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怡
我平時和一些家長交流,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在QQ群里,大家最關(guān)注的是孩子的分數(shù)和排名,極少聽到家長關(guān)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她們的觀點是:沒有好的排名,小學生就不能考取重點中學;上不了重點中學,就有可能考不上重點大學;沒有考取重點大學,就很難找到好工作。作為一名家長,我為一些家長的論斷而十分困惑。很多家長不要以為孩子能考取好的學校就有好的未來,因為他們不知道那些早早成名的孩子的后來。
如果你知道小卡爾的后來,就不會羨慕他
《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人卡爾·H·G·威特寫的一本成功教子的書。小卡爾在老卡爾用他的“全能教子法”教育后,10歲就進入了大學,14歲就成為哲學博士,在很多年輕人為學位或者找好工作著急的時候,23歲的他已是教授了。
在老卡爾眼里,只要引導得當,誰都能成功。但是,很少人知道,小卡爾后來一直不幸福,他的婚姻很坎坷。因為婚姻的不順,他沒有做出什么成就,一生就這么過去了。
我想,如果老卡爾在關(guān)注孩子學業(yè)的時候,也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發(fā)育,那小卡爾在進入獨立生活后就會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自己的另一半交流。
對于那些抱著成功教子書猛啃,卻不關(guān)心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想什么,有哪些困惑的,那是非常危險的誤區(qū)。一個人的成功是綜合的因素,絕對不是考取好學校、有好工作那么簡單。家長不要太功利,你對孩子真正的好,就是把孩子培養(yǎng)得思想健全、身體健康,有一個與光同塵的快樂之心,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天才與俗物》里的名小孩,后來并不美妙
《天才與俗物》也是一本不錯的教子書,雖然沒有《卡爾·威特》有名,但也受到很多家長的追捧。俄國教育學家塞德爾茲博士因為這本教子成功的書,一舉成名。他的孩子小塞德爾茲11歲就考取了哈佛大學,能解四維空間的數(shù)學題。畢業(yè)后,十幾歲的小塞德爾茲就成了博士。
《天才與俗物》傳遞的教育理念是:沒有俗物,只有不恰當?shù)慕逃椒?。他的理念在現(xiàn)代也很不錯,比如他認為:教育最忌諱的是因循守舊——用一成不變的習慣束縛孩子,用自己的思維定勢限制孩子的發(fā)展。孩子的思維是天生靈動跳躍、沒有條條框框的,這也是天才的思維方式。他們之所以后來多數(shù)變成俗物,只能歸罪于因循守舊的教育對他們天性的壓抑。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那么每個孩子都可以早早成才。
小塞德爾茲長大后,一直沒有和諧的家庭生活,據(jù)說后來自殺了。這個消息是否確切并不重要,但可以知道,這個名小孩的后來并不美妙。
中國的名小孩,
你知道他們的后來嗎?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家長們,可能多數(shù)知道寧鉑,他十幾歲就考取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轟動一時。后來,我在崔永元主持的《實話實說》節(jié)目中看過寧鉑的訪談,他對自己的少年天才及成名的事非常排斥,也不快樂。再后來,我聽說他出家了。從中看出,一個曾經(jīng)內(nèi)心痛苦的天才少年,長大后是多么想尋找生命本質(zhì)的答案。
中國教育在線發(fā)布的主題為“30年各省高考狀元職業(yè)盤點”的調(diào)查表明:高考狀元沒有幾個在行業(yè)里是翹楚的,倒是那些在班里排名十位左右的小孩,長大后事業(yè)成功、家庭幸福,在社會和家庭幸福方面的指數(shù)都很高。中上等生在長大后比優(yōu)等生更加適應外界,更加有創(chuàng)新的能力。
可見,培養(yǎng)孩子,不是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注意他們的成長過程。每個家長都是為孩子好,希望孩子以后可以得到更好的社會地位,這也沒有什么不對。但是,如果不好好地感受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心,不懂得如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那你的好心就用錯了地方,也許會引發(fā)不好的結(jié)果。
看看一些名牌大學的孩子突然自殺的新聞,就會知道,孩子并不像家長看到的那么快樂,他們的內(nèi)心有許多不安。與其天天叫著培養(yǎng)優(yōu)等孩子,不如把屬于孩子的時間還給他們,讓他們做感興趣的事,做喜歡的運動。
孩子后來幸福,
才算真的“成功”
關(guān)于一些教子方面的書籍,的確方法都很高明,都有精華之處,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但是,我絕不會都按照上面的方法教育孩子,因為,我的兒子有他的獨特性,與那些名小孩是有區(qū)別的。
作為一個媽媽,我有自己的教育直覺。如果說學校給孩子知識,那我就會多關(guān)注一些他的心理,我有時對工作的事情拿不定主意,便要聽聽他的看法。公司里的不平事,我也會說出一二,讓他知道社會是怎么一個概念,并不是天天的風花雪月,生活有黑有白屬于很正常的事情,大人小孩都不能活在真空之中。
事實證明,我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很好的效果。在一個無良老師把兒子第一名得來的決賽資格,給了另一個有關(guān)系的孩子后,我義憤填膺地想要找老師,兒子阻止了我:“算了,媽媽,下一次還有機會。我會和老師談,我想正面對待自己得到的資格?!彼@一句“算了”,我好像聽到了花開的聲音。如果孩子能夠這樣平和地面對丑惡的人性,那我就不用擔心他長大后不能面對別樣的江湖了。這是金不換的成長品質(zhì)。
有一次,我與兒子聊天。他說:“若是要在考上名校和賣紅薯上做選擇,如果我覺得賣紅薯又快樂又能養(yǎng)活自己,你會支持我嗎?”我說:“當然,我覺得幸福比面子更重要?!眱鹤咏o出的答案是,遇見這樣的話題,中國有95%以上的家長會說“不”!
那些名小孩,在家長的引導下,在看似光鮮的優(yōu)秀成績下,真的就快樂和幸福嗎?如果是這樣,那么他們的后來就不會讓人唏噓了。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和小卡爾聊聊天,假如重新給他一個童年,他應該怎樣度過,而不是被家長引導著“被成長、被度過”。
我并沒有炫耀自己的教子心態(tài),我只是想說,不要上“名小孩”的當。那些光鮮的后來,才是最重要的。如何讓孩子沒有缺失地成長,長大后成為真正幸福的人,那才是最重要的。
(摘自《家庭百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