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幾年前,小高從北京辭職回到湖南的爺爺奶奶家。在老家,她想起在北京的時候,土雞蛋賣得特別貴,而她老家的特產(chǎn)是四黃雞。她想自己養(yǎng)雞創(chuàng)業(yè)。剛開始爺爺、奶奶不同意,認為好不容易家里出了個大學生,怎么能干這個。后來小高堅持,爺爺、奶奶就同意了。小高從積攢下來的七八千元中,拿出3000多元購買了2000只雞苗,還請了畜牧局的專家指導。4個月后,她的雞出欄。她靠賣雞肉、雞蛋等賺了2萬元錢。然后她又買了5000只雞苗,4個多月出欄后,又賺了5萬元錢,初嘗創(chuàng)業(yè)甜頭。后來,她想繼續(xù)擴大規(guī)模,跟爺爺奶奶商量拿房產(chǎn)做抵押跟銀行貸了30萬元,加上自己手上近10萬元,投資建雞舍,買了1萬多只雞苗。然而,一場大雪,她的雞死了大半。
大雪過后,養(yǎng)雞場里能賣錢的只有一地雞毛。小高想過把雞毛拔下來賣給做雞毛撣子、花踺和服飾的加工廠,可當時雞毛40元錢一公斤,要是就這么賣了,注定大賠特賠。她每天擺弄著雞毛,琢磨著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些雞毛。
一天,她想起原來在北京的時候,看到過別人用麥草作畫,而且價格不菲,她想到用雞毛作畫。剛開始,她找來一些雜志、畫報的彩頁,根據(jù)雞毛的顏色、條紋、大小、形狀往上面黏貼。由于小時候?qū)W過畫畫,多少有點美術(shù)細胞,小高就試著做出了幾幅,然后拿著給朋友看。朋友們都說這東西有點意思,還有人鼓勵她拿去賣。
之后,小高到北京賣畫。在公園擺了10多天攤,一天下午,一位來公園遛彎的老太太在她攤兒前盯著一幅畫看了有半個多小時。然后兩個人就聊了起來。小高跟老太太聊了自己之前的經(jīng)歷,兩人聊得很投機。老太太說那幅《初夏》挺好看的,可惜自己出來遛彎,身上沒帶錢。小高覺得難得遇見一個說話投機的人就把這幅畫送給了那個老太太。
這事過了大概三四天,一位30多歲的男士來到小高的攤位前。這位男士是那位老太太的兒子。老太太回到家里,把小高送給她的畫掛在客廳,被兒子看到了。聽母親說了這幅畫的來歷,做酒店經(jīng)理的兒子覺得畫不錯,挺新穎、美觀,也顯檔次,想買一些雞毛畫掛在酒店和辦公室的墻上做裝飾。后來這個經(jīng)理還幫小高聯(lián)系了一批客戶,并投資羽毛畫。小高也不斷地把她的畫升級。一天,小高從電視上看到別人用廢舊報紙做衣服,就琢磨能不能用報紙作畫。后來她把報紙、布頭、樹葉、泡沫等和雞毛畫結(jié)合在一起,做成一幅幅極具功能性的羽畫。她的人生也就此改變。
小高將一文不值的羽毛、五谷雜糧等生活中的各種廢棄物,變成了具有可緩解疲勞、凈化空氣、吸附甲醛等功能的環(huán)保、生態(tài)、藝術(shù)健康畫,成就了一番事業(yè),其中創(chuàng)意值得借鑒!
(責任編輯 陳源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