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華
教育貫穿孩子成長的始終,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發(fā)展更起著重要的作用。家長應如何教育孩子呢?下面淺談筆者的幾點看法:
一、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
現(xiàn)代家庭中,孩子與家長的關系應當是民主、平等的關系。家長既不能把孩子置于家庭的中心,圍著孩子轉,也不能完全讓孩子服從家長。家長和孩子之間應該相互關愛、相互體貼、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尤其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即使孩子學習任務再重,家長也要允許他們玩耍。孩子在成長階段,他們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家長應尊重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允許他們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只有教育方法得當,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
二、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講究批評的藝術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各種錯誤。當孩子犯錯并不肯認錯的時候,家長最好不要用訓斥的手段來迫使孩子認錯,而應摸清真相,確認錯誤的性質及原因,然后選擇恰當?shù)臅r機,幫助孩子認識并改正錯誤。家長一聽到“風聲”就火冒三丈,對孩子橫加指責,這并不能起到任何效果。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戴爾·卡耐基所說:“斥責別人,甚至誹謗別人,連最愚蠢的人都會做……”由此看來,批評必須講究藝術,使忠言不至于逆耳,良藥不至于苦口。
三、相互溝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現(xiàn)代家庭中,很多孩子由于與父母缺少溝通,不理解父母,不愿意和父母說知心話,這樣很可能使孩子形成一些壞習慣。因此,無論父母多忙,也應該抽時間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父母對孩子的話要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耐心去聽,要使孩子體會到父母不但愿意傾聽他們的話語,而且是他們的知心朋友,對他們是很關心的。這樣,通過與孩子談話、相處,家長就能摸透孩子的心理,發(fā)現(xiàn)孩子的動向或不足,繼而用愛心去撫慰他的心靈,幫助他們改正不足。
四、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現(xiàn)在大部分家庭教育為溺愛型。家長過分地溺愛和嬌慣孩子,代勞孩子的一切事情,會使孩子形成依賴性,甚至失去自理能力。例如:大部分孩子不愿勞動,連簡單的家務活都不會干。為了讓孩子適應生存環(huán)境和時代的發(fā)展,家長必須改變以前的教育方法,要重視對孩子生存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責任心的培養(yǎng)。
1.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是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從孩子會拿筷子吃東西時,家長就應該指導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并讓他們從中體會勞動的快樂。在這期間,家長還要給予孩子適當?shù)墓膭詈捅頁P,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2.讓孩子學會創(chuàng)造。孩子年齡越小,好奇心越強,思維局限性越小,想象力越豐富。因此,家長應該多為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保護和發(fā)展他們可貴的創(chuàng)造萌芽,以使其終生受益。常言道:“實踐出真知,時間長才干?!弊鳛榧议L,應該根據(jù)孩子具備的能力,多為他們組織適宜的活動,從而增強孩子的創(chuàng)造能力。
3.讓孩子學會負責。所謂學會負責,就是做到在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時,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以及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負責。這就要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不能一心想著自己,而應學會助人為樂。
五、家長應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實踐證明,言傳不如身教。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言行乃至思想品格的形成。家長都希望孩子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然而這與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的生活態(tài)度是休戚相關的。如果父母整天怨天尤人,生活態(tài)度消極,孩子也不會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如果父母在家里無所事事,孩子也不會安心學習,也不會有更高的追求;如果父母的語言不講究,也會導致孩子說話隨便、不禮貌……總之,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的語言行為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綜上所述,教育好孩子,不但是學校和社會共同的責任,而且也是每個家庭應盡的義務。只有健康的家庭教育,才會使孩子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正能量。