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經(jīng)》作為漢代儒家經(jīng)典,被后人廣泛學習。文人創(chuàng)作不是憑空捏造,造語雖則謂為制作,其實率皆祖述。傳為宋玉所作《高唐》《神女》二賦中詞語、句式、寫作題材,事實上都可以在《詩經(jīng)》中找到源頭。本文就試著從宋玉《高唐》《神女》二賦與《詩經(jīng)》的關(guān)系為切入點,試析其語詞上對《詩經(jīng)》的祖述和脫化、句式上對《詩經(jīng)》四言句式的繼承和發(fā)展、寫作題材上對《詩經(jīng)》的繼承和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宋玉 《高唐》《神女》 詩經(jīng) 語詞
一、引語
易聞曉先生在《詩道高雅的語用闡釋》中提出:“自古詩人造語,率以祖述為常,詩文引古取舊,既以習焉不察,而言辭脫化翻新出奇,融化無跡,遂以戛乎獨造?!眥1}徐增的《而庵詩話》云:“作詩之道有三,曰寄趣,曰體裁,曰脫化。今人而欲詣古人之域,舍此三者,厥路無由?!眥2}“脫”者“奪胎”之喻,辭有取于古昔他人也;“化”者變化之義,以己意變而化之也。詩如此,賦亦如此。
傳為宋玉所作的《高唐》《神女》二賦,在我國賦史發(fā)展過程中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一組作品。明人陳第云宋玉《高唐》《神女》:“蓋楚辭之變體,漢賦之權(quán)輿也?!眥3}清人程廷祚說騷作于屈原,賦始乎宋玉{4},并稱宋玉為“賦家之圣”{5}。從寫作的實情看,文章是語詞的組合體,對語詞的選擇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關(guān)鍵,而語詞也不是憑空捏造,而多祖述脫化于前人。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序》中就說到了屈原后學及西漢一些辭賦家對屈原作品風格和語言藝術(shù)的繼承“自終沒以來,名儒博達之士,著造辭賦,莫不擬則其儀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竊其華藻”{6}。班固在其《漢書·王褒傳》論及“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7};《漢書·藝文志》也指出“賦是古詩之流,是雅頌之亞”{8},指出了《詩》是賦之源流;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說:“然則賦也者,受命于詩人,而拓宇于《楚辭》也。于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夫荀結(jié)隱語,事數(shù)自環(huán);宋發(fā)夸談,實始淫麗……凡此十家,并辭賦之英杰也?!眥9}
下面就以宋玉《高唐》《神女》二賦中語詞為切入點,試析其語詞上對《詩經(jīng)》的祖述和脫化、句式上對《詩經(jīng)》四言句式的繼承和發(fā)展、寫作題材上對《詩經(jīng)》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語詞對《詩經(jīng)》的祖述和脫化
“脫化”一語,引自徐增的《而庵詩話》:“作詩之道有三,曰寄趣,曰體裁,曰脫化。今人而欲詣古人之域,舍此三者,厥路無由?!薄懊摗闭摺皧Z胎”之喻,辭有取于古昔他人也;“化”者變化之義,以己意變而化之也,使之“渾然若出于己意”。{10}下面先從語詞繼承的角度看宋玉《高唐》《神女》二賦對《詩經(jīng)》的蹈襲。
(一)聯(lián)綿字
宋玉的《高唐》《神女》二賦中聯(lián)綿字的使用復沓堆砌,重復形容。其中《高唐賦》用聯(lián)綿字51例,《神女賦》17例?!陡咛瀑x》聯(lián)綿字重疊有“■■蜿蜿、煌煌熒熒、徙靡澹淡、■寥窈冥、悠悠忽忽、■■莘莘、■■■凄”等,《神女賦》中有“紛紛擾擾”之類,四字并列,復沓形容。如《高唐賦》中鋪敘巫山百谷之水的情景時用了大量的雙聲疊韻聯(lián)綿詞:“洶洶”、“淡淡”、“洋洋”、“湛湛”、“■■”、“■■”、“溺溺”、“潼潼”、“澹?!薄ⅰ耙?、“霈霈”、“■■”、“千千”、“悠悠”、“忽忽”、“靡靡”、“夭夭”、“掩掩”、“嗷嗷”、“喈喈”等,而這些詞在《詩經(jīng)》中都可找到其出處:
1.“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薄把笱蟆背鲎浴对娊?jīng)·衡門》:“泌之洋洋,可以樂饑。”{11}(傳:泌,泉水也。洋洋,廣大也。)“湛湛”出自《詩經(jīng)·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眥12}(傳:湛湛,露茂盛也貌。陽,日也?!?,干也,露雖湛湛然,見陽則干。)
2.“薄草靡靡,聯(lián)延夭夭?!薄懊颐摇背鲎浴对娊?jīng)·黍離》:“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眥13}“夭夭”出自《詩經(jīng)·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眥14}(魯韓注夭夭作■■,又作,茂也。)
3.“越香掩掩,眾雀嗷嗷?!薄班秽弧背鲎浴对娊?jīng)·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眥15}
4.“其鳴喈喈,當年遨游”中的“喈喈”出自《詩經(jīng)·葛覃》:“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眥16}(喈喈,和聲之遠聞也。)
5.“ 悠悠忽忽,怊悵自失”中的“悠悠”出自《詩經(jīng)·斯干》:“秩秩斯干,悠悠南山。”{17}
除了以上列舉的雙聲疊韻詞,還有其他的連綿詞。
1.“立躑躅而不安”中的“躑躅”出自《詩經(jīng)·邶風·靜女》中的“愛而不見,搔首躑躕”{18}。(魯注:“躑躕”作“躊躇”,云:躊躇,猶躑躅也。)
2.“又婆娑乎人間”中的“婆娑”出自《詩經(jīng)·東門之■》中的“子仲之子,婆娑其下”{19}。魯說曰:婆娑,舞也。
3.“魂■■以無端”中的“■■”出自《詩經(jīng)·周頌·閔予小子》中“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在疚”{20}。齊說與魯說都稱“■”作“■”。
4.“其狀■■,何可極言”中的“■■”出自《詩經(jīng)·■■》:“奉璋■■,髦士攸宜?!眥21}
宋賦不僅語詞祖述《詩經(jīng)》,韻律節(jié)奏上也因為這些連綿詞的使用而讀來韻味十足。漢賦在創(chuàng)作的當時要能口誦,要不僅能“目治”,更要能“耳治”,即訴諸聽覺,那么,作者就要追求語音上的美感。而這種追求僅僅靠單字只語很難做到。正是有了這許多的雙聲疊韻詞,讓文章更具有表現(xiàn)力,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
(二)名物的取用
《詩經(jīng)》之后,《離騷》“體慢于三代,而風雅于戰(zhàn)國,乃雅頌之博徒,而詞賦之英杰也”{22},斷然不虛。從形式上看,《離騷》一改《詩經(jīng)》短篇之風,而以長篇著稱。篇幅長了,故能敷衍語句、容納名物;托諸群物,紛然雜沓,在一唱三嘆中,感情宣發(fā)凈盡,暢所欲言。凡此可以歸結(jié)為鋪陳的傾向,這是開啟宋賦進而影響漢賦的最顯著特點,表現(xiàn)為篇幅的恣蔓、造語的敷衍、名物的■寫。受此影響,宋玉在《高唐賦》中,名物鋪陳繁多,究其源頭,多數(shù)名物都可在《詩經(jīng)》中找到。除了上面寫巫山的江流瀑泉如“洶洶”、“淡淡”、“洋洋”、“湛湛”、“溺溺”、“潼潼”、“澹?!薄ⅰ耙钡仁鄠€“水”字旁的詞語外,列水中魚鱉則用“黿鼉■鮪”,寫鳥獸則有虎、豹、豺、兕、雕、鶚、鷹、鷂,說草木則有秋蘭、■蕙、江離、載菁、青荃、射干、揭車、苞并等等,諸如此類。以下便是《高唐》《神女》二賦中引用《詩經(jīng)》的詞語:
(1)草木類
1.“秋■■蕙,江離載菁”,“■”,《詩經(jīng)·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兮”。{23}(■,■也。)
2.“不見其底,虛聞松聲”,“松”,《詩經(jīng)·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24}
(2)動物類
1.“傾岸洋洋,立而熊經(jīng)”,“熊”,《詩經(jīng)·小雅·斯干》:“吉夢維何,維熊維■,維虺維蛇。”{25}
2.“虎豹豺兕,失氣恐喙”,“虎”,《詩經(jīng)·簡兮》:“有力如虎,執(zhí)轡如組。”{26}
3.“雕鶚鷹鷂,飛揚伏■”,“鷹”,《詩經(jīng)·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27}
4.“黿鼉■■,交積縱橫”,“■鮪”,《詩經(jīng)·碩人》:“■鮪發(fā)發(fā),葭■揭揭?!眥28}
(三)其他
除了以上所列舉的連綿詞和名物,宋玉《高唐》《神女》二賦中還有一些詞語來自《詩經(jīng)》。如《神女賦》中描寫神女“貌豐盈以莊姝兮”中的“姝”最早見于《詩經(jīng)·邶風·靜女》中的“靜女其姝”。{29}“眉聊娟以蛾揚兮”中的“蛾眉”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中的句子:“螓首娥眉”。{30}
《三都賦序》言:“蓋詩有六藝焉,其二曰賦……賦者,古詩之流也。”{31}說明賦的創(chuàng)作也離不開詩。成辭的襲用乃寫作的普遍現(xiàn)象,劉勰《文心雕龍·事類》說:“明理引乎成辭,征義舉乎人事,乃圣賢之鴻謨,經(jīng)籍之通矩也。”{32}后世撰作,取辭用事,都是如此。
三、句式上對《詩經(jīng)》四言句式的繼承和發(fā)展
從句式上來看,《詩經(jīng)》是以四言為主,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漢語單音獨字,一字未穩(wěn),聲氣不暢。{33}所以一言不足成句,二言一呼一吸,聲氣舒緩,或可成語,《詩經(jīng)》多重言,是為湊合四言。之后《離騷》在詩歌語言和形式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開拓,它汲取了楚歌和先秦散文的營養(yǎng),打破了《詩經(jīng)》的四言形式,創(chuàng)造了一種基本整齊,而又參差錯落,靈活自由的語言形式,以散語虛字連帶聯(lián)綿字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揚云霓之■藹兮”等等。在宋玉的作品中,不僅四言運用靈活,屈《騷》六言也得心應(yīng)手,且雜以其他句式,句法靈活,不拘一格。雖然當時并非只有《詩經(jīng)》是四言句,但宋玉四言句的大量運用從語詞的祖述以及韻律節(jié)奏上顯然與《詩經(jīng)》的影響有關(guān),這種由四字結(jié)構(gòu)組成的鋪排描寫在以后的漢大賦中俯拾皆是。從宋玉的《高唐賦》中的一段文字中來看:
登高遠望,使人心瘁。盤岸■■,■陳■■。磐石險峻,傾崎崖■。巖嶇參差,從橫相追。陬互橫牾,背穴偃■。交加累積,重疊增益。狀若砥柱,在巫山下?!〔菝颐?,聯(lián)延夭夭。越香掩掩,眾雀嗷嗷。雌雄相失,哀鳴相號。王雎鸝黃,正冥楚鳩。姊歸思婦,垂雞高巢。其鳴喈喈,當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隨流。{34}
整段的四言句式排列整齊,如《詩經(jīng)》的分章迭唱一樣讀來朗朗上口。此后四言句易于鋪陳、對仗和唱頌的特點被漢賦廣為利用,漢賦經(jīng)常大段地采用四言句式,來鋪陳描寫。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寫云夢澤一段:
其山則盤紆■郁,隆崇■■。岑崟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干青云。罷池陂■,下屬江河。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錫碧金銀。眾色炫耀,照爛龍鱗……。{35}
文中所鋪陳的內(nèi)容,全用四言句式。傅毅的《舞賦》、張衡的《歸田賦》等等都用四言句式達到鋪陳的目的。漢代四言句式除了在賦中存在,在駢文、頌、贊、碑、誄等韻文中也大量存在,并一直影響著漢以后許多文體的發(fā)展。直到現(xiàn)在,有些文章中為了增加其典雅性也在使用四字句。
除了四言運用自如,宋玉三言運用也非常嫻熟。如在《神女賦》中,描寫神女的不可侵犯,準備引身退卻時連用三字句式“搖■飾,鳴玉鸞,斂容顏,顧女師,命太傅”等等,讀來節(jié)奏感極強,凸顯神女離去之快。六字句則是直接吸收了楚辭的句式。楚辭的典型句式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上句加“兮”是七字,下句一般是六字。舍棄上句中的“兮”字,上下兩句就變成了六言??此斡竦摹渡衽x》:“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溫潤之玉顏。眸子炯其精朗兮,多美而可觀。”全篇幾乎都用了這種六字句式。試看其鋪敘巫山百谷之水的情景:
濞洶洶其無聲兮,潰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長風至而波起兮,若麗山之孤畝。勢薄岸而相擊兮,隘交引而卻會?!鲋信馗哔?,若浮海而望碣石。礫■■而相摩兮,■震天之■■。巨石溺溺之■■兮,沫潼潼而高厲。水澹澹而■紆兮,洪波淫淫之溶裔。奔揚踴而相擊兮,云興聲之霈霈。猛獸驚而跳駭兮,妄奔走而馳邁。{36}
這段鋪陳中聯(lián)綿三字格式,繼承屈辭而增益之,如“濞洶洶其無聲兮”、“潰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沫潼潼而高厲”、“水澹澹而■紆兮”。六言句式第四字一般為虛字,舒緩語氣,讀來更富韻律。后來的漢大賦句式以四言、六言句為主,雜以其他句式,可見宋玉于此也是功不可沒。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靡魚須之橈旃,曳明月之珠旗”,“觀壯士之暴怒,與猛獸之恐懼”??梢姖h大賦承宋賦敘物之特點。
四、寫作題材上對《詩經(jīng)》的繼承和發(fā)展
以女人為描寫題材的,最早見于《詩經(jīng)》。從《詩經(jīng)》中描寫女人的篇章來看,其描寫十分簡單,不過是說“窈窕淑女”、“靜女其姝”、“如玉”、“如華”之類,形容得最詳細的,要算《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中的句子:“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37}對美女的外表如:手、皮膚、頸、牙齒、眉以及眼睛進行了描寫,對美女的神思動作形容尚缺。直到有了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這一情況才有所改觀。
特別是《神女賦》中,描述神女的相貌: “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濕潤之玉顏。眸子炯其精郎兮,■多美而可觀。眉聊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毛嬙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身姿:“其狀峨峨,何可極言。素質(zhì)干之■實兮,志解泰而體閑。既■■于幽靜兮,又婆娑乎人間?!狈棧骸吧衽愘猓庩栔罪?。披華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奮翼。其象無雙,其美無極?!毙螒B(tài):“動霧■以徐步兮,拂墀聲之珊珊。”舉止:“望余帷而延視兮,若流波之將瀾。奮長袖以正衽兮,立躑而不安?!鄙裆骸板G屐o其兮,性沉詳而不煩。時容與以微動兮,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遠兮,若將來而復旋?!闭Z言:“陳嘉辭而云對兮,吐芬芳其若蘭?!睂ι衽南嗝?、身姿、形態(tài)、服飾、性情、舉止、神色等等作了細致的刻畫,將巫山神女無與倫比之美展現(xiàn)得無以復加。
伏俊璉認為:“宋玉的美人賦則是意象兼?zhèn)?,形神俱存,它翻開了中國文學史上描寫女性的新的一面,從嚴格意義上說,宋玉的《神女賦》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美人賦?!眥38}與《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描寫莊姜的美貌不同,《登徒子好色賦》中,登徒子在楚王面前短宋玉曰:“玉為人體貌閑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愿王勿與出入后宮。”{39}在《諷賦》中,唐勒在楚王面前進讒:“玉為人身體容冶,口多微詞,出愛主人之女。”{40}再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宋玉體貌容冶,見遇俳優(yōu)。”{41}可見宋玉也是一位美男子,對美本身有著切身感受,加上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和高度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塑造了巫山神女這個豐滿的美女典型,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除此之外,宋玉還開創(chuàng)了人神相戀的愛情故事先河。愛情故事從古至今都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对娊?jīng)》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一部愛情文學圣典,其中的愛情詩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歡樂和挫折痛苦,成為后來許多文學作品模仿的范式?!段男牡颀垺な骂悺分^屈宋屬篇,“雖引古事,而莫取舊辭?!眥42}宋玉的創(chuàng)作也沒有忽視愛情故事,不僅沒有忽視,還在《高唐神女賦》中,完全開創(chuàng)了人神相戀的先河,為我們塑造出了一個鮮麗多姿, 超塵絕世和情思綿綿的神女形象。
宋玉在《高唐賦》中,鋪采■文,把那位自云“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臺,聞王來游,愿薦枕席”的神女,刻畫得細膩入微、情韻婉轉(zhuǎn),極富魅力,引得襄王無限神往。但最終神女還是翩然離去,留下襄王“惆悵垂涕”,人與神的浪漫邂逅在襄王的無盡追念中結(jié)束。宋玉的鋪說將具有夢幻色彩的神女講述得美麗絕倫且真實可親。那么,神女的源頭在哪里?
關(guān)于神女的原型,有許多說法。其一根據(jù)《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認為她的原型為帝之女。其二根據(jù)北朝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認為瑤姬就是所說的巫山之女。細讀《詩經(jīng)》,我們似乎從中也可找到神女的影子。
看下面《詩經(jīng)·周南·漢廣》內(nèi)容: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43}
齊、魯、韓三家在對此詩進行解釋時,《魯說》曰:“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薄对姟吩唬骸皾h有游女,不可求思?!贝酥^也?!洱R說》曰:“喬木無息,漢女難得,橘柚請佩,反手離汝?!薄俄n說》曰:“游女,漢神也。言漢神時見,不可得而求之。”{44}
雖然此神女非彼神女,但文人創(chuàng)作總是在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加以改造創(chuàng)新的。王充的《論衡·藝增》中寫道:“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實。著文垂辭,辭出溢其真,稱美過其善,進惡沒其罪。何則?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譽人不增其美,則聞?wù)卟豢炱湟猓粴瞬灰嫫鋹?,則聽者不愜於心。聞一增以為十,見百益以為千。使夫純樸之事,十剖百判,■然之語,千反萬畔?!眥45}《文心雕龍·事類》謂屈宋屬篇,“雖引古事,而莫取舊辭。”我們不能不承認《詩經(jīng)》中的內(nèi)容對宋玉的創(chuàng)作是有影響的。此后建安文人競相制作《神女賦》,曹植也作《洛神賦》,并在序中云“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46}。由此可見,宋玉賦在漢末相當流行。
五、結(jié)語
宋玉的文學地位,是與其文學成就密切相關(guān)的。正是其博學多才,對前人成就加以創(chuàng)新,語詞上、句式上以及寫作題材上有所繼承和發(fā)展,才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陡咛啤贰渡衽范x語詞運用與《詩經(jīng)》關(guān)系密不可分。一方面,反映了其時代的文學特點;另一個方面,從寫作的實情看,對語詞的選擇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關(guān)鍵,而語詞也不是憑空捏造,多祖述脫化于前人,顯示了對前人語言藝術(shù)的繼承和發(fā)展。
{1} 易聞曉:《詩道高雅的語用闡釋》,《文學評論》2008年第2期。
{2} 《清詩話》,第426頁。
{3} 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屈宋古音義》,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47頁。
{4}{5}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版,第146頁,第148頁。
{6} 王逸:《郭紹虞 楚辭章句序》,《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頁。
{7}{8}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4年版。
{9} 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
{10} 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話(卷二)》,《歷代詩話續(xù)編》,第211頁。
{11}{12}{13}{14}{15}{16}{17}{18}{19}{20}{21}{23}{24}{25}{26}{27}{28}{29}{30} 依次見于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467頁,第601頁,第316頁,第41頁,第634頁,第18頁,第649頁,第205頁,第464頁,第1037頁,第843頁,第372頁,第649頁,第651頁,第187頁,第833頁,第287頁,第204頁,第282頁。
{22} 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3頁。
{31} 蕭統(tǒng):《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2}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614頁。
{33} 易聞曉:《中國詩的韻律節(jié)奏與句式特征》,《中國韻文學刊》2007年第4期。
{34}{35}{36}{39}{40}{46} 蕭統(tǒng):《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7}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2011年版。
{38} 伏俊璉:《美的企慕與欲的宣泄》,《社會科學》1990年第4期。
{41} 顏之推:《顏氏家訓》,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42} 楊萬里:《誠齋詩話·歷代詩話續(xù)編》,第142頁。
{43}{44}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0—52頁。
{45} 霍松林:《古代文論名篇詳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頁。
作 者:王靜,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