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校檔案】
清華大學始建于1911年,初名清華學堂,當時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 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yǎng),1925 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辦清華國學研究院。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lián)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清華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
【牛校牛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現(xiàn)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前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副總理黃菊、姚依林、曾培炎、康世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吳官正、宋平,及多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xié)副主席等均畢業(yè)清華大學。享譽全球的學者及科學家也不乏其人,如: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費孝通、朱自清、聞一多、吳晗、季羨林、錢鐘書、胡風、華羅庚、楊振寧、錢三強、錢偉長、王力、胡適、梁思成、胡喬木、喬冠華等等,都是畢業(yè)于清華大學。
【牛校風景】
有人說,清華是百年風物,渾厚味道。匍匐在歲月的面前,百年的清華園讓我情不自禁的就想起了母親的形象。是的,清華園就是一位博大慈祥的母親。她的美麗,她的溫婉,正猶如池畔的紅荷,雨點飄落,便已芬芳微醺。
寒裳順蘭止,水木湛清華
清華園地處北京西北郊的園林區(qū),是在幾處清朝皇家園林的遺址上發(fā)展而成的。清華校園周圍高等學府和名園古跡林立,園內林木俊秀,水木清華;清澈的萬泉河水從腹地蜿蜒流過,勾連成一處處湖泊和小溪,滋潤著一代代清華學子高潔的志趣和情操。
在清華園內,有一處風景,清朗秀麗,旖旎迷人。這里便是清華園工字廳后面的一脈青山、一池秀水、一塘碧荷、兩座古亭。此處風景優(yōu)美,惠風和暢,云淡風輕,清朗秀麗。東晉詩人謝混有詩云:“惠風蕩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順蘭止,水木湛清華?!敝奈膶W家梁實秋當回憶到此處的景致時,也都曾經感嘆道:“我在這個地方不知消磨了多少黃昏。”這一處美麗的精致,常被人們與頤和園的“諧趣園”相媲美。
清華園工字廳后廳門外上方正額“水木清華”四字,便是取自謝混的這首詩。傳說正額的這四個字乃是康熙帝御墨;兩旁朱漆圓柱懸有清人殷兆鏞撰書的名聯(lián):“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水木清華是清華學子們學習讀書和休閑的好去處,在玲瓏古典的亭臺之間,伴著和暢的惠風,靜靜安享美麗的生命時光。
玉石自砥礪,書卷掩明燈
一所大學的美,不僅是停留在旖旎的自然風景里,擁有豐富的文化積淀,能用心靈去聆聽和感受才是真正的美。有神圣的講堂,有熱情的聚會,有雄辯的智者,有激情的鼓手,有睿智的思想。在清華園這片深厚雋永的土地上,便曾有無數(shù)仰望星空的仁人志士們,在這里,寫下他們人生的豪邁誓言,孕育萌生出高潔志趣和情操;在這里,他們鳴起振聾發(fā)聵的警世之言;或發(fā)出催人淚下的肺腑之聲;或響起振奮人心的人生哲言。
中國語言大師趙元任,巧手操琴,鶯歌唱譜,一首《叫我如何不想她》唱遍全國,并在每次聚會時都要深情高歌為母校獻禮;1931年,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將“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辦學理念深入清華的教育中。
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古往今來的清華學子們,承載著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對清華園的深情愛戀,在世界的巔峰之上,用厚德與睿智向世界呈現(xiàn)著一部不朽的詩章。
隨著清華大學的發(fā)展,雖然滲透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學校十分重視研究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瑰寶。以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以及研究院講師李濟為代表的清華學者,主張“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形成了著名的“清華學風”,對清華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學術大師,這為清華大學在當今世界的學術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