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一枚,喜歡討論一些突發(fā)奇想的生意。新浪微博 @高小蠻
上周去了一趟上海,應(yīng)朋友之約,過個周末。
朋友電話里說,老錦江和朗庭,你選一家,后者是一個英國老牌酒店你知道的,就在新天地。
我想了想說,還是老錦江吧,去過這么多次上海,還從未住過這家老牌酒店,聽說它的錦北樓新妝了,正好去住住看。
最奢侈,是草坪
晚上入住,我站在一樓大堂的柜臺處愣愣地看了好久。耐看,古舊味道濃濃的紅棕木框墻上,幾刷子簡單抽象的金漆,定神細(xì)看,才發(fā)現(xiàn)是遠(yuǎn)近錯落的上海外灘夜景。
黃銅梭鐵門,蟹腳扶梯,一口上海腔普通話的阿叔笑容可掬地幫你拿行李,狹小精致的箱式電梯,讓我對它80年前剛開業(yè)時的模樣神往不已。
從長廊到房間,色調(diào)和想象中《花樣年華》那種如夕陽般的濃墨重彩完全相反,它色調(diào)輕淺,淡雅,不失溫暖,連墻上掛的畫也是輕輕勾勒幾筆。
本想睡到中午,早早被朋友短信吵醒。“等你散步,不然辜負(fù)這草坪。”草坪?昨晚夜深未見,身處擠擠挨挨的上海鬧市區(qū),有啥不能辜負(fù)?
一樓出門,滿眼耀眼的翠,頓時恍神。
是翠,比綠更亮的色彩,陽光下的這片草地透亮晶瑩,仿佛有人細(xì)心地一片片用水擦洗過。
忍不住贊嘆,太奢侈了。它面積有多大呢?用手機一查,整個老錦江飯店占地3萬余平米,綠地占一半。
不能相信,在距離淮海中路和茂名南路步行十多分鐘的距離內(nèi),能獨占這么一大片的草地,老牌有腔調(diào)。
朋友笑說他深愛老錦江,不是因為奢侈的大草坪,而是因為它身邊那家24小時的避風(fēng)塘, 不管是你如何晨昏顛倒, 永遠(yuǎn)有溫暖噴香等著你, 隨時能吃到素質(zhì)不錯的蝦餃和熱粥。
此行被他誤導(dǎo),忽略了就藏在錦北樓11樓的“老夜上海飯店", 聽說除了鱔糊做得極好, 還有上海人童年記憶中的核桃老冰糕吃,只能下次去試。
雞場開店
沿著花園酒店的院墻,散步去過早。
每次來上海,早餐都吃面,而且是大葷“純?nèi)饷妗?。朋友上次請我是吃的糖醋小排面,蓋上一大勺剛燒好的紅彤彤排骨,配角成了主角。
這次,又想請我吃啥?“吃雞,一碗面配半只雞。去振鼎雞!”
正在納悶“怎么取個名叫‘鎮(zhèn)定劑?”猶豫著,被推入了街頭一家快餐店模樣的白底紅字館子。奇怪,以前被朋友推薦的面館多是老桌木椅的破店子,這次怎么……
上午10點,一樓滿座,二樓也熙熙攘攘。“自己動手拿醬油和辣油啊,服務(wù)員沒空管你的。”
拿菜單一看,簡單。主食只有三種“雞湯面,雞汁拌面,雞粥”,配菜倒豐富,從雞頭到雞尾,從雞下水到雞大腿。聽見鄰桌一時髦小哥細(xì)聲點菜,“來個四分之一只雞好伐?”
鋪桌紙倒是蠻好看,雞飛鳳舞的紅色剪紙窗花圖案,印有“清香鮮嫩”四個字。
聽說這家開了16年的“專業(yè)吃雞店”,已經(jīng)遍布上海有20多家連鎖,還準(zhǔn)備朝“社區(qū)食堂”的方向做。老板特別精打細(xì)算,自己辦養(yǎng)雞場,連上下游的飼料廠和屠宰廠都自己做,不給錢外人賺。
看那桌桌三黃雞皮滑肉嫩噴噴香的樣子,興致大發(fā),“大碗雞湯面,半只白斬,來個雞爪和雞胗拼盤,再來一碗雞血湯?!?/p>
哎,這桌“雞宴早餐”吃完還真不膩,可惜辣椒醬不夠勁頭。
怪物干面
我提議說,走,去陸家嘴的CITY SUPER轉(zhuǎn)轉(zhuǎn)吧。我對逛菜場超市的興趣,遠(yuǎn)遠(yuǎn)勝過商場。
曾有同事從香港的這家超市扛回一包日本米送我,熬粥黏度令人驚喜,對這店也心生向往。后來屢去香港,卻總無閑暇去逛它。兩年前它在上海浦東開了一家,一直念念不忘。
各類好物擠擠挨挨,有現(xiàn)場碾磨稻谷精米機,有能直接生食的無菌雞蛋,有各類配方的面包機用料方便包……
我在臺灣商品區(qū),一眼看到了它,新日光的“關(guān)廟面”,鼓鼓囊囊一大包,不管了,塞車上。
我曾在央視7套某次臺灣特輯節(jié)目中看到過它。印象最深的是,那面廠不允許用機器烘干面條,必須放在用網(wǎng)圍好的院子里曬太陽,臺南又是海洋性氣候,雷雨陰晴不定。
一發(fā)現(xiàn)有下雨征兆,呼啦啦全廠員工都涌到院子里用小推車收曬面大簸箕;天一見晴,又趕緊推出來擺場……
肯付出這樣的辛勞,必然有他們的理由。
當(dāng)時有位專家出來說,曬太陽,能讓小麥里的谷蛋白的某些化學(xué)鍵被切斷,能釋放出某些特殊的香氣。
買回家,放入燉臘豬蹄的湯頭,滾開后,小火煨了十多分鐘,條條分明。一試,滿桌叫好,那份可以媲美手搟鮮面的Q度嚼勁,令我暗暗吃驚。
要知道,家里常買的掛面,易軟爛卻從未見過Q彈耐嚼的,原因就是含水量少。媽媽的手搟鮮濕面條,就嚼勁十足。
這面捏上去卻干干脆脆,真是個中怪物。
花蒲小店
這家是另一個朋友極力的推薦,一定讓我抽出半天時間,專程品嘗。
上海每家小店的地址門牌非常清楚,出租車司機把我們送到匯川路,伸出頭反復(fù)尋找,“是這里啊,怎么找不到那家店呢?”
太低調(diào)了,眼尖的朋友瞅見了街對面小花叢背后,它只有兩個IPAD屏幕那么大丁點的招牌,“花蒲甜品”。
光禿禿的灰色水泥外墻邊,費力推開樸拙的厚重大木門,一股微微帶香的自然寧靜氛圍,令人沉醉。
貼墻的麻質(zhì)布料上,寫著小店的種種絮叨。水泥臺被眾多大瓶小罐郁郁蔥蔥的綠植擺滿。從木頭桌椅到燈,都走極簡路線,卻怎么看怎么令人舒暢。一流設(shè)計。
因為有朋友事先打過招呼,主店師傅熱情地把店里拿手的作品逐一呈現(xiàn),擺滿一桌。
師傅在日本研習(xí)甜品近20年,深得神髓,態(tài)度謙和內(nèi)斂。我認(rèn)真地在菜單上翻找去年在北海道吃過的那道念念不忘的芝麻布丁,果然有。
和店內(nèi)設(shè)計一樣,這家的甜品也無過多花哨,落落大方,清雅迷人。最討我歡心的,是微甜的低糖路線。
提拉米蘇,擺脫呆板模子,瀟灑挖大勺裝盤, 蓬松濕潤;一杯透明如冰的“茉莉花啫喱”,海藻的口感比魚膠更清新細(xì)膩,清香宜人;“抹茶拿鐵”給95分,全無苦澀,茶鮮奶正,盤配小竹刷提升專業(yè)感.……
一試之下,我承認(rèn),這是截止目前,我在國內(nèi)吃過最喜歡的甜品小店。
同行的朋友們?nèi)巳撕舨惶摯诵校€嚷嚷著讓我介紹回武漢開加盟店。我翻開菜單,指指價格,比武漢貴過一倍的價格,都不吱聲了。
不貴價,哪有好材料,又怎么對得起師傅20年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