(qū),有這樣一本畫書,畫面上是各種膚色的小朋友手拉手,下面的文字寫著:在這個世界上,你是獨一無二的,沒有誰能替代你,世界就是由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組成的……
教育孩子,永遠是怎么說不如怎么做。如果家長雖然面對孩子時做到了上面這些,可一轉(zhuǎn)臉,成年人之間談論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yōu)秀,是這年頭不拔尖就得被人欺負,是如何想方設(shè)法往上爬,那么你前面無論在孩子面前說得多么給力,都會一筆鉤銷。因為比起直接的說教,孩子更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也更容易感受到你內(nèi)心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他會認同你的心,并跟隨你的心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