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伯虎點秋香”故事的虛構與生成

      2013-04-29 06:07:45呂茹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13年2期

      呂茹

      摘 要:“唐伯虎點秋香”故事五百年間流行不輟,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文化素養(yǎng)的人們對此事興趣仍有增無減,以此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至今還層出不窮。其事基本框架最初見于《蕉窗雜錄》,后經馮夢龍的整理加工,一時流傳盛廣。實質上,它是失意士人與底層民眾集體無意識虛構與生成的結果,保留了社會大眾的集體心理與精神生態(tài)。

      關鍵詞:“唐伯虎點秋香” 《蕉窗雜錄》 失意士人 底層民眾

      在中國歷史上,以詩詞、繪畫、文采等成就流芳后世者不可勝數,如蘇軾、唐寅、徐渭等,這些名人的藝術才華與傳奇人生引起了后人無盡的揣測與歆羨,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通俗文藝作品的熱門題材。就這些文人軼事的持久度、熱門度以及民間社會的知名度而言,首推唐伯虎的奇聞軼事。在附麗于他的眾多流傳故事之中多風流韻事,其中聲明最著、流傳最廣者當為“點秋香”故事。此事曾先后或同時存在“三笑”與“一笑”兩個系列,二者之間除了本事同源外,在情節(jié)結構、人物形象、主題內涵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

      “一笑”系列作品流行于明末清初,產生于文人雅士之手,傳播于風雅名流之間,如馮夢龍、孟稱舜、卓人月、朱素臣等人。他們雖沉淪市井,卻身負才名,其作品多借助唐伯虎其事表達渴望知音肯定與賞識的愿望,對唐伯虎本人寄寓更多的仰慕、同情與身世慨嘆之感。而“三笑”系列作品興盛于清中期后,流行于說書場中,其附會者大多為無名的書會才人,如吳毓昌、曹春江等人,更加著重于唐伯虎追歡獵艷的歷程,受到市井村社間廣大民眾的喜愛。

      一直被文人賞玩與百姓喜愛的“點秋香”故事,其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基本框架最初見于《蕉窗雜錄》,雖篇幅短小,記述簡略,但已基本表達出了“點秋香”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元素,現錄如下:

      唐子畏被放后,于金閶見一畫舫,珠翠盈座,內一女郎,姣好姿媚,笑而顧己。乃易微服,買小艇尾之,抵吳興,知為某仕宦家也,日過其門,作落魄狀求傭書者。主人留為二子傭,事無不先意承旨,主甚愛之,二子文日益奇,父師不知出自畏也。已而以娶求歸,二子不從,曰:“室中婢,惟汝所欲?!北閾裰?,得秋香者,即金閶所見也。二子白父母而妻之,婚之夕,女郎謂子畏日:“君非向金閶所見者乎?”曰:“然?!痹唬骸熬咳艘?,何自賤若此?”曰:“汝昔顧我,不能忘情耳?!痹唬骸版粢娭T少年擁君出素扇求書畫,君揮翰如流,且歡乎浮白,旁若無人,睨視吾舟,妾知君非凡士也,乃一笑耳?!弊游吩唬骸昂挝锱?,于塵埃中識名士耶?”益相歡恰。居無何,有貴客過其門,主人令子畏典客,客于席間,恒注目子畏。客私謂曰:“君貌何似唐子畏?”子畏曰:“然,余慕主家女郎。故來此耳?!笨桶字魅耍魅舜篑?,列于賓席盡歡。明日治百金裝,并婢送歸吳中。

      《蕉窗雜錄》為明代項元汴所作(1525-1590年),無確切刊行年代,以其卒年為下限,此時距唐伯虎去世只有六十余年,說明“點秋香”故事已經在流傳,且已流行到外埠嘉興府(項元汴為浙江秀水人)。目前學界普遍認為“點秋香”故事最初見載于明代周玄■《涇林雜記》,實則有兩處錯誤:

      一,文言小說《涇林雜記》的作者實為周復?。?496-1574),《涇林雜記》為《千頃堂書目》小說類著錄,原書已佚。周復俊之孫周玄■有《涇林續(xù)記》,沿其祖之《涇林雜記》相稱,示其不忘先德也,篇末有清光緒年間潘祖蔭考證?!稕芰蛛s記》未見,僅見于明代馮夢龍《情史》卷五《唐寅》所引材料,末云“事出《涇林雜記》”。今存《涇林續(xù)記》各版本無“點秋香”事,見于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卷十一《傭》條,馮氏自注“見《涇林續(xù)記》”。

      二,以年齡推算,周復俊長于項玄汴,然“點秋香”事并非最初見載于周復俊《涇林雜記》。明代周玄■《涇林續(xù)記》篇尾的潘祖蔭跋云:“世蕃諸不法狀,詳載于祖記中。祖者始也,然則元■是書之外,先有涇林祖記矣?!迸耸稀白嬗洝睂崬橹軓涂≈稕芰蛛s記》,《涇林續(xù)記》中有嚴氏父子不法狀之記載,而嚴嵩嘉靖四十一年罷相,四十四年誅世蕃。按常理推斷,周復俊《涇林雜記》成書上限應在嚴氏父子失勢之后(1562年)。至于此書下限只能根據周復俊的卒年斷定,故《涇林雜記》的成書時間應在1562-1574年之間?!督洞半s錄》雖無確切刊刻年代,但此條材料最早出現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袁中郎批評唐伯虎匯集》,判定此書下限應為1595年。如果《蕉窗雜錄》確為項元汴所作,或以其卒年(1590)年為成書下限,兩者并不沖突。因此以成書時間推斷,《蕉窗雜錄》與《涇林雜記》雖無確切刊行時間,難分前后,但幾乎流行于同時,而《涇林續(xù)記》則要更晚。

      《蕉窗雜錄》全文不足三百字,卻對一笑追舟、佳人賞俊的關鍵情節(jié)多有描述,而《涇林續(xù)記》主要講述華學士閶門相認的情境,《涇林雜記》則展開茅山進香遇美、追蹤投靠、謀娶逃歸的情節(jié)。隨后這些情節(jié)元素都被馮夢龍《唐解元一笑姻緣》采用,至此“點秋香”故事才成熟定型,并借助于《警世通言》的流行而傳播。后又通過小說、戲曲的宣揚,在民間一度被誤認為是真事,流傳大江南北直至今日。

      目前學界對于“點秋香”故事屬于前人附會的觀點已成公論,“點秋香”故事的主角姓名也可以改換為陳玄超、吉道人、俞見安等人,可是時人與后人仍異口同聲地將故事的主角附會為唐伯虎。盡管故事流播往往憑借才子之盛名,但也反映了社會大眾對唐伯虎人格的欣賞和肯定。底層民眾關注的是身份地位低微的婢女獲得了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傾心愛慕與苦苦追求,而失意文人則在唐伯虎的平民身份與賣身為奴的經歷中找到了認同。

      一、失意士人的向往

      自唐代采取科舉取士以來,科舉仕進成為封建時代每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和追求,然通過科舉成為進士者幾乎萬里挑一,而科場失意者卻是大多數。對于天縱奇才的唐伯虎而言,功名成就如同探囊取物。他二十九歲考中應天府(今南京)鄉(xiāng)試第一(解元),可在一年后的京師會試中,無端受到徐經科場舞弊案的牽連,被革黜功名,發(fā)往浙江為吏。功名無望之際,唐伯虎不僅要承受下第的打擊之外,還要面對親人的冷嘲熱諷及鄰里的議論,“茲所經由,慘毒萬狀;眉目改觀,愧色滿面。衣焦不可伸,履缺不可納”,夫妻反目、兄弟異炊,以至被眾人所棄,嘗盡了世間的冷漠與辛酸。此時,當他的個體生命價值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貶抑或冷落時,卻意外得到紅粉佳人的贊賞與肯定,成就了一段令失意士人艷羨的美滿姻緣。

      實質上,這些只是文人的自我欣賞與肯定而已,畢竟如唐伯虎一樣幸運的士人是少數,大多數人失路后便埋于塵埃之中,于是他們把唐伯虎的愛情殊遇當成精神的鴉片,用來填補自己內心的失落與無助。另外,當大多數底層文人功名無望之際,他們不能像唐伯虎一樣使自身的人格得到自由與超脫。他們對這種自由的生命狀態(tài)只是羨慕,多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掙扎而不得解脫。于是在內心便對唐伯虎產生了一種向往,然后借助唐伯虎詩酒艷情的故事做一場白日夢。正是有了這些對應與向往,“點秋香”故事才能博得失意士人的鐘愛,久傳不衰。

      二、世俗大眾的推重

      底層文人以書面方式將故事進行傳播,受到流傳范圍的局限,而世俗大眾的接納與偏愛才是廣泛流傳的前提?!包c秋香”故事之所以在民間受到青睞,主要在于唐伯虎的世俗化傾向,又由于民間社會一直對才子佳人故事有著強烈的需求和青睞,于是其故事才受世俗大眾的歡迎。

      首先,故事的主人公唐伯虎,“數歲能為科舉文字,童髫中科第一,四海驚稱之”,是明代名聞遐邇的大名士,為世人盡知。同時,唐伯虎本身風流不羈和放浪形骸的人生態(tài)度、恃才傲物和游戲人間的才子本色、藐視傳統(tǒng)道德和顛覆世俗規(guī)范的膽量,足以引起時人及后人對其傳奇人生的猜想與杜撰。更何況唐伯虎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而才子自然有紅袖添香,于是附會于唐伯虎的風流韻事自然比較多。

      其次,唐伯虎在“點秋香”故事中的行為打破常規(guī),他喜歡的不是大家閨秀,而是身份卑微的婢女,脫離了才子佳人故事的窠臼。上層社會擁有正常的社會秩序作為堅固的堡壘,一般人無法逾越禮教與門第的束縛,因此千百年來,才子佳人的敘事模式重復著同樣的故事類型。相對而言,市民社會的愛情要求沒有上層社會那么嚴格,秋香雖身份卑賤,與唐伯虎的社會地位懸殊,但市民社會并不計較門第,因此他們的結合在世俗大眾的心中完全沒有阻礙。

      再次,唐伯虎追求秋香方式非常奇特。以他的名望與地位,完全可以通過聘娶的正常途徑來達到目的,而他卻通過賣身為奴、親自追尋的方式,體現了明中期才子狂士的情趣和風貌。他們拋棄了我們熟知的愛情故事模式中才子被動憨厚的追求方式,而追求一種疏狂任誕、逾越名教的人生態(tài)度。對他們而言,風流韻事越多,越背禮反俗,越能顯示出風流才子的本色。

      對于失意士人和底層民眾而言,其人性與自由已經被長時間的壓抑與遏制,內心極其渴望一個桀驁不馴、反常背俗的人物來表達自己抑郁已久的愿望,同時也需要為自己的人格理想與追求尋找具體的寄托,于是唐伯虎逾越名教、超逸流俗、大膽追求幸福的風流才子形象順應了他們內心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講,“點秋香”的故事其實是失意士人與底層民眾集體無意識

      虛構與生成的結果,保留了社會大眾的集體心理與精神生態(tài)?!?/p>

      ① 明末,有孟稱舜《花前一笑》、卓人月《花舫緣》、史■《蘇臺奇遘》三部雜劇,馮夢龍先后將此事編入《古今譚概》《情史》《警世通言》。清初,有朱素臣《文星現》傳奇。

      ② 有清代無名氏《三笑姻緣》傳奇、《笑中緣》彈詞、程瞻廬《唐祝文周四杰傳》小說等。

      ③ 《蕉窗雜錄》條材料最早出現于明萬歷二十三(1595)年刻本《袁中郎先生批評唐伯虎匯集》卷末紀事中,袁宏道有眉批云:“此事盡可譜為傳奇。”結尾亦云“此女大不俗,得子畏為配,亦一笑為之媒耶。然子畏亦可謂有心人矣”。后被何大成收入《唐伯虎全集》(1607年)軼事中。

      ④{13}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中國書店據大道書局1925年版影印,1985年版,第5頁,第3頁,第3頁。

      ⑤ 關于《蕉窗雜錄》的作者,清代焦循《劇說》正文前引用書目中以為是“宋稼軒居士”所著。楊靜庵《唐寅年譜》以為是明代藏書家項元汴所作,后人大都沿用此觀點。《蕉窗雜錄》實非為項元汴所作,而《蕉窗九錄》則為項氏所作。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蕉窗九錄》內容所記與唐伯虎之事毫無重合之處。由于《蕉窗雜錄》已佚,是否為項氏所作,此處存疑。如有涉及,暫擬為項元汴。(清)焦循:《劇說》,《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撰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齊魯書社1995年版,第118冊。

      ⑥ 郭英德、柳聞、程瞻廬認為“點秋香”故事最初見載于明周玄■《涇林雜記》。程瞻廬著、郭群一校訂:《唐祝文周四杰傳》,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46頁;柳聞:《唐伯虎和“三笑”傳說》,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⑦ 明代談孺木《棗林雜俎》圣集“周玄■”條云:“昆山周復俊?!稕芰蛛s記》?!稕芰诸愑洝贰O玄■。萬……著《涇林續(xù)記》?!薄裁鳌痴勅婺荆骸稐椓蛛s俎》,《筆記小說大觀》,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13冊,第84頁。.

      ⑧ 叢書集成初編本《涇林續(xù)記》作者題為周元■,而《筆記小說大觀》圣集卻稱“周玄■”,二者實為一人。

      ⑨ 《古今譚概》卷十一《傭》條所引《涇林續(xù)記》,與《情史》卷五《唐寅》條所引之《涇林雜記》雖有謀合,但情節(jié)各有詳略。譚正璧以今本《涇林續(xù)記》無此條材料為由,認為馮氏誤記,并無實據。

      ⑩ 〔明〕周元■:《涇林續(xù)記》,《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第2954冊。

      {11} 柳聞在《唐伯虎和“三笑”傳說》附錄中認為《涇林雜記》比《蕉窗雜錄》稍晚,沒有實據,僅通過情節(jié)的詳略來判定前后。

      {12} 學界一般認為陳玄超、吉道人、俞見安等人傭書竊婢之事偽托于唐伯虎,分別見于《露書》《耳談》《西神叢話》條材料。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4}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卷一,《唐伯虎墓志銘》,中國書店據大道書局1925年版影印,1985年版。

      作 者:呂 茹,文學博士,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松原市| 华池县| 大方县| 奉节县| 福海县| 呼伦贝尔市| 射阳县| 西峡县| 依安县| 法库县| 太仓市| 云浮市| 呼和浩特市| 英吉沙县| 晋中市| 乌兰察布市| 兰州市| 咸丰县| 江城| 钟祥市| 扶绥县| 库车县| 鄯善县| 通州市| 崇礼县| 礼泉县| 清徐县| 肃北| 池州市| 吴桥县| 洛川县| 内乡县| 永胜县| 清苑县| 陇川县| 东安县| 盱眙县| 福泉市| 锦屏县| 通辽市|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