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艷
如何引導學生在產生逆反心理時學會自我調控,對小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將起到重要甚至是關鍵的作用,這也是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是近年來我國教育實踐中被人們關注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它是指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維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并與一般常態(tài)教育要求相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它是與認同相伴的復雜心理現(xiàn)象,是一定社會關系實踐的產物。
二、逆反心理的危害性
逆反心理過重或自己不善于自我調節(jié),會帶來過重的心理壓力,引起心理障礙。對小學生來講,還會造成感情失控,與家長、教師感情疏遠,關系僵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聽不進正確的教育和勸導,進而會釀成大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產生和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很多,既有小學生主體內部的心理和生理變化因素,也有來自教育環(huán)境及其他外部刺激的客觀因素。
1.認知方式的變化。小學生接受教育過程中,隨著知識經驗的增加及認知方式的發(fā)展,思維視角已超越童年期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著多向思維方面發(fā)展。他們對事物和問題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對于越是禁止的事物,向往之情越為迫切,表現(xiàn)為越不讓做的事情就越要嘗試著做,如網(wǎng)上“未成年人禁止點擊”的字樣,對學生來說就非常具有吸引力,非點不可。
2.教育方法不當。學校是小學生成長的主要環(huán)境,學校教育方法的偏差是小學生形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表現(xiàn)為教師教學方法呆板生硬,使學生對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產生反感心理;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考慮學生的心理感受,不了解學生的需求;教師處理問題不公正,評價不客觀;教師在處理問題時原因不清,問題處理簡單化、態(tài)度粗暴,甚至產生錯誤的判斷和出現(xiàn)錯誤的處理結果,讓學生對教師在情感上產生對立,進而形成我行我素、反其道而行的逆反心理。
3.家庭教育不當。家庭是小學生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是小學生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導致了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如“專斷”的教育方法、父母感情不和或經常打架等。
4.受同齡群體的影響。小學生容易受同齡群體的影響,這是因為同齡群體不僅擁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他們愛好相近,興趣相同,最容易相互轉化與感染。如果小學生同齡群體中的價值觀念、行為傾向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目的大體一致,置身其中的小學生心理就會正常、合理,相反就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5.受大眾化傳播及社會文化影響。隨著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及大眾傳播事業(yè)的發(fā)展,大眾傳播媒體對小學生的影響日益擴大,大眾傳播媒介和信息網(wǎng)絡在家庭和學?;酒占?,給小學生提供了學習、求知和接受教育的新途徑,在信息選擇、制作上因為追求大眾化、新奇化,而忽視對小學生群體的保護,也帶來了負面影響。
四、小學生逆反心理的教育措施
1.重視心理健康輔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生之所以產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為學生的認知與情感或者是認知與意向發(fā)生矛盾。為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心交心,換位思考,解開他們的心理癥結,教學生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地看待問題,改變他們對事物的片面認識。
2.加強情感投入,融洽師生關系?!坝H其師,信其道”,當教師讓學生感到可親、可敬、可信時,學生就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尤其是對那些遇到挫折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并用懷疑、敵視的態(tài)度對待周圍一切事物的學生更是如此。教師更要尊重他們,思想上不歧視,態(tài)度上不粗暴,感情上不厭惡,言語上少否定;要和他們做知心朋友,多談心、多交流,用愛心去澆灌,使他們得到安慰和滿足,這是消除逆反心理的有效方法。
3.客觀評價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自尊和受尊重是生存的一種基本需要。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人的天性,小學生更是如此。學生一旦有了進步,就要及時地表揚,對于后進生,更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在全面充分地肯定他們優(yōu)點的同時,再懇切地提出要求和希望,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力,進而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
4.樹立正確導向,消除不良影響。面對社會上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小學生往往還未具備正確認知能力和辨別是非真假的能力,往往追求盲目的模仿。因此教師要及時、有效、準確地把握這些問題,深刻分析問題實質和其中的合理成分,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認知,避免盲目的追隨。
只要教師能做到持之以恒,長抓不懈,深入探究,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形成合力,工作就一定會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