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作文、作詩時,很講究煉字錘句。如王安石在寫“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時,并不是一開始就用了“綠”字,而是用了“到”“滿”之類的動詞,他自己都不滿意,最后才想到了這個“綠”字,結(jié)果讓這句詩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
傳說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一天和他的妹妹蘇小妹,還有詩人黃庭堅一起談詩。蘇小妹說:“輕風細柳,淡月梅花,兩句中間各加一個字作‘腰,就是一聯(lián)好詩了。你們說說,該加什么字?”
蘇東坡略加思索,就說:“加‘搖字和‘映字為好,那就是‘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蘇小妹聽后,并不滿意。
蘇東坡又說:“那就改成‘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碧K小妹還是說不好。
黃庭堅看蘇東坡兩次加字都被否定,沒敢說出自己的意見,連忙催促蘇小妹,叫她加兩個字。
蘇小妹細細琢磨后說:“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p>
蘇、黃二人聽了連聲稱贊。“扶”字形象生動,使風人格化了;“失”字表現(xiàn)出月色下的朦朧景象,深化了詩的意境。
這種煉字錘句的習慣一直影響到了今天。據(jù)說我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當年在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時,一次上課,他在黑板上寫出一個句子,讓學生選詞填空:
“小山(
)翠,細柳(
)青”。
學生都爭先恐后填寫,有的填“小山(蒼)翠,細柳(碧)青”,有的填“小山(帶)翠,細柳(露)青”,還有的填“小山(出)翠,細柳(泛)青”……
大家看看,都覺得不太滿意。朱自清先生翻開《聊齋志異·西湖主》,給大家看了看這篇小說中的原文,是“小山聳翠,細柳搖青”。
大家細細品味,都覺得一個“聳”字,寫出了小山蒼翠的濃密和隨著山勢高低的層次;一個“搖”字,描繪了細柳隨風擺動的姿態(tài),真是把景物寫活了。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無一不是語言藝術(shù)的精品。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必須在錘煉語言上狠下工夫。
(郭玉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