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云亭
摘要:2007年3月6日央視五套推出《武林大會》欄目,旨在繼續(xù)制造中國功夫的全方位傳播效應,節(jié)目最初取得了部分觀眾的認可,并引起境外電視傳媒機構的關注。但是,《武林大會》的文化傳承價值要大于其商業(yè)開發(fā)價值,其對武術的傳播亦僅留滯于探索性詮釋階段。從《武林大會》文化性闡釋的內情可以反證,《武林大會》的審美預設需要雖然說已經無限地接近武術的本體,而其價值取向仍與傳播學領域的中國武術有距離,《武林大會》中的諸多設計元素背離了中華武術的原始生命形態(tài)。武術仍和中國本土文化密不可分,武術和現(xiàn)代體育的一直處于一種兩相抵觸和難以兼容的狀態(tài)。《武林大會》企圖恢復武術的真打實摔的格斗景況,卻顛覆了武術在戲曲、小說和武俠影視劇中的完美形象,促使武術的舞蹈性以及其所具備的動作的高度和諧的美感的部分流失?!段淞执髸吩噲D將武術作出現(xiàn)代文化性和商業(yè)性的雙重詮釋,卻驅使中華武術走向新型的電視武術的文化新境地,這種新形式顯然與古典武術形態(tài)產生了差異。
關鍵詞:電視武術 武林大會 體育傳播 詩意表演 功夫誤區(qū)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8-0001-05
2007年3月6日,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中國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中視體育推廣有限公司聯(lián)合主辦的大型武術賽事《武林大會》在央視五套傾力推出,《武林大會》旨在弘揚國粹,壯大武學,繼續(xù)制造中國功夫的全方位傳播效應?!段淞执髸仿?lián)播余年,贏得了相當大范圍內觀眾的認同,獲取了一定的傳播效果,也得到了部分武術學者的認可,但是,中華武術始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體育類電視節(jié)目僅對武術作出了體育學和傳播學意義上的詮釋,而武術的根本仍滯留于非體育的文化層面,因此,任何一種以提煉、升華、再現(xiàn)等名義解析武術與國學的生命連接方式的傳播詮釋都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功。由于武術本身所包含的自然生命學的強固作用,武術朝現(xiàn)代體育轉型的道路仍很艱難,包括央視《武林大會》在內的電視體育類節(jié)目對武術的商業(yè)性詮釋僅僅催生出一種新型的電視武術,其本體已然游離了古典武術的進化脈徑。
1 《武林大會》的審美預設難以沖決完全市場法則
客觀評判,《武林大會》可謂中國武術傳播的一個里程碑,其積極的價值無可否認。
首先,它通過央視強大的傳播效應再度擴大了武術的影響力,如2008年2月20日,《武林大會》同韓國主流媒體YTN電視臺簽約,2008年4月份已同韓國觀眾見面,歐美的電視臺也曾與央視洽談過《武林大會》的版權問題,這表明《武林大會》向國際化運作方向已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其次,《武林大會》又一次引發(fā)大眾和專家對武術本質的思考,如包括眾多體育院校的武術學專家在內的多方人士都參與了對《武林大會》的探討,其中涉及到武術生發(fā)學和傳播學意義的諸多問題,央視推出的《武林大會》深化了武術界對武術本體的理解。
再次,《武林大會》放棄了由國家體委組織編寫的所謂的改良版的武術學教材的基本體例,而彰顯出武術的民間本位思想,努力體現(xiàn)“還原真實武林,傳承功夫精髓”的宗旨,開掘出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武術精神,這種嘗試至少在回歸武術的本體性發(fā)展軌道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第四,《武林大會》不僅將中國武術早已蜚聲于世的太極、形意、八卦、螳螂、少林等五大流派的格斗風格逐一展示給觀眾,還先后展演出一批較小的拳種,如楊氏教門拳、心意六合拳、開門八極拳、蔡李佛拳、通臂拳、紅拳、梅花樁拳、太乙五行拳等拳種,同時,《武林大會》對大拳種也作出了細劃分,如少林體系中推出了南少林五祖拳、太極體系推出陳氏太極拳,這種處理在突出少林拳和太極拳共性的同時,展示了大拳種體系下派生拳種的深入性、精微性和獨特性。而針對小拳種以及大拳種派生出的子拳種的電視直播是電視直播史上的首創(chuàng)。
第五,《武林大會》突破了河南衛(wèi)視在2004年推出的《武林風》以及廣東衛(wèi)視2007年推出的《中國功夫電視擂臺賽》的武打格斗規(guī)制,不再模仿西方國家格斗節(jié)目的傳播模式,對競賽規(guī)則做出了大幅度的調整,實行“無拳套、無級別、無演繹”的賽事規(guī)則,突出中國古典競斗的獨特魅力,因此,總體而論,《武林大會》是建國之后的第一次摘除拳套并突出真打實摔宗旨的武術賽事,而且其格斗規(guī)則的獨特性更為突出,也更具有民族特色,《武林大會》較為接近中國武術的原始風貌。為此,武術學者甚至使用了“奇峰突起”和“橫空出世”等認可性語匯。
央視隆重推出《武林大會》這個武術競技的品牌,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精心的策劃,權衡了武術界、傳媒界、商業(yè)界和國學界等多方的利益,融合了各方的學理規(guī)限和價值觀,克服了諸多意想不到的難題,形成了一定的電視品牌效應:
首先,《武林大會》尊重傳統(tǒng),在其開設初期,規(guī)定不同拳種之間不展開競技,這就避免了中國武術中業(yè)已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門戶之見的矛盾。
其次,運動員登場前后,皆有按照導演要求擺出的各種門派的標志性動作,俗稱報家門、亮門戶,這種招式的呈現(xiàn)增強了武術的標志性、招牌性和觀賞性,并有效地挖掘出武術的儀式學內涵。
其三,運動員穿著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給人以英雄登臺、武士亮相的視覺感受,具有古典風范;
其四,設立擂臺賽,按照規(guī)則,選手下擂則倒扣三分,旨在模仿古代擂臺賽的格局;
其五,增加了見招拆招的解密類節(jié)目,吸引了一部分初學者的眼球。
中國武術曾經存活于一個龐大的文化生態(tài)體內,其本體和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諸家學說以及民間的信仰體系密不可分,有的門派還和江湖秘密宗教有關系。
近代以來,西方體育學強勢進入中國后,體育學大肆普及并進而成為主導性學科,中國人開始按照西方人的標準重新規(guī)劃自己的體育學。由于武術的動作感、肉身性和人體動態(tài)特性,新建立的體育學科便將武術劃歸其內。但是,百余年來武術發(fā)展的歷史證明,武術在脫離了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而歸于體育學科后出現(xiàn)了許多至今無法解決的難題,如武術已然失去了原有文化生態(tài)的兼容性,武術原有的象形學、仿生學、宗教學、儀式學內涵以及師承制度等優(yōu)良而完整的文化傳統(tǒng)幾乎完全中斷,中國武術的儀式性、神秘性和宗教信仰功能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以至于武術無法真正擺脫西方體育學的羈絆而獲得獨立發(fā)展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體委本著對民間體育的整理、發(fā)掘和保護的愿望開始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編撰武術教材、整理武術套路和武術理論,取得了不小的業(yè)績,但是,以套路整理和編寫為主體的武術教科書系列在確定武術本位的時候,迎合西方體育的原則,使得武術喪失了其本體的獨創(chuàng)性、生命力和學理價值。
從現(xiàn)階段武術發(fā)展的情況來看,國家體委當時的做法已經顯示出時代的局限性,這種照搬西方體育學理論而整理、吸納、探究和改造傳統(tǒng)武術的做法,已經體現(xiàn)出對武術簡單化、概念化、非民族化以及非個性化的任意割裂傾向。如長拳,幾乎是依照單個動作的出現(xiàn)概率,將以北派拳術為主體的拳術類的動作體系做出了大幅度、大范圍、隔離式和隨機性的挑選,并根據(jù)所謂的簡單易學、美觀大方、驚險好看等諸多原則重新設計編排,而忽略掉了拳術原創(chuàng)者的個性、身形、習慣動作以及原創(chuàng)武術家獨特的生理和心理基礎等因素。再如太極拳,國家體委以楊式太極拳為主,并輔以武當、陳氏、吳式、孫式、和式等其他各流派的太極拳的動作,整理創(chuàng)編成簡化太極拳二十四勢、四十八勢、八十八勢等套路,并向全社會推廣。但是,國家體委的簡化太極拳系列顯然已經難以保留武當、陳氏、吳式、孫式、和式等其他各流派太極拳的獨特個性,其所體現(xiàn)的只能是一種簡單的動作序列,而喪失了太極名家所創(chuàng)拳術中的生命活性,也同時失去了原始太極拳中寄寓深遠、內涵深刻、編創(chuàng)精妙等特質,太極拳幾乎變成了婦孺皆宜的慢性體操,原始太極拳深邃的精神寄托、精美的武打設計、充滿個性魅力的精彩招式均受到大幅度的削減。
應當說,國家體委在編寫的系列教科書中對武術的誤導、誤解和誤改現(xiàn)象,逐漸將武術朝體操的方向上引導,催生出一種所謂的中國式自由體操式的武術新品種,這種做法已經傷害到了武術的本體,有武術學家認為:“在武術進人現(xiàn)代體育運動場后,尤其是在提出競技武術力爭進入奧運會的口號后,人們對弘揚傳統(tǒng)武術和保持新編武術的傳統(tǒng)特色,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關注。一些人擔心,很多瀕臨失傳的傳統(tǒng)武術拳種和武功,可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消失;還擔心新編武術項目失去傳統(tǒng)特色后將會淪為武舞,或者演變成中國式的自由體操,或者異化為自由搏擊。”這里涉及到教科書的本質問題,教科書的本質具有兩重性,其一,教科書是常識的載體,編撰教科書的宗旨在于收集、規(guī)整并傳播常識,教科書所產生的價值是傳輸一種基礎的知識。其二,教科書較高級的價值還在于教化和規(guī)訓,中國歷史上的教科書都體現(xiàn)出國家意志和權威立場,國家借教科書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
中國傳統(tǒng)武術是一門獨具信仰理念和創(chuàng)編理論的體大精深的文化形態(tài),其中每個流派都是個人化的身體和靈魂體驗的文化結晶體,具有很高的原創(chuàng)性、獨立性、再生性和復合性文化元素,但是,由于國家體委以西方體育理念為參照系所編撰的武術排除掉了大量的原始信息,武術便在和源于西方現(xiàn)代體育學的聯(lián)姻過程中丟失了其賴以存在的諸多機能活性和再生機制,武術由此而喪失了其勃郁的生命力,建國以后,除卻香港為數(shù)寥寥的幾位武術學大師如李小龍、袁和平、成龍、洪金寶、元彪外,中國大陸的武術家更多地呈現(xiàn)出一種雷同化、非個性化以及因襲西方體育理念的全盤西化的格局,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武術大師已然絕跡,這種教訓應當總結,而此類事件也更應盡早終結。
2 《武林大會》模糊掉了武術與非武術的內涵
恰是出于對國家體委(體總)肆意改竄原始武術本體的校正性目的,央視《武林大會》企圖拯救這種文化品類,并以商業(yè)再造的方式,恢復傳統(tǒng)武術的固有性質。但是,就開播以來的實際情況看,《武林大會》并未達到其原初的預設目標:
首先,即便如《武林大會》提倡的真打實摔的宗旨就未能得到一以貫之的體現(xiàn)?!段淞执髸烽_辦初期,確實貫徹過真打實摔的理想,但是,真打實摔同樣有副作用,如真實的打斗帶來了運動員動作僵硬、有失美觀等問題,參賽者的跌摔翻滾動作遠不及影視作品中的武打效果明顯。由于競技場地狹小,部分場次中參賽運動員的技擊動作有現(xiàn)場性中斷現(xiàn)象。一位觀眾認為:“看了幾場《武林大會》的比賽以后,我的觀感主要可以概括成一句話:看到時‘眼前一亮,看一會以后‘心里一沉。眼前一亮是因為,傳統(tǒng)武術對抗比賽,是我夢想了多年而又從未得見的盛事。心里一沉的原因是,當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比賽,并想欣賞到傳統(tǒng)武術的精彩表現(xiàn)時,比賽的情況卻讓我感到失望:兩位選手身著傳統(tǒng)武術服裝,在臺上你推我攘,并伴以混亂無力的腿法和拳法??戳硕鄨霰荣?,感覺基本如此。”
其次,真打實摔的副作用還在于它經常給參賽者帶來意想不到的傷病,由于《武林大會》參賽者均非職業(yè)運動員,加之比賽取消了體重級別,選手對自我的身體保護意識不足,因此,出于保護選手身體健康的觀念,《武林大會》最終做出了限制真打實摔的規(guī)定。
再次,既然真打實摔極易滑入動作變形、流于笨拙的境況,于是,主辦方在追逐高收視率和保證參賽者安全的前提下,微調了競技規(guī)則,努力地化丑陋打架為美麗格斗,將笨拙打斗匡限于在靈敏打斗的范疇。賽事主辦方主動要求選手在實戰(zhàn)為先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加入假打元素,但要做到假戲真唱,雖虛設動作,但要形似真打。其具體做法則是要求參賽雙方追求類似武俠類影視節(jié)目中的打斗效果,當一方進攻得手后,要求對手予以配合,以飛摔、靜跌、倒僵尸等略顯夸張的佯敗動作贏得觀眾喝彩,而得手者則吸納了京劇武生的舞臺亮相動作,在擂臺上亮相,靜候電視特寫鏡頭的到來,借以美化電視畫面,維持收視率。于是,《武林大會》從真打實摔的承諾中悄悄退隱,重新拾起假打假摔的套路表演法。當然,就傳播學和表演學而言,虛構和真實在現(xiàn)代媒體乃至社會生活中早已含混不清,難以分辨?!按蚱普鎸嵑吞摌嫷慕缦拊谖鞣接耙曋性缫褜乙姴货r,”令人遺憾的是,《武林大會》的假打假摔遠不及京劇武打和武打影視劇中的打斗效果,當假打假摔現(xiàn)象被觀眾看穿后,《武林大會》也開始還失去了部分觀眾的信任。同時,武術專家也對《武林大會》的真打實摔的宗旨提出了質疑。曾于久則認為,《武林大會》節(jié)目形式很好,對推廣中華武術非常有利。但若說“還原真實武林”,卻有偷換概念之嫌,所謂的“真打實摔”是經不起實戰(zhàn)檢驗的。
僅從格斗的真實性而言,國內的另外三家電視臺推出的武術類節(jié)目皆優(yōu)于央視的《武林大會》。如2004年1月3日在河南電視臺衛(wèi)星開播的《武林風》,就是一種按照國際格斗模式而開展的類似西方自由搏擊的散手比賽?!段淞诛L》以“傳播民族文化,弘揚中華武術”為宗旨,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的理念而經營,充分利用位于本省的少林寺的武術品牌影響力,開掘地域性資源優(yōu)勢,欄目板塊內容以搏擊競技為主線,融入一定的時尚與娛樂因素,其收視率已躍居河南衛(wèi)視第一位,并成為我國武術類電視節(jié)目中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大眾文化元素結合得較好的范例?!段淞诛L》的亮點在于旗幟鮮明地弘揚愛國主義的主題,欄目先后組織了中泰、中美、中歐、中日等對抗賽,使得武術在潤物細無聲的展示過程中獲得了具有現(xiàn)代性理念的傳播效力。廣東衛(wèi)視也在2007年4月3日開設了《中國功夫電視擂臺賽》,節(jié)目集競賽性和娛樂性特點于一體。根據(jù)競賽規(guī)則,凡年滿18周歲的中國公民均可報名參賽,但對職業(yè)拳手有限制,參賽運動員主要以民間高手為主。比賽主要以散打為主,武術套路、器械表演、絕技絕活、個人風采展示均作為表演部分進行展示?!吨袊Ψ螂娨暲夼_賽》首次開打在東莞體育館,而參賽者有少林寺、太極拳、截拳道、八卦拳、詠春拳等18個武林門派的掌門人和優(yōu)秀弟子展示了各自的獨門招式,《中國功夫電視擂臺賽》由此在廣東引發(fā)功夫熱。2010年7月16日,山西衛(wèi)視全新改版,以常態(tài)周播節(jié)目的形式推出了《一代天跤·撓羊英雄會》,山西的撓羊賽富有地域特色,同時也是我國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撓羊賽在電視時代得以和廣大電視觀眾見面,顯示出山西衛(wèi)視積極開拓競技類節(jié)目的敏銳判斷力。本世紀初,山東衛(wèi)視也曾經推出一檔掰手腕的比賽。由此可知,中國武術的三大重鎮(zhèn)河南、山西、山東不僅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武術類電視品牌節(jié)目,也代表了北派武功的集體風貌??紤]到北京的周邊與河北完全接壤,又毗鄰天津,央視的《武林大會》同樣可以體現(xiàn)冀、津兩地對電視武術節(jié)目的表述欲求,從而構成了北方四省兩市的武術強勢地域武術類電視節(jié)目的集團性實力,且和廣東衛(wèi)視開播的足以代表南派武功的《中國功夫電視擂臺賽》形成呼應,至此,中國武術類電視節(jié)目群已然成型。
在電視節(jié)目的競爭過程中,央視以其特殊的地位而具有很高的統(tǒng)治力和競爭性,但是,中國是個大國,國家大臺更為重視意識形態(tài)的實體性宣傳,依照目前的慣例,武術屬于體育學科,尚屬非思想類文化品類,盡管傳統(tǒng)武術是中國宗教思想的直接催化物,具備一定的思想性,但是其在非體育的體系內也僅可納入國學范疇,而以其具有動作和競技功能而成為國學的形而下的元素。武術即便屬于國學,在現(xiàn)階段的中國仍屬于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的良性意識形態(tài),尚非國家主流思想的標志性符號,國家權威部門顯然更傾向于將其置于民間文化的地位。一般而論,在競爭電視傳播資源方面,地方衛(wèi)視和央視不具有公平性,但是,正是由于武術的非主流地位,地方衛(wèi)視和央視平等競奪武術資源的局面則呈現(xiàn)出平等的一面。甚至可以說,央視《武林大會》是在地方臺同類型節(jié)目的圍追堵截當中求取生存空間的。央視憑借其固有的強大傳播力量,使得《武林大會》在開播初期,逐漸在全國范圍內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它使得傳統(tǒng)武術呈現(xiàn)出新穎的風貌,再度引起了全國觀眾、甚至世界上其他民族的關注和興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觀眾的審美疲勞期終于到來,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感到《武林大會》的觀賞性較弱,甚至有人在各家網站上提出了武術為何如此平庸、平淡甚至丑陋的疑問。部分觀眾認為《武林大會》“不好看”、“亂打”、“形式是武術,一交手就是街頭斗毆”?!段淞执髸烽_播以來,并未進入平穩(wěn)運行的狀態(tài),反倒置身于一種受人責難和懷疑的地步。
3 《武林大會》浮游于中華武術原始生命態(tài)的表層
《武林大會》未曾達到理想化的美輪美奐的高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這里不妨歸納幾點。首先,中國武術具有生態(tài)性,它是和大自然相互依賴最為緊密的動作美學體系。武術和自然的關系,可以說早已滲透到武術的基本生長點及其細節(jié)當中。受到道教思想、漢武帝以后天人合一的儒教理念以及佛教眾生平等思想的規(guī)限性影響,武術很難做到徹底的人本位,它一直是在山川、大澤、陽光、水系、森林、湖泊等外在因素的伴生下成長發(fā)育的,因此,一旦失去了自然環(huán)境、自然意志以及自然氣脈等元素的浸潤,武術必將枯萎。武術和自然的關系有點類似中醫(yī)對石藥、草藥、獸藥的依賴關系,也類似戲曲對自然崇拜、多神信仰以及氏族祖先崇拜的關系一樣,武術因此也很難并入近代以來體育學的范疇。但是,《武林大會》并未突出武術的原始特質,如《武林大會》選擇的競技場所是燈光四溢的室內場所,這就大大減弱了武術出于自然、歸于自然的天然特性。而理想的武術擂臺賽應當設立于湖海山林或鄉(xiāng)間集會當中,四周有依依的楊柳、叮咚的泉聲、襲人的松濤,遠處則有蒼勁的飛云、深幽的丘壑、連綿的峰嶺,如此設境,方為其本真場域,而絕非在幽暗封閉的室內。國內多數(shù)電視武術競技類節(jié)目的選場都在模仿西方式自由搏擊的場景,這是一種很深的誤區(qū),電視武術節(jié)目的設計者應當在還原本真武術的理念指導下,認清武術與自然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重新設計武術的競賽環(huán)境?!段淞执髸窇斎轿坏剡€原武術以自然為本、以自然為歸、與自然想通的本來面貌。
其次,觀眾注意到了《武林大會》中的武打動作不夠美觀,這種局面也令大多數(shù)現(xiàn)場評判員感到焦慮,評判員使用最多的評判語匯便是“動作單一”、“拼死力氣”、“技巧性不足”、“門派特色不鮮明”等。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較為復雜。首先要說的是觀眾對于武術競技的欣賞習慣問題。眾多中國觀眾是看著武打影視劇長大的。武術競技是真的武術競技,而影視劇的武打是假設或虛擬的武打,前者重真功,后者重表演。而觀眾觀看武術競技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因此,一旦《武林大會》的武打動作未曾達到武打影視劇中的境界和效果,觀眾就會感到極不適應,進而質疑這種武術的價值,并認為有失武術原始風貌的獨特魅力。一位觀眾曾虔誠地談出來這種觀感:“這種比賽形式的產生,也可以擊碎一些人心中虛幻的夢想,讓他們明白,即使沒有了現(xiàn)代武術的各種規(guī)則束縛,傳統(tǒng)武術也并不是像他們說的那樣‘神乎其技。因為,在那么多場的比賽中,我們畢竟沒有看到過任何一次‘步到人飛的精彩場面,也沒有能夠欣賞到‘放人丈外的絕技。我們看到的,只是一些人擺了一個很酷的架式,然后胡亂把對手推下擂臺或者被對手胡亂推下擂臺?!蓖艘徊街v,假如真實的武功競技就應當這樣笨拙、單調、僵硬的話,觀眾寧可在虛假的武術影像中尋求預期的觀賞效應,獲得理想的觀賞性滿足。
再次,《武林大會》還遇到了日常性和觀劇性首因效應的制約?!段淞执髸肺丛A得觀眾的全方位認同,是因為觀眾在觀看到諸如《武林大會》之類的電視武術直播競技節(jié)目之前,已在事先吸收到了大量關于武術的其他信息。尤其是在觀看過大量港產武打影視劇中的打斗鏡像的前提下,觀眾受到了先入信息的支配,對《武林大會》中的武打境遇作出了抵觸性和否定性的評判,這里涉及到觀劇心理的規(guī)律性問題。先入為主現(xiàn)象是觀劇學和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感應現(xiàn)象,其具體所指則為心理學領域的首因效應。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yōu)先效應、第一印象效應。當不同的信息一同到來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于重視前面的信息。即便人們同樣重視了后來的信息,也會認為后來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人們習慣于接受前面的信息,并根據(jù)前面的信息解釋后面的信息。如果后面的信息與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會認為前面的信息是正確的,后面的信息屈從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因此,具體到《武林大會》而言,觀眾首先就遇到了其原先對小說、戲曲和影視劇武打情節(jié)先入為主的先位信息的強度刺激,從而對類似《武林大會》這樣的后續(xù)信息有所排斥和抵觸。因此,當今電視媒介在設計電視武術類競技節(jié)目時,應當考慮到如何打破人們對影視劇等武打鏡像的依賴心理,進而提高觀眾的注意力強度,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應。
客觀而論,真正的武術競技畢竟是人體行為,常態(tài)打斗境遇下的武術競技肯定比影視作品的武打設計略顯簡單、直白、缺乏想象力,甚至更為平淡、單調、缺乏高度理想化了動作觀賞價值。中國武術是一種文化的復合體,它具有多元的內涵,并在維持武術的生命主體脈絡連貫一致的前提下,并不壓制其分支脈絡朝不同的方向發(fā)育、延展的可能,其中,崇尚實戰(zhàn)僅僅是武術的一種功能,而且向來不是主體功能,即便風靡世界的《孫子兵法》也極為推崇“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兵家最高準則。中國的傳統(tǒng)武術也是如此,最高的境界始終是不戰(zhàn)而勝。中國傳統(tǒng)武術相對鄙視實戰(zhàn),而推崇帶有炫耀性、表演性和威嚇性的動作形態(tài),就和《孫子兵法》中的相關理論有著密切的關系。
即便以實戰(zhàn)武術為例,武術的實戰(zhàn)性所要求的境界則是追求一擊勝敵的效果,或則數(shù)秒鐘之內,制服對手,而武林高手之間的這種打斗場面在小說、戲劇、影視劇以及《武林大會》中都很難出現(xiàn),這種短兵相接、一擊制勝的場景更多的還是留滯于類似戰(zhàn)爭級別的實戰(zhàn)當中。其實,只要了解中國武術本體的人士都會知曉,真正的武術競技遠比電影、電視作品中的武打設計更有原生性特點,那么,阻礙了《武林大會》精彩程度的因素則值得追究,應當說,恰是強加在自然競斗、現(xiàn)代競斗以及影視類武打設計競斗之外的復合型武打規(guī)則體系主導了《武林大會》的演進方向,并使武術原有的健康的進化道路受阻,導致了武術競技的變異,也直接限制了《武林大會》的觀賞性。
回顧武術的演進歷史即可知道,武術走向競技表演性傳播的過程充滿了曲折和艱辛。中國武術發(fā)展至今,已經出現(xiàn)了三個領域,一是傳統(tǒng)武術,二是國家武術,或稱官方武術,三是散手競技。如今,散手競技自成體系,已培養(yǎng)出了劉海龍、寶力高等名家,官方武術也培養(yǎng)出李連杰、趙長軍、原文慶等一系列的高手。反倒是傳統(tǒng)武術這一版塊,失去了國學信仰體系的保護,缺失了強力的民間傳播力量的支撐,至今未見名家呈現(xiàn)。而更為嚴重的是,傳統(tǒng)武術的基本精神和生命衍生方式都遭到了大幅度的毀壞,幾無再生之希望。《武林大會》的宗旨似乎在填補這種空白,但是,自然界中有環(huán)境導致生物變異的現(xiàn)象,而武術界則一直有規(guī)則導致武術本體變異的現(xiàn)象,《武林大會》的規(guī)則體系同樣限制了武術的內在生命力,迫使武術在原有的劣性變異與反進化的路徑中出現(xiàn)了新的變異和退化性因素。
從《武林大會》的武打現(xiàn)場來看,運動員身穿厚重的護具,這件事本身就意味著運動員競技理念的變異。于是,輕靈美妙的躲避技術立即在擂臺上消失,甚至經常出現(xiàn)運動員敞開胸懷硬沖直打、近身貼靠、強抱強摔的境況。厚重的護具嚴重地妨害了運動員原始的感知力以及身體感覺的靈敏度。在這樣的規(guī)則體系下,觀眾和裁判難免會看到參賽雙方連續(xù)不斷的不協(xié)調動作。可以說,《武林大會》的比賽規(guī)則,應當是其失敗的一大根源。護具固然能減少競技的風險,但是,護具同樣是把雙刃劍,有了護具,不僅抑止了運動員的機敏本能,還基本上消除掉了技擊過程最為重要的躲避動作,于是,護具完成了運動員身體的變異,就好像人自然地生出了盔甲一樣,柔軟的人類的肢體頓時朝著龜甲類動物的進化方向急速演進而成型,但是,觀眾并未完成這種進化導向的轉型,換言之,此時的運動員和觀眾處于兩個世界,運動員是龜甲類生命體,而觀眾則是柔軟性生命的復合體,普通觀眾僅以肌膚柔軟的常態(tài)的人的立場來觀測和感知運動員的行為,而運動員卻在護具的保護下,變成了新培訓出來的盔甲人,這便是《武林大會》中的武術競技經常出現(xiàn)拙笨動作的原因?!段淞执髸肥且酝茝V傳統(tǒng)武術為宗旨的,但是,《武林大會》推出的武術是否稱得上是地道的中國傳統(tǒng)武術,回答同樣是否定的。簡言之,《武林大會》所展示出的武術,仍然是武術的表象,而非武術的全部或深度內涵。
4 結語
改革開放的大潮不僅讓外界的商業(yè)元素涌入了中國,同時也帶來了來自異域的多元文化,其中各國的武術形式也在多種包裝技術的促動下重新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跆拳道、空手道等來自韓、日等國的傳統(tǒng)格斗型體育項目在塑身、新奇、時尚、簡易性、考級刺激等綜合因素作用下,撼動了中國傳統(tǒng)武術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武術在電視傳播領域的影響力。面對這種情況,中國官方和民間紛紛想出各種方式來激活傳統(tǒng)武術,期盼在電視直播節(jié)目里再現(xiàn)傳統(tǒng)武術那種精致化的競斗境界。《武林大會》即是主流媒體試圖振興武術的一種嘗試。但是,《武林大會》設立的商業(yè)性動因則是美國的職業(yè)拳擊、職業(yè)摔跤、自由搏擊以及鐵籠搏擊。然而,《武林大會》和美國的各項格斗術競技相去甚遠,它沒有西方職業(yè)拳擊的流暢感,也無自由搏擊的肉搏感,更缺乏西方職業(yè)摔跤手的型男、帥哥、肌肉男的身體魅力,亦無西方鐵籠搏擊的極端嗜血性、暴力性和殘忍性刺激,這樣的武術類型更像一種溫和的武技切磋,而少卻觀賞的意義。在失去了高度和諧化、舞蹈化、自然神教化等諸多武術的原始因素的支撐之后,千百年來中國人所精心構造的那座有關武術的神奇而美麗的大廈就此崩塌,武術既有的文化根性也以此為例而流失殆盡。對中國觀眾而言,由于人們已經習慣了武術在影視劇中華麗與超極限的動作表演,觀眾看見的《武林大會》中的競技表演早已不富美感,而更多的是競技者身體的自由度受限后出現(xiàn)的諸多支離破碎的武打動作系列,觀眾所見之鏡像難以達到其內心的期待值?!段淞执髸返脑O計偏失是一種武術在轉型時代所嘗試的一種全新展示方式的負面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