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26日,由中國科協(xié)青少年科技中心主辦,廣西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承辦的“科技館活動進校園”示范推廣區(qū)骨干科技教師培訓班在廣西桂林市舉辦。來自安徽、山西、廣東等9個“科技館活動進校園”示范推廣區(qū)的40名骨干科技教師參加了培訓。為了能夠提升科技教師和科技輔導員科學教育活動的教育理念和具體實施能力,培訓采取了互動式講座與演示、科學教育項目案例分析、設計和分享科學教育活動資源等多種方式。
廣西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所長、桂林興華科學教育團隊學術帶頭人羅星凱教授作了“科學探究學習——理念與行動”、“找好走準比現(xiàn)實超前的那一步——廣西普通高中新課程創(chuàng)新實驗方案解讀”兩個簡短的主題報告。他提出,不論校內還是校外的科學教育,都應以科學探究為核心;只有將校外科學教育活動設計得更有趣,才能夠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究欲;科學教育活動只有與學校的科學課程互補,并且校外科學教育場所應發(fā)揮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才能夠讓越來越多的公眾重視并參與到校外科學教育中。羅教授還介紹了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STEM)結合在一起的國際科學教育發(fā)展新趨勢,提醒教師要幫助學生發(fā)展使用科學儀器和工具、將創(chuàng)意變成產品的能力。
國際科學教育協(xié)會理事會(ICASE)前任主席、泰國科學協(xié)會理科教師分會主席Janchai教授為學員授課,他帶來了題為“低成本的創(chuàng)意科學教育”的互動式講座,介紹了科學教育創(chuàng)新的7個基本原則——替換、組合、改變、放大或縮小、轉變用途、消除和重新設計。講座像一場精彩的科學秀,Janchai教授給每位學員發(fā)放了曲別針、發(fā)光二極管、硬紙片等非常普通的材料,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和幽默的話語,營造出輕松有趣的培訓氣氛。他認為,幽默感是科技場館實施科技教育活動的要素之一。在這場互動講座中,學員們體驗了小孔眼鏡、飛去來器的制作,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身邊的材料開發(fā)其教育價值。他向學員傳達了科技場館的科學教育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快樂的同時,還能享受“發(fā)現(xiàn)”的成就感,這是科技場館科學教育活動應首先發(fā)揮的作用。
來自江西師范大學的黃恕伯教授用自制的趣味聲學器材給全體學員舉辦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科學音樂會”。由吸管、塑料瓶、電線、磁鐵等裝置制成的另類“樂器”,在科技工作者的手中變成了生動有趣的科教器材。黃教授提醒各位學員:教師在帶領學生感受科學魅力的同時,不要忘記活動背后存在著嚴謹規(guī)范的教育教學目標。
培訓中,學員們分組親自體驗了“過山車”、“浮沉子”、“棉花糖機”、“另類樂器”、“洗手液按壓裝置”等多項STEM科技活動,并從中反思和總結活動設計和組織的要點。在“過山車”探究活動中,學員們需要先在小型過山車軌道中測試物體運動速度,尋找獲取過山車最佳初始運動高度的規(guī)律,然后在一個新的過山車軌道中進行桃戰(zhàn)賽,驗證規(guī)律的有效性。這樣的體驗活動讓學員從學生的角度感受活動的全過程,看似簡單的設計,很多老師卻經歷了失敗與改進的過程,切身體會了學生在面對問題時的思維與心理過程,使教師們能夠較充分地理解活動設計和其中的教學難點,有利于他們今后以學生為中心開發(fā)教育資源,實施科學教育活動。
除了講座和探究實驗,培訓學員們還與廣西師范大學科學教育學院的在讀研究生們進行深入的交流,參觀興華科學技術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基地實驗室,分析示范推廣區(qū)各場館的科學教育活動案例,并一同回顧和體驗了研究生們在2013年寒假到廣西科技館面向公眾開展校外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