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珊 熊曉媞 張鈺
【摘 要】近年來,類似于“小悅悅”,“富士康”,“鄧玉嬌”,“7·13動車事件”等頁面信息頻頻進入人們的視野,并迅速成為輿論中心,掀起一陣陣的輿論熱潮。公眾對于這些事件的關注度較高,就在這種大規(guī)模的非線性的信息傳播與輿論的發(fā)散過程中,事件表現(xiàn)出明顯的“蝴蝶效應”,其影響往往超越了事件本身。本文針對這一現(xiàn)象,試圖用傳播學的理論來分析其形成的內在機制。
【關鍵詞】負面信息 輿論 傳播學機制
一、負面新聞的概念
負面新聞,一般是經(jīng)過人為加工而成的“新聞報道”,或稱“消極的新聞報道”或“負面報道”,它是“消極變動的事實,即那些不合于實踐的規(guī)律性、目的性、違背社會發(fā)展的行為活動”,“它們起著阻礙社會進步,耗損人類文明的作用?!边@里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新聞信息本身是負面的,其帶來的影響效果也是負面的;二是新聞信息本身并非負面,但由于傳播者報道不當或出于某種意圖將事件的元素進行人為縮放而導致新聞最終產(chǎn)生與事件本體不一致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討第一種含義下的負面新聞傳播機理,分析負面新聞的傳播機制,并為負面新聞信息的傳播提供合理而有效的建議。
二、負面新聞符合傳播價值標準
陸定一將新聞定義為“新近變動事實的報道”,從這個理念出發(fā),只要是具備新聞價值五要素(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和時新性)并符合社會政治體制要求和把關人標準的信息都可以成為新聞。網(wǎng)絡媒介技術飛速發(fā)展大大消除了時間和空間對人們在獲取信息上的阻礙,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以往傳統(tǒng)新聞素材選取的標準。典型的負面新聞信息一經(jīng)媒體報道即可能引發(fā)數(shù)量龐大的受眾的共鳴,它們不僅滿足了新聞價值的條件,同時還附帶了新的特征。
1、沖突性
主要表現(xiàn)為人與自然的沖突和社會沖突兩種。2011年最典型的人與自然沖突莫過于日本的石油泄漏事件,由于污染范圍廣大,人們對該事件的關注程度極高,不少不符合事實的傳聞一度在民間迅速并廣泛的傳播,影響十分惡劣。社會沖突是“人與人或群體與拼休之間為了某種目標或價值觀念而相互斗爭、壓制、破壞以至消滅對打的方式與過程?!边@種負面新聞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最為常見,并最容易擴散,形成輿論熱點。例如強拆事件、“鄧玉嬌案”、喊著“我爸是李剛”的富二代駕豪車醉駕撞人致死的典型負面新聞都在不同角度上反應了不同階層不同領域在人生價值、文化差異上的沖突。
2、刺激性
負面新聞常常會帶給人們強烈的感情沖擊,使得公眾在接收新聞信息后情緒受到刺激和震蕩,產(chǎn)生急迫的表達欲。有的新聞傳播者為了追求刺激性,有時會迎合受眾的低級的口味報道一些背離社會道德標準的新聞信息,這樣的負面報道的刺激性也可以看做是新聞趣味性的腐化漸變——即具有惡趣味性,如曾沸沸揚揚地“火了”數(shù)月的艷照門事件。
3、模糊性
2011年7月13日的動車事故由于官方不明確的表態(tài)和處理方式引起了各方的猜測,負面輿論一度升溫。
三、負面新聞的傳播機制
1、議程設置功能的減弱和“蝴蝶效應”的強化
議程設置功能指的是大眾傳播具有設置“公眾議程”的功能,傳播媒介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矚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huán)境的認知。①前面曾提到過,隨著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人們使用媒介的方式和選擇都趨于多元化。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自身的信息交流工具,更靈活地選擇性接觸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并通過微博,騰訊聊天軟件,微信,米聊等通訊軟件及時地傳播周圍所發(fā)生的變化。一言蔽之,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與接收者?!耙虼?,就傳播的影響力而言,以往依靠某一個(類)媒介的強勢覆蓋而‘號令天下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返了”②,傳統(tǒng)媒介和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受到削弱,把關人的權利也相應減弱了。這樣,負面新聞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的表達方式、傳播者對事件的態(tài)度和意見的表達有了更大的空間。
此外,信息的互通有無使得意見相符的人可以聚在一起,并形成某一種態(tài)度的輿論代表,原本處于小眾意見的“沉默的螺旋”可以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而不用擔心被孤立和排斥。綜上所述,負面新聞在把關人、沉默的螺旋、議程設置功能弱化的情況下具備了大范圍、多樣化傳播的前提條件。而意見表達的多元化就十分容易導致新聞信息在傳播過程中非線性的發(fā)展,事件的討論可以在縱橫空間上自由發(fā)展,輿論流向軌跡變得曲折,各種傳聞和流言的滋生在所難免。原本很小的一個事件,在非線性的傳播中,不恰當?shù)乇环磸头糯蠡蚩s小,形成一股強勁的輿論熱流,即蝴蝶效應。“小悅悅”事件是2011年最為引人關注的社會負面新聞之一,事件回放:
2歲的小悅悅(本名王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
該事件一經(jīng)媒體報道立即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各家媒體爭相報道、轉載新聞信息,并通過各種手段搜集資料,跟蹤報道,力圖還原事實真相。網(wǎng)絡上,眾網(wǎng)民齊心人肉搜索當事“路人”,騰訊、微博等言論媒體通過新聞報道更新、網(wǎng)上投票、集合民眾網(wǎng)上為小悅悅許愿、網(wǎng)頁甚至編輯為“傳遞愛心 拒絕冷漠”等方式表達對事件的重視。起初輿論一直沿著“憐憫小悅悅,譴責肇事司機及冷漠路人”的軌跡發(fā)展,但隨著“路人”們的出現(xiàn)及表態(tài),輿論很快發(fā)生了轉變。有人表示可以理解“路人”害怕被“碰瓷”的心情,有人譴責“路人”的人格標準,有人將該案件與“彭宇案”相比較,有人悲觀地質疑現(xiàn)今社會的道德底線……輿論已不僅僅局限于“小悅悅”事件本身,演變成了不同立場,不同態(tài)度,不同人生觀,不同價值觀的人們對社會道德標準的探討。在媒介多元化,意見自由市場的環(huán)境下,“小悅悅”負面事件這只小蝴蝶翅膀的煽動,引起了社會的颶風。
2、負面新聞輿論場效應的形成
根據(jù)劉建明關于輿論形成的理論,輿論場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而負面新聞往往貼合這三個條件形成輿論場:
第一,一定空間人們的相鄰密度和交往頻率。隨著新媒介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傳統(tǒng)意義上的空間差距已經(jīng)阻礙不了人們的信息交流。人們無論相距多遠,只要有互聯(lián)網(wǎng)和衛(wèi)星信號的覆蓋,就可以暢通無阻地隨時交流,各種關于負面新聞的信息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進行傳播、交流、集合的。
第二,空間的開放程度。這包括幾層內容:首先,隨著改革開放步伐邁進,人們在合法的范圍內有了更大行使媒介和表達言論的空間;其次,人們對信息的接收和思考模式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保守的思維得到開闊。對于富有議論性的話題不再局限于大眾傳媒灌輸?shù)挠^念,“意見自由市場”成為可能。
第三,空間的感染力度或誘惑程度。典型的負面新聞一般具有普遍性,它們的信息來源十分廣泛,往往是大多數(shù)人在工作生活中的困惑或遭遇的難題。因此,突發(fā)的、具有刺激性的負面新聞通常能引起相當多的受眾共鳴,情感的宣泄、排解在強烈的表達愿望下通過對事件的言論、態(tài)度表達出來。
3、公眾的注意偏向
根據(jù)“選擇性接觸”假說原理,受眾并不是不加區(qū)別地對待任何傳播內容,而是更傾向于“選擇”那些與自己的既有立場、態(tài)度一致或接近的內容加以接觸,這一過程包括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三個階段。承前所述,社會負面新聞往往更貼近公眾的生活,其所描述的事件可能是大部分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正在遭遇或受到威脅的問題,公眾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對該類新聞信息傾斜。此外,心理學上將注意偏向定義為“在注意上選擇加工具有威脅性的刺激,人們通過注意選擇要加工的信息,不同情緒對注意的影響和注意帶情緒色彩的信息的偏向性直接影響進一步認知?!雹圬毟徊罹嗬?,文化產(chǎn)生分層,傳統(tǒng)道德標準的模糊化、新道德體系尚在探討階段,各種人生觀、價值觀的碰撞,豐滿的理想和骨感的現(xiàn)實之間的落差……這些繁雜的因素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人們消極情緒的積壓,因此,人們在情感上偏向于對負面新聞報道的關注,并容易圍繞事件發(fā)生討論,促進負面新聞信息的傳播。
結語
負面新聞作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一種,不僅符合了新聞價值要素的要求,同時還具有顯著的突發(fā)性、刺激性和迷惑性的特點,這為負面新聞的傳播提供了基礎條件。網(wǎng)絡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公眾有能力通過各種渠道傳達自己的聲音和思想;而意見表達的匿名性和隨意性使得傳統(tǒng)主流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及新聞把關人的作用弱化,虛擬網(wǎng)絡的“意見自由市場”形成,人們有更大的空間來討論社會問題,即輿論場的形成條件具備了。在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人們往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承受著來自各方因素的壓力和矛盾的困擾,消極情緒的積累導致了人們在選擇關注新聞信息動態(tài)的過程中傾向于接收負面新聞,并形成規(guī)模巨大的“蝴蝶效應”。
韓立新指出,當新聞輿論監(jiān)督報道直接引發(fā)強輿論時,熱輿論的能力便會大大降低,并且受到強輿論的導向。熱輿論一旦引發(fā)強輿論,強輿論便會反過來化解熱輿論,并迅速釋放掉熱輿論的能量,降低其社會關注度。④當負面新聞沿著非線性軌跡運行,“蝴蝶效應”明顯影響事件發(fā)展的時候,行政力量和主流媒體應及時地介入,形成強輿論,控制熱輿論的范圍和流向,并盡力消除事件中的不確定因素,防止惡性傳聞及流言的產(chǎn)生或泛濫?!?/p>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3
②王菲菲,《公民意識和網(wǎng)絡輿論監(jiān)督——兼論網(wǎng)絡輿論監(jiān)督影響力》[J],《新聞前哨》,2010(1)
③朱詩敏,《情緒對心理傾向影響的研究綜述》[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1)
④韓立新、甄巍然,《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釋義“熱輿論”與“強輿論”——輿論“聚能”與監(jiān)督“釋能”兩大能量轉換定律》[J].《河北大學學報》,2008(1)
(作者:均為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