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恐懼的不是數學本身,而是對數學的預期
“數學恐懼癥”受人關注,恐怕還是源于近期的一篇報道。廈門大學一位女生在經歷高考5年后,依舊會做與數學有關的噩夢,每次都是心有余悸。報道稱,某微博以“你有數學恐懼癥嗎”為引子組織熱門話題,吸引了7000多名網友參加,其中近八成網友表示“看到數學就頭疼”。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數學恐懼癥”治療專家西恩·貝洛克在其發(fā)表的論文中解釋了這個現象: “對于那些數學恐懼癥患者,大腦對解數學題做出的反應和他們把手放到熱爐子上做出的反應類似。”
西恩·貝洛克和同是恐懼癥研究者的伊恩·萊昂斯尋找了28位成年人作為實驗對象,其中一半人對數學懷有“深深的崇敬”,另外14人對數學沒有任何恐懼。研究者觀察他們對開始上數學課和發(fā)數學書時做出的反應,來量化他們內心的恐懼程度,并對大腦進行掃描。結果發(fā)現,對數學的恐懼程度越高,負責記錄疼痛經歷的區(qū)域—一大腦后側島葉就越活躍。但是,這些人在解題過程中卻沒有出現任何疼痛的反應。
貝洛克稱,“令人頭疼的并非數學本身,而是對數學的預期?!?/p>
數學恐懼心理或來自早教經歷?
“數學恐懼癥”這樣一個科學話題在中國引起不小的反響,恐怕也與該話題切中了國人的“厭學”心理有關。綜合關于留學的報道分析,可看出美國“高考”SAT的數學考試難度相當于中國的中考,考題最多不會超過高—學生所學的內容。但反觀中國學生,他們長期將“數學”“英語”作為兩門“老大難”學科,花費的時間、精力更是難以計數。
有著30年教齡的數學老師張忠旺說:“對數學的恐懼多是因為被數學傷害過,或者是被數學成績,或者是被數學老師。”萊昂斯也表示,數學恐懼很有可能與人們早期的學習經歷有關。
擺脫恐懼:“興趣”才是好老師
既然“數學恐懼”是一種由“預期”引起的心理狀態(tài),那么該如何擺脫?萊昂斯和貝洛克給出的解答都是努力“克服恐懼”。萊昂斯建議人們在心理上重新對數學進行評估,貝洛克則認為,將焦慮寫下來并專注積極的一面,有助于克服恐懼。
另外,對于學校教育而言,在教育期間積極培養(yǎng)孩子們對某一門學科的興趣,才是“治本”之道,這也符合教育本身的需求。
在日本,一位“雜家”——東京大學博士小室直樹在的一本書,書名就叫《給討厭數學的人》,試圖讓人們通過對數學本質的了解,打破對數學的種種迷思,治療恐懼。有中國讀者留言稱,這本書不是告訴你怎么學好數學,而是為了讓你產生興趣。
總之,對于“數學恐懼癥”這個帶點文藝腔,卻又時時以“咬嚙性的小煩惱”(張愛玲語)面目出現的心理“噩夢”而言,最好的解藥除了興趣,還是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